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音樂迷所追求的.空間的處理 器材 線材都會影響高音.那一個好系統高音會影響音場和聲音多大呢?高音會影響中音和低音嗎?
可列印查看
許多音樂迷所追求的.空間的處理 器材 線材都會影響高音.那一個好系統高音會影響音場和聲音多大呢?高音會影響中音和低音嗎?
個人的體驗,高音沒有處理好,空間感會少很多,當然還有音域也會失去了平衡,有時候認為低音太多,其實是高音太少 :D
先以線材來談-純銀線是眾所皆知高音是強項,然後是合金線 這名詞近幾年才出會在市場高音也是很好,也有銅鍍銀 純銅 金銀 純精銅鍍銀 銀鍍銅等等.
好的高音會有情感不是感情喔,聲音細膩厚度適中刻劃清楚 形體比較小而密度高 音場透明層次分明...其實與中低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線材 Part 1:
普通銅線頻段是最正常,往往音響用銅線,要端視做線者本身想要給消費者什麼樣的聲音.以前聽過銅線 高音被切掉 中低音厚到不行,很容易產生聽人聲會奈聲.高中低音不夠諧調 而認為是空間造成駐波.其實有時是高音問題.也有高低音同時被切的線 很少.
銀線這種線要做的好就很難.如果銀線 導體量不夠很容易中低音是沒有或稀少,聲音聽起來飄飄的.如果導體量 很多並不代表聲音一定好,往往中低音是很飽滿,並不代表高音會好 頻段是正常,跟剛剛銅線所講有些雷同.
線是須要編織 不同粗細 蕊數都有其影響.純度越高的線 聲音越好聽.
線材 PART 2:
講的線材的長度與線材的2端頭.長度本身影響訊號的長短,一般銅線的訊號是1.5米是正常值 端看銅線本身速度與技術而有加長或減少.做極好的訊號線加長會影響高音的水份和音場內的泛音變的自然.
銀線也是如此喔,可是訊號線1.5-1.8米是正常值,需要可在加長.
端子頭的材質也是如此,導體材質純度好壞 提煉技術 結構完整.
線材篇在此結束,聽很多線慢慢研究就知道個所以然.沒有實際上運用很難明白.我寫的也是粗略大概.千萬不要輕忽線材.
哇:O,這是進階班的,獲益良多呀 :P
嗯....我再補充一點自己的經驗
先說銅線
一般來說銅線的中低頻比較豐潤...舒服耐聽...但是聲音的質感和高頻的延伸是他比較弱的一環
但是隨著冶今技術的進步....純度越來越高
很多高純度的銅線聲音已經越來越有銀線的味道
也就是說潤度少逼點...質感和延伸提升很多<如furutech>
當然有很多銅線的特殊結構如tara lab 的方型銅則是另一種特殊技術..這就暫不討論
再說銀線
一般來說銀線的聲音質感和高頻延伸好上很多
但是中頻的豐潤度和韻味就少了很多
所以有些廠家攪盡腦汁要把他的聲音往銅線靠攏又可以保留銀線原本的優點
如siltech的金銀合金...就用金來填補銀分子的結晶空隙
在用45度攪繞..讓聲音的速度感可以放慢..溫潤感可以增加
另則是用新的冶金技術....如長結晶的方式改善銀線的缺點都是
音響在改進...線材也跟著在進步
但是很多聲音的特性一時之間不會有突非猛進的改善
所以回到基本
還是要了解器材和線材的特性...
各取所長.....截長互補才是.......
音響美學之中, 一直有兩派
一個是硬派(我自己亂創的名詞), 也就是傳真派, 強調延伸好, 聲音越接近真實聲音自然輕鬆好聽, 音場要透明無霧, 暫態反應快, 細節多, 小編製有質感, 大編製不雜亂........
好了, 這串談高音, 那就是極佳的延伸, 豐富的細節(細節就是音場與所謂空氣感,氛圍的主要來源之一), 好的延伸才能使樂音的泛音充分表現, 才能使小提琴不至於變中提琴, 四十歲的女聲不會變二十歲的聲音, 銀線和銅線的特質, 上面的同好們說得很清楚了, 硬派所偏好的是優質銀線!!要求高頻延伸之外, 又以導體量感平衡中低頻厚度 (可參考harrisonlin兄所用線材) 偏好的墊材也是硬質的, 少用木質, 凡會影響高頻延伸或吸引者, 都先避免!! ........
另一派是柔派, 或可稱美聲派, 不強調過度的高低延伸, 但求中頻極美極真, 這派小弟不夠了解, 不敢多說!!
