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試著把這些東西.."論文化"......:D:D,書教多了,果然是"*改不了#@" :D:D
話說回來,這些應該是屬於心理學的範疇,對吧?由你來發揮是在適合不過了!
但是就我的觀點,不外乎就是兩個字:訓練。8)
訓練包括廣泛的接觸不同聲音。小木偶沒見過大象之前會以為他的鼻子是最長的,但是在小木偶說謊以後,大象就必須承認還是有人鼻子比他長!:)
可列印查看
很嚴重問題是:
認知心理學讓我們知道,我們聽音樂時,聽到的訊息是 100%,記憶也是100%,但是能『注意』且『提取記憶成功』並加以『運思』的資訊量不到 5%。更嚴重的是,就算你重覆聽一萬次,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永遠只會『注意』到那固著的 5%。
因此,聲音的記憶力固然重要,但是能『選擇出重要的資訊』再『記憶』才是最重要的。我個人傾向認為:我之所以硬體明明什麼都不懂卻能在這裡唬爛唬得有模有樣,正因為我是首個『注意』到大家都忽略的『錄音之正確性』的訊息。
我個人的期待是:透過有意義的討論、交流與分享,讓我們學會注意到真正重要的資訊,就可以事半功倍了....:D
臭 throne 敢罵我是狗,等一下就殺去你家放屎....:D
訓練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到底要優先注意什麼資訊?』,那就回到我上一段的考慮了....:)
原來如此!.....:D
PSC-4500XG Silver 與同系列的喇叭線或訊號線在有些音響玩家被認為是極度超值,但是對於極度 hi-fi 的要求下,它們的確能量有損耗、高低頻壓縮了一點點。同價位的線材它還是很超值,但是比它高價位的線要打倒它也蠻容易的。
所以 ortofon 自己出了 7NX.PSC-5500XG 這一系列(我稱之為 Premium 級),貴了很多,但是一比之下就知道先前的 silver 都是被打好玩;musk 會有負評也不足為奇了!...:D
至於同價位有什麼更好的選擇?那就請musk開示或請大家提供了!至於要我鑑定.......我怕被打......(blush) (blush) (blush)
這兩個帥哥在講什麼為什麼我都聽不懂?『娜姐一定要野要放』?聽 A 片的聲音嗎?...(blush) :P
很嚴重問題是:
認知心理學讓我們知道,我們聽音樂時,聽到的訊息是 100%,記憶也是100%,但是能『注意』且『提取記憶成功』並加以『運思』的資訊量不到 5%。更嚴重的是,就算你重覆聽一萬次,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永遠只會『注意』到那固著的 5%。
我個人的期待是:透過有意義的討論、交流與分享,讓我們學會注意到真正重要的資訊,就可以事半功倍了....:D
真,是屬於概念上的認知,實際情況,很難明確去界定。尤其是屬於聲音感受的情境。
是啊!問題很嚴重,就算聽了世上所有的硬體及錄音再來判別,也只是個人的"覺得"。
也怪乎!發燒界,眾說紛紜。有哪位能說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是甚麼!
作法上,小弟的經驗,先把自個的聲音弄平衡來,怎麼才是?高中低音聽起來很平均的狀況,建立參考值,再多比較,可能會有點譜。
小弟常常與人談及平衡,但是沒聽過平衡聲音的人,怎麼跟他說呢?十幾年前的玩家,就有這方面的交流,也稍稍達成些許的共識。
如有意願,可與以音切磋。:^)
這個『與音切磋』是我來 my-hiend 最爽的事了!....:D
家訪 twc 與 musk 理解了無限制預算的極致 hi-fi 可以嚴苛到什麼地步;
家訪 andyhsu 理解了空間限制、新器材下的參考座標;
家訪 michalwwang 理解 LP 可以如何『作弊:P』到極致效果;
家訪 harrisonlin 與 throne 而知道自己系統的平衡有問題..(blush)
正是與音切磋,隨時可以檢驗自己固著於主觀的 5 %,並且驗證其他人遇到我的 5 % 會出現什麼現象。如此一來,就比較能走向客觀的音響科學了。
非常期待各種不同的『以音會友』,只可惜時間有限,否則還有一堆大大等著讓我厚臉皮地的鬧場 (blush);若是 yehs337308 兄有意一聚,十分期待!....:D :D
psycho兄:
平衡不難,難在平衡的標準在哪?往往在調整中 任何一個變數都是會產生影響,總是在聽音樂時偏向自個喜歡的頻段,也讓自個沉迷 無法自拔.而且許多人連平衡是什麼也不知 連聽的頻段不正確 也不知.
