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介面下沒有開放這功能,不確定registry裡有沒有相關設定.
可列印查看
感謝很多網友一起共同分享,這個討論串的知識多到消化不完了!...:%304c++
CM-108是最低階的沒錯,不過純粹談數位輸出可能不輸給PCM2704,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不及格的晶片,你居然能改裝成功我實在是佩服到昏倒而痛哭流涕.....:)
不過你改裝的 CM-108 贏過市面上公認的優秀 USB DDC 我一點都不驚訝!沒有贏才該死呢....:P 因為這些成名的『USB DDC音響商品』,為了怕CAT播放太正確會殺音響、殺錯誤錄音,絕大多數都進行嚴重的加料!HIFACE、AP1都是加料加到我寧可使用03 USD的例子,只是在正確的CAT之下,這兩者的加料還不至於加到輸給了CDP,我才勉為其難不 K 他們。
我心裡隱隱覺得 USB DDC的性能可能己經到頂,再來談好聽與好賣恐怕都是比加料了,所以我才改成玩『改裝』的。
bchsieh 的改裝品可以借我聞香一下嗎?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再者,原來你也是使用殺音響錄音,那我就敢保證你改裝的CM108一定沒有問題了!這下子我更好奇了!
不過,因為你是使用單工簡化LINUX+低性能USB DDC,我可能會預期你的聲音走向可能偏向 drkao派 CAT而不是我目前的 JPLAY派CAT。
YU-STUDIO的線材通通可以跟老闆連絡後,訂製自己想要的規格喔!我早就訂了一大規特殊規格了....:)
重點是這種工業用交換式電源,雖然 A 數越大越好,但是 5A 以上就開始邊際效率遞減,只有進行改裝才能突顯 20A > 10 A > 5A,否則差異還真的不會太大。我會用到20A,是因為恐嚇勒索搶劫 rendzaw幫我改裝的。
也就是說,除了A數外,還是有些音響玩家在乎的東東是這種電源設計者沒有考慮到的。
目前網路上對於電腦電供的評論偏向客觀取向的有這位 港都狼窩 WolfLSI's Den。 大家有沒有辦法從他的測量圖表,推測那一台電源適合玩 HTPC?
感謝psycho
對這架構與連接比較了解,還有些問題
1.從03 USD以RCA端子頭輸出接到PCM1794端的端子頭也是RCA形式嗎?是RCA to RCA? 還是RCA to COAX?
看圖片PCM1794背板樹輸入介面只有COAX與方口光纖,對線材不了解,怕買錯了,可以鏈結網頁給我參考嗎?
2.另外你說比較難找的BNC線材指的是指這類的嗎? http://ppt.cc/Kc_i http://ppt.cc/i4__
3.USB電源/訊號分離線的電源端接到交換式電源,使用上是要先通電再開電腦嗎?還是哪個先都可以?
謝謝
兄有能力 DIY, 如果有興趣, 還可以看看這篇. 不用花大錢, 也許就可以追求更 "極緻" 一點兒的境界.
SPDIF & Jitter
小弟聽過試過的器材不多, 改裝是不是真的成功, 小弟不敢說, 只是目前小弟自己和家人聽起來, 覺得還不錯罷了.
目前小弟的器材都還是在"改裝中"的階段, 也就是半成品的意思. 雖然發出小弟認為不錯的聲音, 但是仍有一大堆改機方案等待進行中. 目前光是備料的部份已經堆滿一個40公分X90公分X200公分的大櫃子了.
而且, 更重要的是, 小弟的系統是從前端到後端做完整的搭配. 以poppulse pclink II來舉例, 移除脈衝變壓器, 是因為DAC的輸入就已經有脈衝變壓器了, 而AES/EBU數位線也是小弟自製來配合做地線隔離. 如果單獨把poppulse pclink II拿到其他系統, 小弟就很難預料會有什麼表現了.
而從DAC類比輸出開始, 到後端之間的各級增益也都是為了小弟的系統量身訂製的, 所以單獨抽出一台機器拿到其他系統, 應該不容易搭配.
