
-
 作者: soongsc
500Hz filter?
為何?
 作者: shiaoro
之前曾提到過,麻煩開版樓主把空間中的東西整理整理呢!
房間中的物件越少,越是家徒四壁,個別間接音數量也減少,但,每個都很強!
-
-
-
-
-
-
 作者: soongsc
這種尺寸的東西對300Hz以下影響較明顯
但,這測量針對的是這種擴散板呢...
 作者: soongsc
當然要先聽出差異性在量測才能知道如何調整
邊聽邊量邊調才會比較好些
怎麼不是倒過來呢?
原先就已知這種擴散板的作用頻段了...
並不是隨便抓個沒有任何參數的物體來試啊?
 作者: soongsc
我個人會以頻譜為參考
目標是擴散板,針對的該是有指向的音源,
用impulse response看其壓低間接音的振幅不是比較適切嗎?
 作者: soongsc
擴散板吸音效果不佳
但期作用試把能量散到不同頻段
是散到不同方向吧?
-
-
若是將二者的直接音對齊,就成了這樣

看起來此起彼落,難分軒輊...
也就是聽一些沒有2KHz以上成分的音樂時(例如沒有加上空間感的鼓樂),很難聽出哪個比較好。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
看起來好像20ms以前還是有加擴散板的好一些? 請教若喇叭背牆有吸音物 (例如一英吋厚岩棉)的話是否整體來說比較有幫助?
-
-
 作者: chsiang
看起來好像20ms以前還是有加擴散板的好一些? 請教若喇叭背牆有吸音物 (例如一英吋厚岩棉)的話是否整體來說比較有幫助?
相當有可能,
矽酸鈣板牆面 vs 一大塊保麗龍,後者應該有些吸收的效果
喇叭背牆用吸音棉的方式,目前測過的該只有Brachy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response.html

 作者: soongsc
通常看ETC是看RT60
每一種數據呈現的方式是有其優點與缺點
只有現場聽才知道擴散板在哪種狀況下使用適當
量測目的通常是為了作調整
如果真覺的擴散板在這種狀況不是用就別用
適當與否,這該是全面性考量,非單一因素就能決定,
單看喇叭背牆一定不夠,還得看其他五個面
但,若是在既成空間中,發現某個問題,思索解法時,
倘若對可能的解法的效用沒有概念,那顯然無法決定/打算用該解法,
因此,才做此測量,以釐清這種擴散板擺在喇叭背牆的效用
 作者: soongsc
我個人覺的這個房間側面反射能量過高成為您真正量測目的的"雜音"
確實,不過空間就只有這麼大,不得已也
若是改成短邊,那microphone背牆的影響更大,只好如此囉~
至少控制變因兩組對照,還是能看出差異
-
-
再看低頻段

大約2dB差異,也不大...而且也是比重略低些而已。
-
-
再來看振幅頻率響應,200ms內,
這時間很長,足夠音波跑68m,在房間裡來回折射很多次了,喇叭背牆的差異應該能顯現出來,看看中頻段

差異實在不能算明顯,約3dB。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
看drunkenlife兄在DRC係數上的調整有時候調整的量(空間狀況較佳!?)也在3~5dB之間而已, 這擴散板若是多擺在一些牆面上, 這邊幾dB那邊幾dB, 其實整體改善量也不小, 是嗎?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