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找道之前說高頻"耐優"的原因了,
用Filtered IR這個功能找了好久終於找到2K這個頻率附近似乎直接音與反射音是一樣強度的, 這個短的時間內耳多接受到一樣強度的聲音, 會讓該頻率聲音變大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2k.jpg
到底是不是我猜測的這樣呢? 就待有空時來做些實驗吧!
好像找道之前說高頻"耐優"的原因了,
用Filtered IR這個功能找了好久終於找到2K這個頻率附近似乎直接音與反射音是一樣強度的, 這個短的時間內耳多接受到一樣強度的聲音, 會讓該頻率聲音變大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2k.jpg
到底是不是我猜測的這樣呢? 就待有空時來做些實驗吧!
當然.馬克所首測量的就是該空間系統其SP相對於人耳的數據.相信其他燒友或在下多次測量過的結果都是這內容居多.
原廠數據的標示之手法有其撇步在.但至少是一個固定空間條件下的標準.
我們自測主要是看空間系統的走向.也可以驗證自己耳朵到哪裡或音響觀有無偏差囉..
坦白的說.Mic是校過的.軟體是ok的.操作設定是對的..就不必質疑了.否則就不用測了..嘻嘻.
玩音響自詡為金耳朵或神耳或仙耳者.
在下會建議先到聽力檢測中心或是全身健檢時(會有此項目).好好檢視自己耳力到底在什麼程度.搞不好高端頻率的接收都都退化了還不知道勒..
當然退了一些也沒關係.音響重播是自己要聽的.想法子補一些回來就ok了.
對的.
馬克對空間以被動道具設法做改善與修正的方向也弄很久了.也有朋友依其建議而有改善.
這個時候以實際測量來印證或自我挑戰.是很實際的做法.
與到問題我的個性沒辦法等, 既然由前次的測量預測到聆聽位置後方的問題, 那就嘗試著解決!
解決方法?
當然也只有寬頻吸音一途了! 看照片, 是這樣測的, 拿塊Realtraps的Minitrap放在後方做寬頻吸音!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DSC03113 (1024x683).jpg
結果呢?
先看頻譜!
似乎更平順了?!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fr_313.jpg
直接看ETC, 空間反射音的變化
哈! 之前有較高的反射音都大幅下降了!
最凸那根發生在0.5ms, 與直接音差距17cm!? 太近了吧? 大概是電視或者喇叭本身的繞射所造成的吧? 先不管, 反正之前的量測也有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etc_313.jpg
後來我用Tosi的Sarasate第二集來驗證一下, 嗯! 高頻果然順多了!
看來這麼處理是正確的方向, 也證明了我心中一直有的疑惑, 現在就差怎麼導入了
我昨天測我這組表現也蠻好的
http://img.udn.com/image/product/S00...1090549735.jpg
舊圖看來.近1與2ms多是最凸最近的間接音.
1ms行程(來回)差34cm的一根應該就是頭位的後牆了.只有他最靠近.
至於2ms(其實近2.5了算75cm好了)行程差推想?應該是沙發面.也見到椅面有墊薄毯.
因為地坪反射的行程差距離應該是超過這個數字的.
新圖的話.
看長一點的.20ms時間處衰退值大約是25dB.
怎麼感到比舊圖的量要來得少.?
至於1ms內的間接音.可以視為直接音了.因為人耳分不出來時間差囉.
所以新圖之2.5ms與10或者加上12.5ms這三根會是比較需要優先處理的.?
擴散更好..(wasntme)
音響如今的聆聽 不但器材的改變更為了要音及音場的要求 聆聽空間及空間對音波的處理更是重要
空間:相當程度[大]的空間是基礎 音波處理是技術及藝術的結合
測量是數據的參考[修正]在多次數據的測量可做更詳細的參考[而用這參考數據做可能性的修整]
但"空間"是先天最重耍的基本[基礎]
Before After來比一下
土色的是之前的, 青藍色是把Realtraps放在聆聽位置後方的結果
可以發現1ms~2ms之間的反射音大幅下降, 5ms與7ms的地方也大幅降低
至於0.5ms那根多出來的我在猜還是來自電視, 因為這次測量時電視沒有移走, 哈 時間不夠!! 日後再來驗證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before_after_etc.jpg
瀑布圖也來看一下! 我覺得差異不大
http://my-hiend.com/markho/Tune/waterfal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