小弟雖然有使用您推薦的殺音響錄音來驗收改裝結果, 但是小弟只懂得聽聲音像不像真正的樂器, 其他的其實都聽不太出來. 如果由蘇教授您來聽的話, 一定不出幾秒就抓出一大堆毛病來.
多謝LSP000兄提供資訊.
小弟其實有研究過相關的改裝, 但小弟的結論和諸多網站及前輩不同.
以小弟的看法, 時脈和SPDIF分開傳, 就算是時脈源非常好, 也並不表示傳送後的時脈就能夠很準而沒有jitter. 時間訊號在傳送過程中, 有端子, 訊號線等等介面, 因為阻抗匹配以及電容效應的問題, 還是會產生jitter. 跟SPDIF相比, 只少了所謂的data dependent jitter, 其他該有的jitter都還是有. 所以問題仍然還是存在著. I2S應該也是有相同的問題.
以目前解決時脈精度的方案中, 小弟最認可的還是re-clock. 當然re-clock的實作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 而效果可以是天差地遠. 但以小弟的觀念看來, re-clock才是真正能解決時脈問題的方法.
另外, 這篇連結的文章, 有些地方的論述和事實有所出入. 例如文中提到:
" maximum allowable jitter in order not to lose bits of precision should be about 1/(Fs*2^Bits). In our case, 1/(44100*65536) = 346 picoseconds."
翻成中文, 大意是說, 44.1KHz, 16bit的數位訊號, 所能容許最大的jitter為346ps.
雖然他說這只是個大約的估計值, 但跟真正的值其實差很大, 而且算法應該是有問題的.
真要如此估計, 算式應該是 1/(Fs*bits), 而不是 1/(Fs*2^bits).
根據IEC 60958標準, 44.1KHz, 16bit的SPDIF訊號, 容許的jitter為+/- 20ns, 跟這篇文章所算出來的數值差了兩個數量級.
文中還提到SPDIF是differential訊號. 但是小弟在IEC 60958裡面完全沒看到相關的論述.
另外文中比較了SPDIF和AES/EBU的差異, 其中提到 "In practice, many CD players have a transformer at their SPDIF output and many DACS have one at their SPDIF input too. So, the signal ends up being balanced anyway, and there are no ground loops."
這句話雖然沒有問題, 但卻會有誤導之嫌. 同軸SPDIF傳輸如果在DAC端有脈衝變壓器, 的確是能夠切斷地迴路, 也的確變成類似平衡傳輸.
但是因為同軸線的構造, 讓訊號雖然是平衡傳輸, 卻沒有平衡傳輸的優點.
平衡傳輸的優點之一是能夠抵消共模雜訊, 但如果要讓外界干擾變成共模雜訊, 傳輸線必須要是對稱結構而且正負兩條導線要盡可能靠近, 才能夠感染到相同大小的雜訊. 而同軸線的構造是負極包正極, 所以如果有外來雜訊, 正負極所感染的雜訊強度必定不同. 所以就算SPDIF接收和發射端皆有使用脈衝變壓器, 也不算真正擁有平衡傳輸的優點.
看資料這麼仔細, bchsieh 兄果然是高手, 就不用客氣啦! 很榮幸在網路上認識您.
那篇文章落落長, 小弟看完, 技術細節資料我沒什麼sense, 但有兩個觀念上的疑問, 想請 bchsieh 兄說說您的看法.
1. SPDIF 介面帶來的 JITTER, 若不妥善處理, 有小到可以忽略嗎? 和 psycho 兄苦心鑽研的 JITTER, 又到底哪個嚴重些?
2. 前述資料中, 個人對其最後一段 Clock injection 的附圖 (借用一下) 很有興趣.
該作者以 DAC 端的 Master clock 為準, 試圖
- 利用 DAC 端的 re-clock 讓 clock 的 jitter 影響減小;
- 利用 Clock injection 讓 前(Transport端) / 後(DAC端) 編碼, 解碼所用的時鐘同步.
這讓我聯想到許多前輩高手們, 用外部時鐘讓 CDP 和 DAC 同步, 證實可以得到最佳效果的手法.
http://peufeu.free.fr/audio/extremis..._injection.gif
不知您看法如何?
