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記住,
記住才會進步...:D
當然要記住,
記住才會進步...:D
其實很多歌劇錄音(除非是表演現場錄的),因為是用多麥克風錄音,所以最後mix完的結果和實際的錄音現場未必是一樣的。有很多時候,這些效果是錄音師或是後製的功勞。
真的要定位準確,Chesky有出一張測試片(我朋友借給我過),上面有一段是一個人每到,比方說,離麥克風10英尺,20英尺就敲一下三角鐵(還是什麼的)。這個比較準啦!
另外,前幾天無聊拿這張試試
http://www.chesky.com/media/images/ud095.jpg
裡面第二首歌(Sara K.唱的),一開始的saxphone(還是小喇叭?忘了。這種發燒片,真是過耳即忘),是在麥克風右後方(從聽者的觀點)10英尺的地方出來。在我的系統裡,是有這麼遠,但是很右邊。如果以兩個喇叭的前端連成的線當X軸,兩個喇叭中間往喇叭後牆拉一條線當Y軸,這個saxphone的座標是(8英尺,6英尺)。
(圖示)畫不出來,請把6英尺那條垂直線往右移到橫線的最右邊
saxphone
|
|
6英尺
|
|
|
mic ----8 英尺 ----------
如果那位網友也有這張CD,能否告訴我您的聽感呢?
所言的歌劇Decca波希米亞人錄音真實狀況並不知.因他自己也沒?講.
可以由重播時聽到整個舞台的輪廓..
歌劇場面本來就大.需要清楚的遠近對比.
以及隨著劇情的人物移動.
還有殘響要略短一些些.以增加歌唱的清析度.
的確.
錄音工程有許多不能說的密秘..
搞不好真的揭開了.聽到的人還不相信勒.
市場接受度還是有相當的影響成份在內.
系統朝向正面的發展中,
基本上改成吸音方向對了..........這次改動的我心裡想的是.......
左喇叭離牆比右喇叭近, 加上左喇叭只能用窗簾處理,
窗簾基本上不是一種很有用的吸音材.......
所以這次針對這個改進, 而右側牆就多一點擴散, 看能不能讓兩邊的能量平衡!? (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啦!)
剛剛買的書, 好像很有趣似的~~~
附件 17064
繼續拆,
這次實驗看看照著教科書走會是什麼聲音,
主要是右側牆從擴散為主 改為吸收為主, 擴散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