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 忘了|-)
可列印查看
深有同感,不過進口的CD大部份還好,臺灣出品的CD這種趨勢就蠻明顯的 :|
卡門幻想曲現在又多了XRCD版本可以選擇
(資料來源:www.38c.com.tw)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08a...3195627105.jpg
由於從娘胎就被熱愛古典音樂的父親灌輸各類唱片,約國中時期迷上了穆梭爾斯基的名曲《展覽會之畫》。當時家裡同時有李希特的現場演奏鋼琴版與朱里尼和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拉威爾改編之管弦樂版。老爸不喜歡鋼琴而偏好小提琴與管弦樂,所以主動播放給我聆聽的是管弦樂版。小小年紀聽了這曲子覺得『主題變化多端』,很像是當年國產LP唱片大廠松竹推銷的管弦樂入門音樂:聖桑之《動物狂歡節》與布烈頓之《青少年管弦樂入門》,一聽就喜歡上了;依我從小聆聽古典音樂的個人獨特習慣,便一聽再聽、聽到全曲可哼出主旋律而默背起來。
後來翻箱倒櫃知道這首音樂有鋼琴版,一聽之下被嚇到了:怎麼只用一台鋼琴就可以有這麼色彩炫麗的音樂?你看看,小時候完全無法感受管弦樂版的『多樣樂器之音色炫麗』,反而只用單一鋼琴樂器就很快地發現它的色彩豐富。當然,年紀太小,可能也會被單一樂器的『超技感』嚇唬到,從而喜歡鋼琴版。總之,從此完全不喜歡聽管弦樂版,只喜歡聽鋼琴版。
隨著日漸建確立私人的3B2T、五大後期之觀念後,這首音樂退到我的音樂舞台遠處,只有寫樂評時偶爾提一下。終究,從『線條』而論,這首音樂要跟3B2T相比、尤其是要跟當時瘋狂迷上的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相比,完全不是同一種類型的音樂。因此整個樂評時期與1993的連線古典音樂板時期,沒有人聽過我談論這首音樂。
http://he.cycu.edu.tw/life/gospel_ps.../270ok/clu.jpg
直到最近,透過了解拉威爾而了解『音色』,透過了解『音色』而獲得獨立在『線條』之外的音樂欣賞旨趣後,管弦樂版是我最深愛的3B2T1R之一,學會了新觀點當然要重新體會一下該音樂。結果....原來,原來管弦樂版比鋼琴版在『音色』強太多太多了!甚至說句可能會被打的話,拉威爾的『改編』居然比穆梭爾斯基的『原著』還要偉大太多!就像改編成管弦樂的《古代小步舞曲》實在比拉威爾自己的原著鋼琴版強太多了。
所以我深切體認到,『音色』真的是一種比較進階的聆樂旨趣。小時候只覺得主旋律一下子由木管、一下子由銅管、一下子由弦樂....等不同樂器演出,便覺得像布烈頓之《青少年管弦樂入門》一樣有趣。這只是『音色』的入門辨認層次,根本無法理解『音色』的藝術層次。事實上,很多3B2T名曲被改編成管弦樂曲,常常就只是這個種入門層次的『音色』而己。在這樣的基礎上,改編成管弦樂、或電子樂、或流行歌曲,我個人認為都是差不多的音樂。
以『線條』為主的音樂欣賞方式,『音色』問題往往只有樂器編制數很少的時候,才能注意到。所以小時候會覺得一台鋼琴比一個樂團音色還要更變化多端,聆聽弦樂四重奏與鋼琴三重奏很快就可以發現『樂手默契不佳』導致的音色粗糙,卻一直到現在才發現管弦樂團一樣可以要求嚴格的樂手間默契,默契不夠就會讓貝多芬的交響曲聲部結構降級成古典主義的原始型式。
唯有了解『音色』藝術的全貌後,管弦樂曲中很多超越性的藝術精品才能浮現;這時管弦樂的目的不再是前述入門的爽快感了,而是更有藝術價值的意義追尋。
