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tetsuka兄分享這麼好玩的東西,我也試了一下,效果還滿驚人的...
目前分不出是不是EQ效果,但這東西竟然大幅改善我討厭的暖聲!我超討厭暖聲XD
聲音有變更立體、乾淨,細節可能有變多。
話說以前玩遊戲的時候時常在抱怨,剛開機玩的時候很順暢,過一段時間後就不順暢,這軟體或許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可惜我不玩了。
可列印查看
感謝tetsuka兄分享這麼好玩的東西,我也試了一下,效果還滿驚人的...
目前分不出是不是EQ效果,但這東西竟然大幅改善我討厭的暖聲!我超討厭暖聲XD
聲音有變更立體、乾淨,細節可能有變多。
話說以前玩遊戲的時候時常在抱怨,剛開機玩的時候很順暢,過一段時間後就不順暢,這軟體或許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可惜我不玩了。
我要回來打臉自己了,在公司的爛電腦上效果是正面的(就是紅蜻蜓直入USB+windows10 x64)。
剛剛仔細測試,發現在我家用的X299 apex主板+i7 7820x電腦上就不是正面的,雖然聽起來更乾淨,但最高峰感覺被削去了,聲音也變慢了,導致聽起來不是很自然,很不耐聽,而且有點悶,我擴大機要調大聲一點才能聽清楚。
在此使用的X版,其他版本沒有測試,因為我認為X版應該是最好的。
請問各位前輩
1.海盜船AX1600I 淘寶貨台灣可以用嗎?
2.模組線升級是只需要CPU這段嗎,台灣有人製作嗎?看淘寶有販售銅鍍銀??,材質上是否有建議??
3.現行電腦
MB:ASUS P8H67
CPU I3-2500網路上看能改塔型被動式散熱,打算買一個塔式散熱讓電腦實現無風扇
記憶體創見 8G DDR3 1333
電源全漢聖武士 650W電供
有各位前輩有電腦上的建議嗎,因為想說升級第九代INTEL CPU功率大,風扇因該是無法移除的
感謝tetsuka,等雙11衝一波
另一個方案是不要用intel 9代,改組AMD X570平台.
我之前發過一篇簡單的心得,可以參考看看.
目前其實我比較推薦組AMD,核心元件可考慮:
3700X+高階X570主機板+3200C14等級以上記憶體
感謝 higuma ,我在納入口袋名單
各位對於海盜船ax1600i 台灣無代理,大陸想等雙11淘寶回來,台灣出保固嗎??
目前比較擔心保固問題,這邊有人有海韻1300w 電供的建議嗎??
你查一下corsair的保固條款,直接找原廠,台灣代理不會理水貨的xdd。順便問一下,1600i大概多少?
我在猜想MinorityClean在我單機JPLAY上面有副作用,但雙機可能是正面效果。
我現在才知道有白金級 2000瓦 的電源怪獸,用這個不知會不會很爽?而且淘寶上比 海盜船 ax 1600i 還便宜一點點
振華 Leadex P 2000W 電源經過80 PLUS白金牌認證,內文有紋波測試,可惜我不會看,只好求教高手了
https://kknews.cc/zh-tw/digital/48n8rxv.html
我覺得含運費落在13.5k左右
https://www.techpowerup.com/review/s...00f14hp/9.html
當年這樣的輸出性能算還不錯,但現在psu的性能進步很多
了,除非他後來有大改款過,不然不算會推薦的型號
2000w好像evga也有出,記得也是振華代工,但實測數據
比這個舊款提升蠻多的⋯⋯沒記錯的話
2000W 的只有 80+ Gold 或 Platinum,這個 2650W 是最高級的 80+ Titanium,可惜只適合伺服器,還需要 200V 至 240V AC:
https://buy.hpe.com/us/en/options/po...t/p/798095-B21
長芯盛旗下的 FIBBR 最近推出了音響用的 USB 光纖線,他們說支援 USB 3.0/2.0/1.1,但是訊源那端不知道是否仍然必須是 USB 3.0 輸出: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id=605879469650
問題是光纖線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不上 Delock 和 Lindy 的 USB 3.1 線材。
轉換效率其實我不覺得對cat平台有特別的好處,甚至
過度追求轉換效率似乎還會在其他參數表現上作出妥協。
所以我挑psu的關注點還是在ripple regulation transient上,
其中ripple是最重要的指標。
唉,ax1600i價格果然還是很硬,當年看到實測數據很興奮,
看到價格就醒了xddd
提供一下高cp的替代選擇,rm1000x,12v數據也很強,只是
5v 3.3v沒1600i這麼全面,但考慮價錢其實非常划算。不過後
來好像改款過,有點忘了實測數據有沒有變差,記得應該還是
很不錯的,只是odm廠商從cwt僑威換成海韻好像。
USB 3.2 Gen2x2 的時代來臨了,且看 20Gbps 的 USB hub 何時出現:
https://news.xfastest.com/interview/...briefing-x299/
https://i.imgur.com/CqEevE7l.jpg
我打算直接等USB 4了,intel已經放棄獨佔,將ThunderBolt的技術提供給USBIF,
所以其實現在這些奇怪的3.X基本都會是過渡規格,IT業界應該也是會直接開發USB4(TB3)
的方案,因為其實根本就是TB3換個名稱,所以可以直接參考現成設計,不需要重新開發.
