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非常好聽,極好聽。
但所有的客觀證據都指向這些好聽是因為失真的染色所造成的。
也就是所謂的加料。
可列印查看
這麼多年來,尚有許多燒友不明,因此又造成了在友站的一次爭論事件,bchsieh、Flying fish等網兄了辛苦了。
1.客觀的驗測與主觀的「個人」聽感評價或喜好不是等號關係。
2.客觀的數學模型與主觀的「個人」聽感評價或喜好不是等號關係。
3.客觀的數學模型、客觀的驗測主要在於對「信號忠實性」可客觀地檢核。
4.主觀的「個人」聽感評價或喜好往往在於對「個人」之感官綜合評價、喜好提出「個人」形容。 最常見之者之一,即為「好聽」。
5.這兩者之間,須「辨證統一」。亦須知明,論之本在客觀,亦或主觀,亦或主客辨證統一,否則,常形成雞同鴨講,向來音響圈常出現如此之爭論。
https://blog.xuite.net/thxisf/twblog...B5%B1%E4%B8%80
PS.
一事在下直語,恕海涵,友站他人對 psycho 兄 是否嫉妒在下不清楚、也不知,然就在下以往觀 psycho 兄 之一些網上文及闡論述,有些係與客觀科學理論、客觀之技術、數學模型、驗測模型及方法等未符。
bchsieh 兄你好
請問現在 DAC 上面都有設定 filter,一般看到都是五種
Super slow, slow , short delay sharp roll off, short delay slow roll off, sharp roll off.
像是這個圖說明的,我不確定上面對聲音的解釋對不對。
https://hifiduino.files.wordpress.co...pg?w=595&h=298
我從一些說明書看到,每一種 filter 的頻率響應圖不一樣
以 RME ADI-2 DAC 為例,原廠預設是 short delay sharp roll off,頻響幾乎是水平一直線,其他的filter則是有不同的衰減。
官方討論區也有建議用 slow 或者 super slow (RME 稱作 Non oversampling superslow) 加上 EQ,也可以調成近乎平的頻率響應。
https://www.forum.rme-audio.de/viewtopic.php?id=26952
如果是聽盡量少加料的古典音樂為大多數的,你會建議選哪一種 filter 呢?
bchsieh 兄您好:
附件 32385
A.
https://www.evga.com/articles/01281/...m0cdRAQTEhRR7w
這產品有 asynchronous 模式,但只敢宣稱 low jitter 而非 jitter free ,請問這與 Ian asynchronous I2S and S/PDIF FIFO KIT 有差異嗎?也就是有 asynchronous 模式能與jitter free 劃上等號嗎?除了lan以外,目前有其他 jitter free 的產品嗎? 您先前提到的音頻分析儀算是 jitter free 的產品嗎?
B.
不同的設備與軟體 RIP CD 包括 bchsieh 兄您先前提到 RIP 時存至 RAMDISK 也會有差異,那麼如果採用 Ian asynchronous I2S and S/PDIF FIFO KIT 去 RIP CD 還會存在差異嗎?
參照 Asoyaji 兄的 MINIMAL DAC Du,把 NZ2520SD 更換為『無敵』的 DuCULoN 後,基本上 EVGA Nu Audio 就成為史上最強的音效卡了:
https://www.ndk.com/en/ad/2013/001/index.html
買三張 EVGA 的話還可以挑戰 5.1 聲道,看電影和演唱會也很棒:
https://www.ndk.com/en/ad/2013/001/p...H47M47LA_e.pdf但是看見這種價格後還是只能夠選擇 45.1584 MHz 或 49.152 MHz 的其中一顆吧:引用:
The"Bipolar Driver Output(Analog Output)" version of DuCULoN® reduces phase noise and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drive 3 DACs.
https://www.diyaudio.com/forums/digi...-thread-2.html反正手上的 DELA D10 已經令我爽歪歪,CD 也不用 rip 了,問題是怎樣供電給 DuCULoN 呢?Lambda EWS3000-5 的輸出達到 600A,用這種『怪物』侍奉只需 1A 以下的 DuCULoN 該十分有趣的說。引用:
However, Their list price might be 1,800 USD/each or higher.
