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幾年前買了真正的喇叭 DY 1.8 mkII後,有段時間很喜歡在夜闌人靜時分,自己一個人坐在客廳聆聽音樂。後來不知為何,也許是忙碌或者是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忘卻一段時間。直到最近才又重新坐回客廳聽起音樂。這段時間也受到一些前輩網兄指點,增長不少知識。在這裡一併致謝。
說來說去音響買來就是要聽音樂用的,不是用來研究器材,瞭解物理特性,那個器材比較有力或甜美。因此,我最近又開始聽起CD來了。希望手上的CD能在自己的新系統上好好聽上一輪再說。我的音樂程度有限,遠遠及不上本論壇的諸多前輩大師。偶而寫寫自己的心得,算給自己一個交代。若前輩們發現有可補充或指點晚輩之處,請不吝隨時指出。謝謝。(p.s. 我不是要介紹CD, 不過附上CD照好像變成不成文規定了)
2011/1/7
昨晚聽了兩首。一首是psycho推薦的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那張CD的第二手曲子,韋伯的第一號豎笛協奏曲。
http://www.cypres-records.com/compon...d717013070.jpg
我對韋伯之前的印象就是擅長寫作豎笛音樂。照理說晚莫札特三十年出生的韋伯,音樂很有可能受到莫札特影響。但這首曲子跟前一首莫札特臨終之作相較,我覺得特色很不同。我覺得莫札特那首比較像以協奏曲為架構,放入豎笛當主奏樂器。韋伯這首則比較像以豎笛為主角來設計樂曲,思考如何在樂團烘托下,發揮出豎笛的獨特的樂音。
因此,在韋伯這首,豎笛獨奏的比例更多,最起碼更搶戲。單純聽的感覺,會讓人覺得這首豎笛的吹奏技巧困難的多。有時甚至覺得,其實好像不需要這麼用力賣弄嘛!也許是這個緣故,我覺得樂曲不如莫札特那首來得流暢自然。樂句與樂句之間,有時讓人覺得有點意外。當然,我只聽一次,不免拿莫札特那首來對照,未免有先入為主的成分在內而不自知。但無論如何,這首與莫札特那首,儘管都是古典樂派的作品,音樂很不相同。值得一聽,或作比較欣賞。
不過,不知道行家,或是豎笛演奏家,比較喜歡哪一首?
另一首則是高大宜的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史塔克演奏的完整版本。
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500_AA280_.jpg
這首多年前用我那組簡陋的音響聽時,就覺得「好!」「寫得真好!」,不過不知是音響不夠好,還是音樂很苦,之後很少聽。但這次一聽就無法按下 stop 鍵,從頭聽到尾。好一點的音響還是很重要的。
這首高大宜的作品,幾乎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後,獨奏大提琴同類作品兩百年後首次出現的最高傑作。不僅曲思,內容,結構,感情等完全迴異於巴哈的曲子,裡頭運用更多新的演奏技巧,也帶有地方音樂風格。高大宜在此曲很多地方幾乎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交代演奏方式與要求,讓我這個一般愛樂者很難想像。
史塔克年輕時期在布達佩斯學大提琴時,好像就與高大宜認識或往來。後來到了美國印第安那州立大學之後,陸續錄製幾次此曲,也都與高大宜有配合。所以高大宜對此曲的一些修訂,似乎在各次錄音版本也被呈現出來。
我聽過史塔克現場演奏會一次,感覺音量很小 (不像馬友友,Rostropovich 那麼有量感),但技巧精湛。讓我聯想到帕爾曼演奏小提琴。但是聽這張CD他的演奏,力度十足,遠超過當時音樂會的體會到的震撼。有機會應該再多聽幾次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