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spec-published
另一個值得期待的規格是Dante,一個新世代網路音訊協議,目前已經快成為PA界的新標準,
只是是否會普及到消費端就不一定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nte_(networking)
終極CD轉檔徵優質CDP 比較聚會(台北永和),這裡有更多的討論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2&pagenumber=5
音響系統原本就是要『發燒』的,發燒成那樣子我覺得還算正常呢!....(clapping)
不過很可惜的,看了很多CAT相關討論,都發現嚴重走偏,造成不知道從何交流去?
CAT播放以至於整個音響系統,有一個很大的柏林圍牆:從數位訊號到DAC晶片前的I2S,是純粹自然科學的,不可以有任何一點妥協或調音、絕對沒有音樂性或音響性,只有『絕對正確性』:也就是時鐘無限準確且方波斜率無限大的完美方波。所以任何電源處理或線材調音都是走偏,RIP差異一定有,但是應該要『正常地減小』而不是一味增大。
當然最理想的解決方案目前看來就是 bchsieh幫我們解釋的 Ian's FIFO,但是它不能處理柏林圍牆的另一側問題。
從 i2s 到 dac晶片,開始進入最麻煩的『類比領域』,它是最最需要黃金雙耳的地方也是最高難度的。用了 Ian's FIFO的好處每個人都聽得出來,但是要聽出唱片市場發燒片都是錯誤錄音、大師演奏家都是低級演奏,那可就是超高難度了!因為類比音響簡直金錢決定一切,買不起上『億』音響系統的人都是買妥協的類比音響,這時『妥協』要如何不會走偏,那才更是真正的黃金雙耳與高難度自然科學。
例如說,DAC的類比輸出如果絕對正確,它就會對擴大機與喇叭、音響空間進行可怕的『殺音響』,反而會讓整體聲音變得不正確!所以DAC的類比輸出絕對只能妥協;要如何妥協?這就只能依賴黃金雙耳的實力了。
Ian's FIFO這一點最討厭,因為I2S太容易被干擾所以一定得做在DAC機器裡面,這就勢必對類比端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樣子對於『類比領域』程度不高的人,數位是絕對正確了,類比卻完全不正確。我簡單查詢了一下使用Ian's FIFO的國外DIYER是聽什麼音樂,一查之下就知道絕對不能讓他們改裝我的DAC,保證改壞。看了半天只能等 bchsieh幫我改DAC,要等到天荒地老了.......(angry)(devil)
所以強調 RIP差異,等於把理應絕對正確的數位訊號,加上類比式的染色,這當然走錯方向。
強調 Ian's FIFO重要,等於忽略超高難度的類比訊號,更何況市面上完全沒有任何解決方案,這也是走錯方向。
我心裡目前猜測的『妥協方案』應該是:BIT PERFECT檔案播放 => Ian's FIFO(獲得絕對正確的數位訊號) => 以最高性能編碼成 SPDIF => 外接任何DAC。
理由是雖然無法讓數位訊號『絕對正確』,但是可以躲掉數位高手極大多數都是音樂判斷能力有限的嚴重問題。因為音樂判斷能力不佳,設計(影響)出來的DAC就是不合格無藥可救,數位訊號再正確都沒有用。
同理,類比高手可以設計出非常正確的DAC,卻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數位訊號,那就乖乖留給數位高手來吧!