dearflight兄您好,
就以您貼的連結中的圖來解釋:
附件 32387
先談delay:
有short delay的就是所謂的minimum phase
沒有short delay的就是所謂的linear phase
其實有介於minimum phase和linear phase之間的設定。
linear phase的設定,會有pre-ringing和post-ringing
而minimum phase,不會有pre-ringing,但post-ringing會加長。
等於是把pre-ringing移到post-ringing去了。
介於minimum phase和linear phase之間的設定,就是調整pre-ringing和post-ringing的比例。
一般來說,pre-ringing聽起來會有奇怪的感覺,因為在真正的聲音出來之前,就已經冒出些微的聲音。
在聽三角鐵、響板等有高頻短促清脆的音樂時,會特別明顯。
相反地,post-ringing聽起來就像回音,所以會比較有空間感,舞台會比較深,聽起來比pre-ringing自然。
然而,linear phase沒有相位失真,也就是所有頻率最強的時間點是一致的。
但越偏向minimum phase,高頻相對低頻會越慢,聽起來低頻就會比高頻更強。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5/0...psampling.html
附件 32388
所以,minimum phase (short-delay) 優點:沒有pre-ringing, 缺點:高頻會比低頻慢,有相位失真。
linear phase 優點:所有頻率速度一致,無相位失真,缺點:有pre-ringing。
接下來談roll-off:
roll-off就是低通的頻率截止斜率。
slow就是斜率平緩下降,sharp就是斜率陡直下降。
一般來說,頻率截止點是訂在-3dB的地方。
所以以相同頻率截止點來說,slow roll-off由於斜率平緩,所以必須提前就開始衰減才來得及在訂定的頻率下降3dB。
而sharp/fast roll-off由於是陡直下降,所以可以很接近頻率截止點才開始衰減。
因此,sharp/fast roll-off的頻率響應會一路平直到非常接近頻率截止點,但slow roll-off在高頻通常都會有些微衰減。
另外,由於量化失真等等諸多原因,在頻率高過「奈奎斯特」頻率
(Nyquist frequency,以CD 44.1KHz來說,Nyquist Frequency為22.05KHz)時,會有一大堆假訊號。
在slow roll-off的設定下,因為頻率衰減緩慢,這些假訊號的強度仍然會很高。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3/0...lters-and.html
附件 32389
而sharp/fast roll-off就能大幅度的壓低這些假訊號。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3/0...lters-and.html
附件 32390
人耳雖然聽不到高於20KHz的超音波純音,
但目前已經證實如果這些超音波跟其他頻率的聲波調制(modulation)出現音頻範圍的頻率,人耳是可以聽得到的。
之前小弟也貼過一篇論文證實只聽20KHz以下的聲音,和聽全頻(20KHz以下+20KHz以上)的聲音的大腦反應是不同的。
所以這些超音波假訊號的衰減幅度不同,絕對會改變聽感。
roll-off雖然表面上改變的是頻率域的表現,實際上連時域也會一併被影響。
slow roll-off的pre-ringing/post-ringing會大幅度縮短。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3/0...lters-and.html
附件 32391
相反地,fast/sharp roll-off的pre-ringing/post-ringing會加長。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3/0...lters-and.html
附件 32392
如果完全關閉digital filter,沒有roll-off,則完全沒有pre-ringing/post-ringing。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3/0...lters-and.html
附件 32393
所以,slow roll-off 優點:pre-ringing/post-ringing短,缺點:高頻些微衰減,超音波假訊號衰減較少。
而sharp/fast roll-off 優點:頻率響應平直,超音波假訊號衰減較多,缺點:pre-ringing/post-ringing長。
所以,沒有完美的設定,一切都是妥協。
聽古典樂適合什麼設定?
下面這個網頁有民調喔,呵呵: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5/0...psampling.html
各位先想想看,在了解這些優缺點之後,您會怎麼選?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題目。
當然小弟心中有自己的答案,小弟也會參與各位的討論。
如果願意的話,請各位提出自己的看法。(angel)
andyhang兄您好,
這片卡在一些社群引起不少討論。
這應該是片很不錯的卡,但跟Ian's FIFO應該還是有不小的差異。
至於jitter-free.. 因為這世界上沒有無jitter的時鐘,所以也不存在真正jitter-free的DAC。
Ian's FIFO也不是jitter-free,而是前端的jitter完全不影響後端的jitter。
而後方的jitter由Ian's FIFO用什麼等級的時鐘而定。
RTX6001音頻分析儀有做到完整的電氣隔離以及用NZ2520SD作為新時脈。
但就如小弟前幾篇所說,Ian's FIFO除了這些,它連資料訊號也一併跟新時脈對齊了。
小弟猜測資料跟時脈對齊與否,也許會影響到DAC的性能也說不定。
既然連Ian's FIFO都不是jitter-free了,音頻分析儀也就更不可能是jitter-free。
Ian's FIFO只能處理I2S訊號,所以無法用在RIP CD上。
但是,只要DAC裡裝了Ian's FIFO,CD怎麼RIP都無關緊要了。
真是太感謝bchsieh兄了!
關於這些filter, 之前也爬過好多國外文章,
但看到bchsieh兄的說明才了解各filter效果以及原因,
而且也非常符合小弟測試的聽感。
首先想先請教一個可能很搞笑的問題...
minimum phase 的副作用是高頻慢於低頻,
那聆聽距離愈近,有沒有可能這兩者相位差愈不容易被察覺呢?
上述問題若答案是yse的話,
那小弟分析似乎short delay sharp看起來最不差?
sharp roll-off 可讓20KHz以上的假訊號降低,副作用是Post-ringing
但post-ringing 處理好可有sound stage變大變深的錯覺,好像也不是壞事
而short delay(minimum phase) 沒有pre-ringing,
相位差也不容易被察覺,那簡直無副作用了:D!