從最近體驗扭力, 與硬質螺絲的心得, 得知硬派會持續硬下去!! 呵呵 聲音的進展仍可期待~~
越看越起勁~ 我這剛好用木質的音響架也用上含金的線材,希望能從你們這多吸取些心得與經驗~
我是比較美聲派的
我聽人聲的片子很多
我很在意唱歌的人的感情我是不是體會到了
jazz人聲的的片子通常樂團都不多
舞台越樂器和歌手相對位置的鋪陳...是我調整聲音的重點
我的空間不大
低頻一定要潛下去..收的很快...不然量出來了... 很容易駐波跟著來
中頻人聲一定要夠飽滿浮凸....音像大小大概是一公尺直徑是我喜歡的大小和深度
中高頻要有延伸還要兼顧厚度...這個比較麻煩
沒有厚度我進場聆聽耳朵會受不了
延伸不夠 ....音場的高度和深度空間感都會不足...活生感也大打折扣
如林兄說的
用多了木頭...聲音溫潤了...高頻延伸會差一些...低頻會變的有量..但是Q度和下潛度較不足
唯一正面的改善是中頻豐潤寬鬆...舒服耐聽啦
金屬用上了<特別是航太鋁>
高頻的延伸真的好上一大截.......空間感也開闊很多
低頻的速度快一些...下潛度好...收的也快一些
我自己覺得任何調音的方式都像一種雙面刃
他只能在 上中下 給你較全面的2個面
要全面一些還是得各種方式的互補
然後在中間找出適合自己大部份聆聽音樂和個人喜好的美聲
碰音響到現在發現其實調音不該是神話
我覺得調音像是調整整體EQ,只是校正工具改成人耳,可是自己躲在家裡聽呢,通常會調出以偏蓋全的自我無敵,
講到這表達的是,擁有好全面的聲音,平衡的聲音,得先從認識毒舌派好友開始
音色的部份保留自由的喜好就很ok
題目是高音我也來講高音
身邊幾個朋友機器到一定程度的幾乎聲學東西都拆光光了,這招跟東方不敗的武林覺學有關
練神功需先自宮(沒把吸音材拆掉,很多好東西都被吸掉了)
走硬派要一路到底,才會改變觀念的新耳界
器材篇:
當然一分錢一分貨的字眼又出現啦!除了各家音色不用討論外 在來就是各家聲音厚度暫不討論.而是原廠數據都有到多少k,那是延伸 而非延伸的是有厚度,所以往往器材內的用料 線材 其他零件都會影響.當然高級機種相對用的比較好,所以才這麼貴.
最怕是器材本身強調某一頻段是特別凸出或凹陷,那就問題大大了.
其實週遭硬派就屬harrisonlin兄最執著, 加上小林由於是音響業內, 又愛動腦筋充滿創意, 可說........不時有喜悅!!
自己系統聲音若有一點不對勁, 這幾位硬派大內高手可是完全不留情面!! 讓你又脫胎換骨~~
走什麼派, 一開始就要練對功!!
走延伸, 還原或是寫實派, 或是傳真派......就要買傳真的器材!!
德國的Burmester (小弟愛用)
瑞士的Goldmund
美國的Audio Research, Mark Levinson, Wadia
日本的 Esoteric ....
加拿大的 Sim Audio
在個人以及朋友的經驗, 都是組合硬派系統常用器材品牌!!
而柔派印象中(若有誤請指教), 有 Linn, Macintosh, MBL 這三家各有不同的聲音美學~~
若用硬派內功要練柔派拳腳, 或是相反, 都會是徒增自己困擾!
另外, 硬派的高傳真取向, 在同廠牌的等級而言, 通常是越向旗艦越自然通透延伸!! (舉例: Goldmund 訊源, 等級與寫真度皆為 36+10C > 39+10C > Eidos 18 綜合機; 36+10就是一派自然延伸, 寫實性佳, 同時就能把軟體原本的質感與該有的表現表現出來, Eidos 18的高頻就是加料的絲絲入扣, 所以 不比則已, 一比就知高下與對錯!! 此三組皆為個人用過年餘真實感受!! )
大概有一年多沒有真的玩音響了, 都拿來看看影片而已, 不知不覺CR-7 Run開了, 加上昨天神來一筆, 又燃起Hi-End熱情~~
MyAV已經三百年沒發言了!! 還是來這裡幾位知己好友虎濫聊天, 再創當年的感覺~~
感謝小葉設這個園地!!
對於高音或者高頻的重要性,我一直以來都不敢輕忽之,其實高音或高頻在於訊源、擴大機、喇叭的影響更巨,以喇叭來說一個高音單體的特性與選用,分音器的設計,或是機內線的配置,以及音箱的設計,就已經決定了設計者的設計理念或者說設計者想給使用者什麼樣的聲音了,使用者只能透過真正了解設計者的設計理念或長時間實際使用器材,才能了解到此器材的高音或高頻的音質或音色是否為自己所能接受或喜愛的。
warwick
近期半年間因為telos.
不斷的研發測試當中.我對頻寬與平衡性有一種新註解.
就是將整體平衡(高中低.3:3:3)聲音突破成另一境界...整體均衡(3.33:3.33:3.33)
白話一點就是平衡只會順耳.但是均衡會有臨場感(這也就是為何多了小數點兩位的由來)
當聲音一均衡.(注意為什摸我不是說平衡喔.平衡比較淺顯.就像是形容持用情感而不用感情的差別)
做法很科學.就是用上高規格的紐力計校正系統.這套調音也成為我的標準了.
讓機器自體均衡協振真的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哪怕是系統上換上幾根螺絲都能讓你有很高的音質價差.
一公尺直徑是我個人喜好的大小
就好像去音樂廳...有人喜歡坐在後頭有人喜歡坐在間或前面
這樣的大小...讓我感覺彷彿坐再前面1/3的地方聽音樂
跟演唱者有幾排的距離..可以保持一點神秘感....卻又可以享受前排的張力...不會遺失一點點細節
我喜歡那種小酒館聽jazz的庸懶感覺
越是簡單的樂器和曲目
越可以聽到空間中細微的變化和演唱者的感情
這種時候來一杯咖啡....最是對味
人相對於演唱者的相對位置和形體比例
這有時會因為錄音的關係而有所不同
不過我的片子中diana krall是我很喜歡在調整系統時拿出來聽一下的
她的錄音在人聲的感情...
樂手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平台鋼琴的動態張力...低音大提琴的Q度都有很不錯的呈現
器材篇 PART1:
也是器材篇結束,器材的外殻的材質與器材重量的配重點也是會影響.每台都有變壓器如何不干擾,內部與外部可以隔離更好,使音場更靜 細節就多 高音自然也會變多.這是另一種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