有些時候也想想過去,系統難聽的時代.發覺現在肯認真對待自個系統缺失 而做正確改正是少之又少,在網路上講來講去 到頭來還是原地不動或改正的方向錯誤.
(blush);若是 yehs337308 兄有意一聚,十分期待!....:D :D[/quote]
聲音是用聽的,過去小弟是只要有好聽好學的,都迫不及待的跑去,太好了,約個時間,我們到張大師那(我已與他說好),很想認識諸位,與之學習,可否也請小葉來,順也做個專訪,增加本my-hiend版面。不情之請,唐突之處,還請海涵。(ps:可帶唱片來玩)
Arthur Honegger(1892-1955) 的《火刑台上的貞德》,Solstice 在 1978(?) 錄下的殺人放火級唱片;理論上一定有 LP,等著看看誰的唱頭被這張唱片炸爛掉....:P
http://www.solstice-music.com/img_ar...e/recto107.jpg
原廠的唱片介紹
新天新地應該只剩一張,建議想挑戰這張CD的同好採預先團購;因為這種唱片不好賣,不可能進太多張庫存。可惜!這張唱片不但是最偉大的音樂,也是偉大的演奏詮釋,更是超級可怕的殺人錄音典範。
為什麼是殺人放火的錄音典範?如果『音響系統的能量與音響空間之比例』不對,這張唱片直接爛給你看,保證難聽到爆;反之,完全是如臨現場的大動態與最反應速度的暫態,而且音場高度層層分明,對照唱片內頁錄音現場照片,可以一一『看到』不同高度層次聲部。
唯一的缺點,只是老錄音藝術永遠比不上現代錄音藝術的高低頻兩端延伸;但是,因為這張實在錄得太好了!就算高低頻缺了一點點,仍然是超越現代錄音藝術的高級唱片。難得第一發現老錄音藝術可以在整體效果全面幹掉現代錄音藝術的。
什麼叫做『音響系統的能量與音響空間之比例』?這是我目前的新發現,不知道音響專家如何稱呼?請看我以下定義與描述。
新天新地的音響室是20幾坪近30坪的超大空間,使用比我喇叭高一級的旗艦、訊源高N級、擴大機高 N+ 級、線材高 N++級.....放什麼唱片都比我的中壢音響室好聽太多,尤其是聲音質感與音色的真實度,完全被打好玩的。但是放這張唱片.........