順帶一題,
https://www.rme-audio.de/download/adi2dac_e.pdf
這台DAC的說明書57頁下方,原廠在NOS Filter說到:
"Note that there is no audible distortion, the steps equal high frequency harmonics that are mostly higher than 20 kHz."
所以應該建議他們改成 ... no audible (but perceivable) distortion (giggle)
以實際聽感而言,
當時小弟也比較過好多次Short delay sharp VS NOS
Short delay sharp確實音場比較大,這大概歸功於post-ringing。
NOS在單樂器時,形體感很好,而且聲音較有肉
聲音有肉這點在大鍵琴很好察覺,小提琴聽起來也較迷人。
但小弟又怕是因為中頻加料,所以一樣拿出葛魯米歐樂段來測試
INA 和 Philip 的差異在NOS是比較小的,
所以最後還是使用Short delay sharp。
小弟怕自己聽感有誤,又無法跟這邊的同好同場交流一下,
所以希望大家多多分享看法討論一下!!
也再次謝謝bchsieh兄!
上述 bc大魔王從客觀角度說得很清楚了,我現在從主觀聽感角度來大膽回應一下.......(devil)
pre-ringing 很強烈的音樂載體是什麼?你們一定想不到,答案就是很多人推崇為『聽感最自然』的『黑膠唱片』。理由我『猜測』是:因為都是同心螺旋的溝槽而且是用刻的,所以相鄰接近的兩條溝槽、這一條如果動態暫態很強,就會讓隔壁溝槽被『擠壓』出相似的溝槽。所以使用很hi-fi的黑膠播放系統加上很hi-fi的黑膠錄音(尤其是法國小廠的黑膠!),都可以清楚聽到以下情況:正在一段安靜音樂時,很小的聲音預告了下一段音樂是強烈合奏,所以海頓的驚愕交響曲在黑膠唱片是永遠無法成立的......(giggle)(giggle)
因此從我的心理學聽覺現象之立場,我會直接猜測:pre-ringing 很強烈應該不至於影響音樂欣賞,否則聽黑膠就是完全沒救了。雖然我個人完全不認同黑膠播放,但是我對於『黑膠播放比較自然』這個現象還是會當成很重要的借鏡。
相對的,slow roll-off 甚至 non oversampling,我的直接聽感都是會強烈影響到『暫態』,記得bc大魔王說過從學理上明明slow roll-off才有最正確的暫態,但是我的聽感無一例外都是暫態不足??暫態可是音樂訊號中最重要的聽覺心理因子,完全不能有任何一點點妥協。
因此,我從主觀聽感選擇的答案是:永遠只挑sharp/fast roll-off,只有要說明『錯誤錄音也可以很好聽』或利用jplay雙cat來模仿黑膠播放的聽感時,才會使用slow roll-off來詐騙一下.....(devil)(devil)
抛磚引玉囉!
教授,您可能誤會pre-ringing了。
小弟上文貼圖中的pre-ringing/post-ringing裡面的紅色格線,一格是0.5ms,也就是萬分之五秒。
這些ringing再怎麼長,最不會長過5ms,也就是千分之五秒。
哈斯效應(Haas effect)指出,當兩個聲音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40ms時,人類會認為只有一個聲音。
所以我們是不會聽到這些pre-ringing/post-ringing和主音是分開的情形。
小弟想請教教授,您的slow roll-off是搭配short delay還是沒有short delay?
如果是short delay slow roll-off,short delay會讓不同的頻率在不同時間發聲,所以暫態會變差是一定的。
如果沒有short delay,slow roll-off聽起來仍然暫態不足,那應該就是高頻衰減的問題了。
小弟前兩天將3顆電容並聯起來給DT2使用,並聯3顆電容的感想是聲音質感大幅提升不過動態方面沒甚麼變化跟教授的感覺差不多。
我只有在最後一顆電容到DT2這一段使用香堡DC線,其他部分都是使用Acoustic Revive SPC-REFERENCE MKII喇叭線自製的DC線。
不過昨天把剩下的1顆電容接上給NAS來使用後,除了聲音質感又提升了一些之外動態表現感覺也提升了一點。
或許像NAS這種有內接硬碟瞬間電流吃比較大的設備,在並聯電容後對聲音動態會比較有提升效果吧。
我到是沒有想到才5ms,當豬頭了......(blush) 不過我是猜啦!以我現在非常重視音色正確性與聲音質感的高價音響走向,卻仍然毫不在乎pre-ringing/post-ringing造成的聽感現象,讓我認為,這個可能對於分辨正確聲音不是太重要...??看起來要查一下相關心理學論文才行!
以 Audiomat dac來說,它只有 Standard Delay 與 short delay。而 short delay 聽感較乾,但是並沒有絕對影響。所以這個我很懶得測試,直接使用預設的 Standard Delay。
slow roll-off 與 sharp 的差別則是任何dac都必定的普遍聽感,連播放程式(對,就是jplay的聲音引擎)都如此,所以會認為這個『暫態不足』簡直是絕對的致命缺陷。
不知道 gangster.tank 的供電環境究竟有多差?使用傳統硬碟?超頻?電腦(尤其是audio pc)的電供低於1000w?110v?