以下是小弟的看法:
1. SPDIF跟其他例如I2S等, 資料和時脈分開傳送的方式比較起來, 多了data dependent jitter. 不加以控制處理,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 (例如使用相同數位線, 干擾環境相同等等), 一定會比I2S等傳送方式差.
2. 您貼的這張圖的做法, 就是小弟認同的做法之一. 這種做法跟利用外部時鐘同步轉盤和DAC比起來, 實際上好很多.
這張圖的重點, 其實是在時脈流的顏色. 紫色為乾淨的時脈, 藍色為髒的時脈.
時脈訊號一旦傳遠, 受干擾的可能性大增. 有時又為了要能夠傳遠一點, 加了buffer以增強訊號強度, 而這個buffer在增強訊號的同時, 其實也加入了jitter. 所以您可以看到時脈在過了buffer之後, 就從乾淨的時脈變成髒的時脈. 所以時脈源最好要放在reclock的旁邊, 而且reclock也最好要放在DA的旁邊, 因為好不容易把好的時脈合併到資料內, 如果要送到很遠的地方做DA, 那jitter又會串進來, reclock等於做白工.
用外部時鐘同步轉盤和DAC, 等於是上圖把時脈源移出轉盤和DAC, 所以送到轉盤和DAC的時脈, 就會都變成髒時脈. 因此不如這張圖的做法好.
嚴格說起來, 單純看"以相同時脈同步轉盤和DAC", 能處理的只有在PLL過程中出現的preamble jitter, 也就是轉盤內的時脈和DAC的時脈, 實際的震盪速度不同 (隨便舉例, 也就是可能一個是12MHz, 另一個為12.0000001MHz) 在鎖定時脈的時候所造成的jitter. 如果同步用的時脈源品質不好, jitter也不會小到哪裡去. 更進一步, 小弟認為如果時脈源的品質相同, 外部時鐘同步甚至也比不上沒有同步, 但時脈在reclock旁邊的做法 (也就是將上圖回灌到轉盤的時脈拿掉), 但前提是reclock的做法要夠好.
ps. 又發現一個有問題的地方.. 從re-clocking灌進DAC的時脈應該要是紫色的.
與君一席話, 受益良多, 感謝!
1. 您技巧地避開了我問題一的核心. 好吧, 我自己承認, 我是想要請 psycho 兄再確認一下, USB 轉 SPDIF, 再同軸送至 DAC 這種 solution, 是有很多 "眉角" 需要注意的.
2. 請問我可不可以這樣想, 您的意思是, 如果在 DAC 中, 用 "時脈在 reclock旁邊的做法", 是不是只需要講究前端送來 SPDIF訊號 (圖中紅色箭線) 中的 Data (圖中綠色箭線) 部份, clock (圖中籃色箭線) 完全可忽略, 前後端 clock 有沒有同步一點也不重要?
這和原文作者的看法好像有很大出入, 是不是?
1. 原來是小弟誤解了您的意思. USB轉SPDIF完全是另外一個題目了, 實在是沒辦法三言兩語說清楚. 很抱歉.
2. 前後端clock有沒有同步也是重要, 畢竟如果有同步, 理論上就可以避免preamble jitter. 但preamble jitter只是jitter中的其中一項, 光是同步前後端clock並沒有完全避免掉jitter的問題. 原文作者應該也沒有強調前後端clock同步很重要. 以小弟來看, 原文作者把重點放錯了.
小弟用下列三種組合來解釋上一篇的內容, 不知道會不會比較清楚.
a. 轉盤和DAC各自有時脈: 有preamble jitter, 但可能可以藉由好的reclock解決 (因為DAC的時脈在reclock旁邊).
b. 轉盤和DAC用外接時脈同步: 可避免preamble jitter, 但是由於時脈外接, 所以傳送到reclock的時脈已經髒了, 所以reclock之後的時脈還是可能有問題.
c. 轉盤用DAC回灌的時脈(也就是圖中所示): 可避免preamble jitter, 而且reclock可以獲得乾淨的時脈, 所以能夠把所有jitter壓低.