哈哈!我的音響室只有五坪,就算全部器材通通被打好玩,至少『音響系統的能量與音響空間之比例』強之多多,放這張唱片下去,當場幹掉身價多四倍以上的系統....:D
換句話說,音響室越大雖然聽感越輕鬆,但是器材要增加的投資可不是花費兩三倍的小事而己。不過,如果播放錯誤錄音,當然不會發現這個結果;只有最極致的殺人放火級錄音藝術,才會讓『大空間難以重現現場的能量感』個問題被凸顯出來。
我又多一張可怕的測試唱片了,不過這張唱片的『旁白』有一點點破聲,就當成小瑕疵吧!....:D :D
無綠參加,希望有錄影錄音可讓我一睹諸位風采。
交流討論回來了!....:D :D :D
首先不好意思,不知道是要隶我來找人去的,造成只有我一人去享受;雖然很『爽』,但是辜負了兩個受教名額,真是對三位大哥很不好意思!(blush) (blush)
至於交流內容,這下子會寫得落落落落...長,等我幾天吧!...(blush) 8)
現代音響與唱片錄音藝術的對話 之一(待續)
2008年一月六日,由於網路上與 yehs337308 大哥(我記起來了,是向大哥!(blush))對話交流而結識,而與現代音響的張文俠大哥與另一位我又忘了姓名的前輩(是鍾大哥...(blush))進行音樂與音響的愉快交流。其實我的年紀比起最年輕的 yeh 大哥還要小個10歲以上,要談音只響更是功力相差甚遠。幸好我偷學自新天新地唱片行林主惟老板的唱片與錄音知識還算夠水準,三個老前輩對付一個後生小子,還好沒有死得太難看....:P :P
張大哥他們打算跟我交流的,是想要把音響的『整體感受』這種難以論述的聽覺經驗與分享。原因是 yeh 大哥看了我的分析文章,以為我是那種強調高頻要多高、音效要多強、大砲要多沈的『音效派』的;這個我可要申辯一下了....:D :D
我開始玩音響後,首先感動到的完全不是音效,而是『如臨現場的音樂』。簡而言之,我聆聽古典音樂唱片的前三十餘年來(從娘胎開始),唱片約一萬張左右,全都專精集中在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與布拉姆斯(所謂的3B2T),又買下所有曲目的絕大部份總譜進行研究。當時並不是沒有聽過現場,問題是演奏水準與唱片中的大師差太多;也不是沒有聽過頂級音響,問題聽起來也不過爾爾、不如看總譜還比較快......所花了三百多萬買音樂軟體,卻只願意花五仟元買音響硬體。
後來在新天新地唱片行林主惟老板的帶領下,才知道先前對音響沒興趣,完全是被『加料錄音』所害!當時音響水準零分的我,因為熟背總譜的鑑聽力,無意間感受到『那種加料唱片不值得使用好音響』。等到見識到『如臨現場的不加料錄音』之後,並且轉向聖桑、拉威爾與一些重要的法派作曲家,開啟了『音色藝術』的欣賞能力;我才從『不加料的唱片』得到如臨現場且高手演奏的古典音樂感動,才願意花錢、花時間在音響硬體上。至今不過玩了五年,只是藉由『錄音藝術』的輔助,音響硬體的學習速度的確稍微快了一點!...(blush) (blush)
於是以我的習慣:與他人分享音響硬體的喜悅,當然要儘力讓別人聽得懂。於是我先學習『發燒友常用的語言』:就是那些定位啦、音效啦、蛙鳴鼓沈啦.....然後再以這種『音效派』為基礎溝通語言,嘗試找到我這種『音樂派』的唱片之特性表現在『音效派』將會聽到什麼現場;如此一來,就可以與廣大的弓伋燒友進行有效的溝通了。所以 yeh 大哥會看到我寫那些一大堆很 micro 的音效細節,其實只是為了與廣大發燒友進行有效的溝通.....:D :D
因此雖然我對音響的主觀美學要求與張大哥前輩們有一些根本差異,但是訴求音響的整體效果而為音樂的現場活生感服務之目的是一樣的;於是,當天進行了精彩的分享與交流。
先看看當天的陣仗,要強調我拍照有夠爛!完全不能看!....:p
http://www.my-hiend.com/psycho/hacker/hack1.jpg
喇叭是我很不喜歡的染色美聲派喇叭,不過發生有趣的聽感現象,請看後文.......
http://www.my-hiend.com/psycho/hacker/hack2.jpg
氣浮式 CD 轉盤第一次聽,可惜沒有時間測試出它的特性。
http://www.my-hiend.com/psycho/hacker/hack3.jpg
這台 DA 聽說只是一萬多元的 DIY 版,這也太超值了吧?
