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將軍
為何想加EQ?難道沒有其他方法可解決?
何大說的沒錯,加了EQ可能會有所損失,要審慎;
但要加處理材料也不容易.
前頭我說過,我這裡要再釘釘補補是有困難的;
再加上真正的原因不見得一定是空間而是那大"櫃子",
所以如此大費周章的結果可能會是:
解決了35Hz卻又引起其他頻段的問題!!
那如果試 Tone in 呢?
事實上為了那"35Hz"而調整到可應對的 Tone in 時,
相信"感形體"也不見得是我所要的了!!
而如果是加EQ,那麼條件為何??
其實這就是玩BI-AMP的好處.
但要加EQ之前,種種的測試還是要做的.
然而,Rpckport的Andy向來客氣但又自負,
所以,我們要從他家得到分頻點的資訊是不可能的.
到頭來,還是得自己來做,而且當然是小葉幫我一起做.
怎麼測?
很簡單,關掉2組後級中的其中一組就可測得:
LOW:20-125Hz
HIGH:50-20KHz
也因此,EQ只要加在負責LOW:20-125Hz的後級之前即可.
基本上,結果乍看似乎不會如何大所說的:
"可能也會有所損失"所早成的影響.
但事實上,不可否認的,聽感的確是會有些微妙的變化.
而原因不外乎BI-AMP所各自負責的部分,在50-125Hz還是有重疊!!
既是有重疊,那增加或減少LOW:20-125Hz的任何一個頻段,還是會對125-20KNz的部分造成聽感上的影響.
那說了半天,到底EQ在我這裡適不適合?
小葉說加或不加,會陷入抉擇的兩難;
的確,那會令人有些掙扎,但也不必太在意,因為那畢竟不是"生老病死"那麼嚴重.
個人認為,若只加在LOW:20-125Hz的部分,而且只在某幾個小頻段做+-5db以內的微調整,是可以接受的.
加上EQ之後的利,還是大於弊!!
然而,若是要將EQ加在全頻段,那相信會瘋掉的不會只有我,而且恐怕這套超大系統就變成了殘廢!!
適度填補了在BI-AMP中,LOW:20-125Hz在35Hz的部分,會發現低頻更有肉.
我這裡,基本上低頻的PUNCH是不需質疑的,而30Hz以下的深沉更是不缺,
但少了35Hz似乎就像少了些肉!!
有了35Hz的部分,像吃了嗎啡,會上癮;因為那是一種用肌膚去感覺的頻段,會讓人極度酥麻!!
愛上了這種酥麻,但空間又不會嘰嘰嘎嘎的作響;
嗯,這等於就省了買電動按摩椅的費用!!:D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