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8c/IMG_0410t.jpg
可列印查看
他一點點折扣都沒給我,還每天罵我不會挑唱片.....(sweat) (sweat)
其實在商言商,推薦他的唱片這麼多有些折扣也是人情之常;只是我個人有潔癖,再加上很怕他那間小店會倒,所以不但一毛不折,還買了很多我根本不需要聽的唱片幫他衝業績....(blush) (blush)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認識到某個專家,偏偏這個專家又很不會賺錢,所以拼命幫他推銷、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還花一大堆錢買東西.....我知道這種態度對於4、5年級以上的『上一代』是完全地不可思議,但就不知道我們5、6年級以下的『下一代』是不是比較有人能接受『專家無價』的觀念了 ....:) :)
不過在這裡偷偷說一句實話:論及音樂真正的素養以及真正懂音響,我遠不如林老板;但是論及如何把正確的觀念『說清楚講明白,並且說服他人』,這個我就比之強太多了....:P :P 不過另一方面,我也是特別容易讓人在門口掛上『psycho與狗不准進入』的那種...:D :D
這麼健康的聚會
以後 請記得要攜家帶眷喔(party)
大發現
原來Ayre C-5xe在播放SACD的時候輸出電平只有CD的一半...真是%$@(國罵)...難怪比較小聲
就是要調大聲聽啦!!!
詳情請看 http://www.whaudio.com/qicai/2008-01...4739d1175.html
在倒數第三項目
冷氣的噪音不會造成鑑聽音響的干擾哩!否則LP播放不就完蛋了?:P
我以為當場又要像在 twc 家一樣談論那個這個,所以不帶老婆給大家自由談論的機會啊!:D
我不認為是這個理由.....8)
如果是這個理由,那sacd簡直是垃圾中的垃圾,訊號的動態徹底壓縮完全不能聽的地步。我雖然不看好SACD,但是也絕不相人一個新規格會爛到這種地步;一定是機器有問題啦!...:P
等了四天音響器材還是沒有回家,我純潔的心靈嚴重受傷(blush),所以這天都在寫米勒畫展的文章,等一下就貼到談天區;現在無法寫音響.....|-) |-) |-)
從遍滿各處的CD與LP,就可看出當天的激戰...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8c/IMG_0383t.jpg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8c/IMG_0384t.jpg
就是這幾張CD, 我的音響就是被他們蹂躪的, 有一張高音居然破音了..........請大家幫我指名道姓, 我要買來報仇
[QUOTE=小葉;16674]從遍滿各處的CD與LP,就可看出當天的激戰...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8c/IMG_0383t.jpg
twc家裡試了這張是很棒的
http://www.phileweb.com/shop/octavia...ovxl_00019.jpg
『以錄音藝術為基準的測試音響法』在 andychu 家的音響體驗
我在軟體區常常提到,很多唱片是『錄音』本身就有嚴重問題;如果聽音樂只是聽詮釋、聽線條旋律,那這種錄音錯誤的問題倒也不必在乎。但是對於玩HI-END音響的發燒友,都己經花很多時間、心力與金錢在音響調整,結果卻因為迎合錯誤錄音而導致得不到如臨現場的聲音感動,那實在是損失慘重也太可惜了。因此,我一方面是想建立討論音響的共通語言,另一方面也想傳給發燒友一個真正的『福音』:只要錄音正確,音響硬體的性能就會瘋狂大幅度躍進,聲音快感才能淋漓盡至。
所以我構思了這麼一套『以錄音藝術為基準的測試音響法』,看看一套音響系統真正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真正實力又是什麼?只有正確的錄音,音響才能告訴我們真話。
當然了,這套『以錄音藝術為基準的測試音響法』是非常複雜的,而且會根據我此時此刻面對的音響系統,進行不同類型的測試。如果有讀者想學會這一套測試法,建議要買很多張不同類型的正確錄音,回家好好聽、常常聽、據此調整音響,久而久之,就能學會了。
那現在就以 andychu 家的音響系統為例,展現這套『以錄音藝術為基準的測試音響法』。
andychu 家的音響系統沒有專屬音響室,喇叭擺位嚴重受限,測試音場深度層次的唱片難以使用,所以我第一張先測『音場的高度』:可惜新天新地要半年後才能買到,其實掌握我說的原則,該廠牌每一張都有這種音場高度之效果啦!