http://www.my-hiend.com/psycho/hacker/hack4.jpg
這次音響聚會我最想要的器材:810 直熱三極管單端輸出純A類單聲道擴大機,可惜買不起(窮人的悲哀)....介紹網頁: http://hackeraudio.web.fc2.com/c-810m.htm
http://www.my-hiend.com/psycho/hacker/hack5.jpg
標準的 2.1 聲道,超低音啣接極佳。
● 喇叭擺位大法:
張大哥諸前輩們的音響知識極為廣博,但是當天的重點在於『客觀的音響鑑識標準』;於是 yeh 大哥表演了喇叭擺位大法,當成『客觀的音響鑑識標準』之基礎。不好意思我沒有驚為天人,因為這個相關體驗我己經在 myav網站受教於 alc先生了。與這些人雖然己經徹底不相往來,但是音響科學的客觀知識還是成立的;建議 yeh 大哥可以與 alc先生進行實際家訪,應該可以激盪出更多火花來。
yeh 大哥的擺位法與 alc先生在基礎上是相同的。用個簡單的例子比喻:兩個相同頻率的純正弦波,如果相位完全一樣,就會加總成一個振幅變兩倍、頻率不變的正弦波。如果一個比另一個『快』1/10個波長(比較專業的講法是角度,讓專家指正了),兩者加總就會出現額外的雜訊(畫個圖就知道了),這就是導致音質變化的原因:多了無中生有的雜訊;我把這種現象一律稱之為『相位失真』,當然正確的音響學用語還請大家指教。
這種相位失真有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音響器材本身,例如,數位訊源幾乎都有jitter,所以一定會有高頻的相位失真,相對而言 LP 的好音質正是無相位失真的結果。再例如,只要聲音的電路中有電容或電感,也常常導致相位失真,這也是全音域喇叭容易好聲的原因之一。當然 LP 與全音域喇叭也會有相對的其他問題,在此先不論。
第二大類就是喇叭在空間擺位上產生的相位失真;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發燒友感受到的駐波現象,直接音與反射音混合後造成某一頻段特別突起或削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喇叭如果精密擺位,讓它的直接音與反射音之相位是一致的,這不就是保證了這隻喇叭發出來的聲音『被空間的干擾達到最小』?
同理,兩隻喇叭個別發出來的聲音,一樣存在著與真實聲音完全一致的『相位差』;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左喇叭到達左耳的時間與右喇叭到達左耳的時間是有一定時差的,左喇叭到達右耳的時間與右喇叭到達左右耳的時間也是有一定時差的;在真實的聲音中,這種時間差(相位差)只有一個正確的數值,因此決定了左右兩隻喇叭要如何擺位才能無限逼近這個正確的相位差。
在我自己的實驗體驗中,這種擺位要先練習狠狠記憶聲音,再根據記憶而移動喇叭,找到最正確的擺位;一個很簡單的練習是:請找出一張你的音響室產生明顯低頻駐波的唱片,重覆播放它,OK,請站在第一隻喇叭旁邊,慢慢前後左右小幅度移動喇叭,你會發現只有很小的區域可以保證駐波是最低的,再換另一隻喇叭同樣操作,這就是對低頻來說比較正確的擺位。同理可證,你也可以找到中頻的、高頻的;只是越往高頻越難找,甚至僅僅只是輕碰一下喇叭的角椎,就可以使高頻的相位失真天差地遠!所以當年只要地震,就會關心 alc 的喇叭:知道他『又』要辛苦重新調整啦!
但是 yeh 大哥卻給我一個全新視野:這種最平衡的喇叭擺位是鑑聽音響的客觀基礎。他當場表演:將喇叭擺好後,在兩隻喇叭正中間不過於了一顆半公分不到的小小銅製圓椎體,哇哩咧聲音馬上明顯改變!雖然乍聽之下變好聽,但是明顯音樂活生感被吃掉了些;再誇張點,兩隻喇叭中間正後方的隔板(不知是啥?)上方放個米粒般的銅製圓椎體,照樣明顯改變聲音!而且後果差不多.....。
這是兩隻喇叭中間正後方的隔板(不知是啥?),看得到上方的『米粒』嗎?
http://www.my-hiend.com/psycho/hacker/hack6.jpg
原來是這樣子『小』............
http://www.my-hiend.com/psycho/hacker/hack7.jpg
沒錯,這種喇叭擺位產生了最敏感的音響系統,從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確是在心理學上極度客觀的鑑識標準了....:D 理論上,我們可以從中辨認出:聽到的聲音,究竟是器材本身的問題?還是空間(或調音道具)的問題?