目前看起來,只有用到『旋轉的馬達』這種極端要求瞬間供電的部份,三顆電容比較可能有助於暫態與動態,像我與tetsuka都是全機無任何馬達、全部都是晶片組,又是到處使用1000w以上的電供,所以都會得到無助於暫態與動態的結果。tetsuka的實驗更完整!使用nas這種有旋轉馬達的傳統硬碟,馬上就有助於暫態與動態了!
但是加上三個電容,把音符之間填滿,因而大幅提升聲音質感與細節,而且讓 slow roll-off 模式下的 dac優勢更低,sharp的優勢更加絕對。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堅持的:只要是hi-fi性能而不是調音,那麼永遠只有進步而不會退步。三個電容可以大幅提升sharp模式的質感,slow模式相對變小,這幾乎等於 sharp模式才是真正的hi-fi性能。至於為何同樣是 bit perfect卻有如此不同的結果?那就留給bc大魔王去傷腦筋.....(devil)(devil)(giggle)(giggle)
因為並連跟串連在電路學裡是不同的定義,誤用的話會讓人誤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hXCFaTZOY
教授,小弟越來越覺得這個聽起來的「暫態不足」的原因是高頻衰減。
http://archimago.blogspot.com/2013/0...lters-and.html
附件 32394
從上圖可以發現,sharp roll-off的頻率響應到20KHz才衰減0.2dB左右。
slow roll-off 一超過10KHz就開始衰減,15KHz的時候就衰減了1dB了。
而DF=OFF就是NOS,情況更嚴重。從3KHz就開始衰減,到了12KHz的時候就已經衰減了1dB了。
這些高頻衰減程度的不同是絕對聽得出來差別的。
一個人耳聽起來感覺暫態和動態很兇的聲音,例如爆炸聲、雷聲、太鼓聲,
其中含有大量的高頻和超高頻。
把這些高頻和超高頻衰減或是移除,這些聲音聽起來就會很朦朧,暫態全無。
roll-off的設定是屬於數位濾波。
數位濾波會動到原始資料,所以已經不是bit-perfect了。
回教授是110V(唯一可能),使用PCIE SSD、沒超頻、供電當然大於1000W(HCP1300)
才想到我的TEAH UD505是用NOS的設定在聽音樂的,既然BC大貼的是UD501的數據,那在UD505應該相差不遠了,晚上回家來改一下sharp roll-off聽看看,沒想到NOS那麼糟...
附件 32395
根據測試,TEAH UD505 在 DF=OFF 的狀況下,中低頻的量感很夠、高頻弱於中低頻、動態好,而在 DF=sharp roll-off 的設定下,高頻感覺上被補回來了,因此中低頻反而沒有DF=OFF那樣突出,且量感似乎減少,但感覺聲音有點悶縮。
DF=slow roll-off 也依然有聲音悶縮的感覺。
目前習慣 DF=OFF 的設定,不過我打算多適應 sharp roll-off 的聽感幾天。
不過我覺得聲音悶縮是因為三頻變得均衡的結果,因為中低頻本來比高頻強一些。
----
還有,為什麼我的系統,電容通電要大約30~60分(實際沒計算過,大約),聲音才會達到完美飽滿的狀態?
不曉得教授與其他玩電容的燒友有此感受嗎?
我把電容的電源整個拔掉,馬上重新接上,聲音就變乾了,放一段時間又飽了...
結果通電久的電容馬上把 DF=sharp roll-off 我感覺悶縮的情況大大改善了 (devil)
今天玩電容手殘又把2顆長芯盛燒掉了........qq
老花眼兼急性子又粗心,把正負極接反了
首先我知道問題了!就是因為你的dac(TEAC)設定的問題。前面說過,只要數位濾波設定不是SHARP,就鐵定會暫態不足,反映在量測結果就是極高頻縮減。因此在暫態不足的系統上,加電容有助於增加暫態。而暫態到頂的系統,加電容就沒那麼明顯了。
而電容斷電現象在你的系統會那麼明顯,我也傾向是暫態不足的原因。在我這裡,電容有沒有RUN過影響非常大!但是一旦RUN熟了,插拔的影響就會變小。不過請大家千萬不要亂測試就是!不然又要燒 USB裝置了!!
