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說的真好。
聽音樂,玩音響,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地方是發現熟悉的曲目有個讓人震憾的演奏,或是熟悉的錄音竟然有以前沒聽到的細節。兩者相輔相成,但是最重要的是演奏者的功力要夠,錄音師的功力要夠,消費者調整的用心要夠。
錄音和器材都是死的,是人把這些感情帶出來的。再好的器材/錄音,沒有人的努力,都是空的。
可列印查看
小葉說的真好。
聽音樂,玩音響,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地方是發現熟悉的曲目有個讓人震憾的演奏,或是熟悉的錄音竟然有以前沒聽到的細節。兩者相輔相成,但是最重要的是演奏者的功力要夠,錄音師的功力要夠,消費者調整的用心要夠。
錄音和器材都是死的,是人把這些感情帶出來的。再好的器材/錄音,沒有人的努力,都是空的。
費玉清沒有好錄音版本........或者是說極少 (我是還沒發現)
真是它X的.....
費玉清的確是沒有, 問過電台的朋友, 笑說最好的要算是電視的了...
開市開市....ㄟ..喊錯了..
開釋開釋開釋....( 我的板凳咧? 不過才回個頭買包鹹酥雞怎麼就不見了....)
其實我覺得我們要怎麼去看待"錄音"這個東西?
首先,我們是以什麼標準或什麼樣的基準,在聽在想在感覺"錄音"?
錄音錄出來的聲音是常態,還是我們耳朵聽的才是常態?
因為終究是人耳在聽,而且是它們在受批判,但批判的人們,標準何在?
常說錄音好或不好,但如果人在現場,讓耳朵也能處在麥克風所在的位置,是聽到一樣的好還是相同的不好?
從音響器材聽到血肉感情,那我很想知道如果回到錄音的當下,人去聽到那現場(非戴耳機監聽,單純兩隻耳朵聽),能聽到一樣的感動嗎?或者是也感動了,但觸發感動的something,有一樣嗎?
然後精密度,人耳在現場,其實有著很大的空間彈性,可能相距幾步的距離聽到的聲音都是一樣的,但麥克風呢?然後音響器材呢?
哎~好煩|(|-
愛打鼓的Remo 自己玩樂器..
收錄爵士鼓應該是更明顯吧..
從搖滾掛收音一窩子麥克風捅的到處都是..然後事後加gate.加Comp.調EQ...混出的聲音..
到爵士音樂節常常碰到Blance超好的樂手..三支麥克風做完收工..
中間的差異常常是麥克風越少的越好..(當然.樂手超重要..)
私以為..
錄音這勾當.最重要的不是錄到多少細節. 錄到多少動態.錄到多寬多深多遠大的音場..
而是能不能忠實呈現樂手與演奏者心裡想傳達對於演繹曲目的心情..
能夠先求真..再求善與美.......
這樣的勾當..不過是求個騙騙耳朵的活兒罷了...
哈...
tacan大說的很值得讓人深思. 我常在想,在追求細節,動態的同時,did I happen to miss something else? Like the music itself?
in early dates, beside recording engineer, that's assitant engineer who mainly take care of all the musicians' headset cue level, balance and make sure musicians can listen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session/or recorded tracks
what's the priority today? market, artist/singer,songs, musician, producer
..........wonder any put engineer at top priority
其實這問題是很自然可以解決的,在錄音現場,音樂就讓演出者自己去完全發揮,讓他們自己找到彼此之間最協調最有默契、舒服的演出位置 (例如某個樂器是跟另外一個樂器要彼此都看得到才能最協調),這種默契與完美的一場演出一定要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才有辦法,分開錄,不論是同時間不同空間,或是不同時間同空間,或是不同時間與空間,都沒有辦法是很完整的音樂,一定會少了些什麼。
錄音師的角色就是微調他們的位置以期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盡量不影響他們演出,若古典錄音,指揮就是負責整體音樂演出的呈現
另外一個多隻麥克風的問題,每隻麥克風的特性與音色都有差異,混音要能自然融合在一起的難度也極高,試想左右聲道不一樣的喇叭聽起來會是怎麼樣?不過大部份的錄音都是這樣做,我們聽怪異不自然與加料的音樂可能很久了!
錄音我也贊成先求"真"...........
you should talk to BIG4
In the past, only 4 tracks, so Sir George Henry Martin only have few mic to record beatles, maybe recording biz sound better than
But nowaday their much politic, why artist always record in the most comfortable downtown with all fancy decoration, but not the real studio
why the records label GM always so wheathy, why that's no good recording start from the root:- record labels' own profit,artist profit, marketing, and......
yes..........that's the problem
supply and demand
wrong demand causes the wrong supply
wrong supply causes the wrong demand
a vicious circle
At least TIS stand on Leo's side and start this simple 2 mic recording for drum long time ago
hope more recording labels will join this real live correct way of capture music
http://www.my-hiend.com/vbb/album.ph...ictureid=14187
http://www.my-hiend.com/vbb/album.ph...ictureid=14187
就聽唱片的角度來看,錄音好壞是決定High End音響重播品質非常重要的關鍵
好的錄音雖然演出者不是最佳狀態,我們也可以很享受臨場感的樂趣
不好的錄音有再好的詮釋與演出,在High End音響重播中也是非常悽慘
重點是High End音響
Tacan,我坐好久了,為什麼你還沒被霸凌....
大佬,那您來霸凌我一下(唉!我太遜了,大概連被霸凌的資格都沒有)。
請問錄大型管弦樂曲的時候,除了為了要減少反射音的干擾,為什麼麥克風要掛那麼高? 這樣後排的樂器不是收到的音少很多嗎?
因為..我鹹酥雞都有分給旁邊的同學吃呀..
嘻嘻...
麥克風吊起來之後..吊的越高..比例裡後排的聲音反而越多喔..
別忘了還有反響板這種東西呀...
吊起來的聲音的分離與立體感會比擺在前方清楚的....
錄音電平越來越大的當代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something.gif
一張圖,就可以看出唱片錄音電平越來越大的事實。
我一向是支持唱片錄音電平越小越好,如此一來,在優秀的訊源系統、前後級、喇叭重播下,才更有機會將最大的動態範圍,最多的細節情報,以最有力,最扎實,最高密度的方式重現。
相反地,當唱片錄音/壓片電平太低,難免就要考驗音響系統的放大與重播品質了。
殘酷地是,從隨身聽到iPod/iPhone,普羅大眾聆聽音樂的訊源越來越小,功率放大卻越來越不足,耳機只能效率越作越高,唱片錄音的電平則越開越大,訊號還沒放大,就已經沒了動態,功率再放大些,聲音就爆開,而這就是當代人習慣聆賞的錄音風格。
(http://diary.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9804623)
電平越大,動態壓縮的嚴重性與可能性就越高.......
很好的監聽系統
TAD R1、Krell 前後級與dCS Scarlatti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1a/IMG_1420c.jpg
TAD 還有分體 CD 機 & 後級,
看書介紹TAD評價很高 ~
不過....價格不便宜......
ㄟ..應該說是RMS音量越來越大吧..壓縮動態來取得平均大音壓...
錄音電平在數位世界裡..最大訊號就是0dB 啦....
另外..
TAD真好聽..
以前賣掉過一對..
我現在也還用TAD TSM300 當參考監聽..
YA.
在提高RMS下也壓縮了動態.
以往是為考量播放環境,如電台廣播可能常為50嵐等高環境噪音的公共場所播放才如此作為.
這幾天有空趕快到人間聽聽,應該會有不小的體會..
另外可考慮這對
http://tad-labs.com/en/professional/...idx_titim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