(未完待續)
Quote" 沒錯,這種喇叭擺位產生了最敏感的音響系統,從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確是在心理學上極度客觀的鑑識標準了.... 理論上,我們可以從中辨認出:聽到的聲音,究竟是器材本身的問題?還是空間(或調音道具)的問題?"
On the other hand, how can you be sure that you are not experiencing a placebo effect? How do you prevent the prior knowledge (visual, verbal, etc) from influencing what you perceived? This is what had bothered me for the longest time......
kevintran 提出非常重要的問題.....:D :D
音響鑑識最怕的就是『先見』造成『聽感被引導』,所以會有很多音響神話。
但是誠如我那一大堆『平行式』、『序列式』的聽覺心理論述所示,雖然我們聽覺訊息接收是平行式的極大訊息量,但是我們的『運思』卻是嚴重窄化的序列式極小訊息量。也就是說:
如果有一招音響改善是改善了 1、2、3、4、6、7、8、9,但是偏偏我只有序列式地注意到『5』有沒有改善,那就完了,我就會判斷這是音響神話 ── 即使我明明感覺是有效的,但是我的運思無法證明有效,造成我懷疑自己的感覺。
因此我非常贊成 yehs337308 一大堆『訓練耳力』的文章,但是那不是『聽力』── 我們的聽力都一樣強,但是『聽覺的運思能力』可是相差非常大。yehs337308 可以10 秒內隨便一段音樂就立刻判斷聲音的高中低頻那裡有缺失,這是他對音響的平行式運思能力。而我專精軟體,曾試過同時間『盲目測試』十幾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版本,評論小提琴的演奏水準;當然也只要個10秒就可以正確無誤地判斷出演奏水準來。
因此我個人是傾向:唯有先建立自己的『平行式聽覺處理能力』(也就是 yehs337308 所謂的耳力訓練),才有辦法客觀且有效地辨識音響的種種問題。否則要嘛不是被引導而產生音響神話,不然就是太序列而不相信感覺、變成喪失音響福音....:D
而我之所以能悚速而有效地辨識演奏水準,理由也很簡單:當初在《古典音樂雜誌》寫樂評時,我的嚴苛自我要求是:評論任何一張唱片,都要找出10個相同曲目的不同演奏版本來 a b test,隨時切換對比......長久下來,當然演奏水準的聽覺運思能力就會提高很多了。
當然,這種『平行式聽覺處理能力』對於一般愛樂者或音響友,不是這麼地絕對重要;沒有也可以輕鬆愉快地談音論樂就是,只要吸收擁有上述能力的人分享的心得就可以啦!:D :D :D
《現代音響》與唱片錄音藝術的對話 之二(待續)
雖然 yeh 的擺位大法與另一發燒友有極類似的方法論,但是非常有趣的,類似方法調整出來的音響系統卻對於唱片的錄音藝術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能力。另一發燒友的音響系統傾向『全力發揮每張唱片的優點』,也就是說,『錄音藝術不佳』與『錄音藝術極佳』的唱片相比,依照多年前的聽感,雖然仍有明顯的差異,但是不知何故在心理上的『好聽程度』卻被拉得非常近、甚至反而覺得我推薦的錄音正確之唱片『不見得好聽』。也就是說,有充分的解析力,卻有相差不大的、甚至相反的美感體驗。
多年前這個經驗讓我對『喇叭擺位大法』喪失信心,但是 yeh 卻讓我重拾了玩興。當初以為我先天與 B&W 喇叭嚴重相剋,但是 yeh 調整的是跟我更不對盤的 Spencer喇叭,卻可以正確無誤地展現錄音藝術的分辨力。以前我的 Hi-End 鑑聽經驗不足還不敢確定我的『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現在經驗過那麼多 my-hiend 的頂級音響系統,再說會有偏差,那麼不偏差的音響系統大概是神仙了。於是,對 yeh 的擺位大法大為驚豔,開始進行嚴苛的『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