而數位濾波的問題等一下會有 bc大魔王踢館psycho音響室的故事,到時再看。
不忍心按贊.......:~~~~~~~~~~~~~~~
大家都是一路燒上來的..................
bchsieh大魔王踢館psycho音響室 一日遊
今天真是堪為我的音響與音樂生活之大日子,因為不善於表現真實水準的bc大魔王終於被我騙來中壢音響室一日遊,結果,非常非常非常驚奇!!......(devil)(clapping)(angel)
bc大魔王可以說是我僅見唯一可以把音響學理與人耳聽感正確對應的『客觀量測派』高手,但是不愛惹事生非,話常常只講一半,連我這種心理學高手都猜不出他的音樂素養到底有幾兩重?今天關起門來偷偷講,才確定目前台灣古典音樂欣賞能力的碩果僅存的三大高手:我們共同的祖師爺林主惟己經見上帝去了不算,一個當然是通過兩千萬元客觀量測器材驗證過的黃金雙耳psycho本大爺,一個當然是繼承主惟遺志的box,最後一個不准我寫出來、你們還猜不出來就不必往下看了.....(giggle)
==== 看不懂以下的哲學與文化問題的,請直接跳下一頁 ===>>>
我無論聽音響或聽音樂都使用心理學方法,從哲學上來說叫做現象學方法。簡而言之,能深入分析主觀感受與客觀物理情境對應關係,就是有意義的現象學。這門學問早在西方現代化社會發揚光大了一百多年,說是東西文化對比下落後與先進的關鍵亦不為過,不過再講下去又要開課了......總而言之,西方的科學精神一向不只關注客觀物理刺激,人類的主觀反應也早就透過很多方法論進行深入研究了。總而言之一句話,認為人對音樂(音響)的感受都是主觀的.....這種落後思想一定得廢除了,隨便談到主觀就是缺乏科學精神的落後社會;它不只是缺乏科學精神而己,它會全面性的:無論是宗教、藝術、生活、品味、政治、理財.....缺乏科學精神(理性)就是注定全面落後的社會或個人。
我用的心理學方法也非常簡單,只要詳細清楚說明我的聽感是對應那種客觀物理刺激就夠了!而且是否正確對應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相同方法的其他人碰撞,碰撞久了自然就會浮現正確的答案。所以使用我這種方法,到處放火非常非常重要!像Deen啊、tetsuka啊或最近的gangster.tank啊拼命分享聽感事件,從內容來說說不定都是錯的,但是從『碰撞』來說卻是走向正確答案的重要元素。簡單來說,我的黃金雙耳就是透過到處放火後自然演化出來的.....(devil)
以上把我代表的『直接聽感』派說清楚,大家會發現跟時下很多訴諸主觀的人是相差非常大的!!這就是現代化的現象學與落後三百年以上的主觀論最巨大的差距。使用我這種『直接聽感』派,就算沒有任何客觀量測知識,還是可以成功。如果是主觀論者,再花幾千萬元聽一輩子,還是只配讓我的三歲小孩嘲笑而己。
bc大魔王代表的是理論上最符合科學方法的『客觀量測』派,而且是瘋子級的高手,因為他使用的量測機器,以新品而論加一加,應該高達新台幣兩千萬元以上......這不只遠遠超越最昂貴的音響器材組合,簡直就可以開公司了!但是如同西方實證主義在科學史面對的最大問題:再怎麼正確的測量,永遠無法檢驗『真正的前提』。這個科學哲學應用在音響音樂上就是,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唱片是錄音嚴重錯誤、演奏水準也嚴重錯誤,這個前提沒有搞清楚,再怎麼客觀量測也永遠無法產生正確的音響科學或音樂素養!這正是我觀察很多強調客觀量測者最嚴重的問題:他們永遠無法發現音樂與音響這個最基本的文化工業騙局,那麼客觀量測怎麼會有任何意義?
bc大魔王最可恨的,就是話都講一半!連我這種心理學高手都無法確定他到底聽不聽得出來音樂與音響這個最基本的文化工業騙局?聽不出來,花再多錢客觀量測我都只會笑笑啊!媽的,直到今天,我才知道bc大魔王的音樂素養有多麼可怕!原來還當過小指揮帶過學生樂團,我的雜誌樂評與長篇大論級的音樂文章也全看過?所以今天隨便測試一下,任何演奏技巧的要求我們都是一下子就可以指出來的。這個能力只有己故的主惟與繼承他的box(當然還有本大爺)才做得到,玩客觀量測可以擁有如此高強的音樂素養,這就代表我的音響水準要遭受強烈挑戰了!.....:~~~~~~~~~~~~~~
==== 看不懂以上的哲學與文化問題的,直接從這裡開始看 ===>>>
代表上述兩派碰撞最好的例子,就是dac的不同數位濾波到底如何。bchsieh完全懂原理,我是完全不懂只管聽感。所以bchsieh一來我就立刻提出挑戰:soft濾波明明就是完全錯誤的聲音,聽不出來嗎?bc大魔王當然要我證明了,很簡單!
播放鋼琴按出一個和聲,同時踩延音,然後放掉讓止弦停住琴弦的發聲。舉例就是Severac那五首Cerdana練習曲的第4軌,範例: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CerdanaIV.wav
使用 sharp濾波,止弦一出,聲音全部停止。
使用 soft濾波,止弦一出,聲音全部停止...咦?怎麼留了一個音還沒斷啊??!!