上個禮拜請長期在巴黎居住的音樂教授到家裡來欣賞巴黎聖母院被燒掉前最正確的現代錄音,聽了後讓他直呼巴黎聖母院復活了!這麼正確的音樂與錄音,卻只能在我這套兩百萬以下非最昂貴的音響系統重現,GOOGLE一下全世界也沒多少人知道?可見類比端的黃金雙耳是何等難尋,這也是我們玩CAT播放最大的挑戰。
附件 32815
最近日本有位音響發燒友想出了一個超簡易地盒,製作方法超簡單且費用極低。
小弟常去的日本音響BLOG的作者最近也跟著製作簡易地盒實際測試效果好不好。
結果沒想到這個簡易地盒居然有他原本使用售價2萬日幣左右的接地噪訊處理器的
7到8成效果,但是這個簡易地盒自行製作的成本才2000日幣左右。
他的簡易地盒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先找一個適當大小木盒然後準備洗鍋子用的不銹鋼絲球50g or 60g共6顆。
再來使用鋁箔紙把不鏽鋼絲球每一顆都包起來後,放至木箱內接觸在一起就完成了。根據他的測試不鏽鋼絲球間
越緊密聲音力道越強,所以可以在箱子的小空隙間塞進小一點的不鏽鋼絲球讓不鏽鋼絲球間更緊密。另外就算已經
有拉音響專用地線的話,讓器材地線先進簡易地盒後再接到實體地線上也會對聲音有改善效果。
小弟在看過他的測試心得之後也找了一個紙盒子試做了一個簡易地盒。
附件 32816
我把這個簡易地盒接上網路HUB的接地端測試後真的是有效果,聲音的分解能力跟空間感都有提升一些。
也因為這個簡易地盒成本實在太低所以我又多做了兩個給液晶電視跟AV擴大機使用,使用後不管畫質或音質也都有再提升一些。
所以在此小弟推薦這個簡易地盒給大家,有興趣的人可以先製作一個來試試看對聲音是否有改善。
幹,看到教授這一段。我個人猜測我原先的解法看來沒指望。
我原先的理想計畫是,弄到一個Ian's FIFO DAC,然後專注在後頭的擴大機之後的事。
但看到了教授提到的這篇文章,我的理解是︰整套的CAT播放存在兩個領域,數位端跟類比端。
兩者雖然互相作用,卻少有人有能力能完整理解,看清全貌。更不用說有那個能力對兩個領域進行正確的調整的人。
我個人曾想過「音響」在音樂當中是什麼角色。
我認為它應該不是「日常的工具」,例如剪刀,日常用途我們不需要特地挑選剪刀才能達到作用。
後來我認為它應該類似「度量衡工具」,也就是量測工具的工具。或者是治具,製作零件/工具時使用的工具。
籠統地說,音響的定位不是第一階的「工具」,而更高一階的「工具的工具」。
因為,音響的(原始以及終極)目的,不就是為了「重現音樂本身」。
如果我們將樂器「概念化」地認為它們也都是「發出聲音的工具」,
再把音響的目的「重現音樂本身」也一起給「概念化」的話,那麼我們的確可以概念上得到這個結論︰
音響的目的就是重現「發出聲音的工具」(樂器)的「工具」。
也就是我上面說的,音響不是第一階的工具,它是更高一階的「工具的工具」。
打字至此,我終於了解,為什麼我個人對「音樂是目的,音響只是手段。」的「矛盾」說法帶有疑問。
我手上就有這句話的原始出處,寫這句話的人叫張繼高,我也忘了是三本書的哪本(我猜是《樂府春秋》)。
我的疑問是,後來教授又提出反論,「音樂是手段,音響才是目的。」,而且,兩者聽起來都對。
我的疑問就在此,為什麼兩者都對,卻又互相矛盾。
現在我覺得我找到(我自己的)答案,就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少了一個維度」。
這其實是個三個維度的問題,但過去我們只用兩個維度在討論。我們無法看清全貌所衍生出的問題。
我姑且敘述如下
三個維度
第一維 - 第二維 - 第三維
類比 - 數位 - CAT音樂播放
藝術 - 科學 - 藝術加科學
音樂 - 樂器 - 音響
音樂 - 工具 - 工具的工具
目的 - 手段 - 手段的手段
在這裡,前者都是後者的目的。後者都是前者的手段。
「音樂是目的,樂器是手段。」「樂器是目的,音響是手段。」