其實這實在是對《現代音響》的嚴苛考驗,因為那對 Spencer 再怎麼超值,終究是十萬元以下的喇叭,要飛天遁地是不太可能;而且 foxxxx(不會拼) 的氣浮cd轉盤與便宜的DA組合,也不可能比得上現代高級訊源;唯一精彩而可以達到 HI-END 極緻的,依我猜測是擴大機:完全單端設計的大瓦數真空管擴大機,也是我所認同的法國音響廠商之設計邏輯,英雄所見略同。是否如此,就要看看『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能不能找出證據來了。
yeh大哥為了示範擺位大法,暫時先以很普通的擺位播放唱片,於是我首先播放 Philips 與 INA 這兩張決定性的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的唱片: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226ok/grumi-1.jpg
與
http://life.fhl.net/psycho/audio/imv049.jpg
結果好慘,Philips 明顯勝過 INA,這跟先前的音響鑑聽經驗完全相反。其實一出聲我心裡對這套音響就有一堆缺點要批評了,於是再拿出測試聲音舞台的唱片: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347ok/1c1059.jpg
這個問題還真不是普通大,聲音舞台通通不對!我當然誠實地說這種音響通不過測試,yeh大哥便開始第一層次的擺位調整。這個階段是先用尺量,我猜是先尋找兩隻喇叭與兩側牆相同的距離位置;yeh 再微調一下後重新聽一次,不錯,舞台準確了。
但是我立刻提出質疑:雖然舞台正確,但是音色完全不正確,這樣的音響還是通不過。至此前輩們知道我的耳朵還算靈光,稱贊了一下後,開始進行『音色的調整』。
喇叭先天下難以有正確的超低頻,便宜的解決方案就是使用2.1,但是要調整得好可是超高難度!yeh 先調整分頻點、量感,再調整相位;使用的唱片是這張神聖空間的測試片第一曲(有非常非常低得可怕的超低頻管風琴):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255ok/hortus.jpg
好不容易調整到現場經驗豐富的前輩認可後,我隨及用這張鋼琴獨奏唱片來鑑識:
http://www.my-hiend.com/psycho/CD01/cd00014.jpg
結果很慘!管風琴持續音的超低頻,不能考驗系統的低頻反應速度,一放錄音正確的鋼琴就當場破功。這時現場經驗豐富的前輩(鍾大哥啦!)受不了了,請 yeh 一次到位不要再測啦!於是 yeh 把第一層次『音域頻段的平衡』完整擺位好,ok,重新放上述鋼琴。果然!這套音響系統能聽了!而且,yeh用來擺位大法的唱片是他熟悉的一張鋼琴錄音,擺好後再播放我這張藝術級的錄音;真高明,徹徹底底證明那張錄音是難聽到爆的錯誤錄音;這正是我所說的:『可以正確無誤地展現錄音藝術的分辨力』。
於是我拿出音樂、演奏與錄音三絕的超級唱片:
http://www.my-hiend.com/psycho/1c1117.jpg
一方面介紹偉大的皮爾奈之音樂,另一方面介紹演奏水準遠遠高過任何常見唱片的高明樂團,再來就是見識超級錄音在這套音響系統的表現。
我非常佩服鍾大哥,他居然可以避開曲風而直接從和聲的使用推測這是比較現代的樂曲,這種功力可不是蓋的。透過正確無比的錄音,這張唱片開始嚴苛考驗 yeh 的擺位法;首先要求音色的正確。
這時迫使 yeh 進行第二層次『相位的準確』,他簡直是用摸的來調整高音的擺位大法;說真的實在太佩服 yeh 的功力,沒幾下子就把音色錯誤無比的系統,搞成正確鑑聽錄音藝術的系統,大家都享受在這個超級樂團的完美音樂中......