簡而言之,這段音樂可以絕對性的偵測:音響系統有沒有在泛音加料。所以我斷言 soft是錯誤聲音,準備電死bc大魔王。
沒想到bc大魔王氣定神閒說:啊soft濾波本來聲音就會出現你說的錯誤,因為它會出現鏡像式的多餘諧波......幹!那為什麼還要用這個soft!?bc大魔王說,就是pre-ring啊!例如三角鐵要大聲敲出來之前,你會覺得多了短短一個準備音的感覺.....這下子我才猛然想到,xx的,還真的是這樣子耶!?只是這個東西對於分辨音樂演奏水準與錄音水準似乎不重要,我才把它忽略了。相反的,從演奏水準來說,重視法國鋼琴演奏的人都知道鋼琴抖音是最偉大的演奏技巧,那soft當然不能聽了而且是絕對的錯誤。
看到這裡大家先不要笑psycho被電,嘿嘿,你的音響系統該不會即使開sharp,結果止弦一出怎麼還留了一個音還沒斷啊??!!我剛剛用電腦喇叭播放正是如此。要把這段鋼琴音樂播放正確可不容易,祝好運了.....(devil) (giggle)
以上就是真正的『直接聽感派』與『客觀量測派』之碰撞,你看,完全不懂數位濾波是啥的psycho,不是非常正確地選出對他最有意義的音響模式嗎?
再來就是試聽各種音樂,最後害怕地問bc大魔王:我的音響聲音如何?
大魔王很嚴肅地說:『這是我所聽過最好聽的音響!』
我拿出預備好的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說:不准說謊!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在講客氣話,我要砍頭了!!
大魔王可憐兮兮的說:就真的是最好聽的啊!
我說:那是最正確的嗎?
大魔王說:我只有音量跟真實樂團一樣才能判斷,但是你的音量開那麼大時己經失真了.............xxx的,大魔王嫌我聽音響不夠大聲?(Deen應該昏倒了),他聽的音量至少比我習慣的音量還要再加6db.....好吧!那麼能不能分辨這張唱片錄音不好?可!這個鋼琴演奏太偉大了!當然是蕾菲布。咦?solstice也會錄壞?嘻嘻不告訴你們是那一張,自己去猜;使用聖桑管風琴交響曲第二樂章來抓失真,這招我早就會了,聽聽看?完美通過!
最後大魔王說:以市售音響器材來說,這是我聽過最正確的音響系統了。
我一聽不爽了,難道你們diy的東東有資格跟我比?
這時賊笑著的bc大魔王就慢慢拿出一台亂裝一通的diy dac來.....................
再來的故事我簡直不敢講下去,總之,你是要認命花45萬買 Audiomat DAC?還是拼命用錢用色情用暴力恐嚇bc大魔王幫你做一台dac?我可以直接告訴你答案:當然是後者!!只可惜可能花了一百萬都得不到,吐血..........
總之,這台bchsieh diy dac,還沒有使用前面熱烈討論的 Ian's FIFO,只進行時脈重整而己。所以完全無法避免 rip差異問題,音樂檔來自 ssd還是外接傳統硬碟,一秒鐘就可以聽出來。
重點是bchsieh使用最高速的穩壓晶片、最高速的輸出晶片,得到絕對hi-fi的聲音,哇哩咧我的天,在我的黃金雙耳下,第一次聽到這麼正確的聲音,我吐血了我,無論花多少錢我都願意買,但是舉世好像只有綁架bchsieh才能買.......
當然因為bc大魔王一切都是『訂製』,所以很多線材或供電在我的音響室都要轉接,所以聲音質感與空間感是我的dac直接打爆。但是我最想要的是hi-fi性能啊!
這就是投資兩仟萬元在『量測器材』所表現的可怕水準!之前沒看過音樂素養正確的diy,所以不知道多可怕;現在遇到真正的diy高手,我瘋了我.....幸好,這種diy高手,全世界應該也沒幾個,聽得出來音樂與音響最基本的文化工業騙局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下子我要好好面對 Ian's FIFO的攻勢了!經過熱烈討論,我把 Ian's FIFO再解釋一遍看看:
spdif 傳給 dac 後,要分解成 時脈 與 資料,這就是i2s傳輸。
時脈可以直接丟掉,選擇完全獨立絕對沒有參考任何spdif的時脈,缺點就是聲音會有中斷的故障現象,這是buffer不足的自然現象。目前有類似超水準設計的是一台好幾百萬元的MSB SELECT(不知有沒有拼錯).......