「音樂是目的,樂器是手段,音響是樂器的手段(音響是手段的手段)。」
以上敘述都成立。
我的疑惑在此得到解答。當我們把其中一個維度(樂器)刪減的時候,
我們對音樂-音響之見的描述就會出現矛盾。
而這就是現在我們討問音樂-音響的時候的問題,我們有感覺到,但沒放進到我們的認知裡頭。
就好像古代希臘(還哪裡)人,他們沒有「藍色」這個名詞,但他們認得出藍色,
因此他們的詩/文學對「藍色」的敘述就很(以現代角度看)亂七八糟。
(大家可以試著不准說出「藍色」的情況下,跟別人說「海是什麼顏色」就知道。)
因此,從
音樂 - 樂器 - 音響
藝術 - 科學 - 藝術加科學
的角度來看,CAT音響播放平常討論的其實藝術加科學的層次,只是我們不知道(但有感覺到,跟「藍色」一樣)。
這也就代表說,如果你想完整地(光是)論述,你就必須具備藝術加科學的正確認知才能正確地表達。
(如果你想清楚地認知自己做什麼跟說什麼的話。)
但我們不需要清楚地認知到,我們也能正確地感覺到。
可惜的是我們的不清楚認知,影響/污染了我們的感覺。或者被刻意的錯誤訊息來影響/污染我們的感覺。
另外一點,我們其實不需要像學歷那樣的線性過程(小學到大學),要走過前兩階才能達到第三階段。
可以說,當我們播起音樂的時候,我們同時就在處理這三階,而且我們不知道。
這是最奇怪的一點,而我們卻習以為常。這只有真正鑽研/去問問題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到這一點。
因此,以我的論述跳到結論。
bc謝大大的確是個大魔王,他應該是教授的討論串當中,
唯一一個在三個領域(藝術 - 科學 - 藝術加科學)當中都有足夠知識的人。已經可以DIY。
我相信他的同類還有很多,只是沒出現在我們眼前而已。
我相信這類人都在搞他們的音響,因為他們沒什麼需要到處上網尋求知識,他們知道問題在那,怎麼找解答。
教授的科學領域雖然不夠強大到可以DIY,但他對科學的理解已經足以讓我們隱約察覺,「音響與樂器是兩個不同維度」這件事。
事實上,他的說法當中已經經常提到,只不過一直以來那概念在我腦海裡都是模模糊糊。
如今它(對我而言)終於如同雨過天晴一般地開朗。
第一階 -- 第二階 -- 第三階
音樂 -- 樂器 -- 音響
藝術 -- 科學 -- 藝術加科學
類比 -- 數位 -- CAT音樂播放
目的 -- 手段 -- 手段的手段
目的 -- 工具 -- 工具的工具
===
原先我只是因為,看到教授的文之後,猜想我的計畫買Ian's FIFO的內建DAC可能要打消。
對我的最佳解依然還是教授的雙CAT粽子流。想發個文靠背一下而已,但上面的概念隨著打字當中流洩出來。
這些比我原先的目的要重要許多。
這幾天根據Higuma的經驗進行CAT調教,我只能說Higuma的經驗完全正確無誤,而且非常非常重要。
因為調整完之後我聲音的活生感跟高級感極大提升,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追求「高頻、高電壓」的,建議靜下心來,好好調整電壓,回頭是岸。
在我的調教下,發現DDR4 2600 CL11-11-11-26 1.35V雖暫態有提升一點點,但聲音活生感、立體感、泛音、高級感是被DDR4 2200 CL11-11-11-26 1.2V打假的!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
我的CPU最早是1.2V 4.3Ghz,同上,聲音也是暫態好,但趨於平面化、泛音糟糕、活生感很爛,後來調整到0.9V 3.6Ghz,大幅改善了活生感以及泛音,到現在最新我的極限是0.83V 3.2Ghz。
不好意思,還沒結束。
後面還需要調整CPU Cache的倍頻,在0.85V的情況下我能調到2.8Ghz,原生好像1V、2.2Ghz,這個對聲音影響也非常大,都是關於活生感、泛音、立體感。
還沒結束...