為此我向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下戰帖:有沒有一個充分表現『拉威爾』管弦樂藝術的《展覽會之畫》唱片?林先生語帶神秘地說他進了一個發燒版本,結果,帶出一個驚人的歷史錄音品牌:CASCAVELLE。
http://he.cycu.edu.tw/life/gospel_ps.../270ok/cas.jpg
CASCAVELLE的唱片同時有最新的錄音也有歷史錄音的轉錄,他們的新錄音是另一場美麗的愛樂之旅,下次再談。最可怕的是他們天下第一流的歷史錄音轉錄技術:1929的鋼琴錄音,可以聽到近代錄音都比不上的音量動態變化與發聲的能量與質感,沒錯,就是1929年的瑪格麗特.隆女士敲下低音鍵時,2006年正在聽唱片的你會在沙發上感覺那低音震到你的心、你的腿,這只是在一套便宜的三萬多元音響系統就可以感受到。當然了,老錄音的嘶聲是不能消除了的,消除嘶聲後的歷史錄音是死亡了才不會有嘶聲;如果你願意讓歷史錄音活得很有精神,你願意忍受它伴隨活出生命而來的嘶聲,它將會完完整整地告訴你1929年代的音樂家有多可怕的細膩音色控制能力。
http://he.cycu.edu.tw/life/gospel_ps...270ok/vel2.jpg
於是我聽到2006為止『音響最發燒』的《展覽會之畫》版本,在CASCAVELLE唱片公司為拉威爾絕大多數作品而出版的九張歷史錄音精選之第三集,由Paul Kletzki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樂團的1948年錄音。
1948的歷史錄音居然最發燒?有沒有搞錯?
其實,從我提倡『音』、『樂』分立觀點後,越來越發現,所謂的『音響性』仍然需要演奏家與錄音師的全力參與;演奏不出動態幅度與音質明確的演奏家,無論使用多高級的音響播放第一流的錄音,仍然會得不到『音』的滿足感,當然就不會有貨真價實的音響快感。反而,演奏家表現驚人、錄音師正確補捉到音樂的複雜訊息、唱片製作水準極高,這時就算使用便宜音響,照樣可以獲得極高的音響快感。這個《展覽會之畫》版本就是這種驚人的成就。
《展覽會之畫》是一首旋律極為優美動聽的音樂,這是它所以能成為著名曲目的原因之一。但是拉威爾將它管弦樂化之後,音色、音質與管弦樂的動態能量,通通成為演奏此音樂的嚴苛要求。單單憑第一幅畫《侏儒》,樂團的合奏能力就決定了能表現出多驚人的動態;合奏能力不夠的樂團,快速音群明顯有拖慢、變亂而無法一氣呵成的感覺。Paul Kletzki這個版本的樂團合奏能力硬是遠勝他人一大截,聆聽之後才發現,合奏能力偏弱的管弦樂句,會嚴重削弱這段音樂的動態與能量而失去音響快感。怪不得以前聽管弦樂版這一段通通因為覺得無聊而跳過去,現在聽這個版本才知道這段改編是多麼生動有力,遠遠勝過原著鋼琴版。
再來是『音色』的問題,優秀的木管與銅管不但只能在法國樂團找到,而這個版本更是強中之強;《古堡》的薩克斯風充滿整個音響室,《牛車》的土巴號傳來聲聲節奏的重量感,清楚告訴你它是土巴號不是伸縮號。沒錯,完整捕捉到高頻的細微動態才能讓薩克斯風充滿音響室,正確表現低頻的動態變化才能正碓表現土巴號的重量感,這張1948的錄音就是完全可以表現出來!反觀一堆立體聲現代錄音,你聽得出薩克斯風在空氣中的騎士浪漫精神嗎?聽得出不同於法國號與伸縮號的土巴號音質嗎?回到《御花園》,雖然以雙簧管帶出主題,但是長笛兩次加入快速音符的調色效果,考驗木管合奏的音質控制力;隨後旋律中第一小提琴的滑音,從來沒聽過可以『合奏』出這麼美而和諧的滑音!不妨再注意《兩個猶太人》中代表神經質的小號,這根本是神技!小號可以吹出如此變幻莫測的音色來.....
