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源分析得猜想-從數位性能與類比性能的角度切入
最近,對於電源的研究,又有了全新的發展,包含:被新發現的DC/DC蜈蚣串理論,以及過去討論過被放在數位端,但是失敗的LT3045、FSP2000正式取代cosel 1500w的工業電供等等。
從這些新發現,以及跟蘿蔔好朋友討論過後,產生了一個從數位性能以及類比性能聽感的角度連結暫態以及電源紋波的分析架構,來幫助我們認識到需要在音響系統上需要的電源。
首先,要談的是理想的電源標準。一個理想的電源,應該具備的兩種極致的性能,一個是極致的數位性能,而數位性能就是指暫態。暫態意味著優秀、良好的供電能力,不論後端用電量如何劇烈的變化,都可以即時提供足量電流的供電能力。另一個,則是音響性能,音響性能對應的聽感是音質良好。不過,音質過去還沒有明確對應到的電源數據。
最近,使用不同的電源,或許可以嘗試提出一個音質對應的電源數據。
首先,是LT3045,這個穩壓線路。通過前面的PSU或是工業電供,提供給LT3045後,在類比端的現象是大幅度的提升音質。其次,在不使用LT3045的情況下,FSP2000這個PSU的音響性能會比起cosel 1500w更加。而cosel與電腦電工有個重要的差異是,電腦電供必須通過ATX標準的規範,讓電源紋波(ripple)夠低。所謂的電源紋波低,意味著電供本身產生的雜訊更低。因此,這裡可以做出的推論是:音質其實與電源紋波密切相關。
另一個有利的證據是,FSP2000的音質,比起LT3045差,而確實LT3045作為低躁的線性穩壓,當然電源紋波比起FSP2000更低。
在上述的現象之下,我們可以認為,在電源上電源紋波是音質的重要指標。據此,一個理想的電源應該是暫態好(瓦數大)、電源紋波又低的電供。並且,從暫態與電源紋波兩個指標,將市面上的電供作個分類。作為幫助我們找到符合要求電供的理論工具。
不過,在理論上,瓦數越大,電源紋波就會越難以控制,這意味著除非不斷提高成本,不然,很難只透過電供來達到兩個理想的要求。
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加上MKP,其中的理論猜測由蘿蔔好朋友來說明:「因為電容主要的用途就是一定程度上的積蓄電力對要放電的需求來說會有幫助,但在需求功率急劇減少的情況下,電容能不能一併減少他的輸出電量(?
所以像電解電容那種蓄電能力很好,甚至有些大功率設備在斷電後還能再多唱個十幾秒的設備
往往聲音對你們來說都是」
而MKP被認為能夠改善暫態是因為:「理論上應該是這樣
會導致暫態變好其實應該是他把本來因負載劇而出現的降壓紋波補償掉了
所以會有一定程度上“變好”的效果
但極限可能還是得看供電本身補償的速度,如果供電補償不上來可能就會變成是整體的電平拉低」
所以小瓦數+大MKP
還是比不上大瓦數+大MKP
這是因為:「應該是,那個是受電供本身在補償能力上的影響
只是要怎麼加才能把大瓦數的紋波也控制到跟小瓦數差不多,就比較麻煩」
另外,還要考量系統不同位置使用的供電需求,在數位端,因為需要的電流量大,無法使用LT3045,但是到了類比端,音響性能比重被拉大以後,LT3045就有用武之力,例如:透過FSP2000 12V給十並聯的LT3045,再加上MKP給DAC。
不過這個還有待後續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