後續我又調整了CPU VCCIO電壓至0.9V(BIOS給的最低就是這樣了,原1.000V)以及CPU System Agent電壓至0.835V(原1.000V)、PCH電壓至0.85V(原1.000V)。
上述每一項電壓都對聲音造成影響,全部調整好之後,整個系統的聲音活生感、泛音、高級感、聲音擴散的感覺與之前是雲泥之別。
真的!真的!要乖乖聽Higuma的經驗。(giggle)
調整前後的差異是,很容易聽出JPLAY與Youtube上的差異,很容易辨認Youtube上不同影片的音質,聽主持節目從以前知道主持人說話很大聲變成「主持人說話大聲的波在空間反射傳遞的聲音」你都能很容易分辨出來。
調教過後,真的不知道之前聽的是什麼狗屎(devil)
這是我上新的一課,在此要感謝Higuma提供調教心得,也歡迎各位朝「低電壓、高時脈、低噪訊」這條路繼續邁進!
我也很看好台積電的製程,因為Intel跟三星都已經在7nm上卡關了,三星聽說還直接放棄研發了。
以下附上BIOS照片:
附件 32817
附件 32818
感謝大大分享文跟經驗數據
目前打算衝
32gb×4 3200記憶體
CPU AMD3900
MB X570 gigabyte arous extreme
電供 Ax1600i
之後在遵循各位經驗自己有空也玩看看數據
在這用更簡單的,我們平常在使用的話來說。
也就是
音樂 - 錄音 - 音響->聽者
在左邊到右邊的路上,一路都必須保持正確,聽者的這邊才會聽到正確的音樂。
1.三個階段「不正確」或加料或污染,都可能在聽者端得到扭曲的音樂。
2.然後錄音跟音響階段都有可能「爆表」,音樂本身超出了載體可以承受的,也就是所謂的「殺音響」。
3.再來就是聽者本身已經習慣了不正確的音樂,因此即使聽到的是正確的,也暫時無法適應。
以上是三種「不好聽」的情況。
但我現在在想,也許還有第四個維度,也就是演奏(在交響樂的話)。
音樂 - 演奏 - 錄音 - 音響
上述的情況也適用在此,只是多了一個變數。
我只是想指出yuntree網兄的這段話是有問題的
【
bc謝大大的確是個大魔王,他應該是教授的討論串當中,
唯一一個在三個領域(藝術 - 科學 - 藝術加科學)當中都有足夠知識的人。已經可以DIY。
我相信他的同類還有很多,只是沒出現在我們眼前而已。
我相信這類人都在搞他們的音響,因為他們沒什麼需要到處上網尋求知識,他們知道問題在那,怎麼找解答。】
我蠻確定這些人常常都在那些DIY以及其它的網站搜尋以及分享他們的知識的。知道問題在哪,跟知道怎麼解決是兩碼子兒事。知道怎麼解決跟能不能有適當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然後不會衍生別的問題,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小弟一直有個從這部分衍伸出來的疑惑,加上對數位部分不甚了解,所以想請大家幫忙解答一下。
首先根據bchsieh大的說法,使用Ian's FIFO之後,data送進來後會重新reclock送入dac
因此前端訊源是啥都沒差了,因為關鍵(data+clock)全在FIFO這塊就決定了。
小弟的疑惑是,這樣的邏輯是否能套用在DAC之前的數位端呢?
小弟的系統只能使用dac的spdif輸入,因此前端有差,那我們往前看一下。
dac之前則是訊源 -> DRC,
而DRC會進行ASRC(asynchronous sample rate converter)到24bit/96kHz,應該就是有reclock
那是否訊源是啥就沒差了,因為關鍵(data+clock)全在DRC這塊就決定了?
但實際上,不同訊源聲音還是有很明顯不同,因此一定是有哪個地方不是我想的這樣。
懇請幫小弟解惑,感謝感謝。
TLDR:
給定DAC只能吃SPDIF之下,前端的數位鏈中,訊源和DRC何者的clock是關鍵,還是都重要?