沒錯,1948的老錄音會有什麼可挑剔的缺點,都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只要忽略雜音,就像很多千萬級音響家忍受傳統LP的雜音一樣,一幅發燒致極的音響快感圖像就完整地出現在眼前。
真的,認識到音色藝術的真貌之後,『音響性』的定義都被翻轉過來了。歷史錄音可以滿足多大的音響快感與音樂美感?CASCAVELLE的許多歷史錄音唱片,將會挑戰所有過於偏重『線條』而忽略『音色』藝術的愛樂者。
(END)
就玩音響的立場,這一篇文章要談的是『最完整的動態』。從 CASCAVELLE 的歷史錄音與現代錄音相比較,就以卡拉揚的DG同曲目錄音來比。
單單比超低頻的層次,1948 的錄音居然遠勝卡拉揚。
1948 的錄音技術那有可能贏過 198X ?所以,不是 1948 太強,而是非常明顯的,卡拉揚那張是『壓縮動態』的唱片;因此,遇到『不壓縮動態』的 1948 唱片,連超低頻都輸給人家了。
因此,回到『錄音承載著音響藝術』的主題;如果唱片本身訊息就是『扭曲』(例如壓縮動態)的,當然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如臨現場之音響快感了。反之,唱片的訊息不扭曲(不壓縮動態),就算是 1930的爛錄音,照樣可以輕易聽到演奏家的技術、音色與『如臨現場』的感動....:) :)
完整的錄音、音響性與如臨現場,這三者關係很微妙,一個好不代表另一個就好
我沒有要吐嘈呀,大師誤會了,我只是呼應一下 8)
================
完整,我先較針對訊息量來說...
訊息量最多,並不代表錄音是最好,其只是好錄音的元素之一而已,還有其他因素
音響性好的,不見得錄音訊息量就一定就會最多,這個要說也是"落落長"...(如音響展CD,mp3較好聽?...也是屬於這個課題)
如臨現場,訊息量是很大的關鍵之一,但也只是關鍵之一
有一好,沒一好....都會無法得到最終極的表現
例如
大師有好CD,而沒有musk的好系統,如臨現場就會差一截
某CD的版本訊息量最多,最完整,但錄音工程或壓片粗糙,質感、音色走掉之類的,音響性無法呈現 (古典類比錄音LP轉錄數位CD後,往往會發生許多問題)
有聽到可以解釋的CD,我再來跟大師報告一下 (music)
小葉別逗我了,再叫大溼什麼的,到時被人咬,我就扯你....:P :P
推現場感第一名是很容易,不過得考慮『音響』能不能成功播放說....因為最好的唱片往往有點挑音響。
例如說,幾乎所有的音響系統(即使是mp3),這一張都能有絕佳的現場感:
http://he.cycu.edu.tw/rwind/1c1059.jpg
但是以我自己調校(偏好)的音響系統,這一張比上述強之太多:
http://he.cycu.edu.tw/rwind/1c1096.gif
而且比這張更佳的現場感的唱片還是有,只是都是專門殺音響的唱片,頻寬有限的喇叭無論多高級都是鐵死無疑(而且越好的死得越慘)。
我是認為好的(藝術級的)錄音(唱片)真的有可怕的門檻,比調整LP、喇叭擺位還要更龜毛....(blush)
不知道你住那裡?北部的話直接找新天新地本店:
http://www.stsd.idv.tw/
營業時間:一點半至九點半(週四、日休息)
地址:台北市錦西街1-1號3樓
電話:(02)25415940 - 0968600430
email:[email protected]
至於殺音響的cd嘛!這一篇『從古典音樂唱片談音響的『音質』』: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7173#post7173
上一篇談到的每一張唱片,都是恐怖的專殺音響之唱片....:o :o
看來要好好準備銀彈去打戰了
買軟體常常比硬體還兇....(至少我就是這樣)...(giggle)(giggle)(giggle)
不過我會建議先只要買幾張回家體驗一下,確定喜歡,再來瘋狂買(像我一樣)....:D :D :D
像我喜歡『全頻段無壓縮』、『高頻直接』,所以專門買 SOLSTICE / FY 與 SKARBO的所有唱片,不怕喇叭燒掉(我沒有開玩笑!)的發燒友可以試試這張 SKARBO 的現代打擊樂: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3657547.html
http://he.cycu.edu.tw/rwind/dsk1063.jpg
而比較沒有麼殺音響、但是仍然是減少後製的如臨現場錄音;當然爽度比不上前兩者,但是對於先天怕吵的發燒友就很適合了:
如 SYRIUS/BNL,推薦這一張演奏技術絕對正確、但可以輕鬆聽的貝多芬(或該小提琴家的任何一張唱片):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2580674.html
