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列印查看
材質與形狀都有影響,還有複合式的結構 答案要從儀器才有辦法得知 只是一般人無法輕易得到這類的儀器測試 之前有貼過日本與美國各有一家公司 專業處理震動的 後來出了high end產品
身体健康最重要發燒39度要注意及多休息:)前兩星期也是感冒咳唉!真難過
引用: 作者: shimmer 今天去拜訪了 DIY 三音路喇叭的台中 Brachy 一方面也見識到了他的雙超低音 其概念為超低音一顆放前面,一顆放後面 取其波鋒波谷通常相反的特性,相互抵銷,容易出現比較平順的低音響應 這個概念跟 drunkenlife 提倡的 DRC 其原理感覺上是同源同宗 只不過一個是在數位端用 DSP 運算,用同一顆喇叭發出 一個是在空間環境中尋找相對點,使用另外一顆低音做物理方式等化的動作 這種多超低音的方法早已於多年前便有學術發表與運用,許多聲學設計師都有在運用,不過要運用的好,就需要做好聲學設計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其實,不管是古典或插電的樂團,他們都會去調整他們的聲音. 如果您去聽Tosi的演奏會(我沒去:(),您會發現演奏者後方的反射板. 演奏者在演奏前,一定會排練一下,主要就是找出演出場地的問題,在可能的範圍下,儘量做出他們想要的聲音. 大部份的指揮,都會因為場地,樂曲的不同去”微調“聲部的平衡. 甚至有時候是在正式演奏的當中,比方說Horenstein在BBC上出的馬勒第八號,您就可以聽出來.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音樂廳都可以這樣調,但我們這個county的音樂廳Strathmore http://www.hotelrockville.com/images/apg_1170713754.jpg 他們的牆後面是一片,一片可以升降的吸音板. 他們會根據演出的節目調整(音樂廳的人告訴我的). 雖然牆壁看起來一樣,聲音可是不同的. 後方反射板的調整對於有些樂器的效果影響很大,因此會需要進行調整,使其聲響指向改善
引用: 作者: jackiex Vili這位錄音師的功力我也是非常推崇 尤其是在整體包圍感上面更是了得 手邊是這張金革發的"上官萍-夜后" 不過CD似乎已經沒貨了剩LP http://www.jingo.com.tw/web/product/...ctNO=JLP060001 那真是不好意思..還受到贈CD.:) 真是一張大師級錄音鉅作...:D
引用: 作者: THXman 這種多超低音的方法早已於多年前便有學術發表與運用,許多聲學設計師都有在運用,不過要運用的好,就需要做好聲學設計 所謂的聲學設計是指建築聲學 還是空間處理?
引用: 作者: shimmer 所謂的聲學設計是指建築聲學 還是空間處理? 建築聲學涵蓋很廣,室內聲學也是其所涵蓋,室內聲學空間設計與處理皆含於其內
引用: 作者: shimmer 所以到了這裡我突然就感到能夠讓這兩個系統合併的話 這種等化的工作就非常棒了,因為他們都是處理反射音 而不是透過降低直接音的方式,理論上應該相當有效,副作用相對小 當然最無法消除,最致命的,是中頻的深凹陷 這方面則完全必須由建築聲學或者擺位來處理 不知道這種中頻深凹陷的產生,通常是在什麼樣的場合出現 是否有其規則? 接下來我比較想瞭解的是,喇叭或者器材的諧振,對音色或者頻響的影響 測諧振要怎麼做 (恕 刪)(blush) shimmer 兄.您多次測的經驗..能否大概做個"經驗值"統計.? 在下同感.中頻深凹很難矯治.大部份器材都接近"平"的設計.為何音頻放出來會凹.?是否該空間吸中音太多..相互抵消..或是哪個環節??..我們可以先假設直接音是ok的.若反射音處理不過時再去動直接音? 日stereo sound.蠻愛以EQ到玩家空間去測/矯正?.看過他們不少也是費心裝璜過的.仍然問題不在少.|-).好在不少日本器材本身已設計了簡單音調控制.
引用: 作者: shimmer 當然最無法消除,最致命的,是中頻的深凹陷 這方面則完全必須由建築聲學或者擺位來處理 不知道這種中頻深凹陷的產生,通常是在什麼樣的場合出現 是否有其規則? 百分之九十九的市售喇叭,偏軸響應在分頻點(2-4kHz)附近都會凹陷,因為一個單體再生的頻率響應越高時,指向性會越明顯。如果只做很少的Toe-in或完全不Toe-in,很容易會造成聆聽位置中頻凹陷。
引用: 作者: THXman 建築聲學涵蓋很廣,室內聲學也是其所涵蓋,室內聲學空間設計與處理皆含於其內 我在猜想,雙超低音的場合 最重要的聲學要點,應該是兩個超低音所放置的位置跟環境需要對稱? 不然恐怕很難做到對稱相反的波形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