因此小弟才會認為: C > A > B, 但前提是時脈源的品質相同.
目前的系統, 連reclock都沒有.. :p
以前用過audionet在1997年的旗艦dac, 當年定價14萬. 這台dac的reclock設計非常複雜, 也十分優秀. 當時打開機殼後, 不太敢相信十幾年前就有這樣的設計. 它先將資料送進buffer, 然後用buffer內的資料多寡, 回饋到一顆OP上, 而這顆OP緊緊跟兩顆晶振鎖在一起. 因為晶振的頻率跟溫度有關係, 所以就可以用OP的溫度去控制晶振頻率. 當buffer內的資料超過容量一半, 表示DAC時脈的頻率低於轉盤時脈的頻率, 所以就改變OP的溫度讓DAC的時脈變快. 反之如果buffer內的資料少於容量的一半, 表示DAC的時脈高於轉盤的時脈, 這時就控制OP的溫度讓DAC的時脈變慢. 藉由這個回饋的機制, 一段時間後就會讓DAC的時脈跟轉盤的時脈同步. 這個buffer會讓播放的時間延遲0.7秒, 所以當在轉盤按下停止鍵後, 音樂還會繼續0.7秒, 感覺很奇特.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 如果這個DAC剛開機就播放音樂, 在播放約一分鐘的時候, 會跳針一次, 之後就好了. 原因是因為OP讓晶振從室溫升高到工作溫度需要一段時間, 而由於晶振的溫度太低, 所以頻率跟不上轉盤, 使得buffer的資料滿出來, 不得不丟掉一部分資料. 而之後因為溫度升上來了, 所以工作就正常了.
由於時脈非常接近DAC晶片, 而且藉由上述的方式達到跟轉盤時脈同步, 所以就算沒有把時脈灌回轉盤, 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
1.從03 USD以RCA端子頭輸出接到PCM1794端的端子頭也是RCA形式嗎?是RCA to RCA? 還是RCA to COAX?
A: OOPS!.....你還真的是剛入門哩!沒關係,我不過是七年前,還使用測直流電的方法測量擴大機的輸出,弄了大笑話.....:P
一般 COAX 一定都是 RCA頭,少數才是 BNC 頭,當然也有轉接頭先不必管它,只要看到 COAX頭 再使用RCA頭一定就是對的。而線材嘛!使用 VEDIO線就保證是 75歐的標準規格了,如果不想這麼寒酸,可以買 YU-STUDIO 的入門線,問老闆就會得到答案了。
等到玩燒起來了,再來推薦你玩一條好幾萬元的高級線....:P
1794 DAC 的連結是: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3151978244
2.另外你說比較難找的BNC線材指的是指這類的嗎? http://ppt.cc/Kc_i http://ppt.cc/i4__
A: 是沒錯,但是不建議買,因為跟兩端RCA的比起來毫無任何提升效果;BNC的優點等你玩燒起來了再說,現在一點都不重要。
3.USB電源/訊號分離線的電源端接到交換式電源,使用上是要先通電再開電腦嗎?還是哪個先都可以?
A: 最安全的做法是先通電再開電腦,但是以交換式電源先天安全無比的特性,我從來都不管它!想開就開想關就關,從來都不會有事。
會有事的是線性電源....:P 要注意很多 HTPC 或 CAT 玩家高舉線性電源而沒有燒機,是因為他們太燒了,音響室有完整的電源保護或接地,所以線性電源開機時的脈衝造成的危險性不高。如果是像我這種懶蟲,大樓接地不良好像還水火線接反,這時膽敢用線性電源.......完全是找死!!!
自問自答,原來我之前一直在使用的程式
http://www.windowsxlive.net/fidelizer
就有這個功能,不過它是把幾乎所有
process都集中到核心0,只避開播放
程式,這點我不太喜歡,所以還是手動
再調整過.
P.S. 這款程式還會把所有process的priority
改成low.但在系統程式上,我覺得反而是反效
果,要試用的網兄還請注意.個人建議是把你自
己執行的程式,例如瀏覽器 msn等改成low就好,
其他系統自己執行的部份不要調.應該直接從services
裡關閉用不到的服務.
