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音樂廳的設計除了傳播聲音方向的考量,
其實和家裡聽音響室的設計主要不同,主要在殘響的控制.
而直接音在很短的時間就消逝了.
可列印查看
音樂廳的處理印象中蠻多都是用反射來做擴散....運用聲弧把聲波反射的方向給不規則化.....空間大聲弧也可以做的很大,連低頻都可以反射(擴散),保存聲音的能量讓地理位置不佳的觀眾也能欣賞到好聲音。
錄音室乃至音響室沒有空間可以做大聲弧而且大部分都需要做些吸音控制,自然跟音樂廳處理的方法不相同。Kevin大說的也不難理解,同樣大小的聲弧在凹谷的地方確實有突顯某頻率的可能性,但是這種隨機性也不見得每次都會遇到吧.......
1。對不起,我沒說擴散板不能放太多。我是說“同樣”的擴散板不能放太多!當聲波打到擴散板時,有什麼反應會發生?波長比較短的和波長比較長的,他們的反射波會有什麼不同?波長比較長的波“看到”的擴散板上高低起浮的形狀和波長短的波“看到”的一樣嗎?如果一個入射波和它的反射波出來的波形狀不同(這就是擴散板的目的之一),那反射波的波長是怎麼決定的呢?這和擴散板設計有關嗎?擴散板反射出來的波是往各個方向很平均的分佈(fully random)還是看波長以及擴散板的設計呢(pseudo random)?如果都用同一種擴散板,那擴散出來的波和用幾塊不同的擴散板最後出來的波形會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是前者擴散出來的“random"還是後者呢?
2。我沒說大空間會自己擴散。我是說,在大空間裡用圓弧或擴散板雖然在某一個反射面會有不平均的反射(意思是說,某些角度的反射波可能會比其它的角度多,某些頻侓的反射波的量可能比其它的頻侓多)。但因為其它的反射面反射出來的反射波的分佈也不平均(不平行面,不同的擴散板,弧度不同的圓弧,等等)。因為空間大,音波有足夠的時間和其它來自不同的反射面的反射波混合在一起,以有餘補不足,最後的結果就會是一個分佈的比較平均的擴散。
3。我沒說“直接音和間接音混合”!
心中的聲音的養成不容易,要改變或提升更不容易.
小弟的體會,除了需要時間養成,
包括:
虛心的多聽,多感受,多微調,多比較,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