===============
請參考:從音樂與音響感受到的『神聖空間』
http://he.cycu.edu.tw/life/gospel_ps...5ok/hortus.jpg
當右聲道出現人聲時,會發現從『左』聲道聽到『右聲道』的人聲反射殘響,隨及又聽到『右聲道』出現『左』聲道的殘響。然後,整體殘響是先在音場之前左右迴響,環繞不己一直延申到音場的後方與上方。
如果音場的『高度層次』不足,這張唱片就只能聽到『固定高度』的聲音空間,充滿左左迴盪殘響。
如果音場的『高度層次』足夠,這張唱片就可以聽到左右迴盪之外,螺旋式一直往『上』升,讓音響室突然有往上衝破天花板而出,高度高了一層樓以上的錯覺。
============
其實音場深度不足,音場高度就會嚴重受限。andychu 家的高度差不多到了天花板,說好當然比不上twc家(天花板高度增加了三倍之多!),說壞其實己經夠好了。
於是我轉而測試『超低頻』,因為第一軌有極低而且動態完全不壓縮的管風琴超低音;請參考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5765#post15765 所謂『低頻淤積』的問題。
正確錄音的超低音,是絕對不會有衝擊感的。正確錄音的管風琴,就要像現場管風琴一樣:有衝擊性、會吵的是中、高音,而超低頻傳來陣陣撫慰人心的鎮定心神平安感受。在twc家,這張唱片第一軌的超低音幾乎聽不到任何衝擊力,只感受到陳陳按摩心神的力量傳來;那是完美無缺的超低音。而andychu 家的『擺位』吃了大虧,低音單體也明顯沒有run開,無法正確呈現超低頻而造成『低頻淤積』:那個超低音的衝擊力太強,是『不正確』的。當然,這樣的系統放市面上的發燒錄音一定沒有問題,因為當場大家都見識到了:所謂的發燒錄音,就是把超高頻與超低頻全都砍掉一截。
但是當場要讓大家知道這是『低頻淤積』太困難了,所以我放了另一張正確錄音: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366ok/1c1096.jpg
因為在場很多人都己經有這張唱片,很明顯大家就能感受到,低音大鼓的鼓皮彈跳感是不夠的。這正是『低頻淤積』的明顯特性,也就是說明明聽得到超低頻、但是幾無超低頻的動態與解析度。
不過我得再度強調,在我聽來可能是音響系統太新沒有run開,大家的音響要多放、多聽才會更好聽啊!歡迎放在我家,讓我使用正確唱片幫你RUN開.....:)
再來就得試試鋼琴聲音的好壞了。我到達之前就有人在放《展覽會之畫》的鋼琴版,可惜,一聽就知道是截掉高低頻的錯誤錄音;為了證明這一點隨卜放了一張SKARBO的同曲目,演奏家 Sylvie Carbonel 我也從沒聽過,問題是法派鋼琴家色彩豐富的演奏加上正確錄音,多了超高頻與超低頻,當場大家就是嚇了一跳:
http://cover6.cduniverse.com/MuzeAud.../45/508945.jpg
請記住,我並沒有別挑出『好錄音』,換句話說,這幾家唱片公司,每一張唱片基本上都是『全頻段動態不壓縮』的錄音藝術;隨便挑一張,都可以把所謂的發燒唱片狠狠打趴。
再來當然放這張恐怖的 Faziot 308公分大鋼琴的錄音了,放這張是要檢驗『全頻段的動態是否壓縮』。因為『.....它令人感覺到聲音的『衝擊性』:你不會覺得吵,但是你會被聲音『按摩』身體與耳朵;試著在感覺你身體接任何物品時,總會強烈感受到該物品的共振頻率:只要那張唱片有這個音頻,再怎麼小聲播放音樂,該物品就是會產生共振。這種聲音的能量感以我有限的聲學物理知識實在無法清楚描述,是非常特殊的音響體驗。但是似乎也因為這種特性,它的唱片超級挑音響,音響只要有一個環節不夠真實,這種唱片就會擺爛給你看。』,可惜這張唱片己經絕版了。沒關係,只要這些堅持錄音藝術的唱公司還活著 ,『下一張一定會更好!』。
http://life.fhl.net/Music/cd/classicworld/chemin.jpg
結果恭喜 andychu,通過了耶!至於不夠好聽,等到run開再說吧!