http://he.cycu.edu.tw/rwind/112918.jpg
再如 CASCAVELLE 的現代錄音,例如這一張莫扎特: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1183897.html
http://he.cycu.edu.tw/rwind/vel3084.jpg
又如:ALPHA、RAMEE、RICERCAR....都是比較不殺音響的高錄音藝術,推薦這張路易十四時代的音樂:夏邦提耶 / 感恩頌歌、數件樂器替代管風琴的彌撒,放心,絕對很通俗而好聽,而且一開始的音樂片段應該很多人都聽過。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1177188.html
http://he.cycu.edu.tw/rwind/ric245.jpg
這樣算一算,第一階段只要先買個七張唱片左右,再來就可以知道偏好那一種,就不會花太多錢了....(不一定:P )
感謝psycho大師的指點
個人對於古典曲目比較有興趣
上面那張小提琴 看來是可以先行入門
我看等小葉回國後(他最近應該分不了身(giggle)(giggle)(giggle)) 跟他一起去敗一下
:D:D:D
想問psycho大
您對MDG的CD感覺如何?
小弟是最近才開始買古典CD的,就是買了MDG的CD後搜尋才找到這裡的
也看了您發表的文章,您推薦的那些廠牌網路上只在新天新地的網站上看的到
而且還沒有專輯的曲目,想找自己想聽的曲目好像只能去那再找了:(
還有您說的那些看完並不是很懂,可能聽得太少了:D,雖然在小弟的爛系統都聽得出來不同版的不同感覺,但真要說哪個好還真說不出來,只有主觀的喜不喜歡,就因為新手且COCO很少,所以想買品質好的CD
都是小葉害的!什麼大溼.......(sweat)
準備害他買唱片買到破產!....:D :D :D
若是想較鬆聽古典音樂並得到最佳音響效果,其實我比較推這張:
http://he.cycu.edu.tw/rwind/1c1059.jpg
VCT 網友不必客氣...:) 在討論區都可以盡情交流...:D
MDG我還沒有試聽過,等著看看到時可以不可以狂虧小葉或大贊小葉....8) 8)
我推薦的唱片基於這裡的同好重視音響藝術,所以會推最頂級的錄音藝術。若你是入門新手而且音響硬體投資很少(三萬元以下),那我會建議買便宜又大碗的 EMI FRANCE 就夠用了。
例如說貝多芬的交響曲全集,便宜到極點的克路易坦加柏林愛樂,錄音超級發燒(連LP都一樣燒!),藝術水準遠勝許多大師版本,從這裡就可以開始理解我諸多文章談的現象了。缺點當然是版位問題,因為太便宜的製作,難免比起老版位而言會多一些『躁感』。
再進階一點,17張的梅耶大全集,看看能不能感受其中194X、195X的MONO錄音,鋼琴的『動態完整度』包含超低頻,絕對可以狂電一大堆現代的DDD唱片。
有空我再來列出一長串的 EMI FRANCE 音樂與錄音俱佳的好唱片。不過,音響硬體投資超過三萬元的發燒友,就要聽最高等級的錄音與唱片,才能『越敗家、拼經濟』哩!...:D :D :D
拿奇美唱片的小提琴錄音。跟法國的小提琴相比,細節實在差太多了,
要不是曲目還有價格,小弟實在應該不要太挑了,新天地音樂少聽一點,
好險古典小弟不是太懂,因此只會買芭樂歌,因此應該不會花太多。
很好奇一點
http://tw.user.bid.yahoo.com/tw/show...marklee5002&tp=
台灣的喇叭,在先生耳朵裡面可以聽出什麼,真希望先生帶唱片去殺他們的音響,
其實他們也不搞電源、也用普通喇叭線,但是小弟想聽聽看專家的意見,
他的聲音播出來符合先生的水準媽,其實答案我也知道了,在音響展大家就有反應了,
但是小弟也是有調教過才讓我的系統更好聽更精準。
當然沒有調整過的喇叭只是璞玉,還是要雕琢,看過小葉網站,
現在主流是小喇叭,說這樣表演比較像現場,但是大喇叭呢,聲音的表情應該會比較多,
以前聆聽的經驗還是喜歡不要太小的單體,聲音出來音色比較豐富,
很好奇,是先生殺她們,還是先生被殺,但是喇叭單體的質感跟喇叭線呈現出來的差很多喔。
人都是貴遠賤今為多,小弟很好奇是你的16萬PEL大勝還是國產貨的聲音也有類似的價值。
叫先生聽最準,高音夠不夠直接,動態深度夠不夠,暫態反應好不好,
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要有金耳朵,讓先生也去體會一下國貨,
不然一般人不是財力有限,不然就是耳力不足,哈。
小弟也是有練過的喔。
先生去聽聽看,大的好聽,還是小的,小弟以後才知道要怎要玩。
john925網友指的是《夏》之第三樂章一開始大合奏幾秒後,交替出現的一連串下降音符嗎?