資料與時脈都要經過一個超性能的高速晶片轉換,這個晶片的邏輯就是接收任何數位訊號後,一律以最方的方波送出去,所以形同訊號重新製造,如此才能從根本避免所有數位播放的問題。
資料與時脈都是最方的方波後,兩者就可以在高速晶片進行最準確的對齊,確保無任何時脈與資料對不齊所產生的jitter。所以bc大魔王常常說 Ian's FIFO就是處理jitter,我常常聽不懂。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方波一定要無限方正,今天討論後我才聽懂,bc大魔王把方波無限方正也視為jitter的一環。
最後的問題就只剩下實測了!看看實測的結果如何?老實說我原本是不信任diyer的聽感,但是今天見識到bc大魔王的音樂素養,大家心裡可能要準備了 ── 準備把這個討論串通通刪掉,再把形同垃圾的1500w、u3tt、usb解決方案....通通丟到垃圾桶去......:~~~~~~~~~
其實今天最重要的反而不是這些音響事,最重要的都是bchsieh再三央求我不准寫出來的.... 原因是擁有最高水準的音樂素養、聽得出來音樂與音響最基本的文化工業騙局後,我們可以輕易聽出新天新地店裡的每個唱片廠牌錄音走向,還可以一個個批評演奏家的水準;當然也要拿出sacd來開刀、證明真的只有LYRINX的SACD能聽,其他的sacd........反正常看我長篇大論批判唱片市場的錯誤錄音,就知道bc大魔王是直接聽到了什麼。
不過音響系統能得到bc大魔王的肯定還是頂爽的啦!只是他要求的大音量不失真我得投降、真正的diy高強作品又買不到,目前的音響系統還真的是到頂了。等著大年初四繼續電死要來聽的人.......(devil)(devil)(angel)(angel)
(end)
感謝教授招待音樂和音響的饗宴。
能朝聖教授的音響室,實為小弟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不過教授文中有關小弟的各項敘述,請各位看完之後打個一折(90% off)方為實情。
因為小弟太會吹牛加上教授太信任小弟,所以才會讓教授對小弟有這樣的錯覺。(giggle)
能夠讓 Psycho兄 首度鬆口認可 DAC 可能真的是數位訊源的關鍵 (只是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給謝兄按 more than 兩千萬個 "讚"! (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如 Psycho 所言, 從技術資料上看起來, 高醫師那兒多年前提過的 MSB, 可能仍是目前市售最好的選擇. 但......實在買不下手(個人認為也沒這必要)!!!!!! 我等小老百姓只好且戰且走, 再等等看囉~~~ 想價廉物美總得付出時間的代價...
我們要的也不多, a DAC with "Ian's FIFO 概念的數位輸入 + Psycho 認同的類比輸出", 如此而已!
教授,開個玩笑。百萬買不到,但搞不好百萬請的到人家幫你代工出來,你負責買料跟出工錢就好。(giggle)
不過看到這篇教授的文,對我來說有幾點
.bc謝大大的Dac可以KO教授的Dac。也就是說bc謝大大的理論是可行的。問題在於(對我來說)如何實行。
不過對我這種外行人來說,有幾個難點。
第一是技術層面上,完全沒有動手的經驗跟知識。
第二是知識方面上,內行人們發文的理論只看到略懂略懂一知半解,不是可以實做的程度。
第三是音樂素養層次,也就是教授一直以來提倡的那些觀念,萬一搞這麼多結果聽的還是非HiFi的音樂,那實在是太搞笑。
以上只有第三點是個相對好解決的,因為實際聽一聽就可以分辨差異。
因此,由小而大的考慮
.學習Linux系統 >>>弄個樹莓派音樂伺服器系統配Windows
.學習自行組好Ian's FIFO整套組件 >>>意思是指買到Ian's FIFO之後,可以自己搞定到能聽音樂
.開始從電工基礎開始學習Diy,如果有必要與足夠的資源(時間/精力等等)的話 >>> 看能學到什麼程度,最理想當然是手工方面達到Diyer程度。
但我猜測要到這程度可能太耗費精力,搞不好是個要花個高職科系畢業的程度。
可能花錢找人代工還比較省事?我猜的。
.開始學習音樂量測方面理論?這個難度可能更高吧。畢竟整個隔行如隔山。
其實我現在想到的最簡單的一件事,是bc謝 or Ian's FIFO(抱歉,還摸不太清楚這玩意)這個東西,能不能串在Nano DAC之前。
也就是
電腦 > DDC > Ian's FIFO > Nano DAC > 擴大機等後端
這樣對我來說,這是個最省錢的解法,而且如果學會之後,好像也是個相對省事的作法(比起教授的粽子流+雙CAT)。
又有人欠砍頭了是不是?你可知道亂隱藏自己真正的實力害我們這真正玩音響的高同好們要浪費多少時間精尋找答案嗎?等到把家裡堆積如山的雙cat零件通通丟掉時,我來雇一輛貨櫃車號召大家一起把垃圾丟到bc大魔王家裡......(devil)(devil)
當然這是開玩笑了啦!這討論串記載的過程還是非常有意義的.......(angel)
先等一下,記得 bc謝與我討論的,是最新款最旗艦的MSB,而且只要是『商品』,就有可能先天註定輸給懂音樂的DIY高手,理由等下講。
價廉物美 a DAC with "Ian's FIFO 概念的數位輸入 + Psycho 認同的類比輸出 是永遠、絕對不可能出現的啦!!
首先是,DIY絕對不能用燒料,只能用3C料;3C料很便宜一個只要不到一百元,但是bc大魔王是一次買一百個,再使用好幾百萬的量測議器去量出性能最好的那一個;請問大家,這個零件值多少錢?我看一個都可以收兩萬元了!
