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myblog.yahoo.com/jw!Cg_XOX...hive?l=f&id=31
可列印查看
我覺得EQ“好用”的意思是:
1:使用者可以比較精確地知道自己改變的頻侓範圍和變動的量。如果紀錄下來,很容易可以回到原先(甚至更早以前的)狀態。
2:新的數位等化可以針對某些比較窄的頻段處理。如果是從訊源一路過來都是數位訊號,中間不會有訊號的損失。
3:使用數位EQ不會產生相位差(因為沒有經過電容或電感)。當然,數位/類比的轉換會產生別的問題。
4:使用EQ來作微調,不用搬東搬西,又很容易作A/B比較。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用EQ的調整在低於10dB以下最好。超過10dB,有時候會產生過荷的問題。所以,我通常都只動個3~5dB避免會過荷。當然,我說的是我個人的經驗。
我想您一定同意:不管是吸音板或是擴散板都不可能只針對某個很窄的頻段進行處理。如果您的吸音板能吸收1KHz的聲波,那您覺得它對1KHz以上的聲波會有什麼影響呢?它不會只吸收1KHz的聲波吧?如果您的系統剛好在5KHz左右有個8dB的突起,但是旁邊的頻侓卻沒什麼大問題,您不管是用吸音板或是擴散板都不能算是對症下藥,不是嗎?
適當的工具在適當的時候能發揮它的功能,那不就是“好用”嗎?在我個人的感覺,吸音板/擴音板也都很好用,就看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用而已。
如果“好用”不是這樣說,那什麼東西“好用”呢?我的中文不夠好,您有別的說法嗎?請您指點一下,謝謝(blush)
非主流=良幣?
:^)|-)|(|-
非主流不一定等於良幣.
然常可見主流非良幣.
:)
用EQ調整的問題在於
EQ是用"結果"來調整, 而非針對問題的癥結來做處理,
5khz有突起, 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出現在5khz,
常常有把某某高峰壓低, 結果也同時把某某低谷補起來了
空間處理本來就不須針對特定頻率, 除非是空間的共振模態, 而是去微調直接音與間接音的比例, 以及殘響的控制
並非EQ就不能得到好聲音, 而是使用者的出發點要思考過, 再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