回應kevintran大
我想你的敘述是對的。因為我不是bc謝那個階層的人,對於他們的行為或面臨的處境我只能猜測。
另外一點是我的描述沒能完善地表達我的意思。我所謂的"知道問題在那,跟怎麼找解答。"
在這「解答」並不是代表整個「最終解」︰可以一勞永逸解決一切問題的解答。
而是說,他們知道會面臨哪些問題,然後他們可以依照他們想要的,做出他們想要的選擇,這是「個人化解」。
在最終解出現之前,所有解答都是個人的取捨之下得到的「個人化最佳解」。
取捨當然因人而異,各有所好。
只不過在這一串討論的,大致上有一個共同的取捨標準/喜好即是Hi-Fi。
我想到了車子這個比較大眾的例子。(雖然原先我想的是我本人熟悉的遊戲,但對其他人而言太陌生。)
有人啥都不懂,只出錢買車來開,沒啥大問題就好。
有人懂的看規格。
有人懂的自己弄零件來改車。
三種不同人是不同階層。我要說的是,改車者一定知道參數哪邊他不滿意,而且也知道這樣的變動帶來的優缺點。
這就是我說的「知道問題在那,怎麼找解答(個人化最佳解)。」
我來幫 k900733 提點一下....:)
數位訊要做到完全不受任何數位播放器的影響,必需:
第一、spdif與dac晶片完全電氣隔離,這個最簡單,但是遠遠不夠。
第二、完全禁用來自spdif或播放器的時脈,所以buffer滿了就會音樂播放中斷!!!因此buffer不夠大是不行的。
第三、從buffer產生斜率無限大的方波,再透過最準確的時脈,兩者經過最準確地對齊(對準)後,再產生 i2s 送到 dac晶片。
一般的 reclock 或 fifo,連第一步都做不到呢!而沒有第1、2步,第3步也會失敗。第三步是最最科學的!buffer必需使用最頂級的SRAM,最頂級的電供;時脈當然也要最頂級的時脈與電供;對齊(對準)也需要最頂級的運算晶片與電供;然後可能過了三年後一切都不再是最頂級的.....(devil)(devil)
正因為第三步只能在dac晶片前越近越好,所以現實上它才只能做在dac機器裡面;但其本質完全是『數位播放器(處理器)』而不是『da轉換器』,這是最基本的觀念。
也正因為做在dac機器裡,依我的dac只要放一枚硬幣在外殼都會改變聲音的敏感程度,我才斷言這種『dac機器』一定需要最高水準的類比端素養,才斷定 Ian's FIFO 安在任何dac機器都一定會在現實上發生『類比端素養不足』的問題。它的確可以讓數位播放器變得非常正確,但是它發出的聲音........?
然後真奇怪,第三步才是 Ian's FIFO 的真正精華所在,那些討論的DIYER都不知道在討論啥??....(giggle)(giggle)
ㄟ,所以你整個跳開高時脈高電壓的設定? 我當初以為你就是喜歡這樣的設定,因為punch 密度 速度感是很凌厲沒錯.
但副作用是音色出不來,用畫面譬喻就是影像的彩度不好.
如果你也開始感受到Bios設定對音色完整性的影響,我建議你研究一下那個CPU cache倍頻.我不確定我猜得對不對,
因為之前的intel平台跟現在的AMD平台都沒有這個概念的選項,但如果那個CPU cache真的指的是L1~L3的時脈跟
電壓,我建議你試試看讓他跟CPU核心同步,或設成CPU時脈的一半,減少非整數倍時脈產生的互調干擾.但如果那個CPU
Cache指的是其他參數我就不確定了.
另外其實我在PTT發過幾篇經驗整理,你有興趣可以參考: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057.A.A3E.html 更新到Win10經驗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10.A.CCF.html 上一篇的基礎,但有點過時了
http://www.ptt.cc/bbs/Headphone/M.1420865982.A.F71.html 相關的選項,文章中有引用
補充:
1.除了低電壓下的相對高時脈 低延遲外,還多了一個新的概念:時脈同步,也就是讓CPU Dram的
運作時脈呈現簡單整數關係,例如3200Mhz with 1600Mhz,3600Mhz with 1800Mhz等,這可以減少一
些額外的線路噪訊(互調失真/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2.在ROG的供電選項內也有一個很有用的參數:VRM Switching Frequency,這是調整供電MOSFET的
切換頻率/反應速度,建議拉到最高(應該是500K),對聲音表現也有幫助.