再來就要測試可怕的小提琴了;為什麼說可怕?因為一般像樣的音響,放小提琴一定都很『好聽』;問題是,我要求的『小提琴聲』是『真實的』:該難聽就要難聽,該好聽就要好聽;這可是一個超高難度的標準!更何況我自己拉過、玩過六百萬元的小提琴,甚至直接近距離看過胡乃元這種高手開大師班;什麼是正確的小提琴聲音,要通過我的龜毛耳朵可是千難萬難。
首先我當然先證明:『什麼叫做錯誤錄音?』,被我拿來當錯誤示範的就是著名的據說一張好幾仟元的第一版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1958的立體聲錄音。
http://www.my-hiend.com/psycho/philips1.jpg
用代表正確錄音的是這張INA出版的同演奏家類似曲目錄音,1957 MONO錄音;新天新地己經買不到,要再等半年後才會進貨。
http://he.cycu.edu.tw/rwind/imv049.jpg
結果當然是天差地遠,philips 實在真的很好聽,可惜加料嚴重導致小提琴音非常虛假;相對的 1957 mono錄音在完全不加料的唱片製作下,小提琴聲音與 philips相比完全是不同的樂器(知道相差多大了吧?),而現場感與活生感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其實買不起、買不到舊版CD或LP的網友根本不必擔心,音響既然是科學,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唯有商業化的『音響市場』才有可能退步(為了吸引人而扭曲錄音訊息)。因此,終究就有極佳的轉錄唱片問市,只是我們要先學會『慧眼識英雄』...:)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366ok/socd235.jpg
再來使用 Tosi,這下子真的慘了,音響系統沒 run 開,這張唱片聽起來雖然比 philips 真實,但是卻沒有 INA 好聽;這當然是有問題,因為在 twc 那裡這張可是好聽得很....:)
再來休息一下,大家聽一些其他唱片;然後我再來測試『高頻的微動態』,測試唱片是大鍵琴。
大鍵琴是『撥奏』樂器,所以低音的彈跳感與高音的抖動感都會殺音響的兩端延申與動態;因此錄音師一向躲閃這兩端的能量以免失真,敢直接挑戰這兩端能量之直接音的就是 SOLSTICE/FY 之 SPIETH 演奏大鍵琴的每一張唱片,我當天是使用這一張: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366ok/socd72.jpg
另一張是α(Alpha)廠郭德寶變奏曲大鍵琴版,他們主要做古樂,沒有 SOLSTICE/FY 那麼 hi-fi,錄了較多空間殘響:
http://www.fugalibera.com/data/cds/110/BIG.JPG
第三張是 Cassiopee牌之 Aimee Van De Wiele 的郭德寶變奏曲大鍵琴版,是我心目中本曲目第一名盤;但是錄音比較像一般唱片,只是高低兩端沒有截掉。參考連結: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0004#post10004
http://multimedia.fnac.com/multimedi...8729690786.gif
換句話說,音響系統『高頻的微動態』正確的話,好聽的程度應該是1(SOLSTICE/FY)>2(α)>3(Cassiopee);但是在手提音響嘛,絕大多數是3>2>1。可惜沒run開的音響系統遇到1就是鐵死,2>1>3,還可以啦!等run開再說!...:D
然後因為麥克99想聽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我剛好有『音質的動態不壓縮』,但是『音場的深度層次』明顯聽得出『慧星式音場』的不自然感之『教學用唱片』,這是在上揚唱片行買的;請參考: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5611#post15611
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500_AA240_.jpg
果然,在 andychu 家映證我所說的:andychu 因為空間限制,無法呈現層層深度分明的音場,所以聽不出這張唱片的缺點。然而,andychu的音響系統是『音質的動態不壓縮』之音響系統(只可惜沒有RUN開),所以可以展現本唱片『音質的動態不壓縮』之最佳優點。所以,這張唱片聽起來實在好聽到爽爽爽爽.....然而,發燒友們也應該看出我的弦外之音:如果『有問題的唱片』你的系統放起來很『好聽』,那多半是你的系統『有問題』;更糟糕的是,絕大多數的唱片錄音都是『有問題的』....:P
無論如何,上述的『以錄音藝術為基準的測試音響法』是用了極為嚴苛的標準,參照標準可是twc的千萬系統,通不過也是猶榮啊!而且以放在客廳的妥協位置來說,我基本上認為前述『微動態不足』或『低頻淤積』的問題,是擺位不夠正確造成的,偏偏除非拆隔間否則無解,那就只能妥協了。相對的,我到是發現以『音質的動態不壓縮』的標準來說,這部分真的器材本身可以決定,買到正確搭配的音響系統就不會出錯了;怪不得在同樣擺位極差的 michaelwmwang 家同樣能通過音質的鑑聽。
然而,唱片音樂要能完全還原現場,除錄音正確外,音響系統『音質的動態不壓縮』也做到了,那就要設法處理『音場的深度層次』了;否則徹底的音響快感少了這一塊,還是蠻可惜的!我知道這一點往往受限於空間,只能感謝上帝我這個窮人音響有專屬音響室...:)
再者,音響要常放、多用;再怎麼好的音響,不常聽就死定了 ....:P :P
最後,我還是得說:唱片之『錄音』本身承載著最重要的音響旨趣!錄音不正確(音質上的動態壓縮與音場上的相位失真)的唱片,沒有辦法享受真正的音響快感啦!:D :D :D
(end)
看完psycho老師落落長的精彩分析,
只有一個結論,
想存錢的話,不能請psycho老師到家裡聽音響....:D:D:D
psycho兄
自從聽了你的CD以後, 我發現我的CD大多數動態都被壓縮了內........是不是大多數錄音室監聽系統都承受不了, 所以要切頭切尾, 音量放小阿, 以致能夠正常播放????