就如您所說的, 質感非常好, 空氣感十足, 泛音完整, 透明度也非常高.
無論什麼牌子, 最近的機種都貴到翻掉, 所以只敢玩老旗艦, 相對便宜又好聲.
打開這台DAC的機殼, 總共八組穩壓供電, 類比輸出部分不用opamp放大而是離散零件堆起來的, 左右聲道總共六片模組.
十幾年前的機器, 還提供六種不同數位濾波, 六組數位輸入. 最可怕的是, 甚至另外還有一組數位輸出+輸入, 作用就像老綜擴的tape 2功能, 可以把從六組數位輸入的訊號, 先送到另外一台機器做處理(例如數位EQ等等), 然後再送回audionet dac, 再進行reclock和DA. 意思就是把audionet dac分開成 a. 六組數位輸入選擇 以及 b. DAC 兩台機器一樣. 另外, 所有數位控制電路和訊號電路之間, 用光隔離器做隔離, 避免雜訊串入. 說實在話, 直到目前, 小弟似乎還沒看到第二台DAC可以同時有以上這些功能和設計.
這台機器的型號就叫做audionet DAC, 當年會出這台機器是為了要搭配定價三十幾萬的旗艦轉盤audionet run (一台像LP的落地式轉盤, 大得很誇張), 所以集audionet的所有精華和資源來設計製造這台DAC. 網路上曾經有看過網兄描述audionet run + audionet dac合體的聲音, 真可惜小弟無緣一聽.
這台audionet dac目前二手價才32K, 光是用"超值"兩字不足以形容. 可惜的是因為只支援到48KHz (1997年出品的, 非戰之罪), 所以很多玩家都直接忽略. 問題是, 現在大家99%以上的音源也都還是44.1KHz, 超過44.1KHz的軟體寥寥可數. 以32K來買這一台工藝和技術的結晶, 就算是買來專門聽44.1KHz的軟體都值得.
聽過這些旗艦機種在家裡系統發出過的聲音後, 對DIY來說, 就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方向和比較對象.
這台就是小弟當年擁有的audionet dac的脫光照. 圖中右下角比較空曠的區域的正中間有一塊黑色的IC, 那就是DAC晶片. 而時脈就是在DAC晶片的右下角, 有一塊銀白色T型區域(只是T要逆時針轉90度). 那就是把一顆OP(橫向長方形)背後貼上絕緣矽膠片之後, 用螺絲跟兩顆震盪器鎖在一起, 變成一個轉90度的T字型. 另外在圖中右上角整個區域可以看到六片離散元件搭出來的類比放大模組. 而左上角那片副電路板, 是為了要修正B&W鸚鵡螺喇叭的相位而設計的. 可惜小弟沒有鸚鵡螺, 不知道這個相位修正的效果如何.
http://img291.imageshack.us/img291/7075/022ks5.jpg
而這是audionet run轉盤:
http://www.currants.info/images/imag...y.Visit/14.jpg http://desmond.imageshack.us/Himg325...ng&res=landing
這款DA當年我有在二手區看到,但賣家也是接手二手,
對機況不清楚.而拆開看內部圖,不少零件都跟我當時
找到的原始圖片不太一致,所以推測是改過的機子,由於
沒有diy的能力所以還是放棄了.不然價位確實很誘人.
不過有趣的是,我現在找不到當年那篇文章跟圖片了.
又,左上那區有一顆藍色電容非常惹眼,是原廠的用件嗎?
-----------------------------------------------------------------------------------------
http://audioart.audionet.com.tw/111/...omment/255.jpg
我找到圖片了,果然原本就有一顆電容焊在那.
順便還想起了這台DA本身有著六種數位濾波,
聲音都不一樣,不知道您當年可有玩過??
P.S 您這台保養的真好,內況完全不像老機.最後怎麼還是賣了??
psycho兄,
新手, 請指正.
CAT =>USB HUB=> 03 US =>pcm1794 DAC.