從bc大魔王身上我反而證明了 hi-end音響器材 貴得非常有道理!理由如上,從一百挑一還只是小事,你以為由bc大魔王挑選的結果會跟由psycho挑選的結果一樣嗎?我指的是,使用儀器來量測本身就是非常高難度的專業技術,專家高手跟一般人的挑選能力是差距很大的!所以這種零件一個就算賣到五萬元,也只能乖乖買單啊!
一台dac要幾個這種精心挑選的零件?包含電阻、電容、晶體、接頭.....至少也要五十個,ok,知道為什麼我估計 bc大魔王 diy 的 dac,一台售價要一百萬元新台幣了吧?還沒有算最貴重的外殼哩!看到bc大魔王這種玩法,我突然覺得一台dac賣三百萬真的不算貴了.....(devil)
因此,就算零件通通一樣、線路也完全一樣、數值也完全一樣.....只要不是bc級精選的零件,聽起來hi-fi性能就會完全走樣!會變得比爛零件『更難聽』!高性能的零件就是這一點會搞死商業化行為:它只有大好與大壞,沒有中間;一旦要使用這種好零件,全部通通都要用;一台dac只有一半是bc級零件,聲音絕對是垃圾;只有1%不是bc級零件,像psycho這種金雙耳就可以聽出聲音不平衡、hifi性能有問題、質感很糟......一定要幾乎99.99%都是bc級零件,聲音才會天翻地覆大轉變。
也就是說,整台機器最後的聲音是由『機器最好的零件所造成的破壞力』來決定的,驚奇吧?
所以就算真的花一百萬元訂做一台bc級的dac好了,過了一年,對不起,更hi-fi的零件出現了!!又要重新挑選、配對、升級;想不升級?這時另一台『才晚一年出現』的bc+級dac就會全面幹掉『一年前』『花了一百萬』的bc級舊款dac。好了,由此看出,這種商業模式,怎麼可能生存啊?那麼,每年要花多少保護費給bc大魔王,才能保證這台dac的性能?萬一大魔王去見上帝了,這台dac不就變成廢物?
我這下子真的了解為什麼使用ak4495這麼爛的dac晶片之 Audiomat dac可以這麼貴又這麼hifi了;人家一大堆產品用了ak4497、es9038.....但是周邊零件(包含供電)水準跟不上,所以最強晶片的破壞力徹底毀滅這種產品,讓聲音只有hifi細節、毫無hi-fi質感,更可怕的是造成聲音缺高頻、缺低頻非常嚴重!結果在音樂市場最基本的文化工業騙局下,所謂的發燒片本來就沒高沒低,所謂的演奏大師本來就是毫無水準要靠著錄音扭曲來掩飾,所以,dac晶片的性能是過剩的這件事,就不容易發現了。
如果使用ak4495要花45萬,依我看使用4490大概要花一百萬(對,就是bc級的dac),使用4497大概要花兩百萬.......(devil)
嘿嘿嘿.....請大家不要對 Ian's FIFO太放心,如果我猜得沒錯,除非你的音響系統超過五十萬元以上,不然加上這麼高性能的東東,音響系統應該會變得『很難聽』!除非你有能耐像我一樣,不在乎難聽只在乎hifi.....(giggle)
所以我才說這個討論串我們的足跡是有意義的,因為diy的世界與成本是正常人『不能接近』的!如果沒有bc級的水準(最少要花兩千萬元買量測工具......),diy級用我的黃金雙耳就可以丟掉。如此而論,從現實角度來說,我們先前的足跡才是『正常普通人』可以達到的境界,就算花兩百萬元、搞獨立音響室都是相對很簡單的事,搞bc級的diy才是最高難度的事。
當然了,如果用酒色財氣讓bc級diyer變成你的好友、讓他自願當你的音響工程師.....那就算你好狗運了.....(devil)
(end)
CANDY 10要怎麼取得呢?
请问CANDY 10要怎麼取得呢?
使用數位濾波 DF=sharp roll-off 聽了幾天,覺得比 DF=OFF 好聽沒錯!
另外對於 Ian's FIFO 作者 這個加拿大人也在弄整體配套,而且國外上千的燒友應該沒人都有兩千萬級的儀器吧,但據BC兄所說都給予極好的評價,因此我認為物美價廉的 Ian's FIFO DAC 是存在的,包含隔壁的飛魚兄用了整套不到三萬的料錢搞定的套裝...也是聽得爽歪歪。
這是IanCanada的Twitter https://twitter.com/iancanadaTT?tdso...=s_pcqq_aiomsg
UD505 我就聽得爽歪歪了,如果玩 Ian's FIFO DAC,更不敢想像!
如果 Ian 真的搞好這些模組甚至有成品DAC可買,其實可以買來直接體驗何謂「Ian's FIFO套件」應該怎麼樣都是超值價。
當然還包含時鐘、供電等等...他們都在動腦筋,好像想用一堆超級電容來搞定供電這件事情,事情還在發展中,我保持樂觀態度。
本來BC兄在很早以前提出這個概念,但其實看的人都懵懵懂懂,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東西是數位訊源的終極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