[QUOTE=psycho;16767]『以錄音藝術為基準的測試音響法』在 andychu 家的音響體驗
第一、沒錯,絕大多數的cd都『動態被壓縮』,LP其實更嚴重,只是LP擁有最不會造成相位失真的『機械式EQ』(<==這個名詞是我胡猜的,因為只要動個針壓、VTA、共掁...都會影響高低音量又不像等化器會造成相位失真,所以稱之為『機械式EQ』);所以LP中的錯誤錄音可以使用 LP 這種優勢『硬』是把被截掉的高低頻救一些回來,但是這當然不算原音重現。因此我常常發現,播放一般錄音錯誤的LP『特別好聽』的LP音響系統,播放 EMI FRANCE 的卡拉絲必死無疑!就算是使用 CLEARAUDIO INSIDE WOOD 也照死不誤....:P :P
第二、是不是錄音式喇叭的問題?我就不知道了...(blush) (blush)
第三、我的音響系統雖然便宜,但是一律不考慮音質只考慮動態是否失真,再加上有專屬音響室可以任意擺位,所以這些唱片原則上是幾乎全數通過的....(blush) 如果既要通過這些標準又要能追求音質最佳,那沒花個上百萬應該是辦不到;所以我就這樣子取捨了....:P (blush)
以那天測試的CD 而言,且在極大音壓測試之下,大都跟音場和擺位有關,另外就是驅動,依您目前喇叭和後級尚處全新器未滿 100 HR而言,那自然是居於劣勢,相信在 run in 長時間之後便會脫胎換骨了.
音場的部份則受限於居家環境擺位的關係則較難著墨提昇,除非大興土木大破大立,這點可能較難克服,但以目前系統的音質音色與驅動均屬上乘了,現在就等run 開之後再做微調即可.
不管是30萬,50萬,200萬,1000萬的系統如果搭配得宜,空間處理得當,相信要 all pass 都不難,差別在於音質音色,還有空間的描述能力,與錄音還原的音場及空間感呈現能力與正確與否,這需要下些功夫去調整,這也是音響興音樂平衡的關鍵.
目前器材剛就定位,先 run in 再說囉,等過陣子再請大夥去聚聚:)
我在專家面前舞大刀,希望當天沒有說錯太多惹人笑才好!....(blush) (blush)
等到音響系統 run 開,大家再來聽一聽!:D :D
說到這裡要補充一下:
當天有試 shm-cd,試聽結果 SHM-CD 完全沒有扭曲頻寬或壓縮頻寬的問題,當然值得花錢買全套 ── 如果沒有老版位CD的話.....。
問題比較是 SHM-CD 使用的母帶轉錄是『不佳的轉錄』,這對於我這個『錄音決定一切』的人來說,覺很很可惜。
當天試的是DG出版,馬克維奇與巴黎拉慕魯樂團的幻想交響曲。我有這張唱片第一版CD的『燒錄片』,比大花版轉錄的『原版』不知好幾千萬倍!第一版CD的動態與頻寬就像EMI FRANCE一樣好,大花版就像GROC一樣爛到爆。當天試聽了這一張,沒錯,應該是大花版的母帶,哭死我了!....;( ;( ;(
而且這一唱片的 LP 我推薦給李富桂先生買過,他聽了也是贊不絕口;所以如果你買了大花版或SHM-CD而沒有發現原始錄音是DG有史以來最好的錄音,那就是『轉錄』搞爛了.....(sweat)
真可惜,這麼好的載體,唱片公司卻照常使用壓縮高低頻的爛轉錄,他們到底在想什麼?故意造成 LP(正確轉錄) 比 CD(錯誤轉錄)好聽來拉抬LP與老版位CD的行情?不懂!....|(|- |(|- |(|-
多謝眾兄弟關心,結果大概是兇多吉少,哇!...;( ;( ;(
musk 要我評錄音水準還是演奏水準?其實無論是那一個我們都『再說』....8) 8) 8)
至於新天新地的片單嘛......就是把我所提過的、有體寫出應聽到什麼細節的,通通買一套下來....:P :P
上述是開玩笑,真正的原因是,我很想列出個10張片單,但是等我一列好,林老板不是說絕版、就是半年後再進,實在難以決定到底要優先買那十張?
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以下兩張:
http://he.cycu.edu.tw/rwind/1c1059.jpg
http://he.cycu.edu.tw/rwind/1c1096.gif
這是答應小葉站長要把它們發展成一套『音響交流的專用語言』之工具軟體,識貨的又不多,鐵定有貨。
其他測鋼琴、小提琴、大鍵琴、管風琴....還在慢慢挑....而且我的音響系統爆了,沒有那台魔鬼魚,現在低頻淤積地非常嚴重,完全無法鑑聽超低頻唱片,所以目前選片動作停擺中....(sweat) (sw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