Q1. 03 us 是否= usb DAC? usb in & RCA out.
Q2. 如果 03 USD + pcm1794 DAC = USB DAC. 為何不只使用pcm1794? 卻要多串接 03 USD?
其中有何不同? 請釋疑.
對不起!借個版面售:今年7月23日購入.9.9新 Metal 7-Port USB 2.0 Powered Slim Hub 型號USBG-7U2ML.功能正常.配件齊全.(但原包裝盒找不到.會用代替紙盒包裝)售2200元
意者來悄或電0926595999陳 已售出....
不必客氣!買機器後多多上來分享『聽感』:我們的音響知識可能只是新手,但是『聽感』卻是無價的,有分享就有幫助!....:)
您先前問過我 Bladelius USB DAC,怎麼又重新問 USB DAC是什麼?我會建議一開始不要妄求不必繳學費
,先大膽買個音響產品回去『玩』,有個底了才容易知道自己想問的真正問題是什麼喔....:)
A1: 03 US 可以usb in & 類比RCA out. 也可以 數位光纖輸出,改裝的是另一回事;而03 USD只能數位輸出.RCA與光纖皆有。
A2: 因為 PCM1794 無法接受 USB 訊號啊!還是你問的是 1794 DAC本身有內建USB輸入為何不用?理由更簡單,因為一般DAC內建的USB輸入跟 03 USD比起來簡直都是垃圾....:P
這是謙虛嗎?還是.......看不懂?哇!我最恨我的文章讓有心向學的高手看不懂了!!是那一篇?
玩笑不開了,我的重點是,如果部認同我對唱片或錄音的看法,應該可以無條件相信你的音響我一定可以認同的;我只是想試試看這個預測正不正確....:P
如果對『聲音』或唱片有一定的標準了,我完全認同 DIY或改機是王道。時下很多DIY或改機會走偏,真正的原因是『不知道』聲音的正確標準是什麼。
至於讓下一位主人好好疼惜.....下次有這個機會請先借我好好疼惜幾個月,被你說得害我很想玩那台 AUDIONET DAC!....:D
P.S. 還在消化 JITTER理論,先打打屁....%304h++
不不不.. 小弟不是看不懂, 如果看不懂就不能算消化了. 但消化了不一定能吸收啊.. 小弟對吸收的定義是把您的文章融會貫通成自己的東西, 然後聽了新的唱片之後也可以有相同程度的分析. 這個小弟還差得遠.
小弟小時候學過幾年樂器, 也分別在不同的學校混過幾年樂隊和樂團, 算是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接觸真實樂器. 所以對什麼樂器應該發出什麼聲音, 大致上還有些概念. 也因此小弟聽錄音, 就直接聽像不像真的樂器, 這對小弟來說是最直接而簡單的方法.
小弟認為DIY和改機是唯一能夠達到自己理想音響的方法, 是因為每個人心目中的極致聲音表現絕對不同. A牌和B牌的旗艦, 也許在各自老闆的心目中已經是極致了, 但客戶也只能在這兩個牌子裡選一台符合自己口味的機器, 而聲音的表現卻不一定能夠真正達到這位客戶心中的極致. 有時候看了一些廠機的設計, 有時候會有類似這樣的想法: "如果MBL的這個設計放進Jeff Rowland的某台機器, 這樣也許能夠更完美". 當然也許可能會更差, 但是不試試看怎麼會知道. 這也是小弟為什麼會開始DIY的原因之一. 不是因為廠機不好, 只是不容易100%符合自己對機器設計以及聲音表現的看法. 也不是因為DIY會比買廠機省錢; 雖然小弟幾乎不用發燒料, 並且傾全力找尋超值零件來DIY. 但為了要配對零件和零件對聲音的影響, 常常製作一台機器就要需要買可以做好幾台的零件. 事實上小弟花在DIY上的錢, 早就可以買好幾台高價廠機了. 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小弟心目中的極致 (無論是從機器設計還是從聲音表現的角度).
小弟在將來除了還可能會考慮買廠叭以外 (因為有一對夢想中的喇叭還沒到手), 幾乎不太可能會再購買廠機. 但如果還有機會, 小弟一定會先借您試試的.