如果是這裡,那是第一小提琴(古樂團會加上獨奏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的交互演奏,多數的唱片中之音場,是:
左 <======================>右
大鍵琴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大提琴 中提琴 (中提琴大提琴可能互調)
獨奏小提琴
例如前述的PHILIPS唱片,因為後製的問題,所以會造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完全黏在一起。
如果該唱片錄音時,樂團配置不是上述,而是採取十九世紀的『古典式交響樂團配置』,那就可能是:
左 <======================>右
大鍵琴
第一小提琴 大提琴 中提琴 (中提琴大提琴可能互調) 第二小提琴
獨奏小提琴
這樣子就會有john925網友說的效果了!:D
另一種情況是像DEECA的錄音,明明是古樂團的配置,卻使用後製混音,導致在這一段音樂忽左忽右,其他時候第二小提琴位置又變正常。這種情況我的看法是不自然的音場。
不知道 john925網友 指的是那一張唱片?
昨天買了下面兩張CD
http://img405.imageshack.us/img405/8355/foldernr0.jpg
這張psycho兄還有一些人都有推薦,錄音真的很棒,我之前抓的DG卡拉揚版不知為何聽起來一點感覺都沒有(還特別找9xxkbps的APE檔),DG的Kleiber版有比較有感覺,可是跟這版比起來還是差很多,這是我聽的感覺,雖然台下的聽眾感冒的好像滿多的:D,可是並不影響整體的感覺,反而真的感覺到他封面強調的LIVE:)
http://img262.imageshack.us/img262/6867/folderxo5.jpg
不知道板上有沒有人聽過這張四季,本來是想買前面小葉兄有貼圖的那張,看介紹好像還滿棒的,重點是才330元,可是在佳佳沒找到,又懶得跑去音悅,就買了這張,還真的有給他貴到(sweat),但我覺得這張錄音也很讚,不知道其他人覺得如何,總之雖然這2張滿貴的,但是聽到後還真的有感動到,多花點也值得:D。
還想問一下psycho兄,您推薦的像是FY/SOLSTICE這些牌子的CD大概都多少錢阿?
精闢的分析還是要靠psycho兄,弟可不敢關公面前耍大刀啦!(blush)
弟的系統還好啦,勉強還可以把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分清楚,只是低頻解析度不夠,當雷鳴的旋律換到低音提琴(還是大提琴)時那陣陣而來的音符,沒有辦法把音符粒粒交代地清清楚楚。
今早聽了幾片
http://www.musicweb-international.co..._Guglielmo.htm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11310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1501
http://musicalsound.com.tw/cd/special/s881805.jpg
第一張CPO那張很特別,部分的獨奏小提琴會用短笛來取代,特別是在模擬鳥類鳴叫的時候。
第三章演奏的表情豐富,當然過許會有過度詮釋的疑慮!這是見仁見智的喜好問題囉!
Divox那張果然是錄音效果最發燒的!
結果Accardo的那張,怎麼有點敬陪末座的感覺!太過於中規中矩了!四季應該要多點想像力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