3.系統服務的部分我後來也針對Win10整理了一下,可以參考:
https://imgur.com/a/hBhMz0L
過程中會遇到啟動類型不能修改或服務名稱尾端是亂碼的服務(修改完重開機會自動恢復原始設定),
需要去regedit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
依服務名稱尋找對應機碼,將其中的start改為4再重開機即可
注意若是服務名稱帶著亂碼結尾的幾個項目,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
中會同時有兩個(甚至多個)機碼項目,一個沒帶亂碼一個帶亂碼,一起將start改為4即可
例如:
CDPSvc
CDPUserSvc
CDPUserSvc_亂碼
3.MSVC現在可以直接到這裡找,微軟這幾年終於提供整理好的版本資訊
https://support.microsoft.com/zh-tw/...al-c-downloads
感謝Higuma提供心得!
CPU Cache我測試過了,只要太低就是很沒活生感、平面化,因此高頻CPU Cache很重要。
DDR4 2200 CL11-11-11-26 1.2V降至DDR4 1600 CL11-11-11-26 1.2V,最直接的變化是聲音的通透度大幅下降、聲音鬆散不夠凝聚,華麗的高級感也蕩然無存,我以為是時序的問題,將DDR4 1600改為CL8-8-8-26 1.2V,仍然挽回不了這一劣勢。
我判定降低電源噪訊遠重要於「讓運作時脈呈現簡單整數關係以降低線路噪訊(互調失真/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至於VRM Switching Frequency可真是不錯,我拉高到1000Khz(最高是1000Khz),聲音變得高貴冷豔、通透感好了一些、聽起來更解析,不過聽起來稍顯乾瘦,厚度失了一些的感覺,這個設定對我來說還不錯,因為我不喜歡暖聲。
WIN10設定我暫時就先沒搞了,待我聽感穩定後,才能慢慢聽變化。
後來我還是把VRM Switching Frequency調回Auto,因為聽起來太乾瘦刺耳了,原本的設定比較厚實。
我的vrm只能到500K,不然你試試500K就好,至於dram,你降到1600的話,電壓就有空間再下去了,所以另一個方向就是1600配低電壓,至於cache我奇怪的是如果真的是L1~3沒道理時脈無法同步,你還是查查國外論壇看一下那個到底是在設定什麼。
話說你的ddr4 1600是1600mhz=ddr4 3200?
基本上如果你cpu設在3.2G,我建議的1600是指1600mhz=ddr4 3200,同時cpu:dram ratio要維持100:100。
昨天晚上跟這位CD轉檔狂人要到了壓縮檔密碼,今天早上用裡面比較熟系的民歌蔡琴稍為比較了一下。
105萬轉檔的聲音比3.5萬轉檔的聲音乾淨且清晰,但是跟3.5萬轉檔比較我覺得聲音有點太乾不耐聽空氣感也比較差一些。
不過105萬跟3.5萬轉檔出來的檔案雖然檔案大小是一樣的,不過用MD5和SHA1檢查後發現檔案內容並不是完全的一樣的。
剛好這張民歌蔡琴CD之前我自己也有RIP過,用MD5跟SHA1檢查後發現我RIP的檔案跟他3.5萬轉檔的檔案是完全一樣的。
不過雖然檔案內容用軟體檢查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在我的系統上兩個檔案聽感還是有一些差異的。
不過可能是老王賣瓜的關係吧,這三個版本我還是覺得自己RIP的版本最好聽 XD
你CL值放鬆吧,11太緊了,apex vrm預設就500K真是豪華,
1000太硬我好奇800之類的數值,但等你都穩定再玩這個吧。
CPU cache也真的有趣,都塞在內部了卻不能跑同步,但如果
是吃一樣的時脈產生器(應該是),我應該還是會想讓他跟cpu
核心成整數關係,但我沒這個選項,還是以你自己聽感為準。
Crc比對有排除offset的問題嗎? 不同讀取系統在開頭定位點會差一點點,直接丟去sha1會因為開頭靜音資料長度問題產生差異,但有效資料其實有可能是沒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