之前有看過一片評價似乎還不錯以XMOS為基礎的USB to SPDIF/I2S, 確定可以支援linux:
http://luckit.biz/new/product/waveio/
現在特價99歐元.
小弟目前所擁有的MF V-Link, 用的是跟Ayre QB-9相同的TAS1020B晶片, 國外評價很高, 基礎應該不錯才是. 小弟有朋友用V-link跟01USD比較過, 他說兩台在同樣未改的狀況是同等級的產品. 等小弟把PC-Link II改到沒什麼可改的時候, 再來玩V-link. 最後再來兩台PK看看.
之後小弟打算從USB to SPDIF離開, 投入主機板內建音效晶片, 看看最好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另外有關轉盤和DAC之間, 如何設計可以降低jitter, 以及jitter的形成和影響聲音的方式, 在下文都解釋得很清楚.
http://www.tnt-audio.com/clinica/diginterf1_e.html
想問下usb3.0解決方案的接法是甚麼 文章太多有點弄糊塗了~ 一開始看到usb解方案是要透過電源分離線和hub
但是後來又看到usb3.0大勝usb2.0 所以可以把鐵盒HUB給賣了 所以想問下 筆電USB3.0的解決方案是甚麼?
看了好多文章 真覺得電腦當訊源所遇到的問題可真多 雖然昂貴的錄音卡似乎可以一次解決 但是沒法給筆電用@@
真有點想買台可以把IPOD數位輸出的機子 這樣一來電腦硬體和軟體的問題似乎都解決了.........
1.感謝回覆!! 昨天爬了許多文 有點稍微了解到 你在另一篇文章說xmos的音響性比較強 但是電腦性能比03usd弱的原因 然後也很驚訝的發現 hiface也是bulk mode最近還有出二代 變成小黑棒 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兩者間的用料差異? 不曉得有沒有機會比03usd還好 因為裡面好像有兩個時鐘校正?
2.不過之前看到文章說小白棒在w4s上面比usb直插還弱且有爆音就放棄了 現在又重新燃起希望!!! 不知道usb解決方案能否大大提升它的性能 有人有試過嗎? 不知道原本的爆音是否與省電模式有關? 可是電腦上面的省電模式 不是直接把裝置給關了?類似網路卡那樣
3.順便問一下usb解決方案 有沒有絕對不可能燒壞的接法阿? 前幾頁的文章都有提到燒壞的風險@@
JPLAY v4.3 with DSD and ASIO support
https://fbcdn-sphotos-b-a.akamaihd.n...59076451_n.jpg
JPLAY v4.3 introduces DSD over PCM (DoP) and support for ASIO interfaces as well as many improvements. Download now!
Changelog:
- support for FullScale Hibernate under Windows 8
- support for ASIO (applicable only to DACs that have an ASIO driver): In theory, ASIO is most-direct software interface to DAC: But does it sound better than Kernel Streaming? Share your experiences at jplay.eu/forum/jplay/asio!
- support for DSD over PCM (DoP) standard for DACs that support it (DFF & DSF file types)
- support for 32bit float WAV files – will be converted to 32 or 24 integer depending on driver
- Support for Hibernate playlists for iPad’s JRemote
- It is now also possible to start JRiver in MediaServer mode i.e. without GUI and control playback via JRemote on headless systems for best user experience and sq! (to activate, open ‘jplay_for_jriver.settings’ file after first startup and follow instructions)
- JRiver will now be started automatically by plugin if it is not running
- In some cases plugins could ‘freeze’ requiring restart – fixed
- Simply sounds better – upgrade now!!!
Detailed instructions (with pictures) on how to setup JPLAY are available here. Please read them before contacting us. Thank you.
Enjoy and post your impressions on our forumhttp://jplay.eu/wp-includes/images/s...icon_smile.gif
If you have NOT received your personal jplay copy, please check your spam folder prior to contacting us at [email protected]
之前有買過,如果沒有收到新版的網友~請將您的註冊資訊回信給 [email protected]
還沒有購買的歡迎找我優惠代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