但是我己經發現喇叭的天限了。雖然這套音響系統可以正確表現樂器之間音色的差異,但是仍然有 Spencer 的聲底,這表示使用能量感無限的唱片保證轟爆它,所以我就放了這張殺人放火級的 Solstics/Fy唱片:
http://life.fhl.net/gospel2/Jongenorgan01.jpg
之前的文章因為音響功力不足而低估這張唱片的錄音水準,音響系統提升後才知道這張唱片名列殺人放火第一名!音響系統只要有任何能量的壓縮,這張唱片立刻糊成一團,甚至難聽到爆、破聲連連;在調校正確的系統上,這張唱片的『透明感』與面的皮爾奈是完全一樣的:雍根的管風琴交響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是低音大提琴與一部份大提琴的低音持續而在舞台最右邊、聲音充滿在從前到後,完全如樂團的編制;再來是中提琴與一部份大提琴的賦格式主旋律於中央偏右,這個聲部的音場後退一些;然後是第二小提琴的主旋律中央偏右,音場同前;再來是第一小提琴的低音部在舞台左邊,音場向前;整個弦樂聲部呈現完美的現場凹狀排列。
再來是木管與銅管在舞台的第二、三層深度分別演奏主旋律,然後管風琴從最遠處以大能量衝出來;清清楚楚感受到極大音量的管風琴,並且是從遠處衝到眼前;這麼高難度的錄音藝術,音響稍有不對,管風琴不是破聲,不然就是表現不出向前衡擊感、甚至把管風琴定位在樂團前。以這種樂團與管風琴層層透明的表現,聲音最複雜、炫麗旳第四樂章,照樣得表現出這種透明感。至此己經是超高難度的標準了。
當然,這套音響系統完全通不過,雖然沒有破聲、還算好聽,但是樂團的透明感跟前一張Timpani的皮爾奈完全不能比,而且第四樂章特別粗糙。依我個人判斷,應該是喇叭被宰了。
為了驗證這個現象,我採用現代錄音而能量感比 Solstics/Fy 小很多的現代錄音,BNL/SI 的小型管風琴、古小提琴與魯特琴的唱片,再播放 A.Charlin 這種老錄音卻能量感較強的大型巴洛克管風琴之巴哈唱片。果然,BNL 在 Spencer 的染色之下實在好聽到爆,而 A.Carlin 相較之下就比較不好聽;這都說明了喇叭的等級跟不上前端。
http://www.my-hiend.com/psycho/112922.jpg
許梅哲 / 六首小提琴奏鳴曲
http://www.my-hiend.com/psycho/slc11.jpg
李泰茲的巴洛可與浪漫管風琴作品選
這時我提出舞台高度水準不夠的問題,於是 yeh 進行第三層次的擺位『音樂表情的微動態』。這時不只是左右擺位用摸的,連高低擺位、調整喇叭仰角...都是用摸的,根本看不懂 yeh 在搞什麼,偏偏測試神聖空間的唱片一放,哇哩咧就是天差地遠!我學會一招了!喇叭的高低擺位與調整喇叭仰角。回家後立刻測試一番,結果:爽!...:D
依照先前對擺位大法的理論性解釋,我個人推測這個階段是徹底地讓兩隻喇叭的直接音與空間反射音,通通調整到無相位差,造成無論喇叭再怎麼染色,被壓縮而變小的微動態訊息,照樣可以清楚被聽到。就是這個層次,讓我同時確定這是一對聲底極明顯的喇叭,偏偏該有的訊號通通可以表現。也就是說,可以輕鬆聽音樂,但是照樣可以鑑聽演奏水準與錄音水準。能把染色的喇叭搞出這種鑑聽水準,我除了服,還是服!
當然,喇叭還是有天限;推測如果不是麼頂級的擴大機,這對喇叭有沒有這麼可怕實在令人懷疑;再者,只要放殺人放火的 Solstics/Fy,還是會出現明顯不足之處。
這麼輕鬆又鑑聽的系統,當然要來試試真正老的老錄音:1934的瑪格麗特隆,順便與前輩分享偉大的演奏家們。
http://life.fhl.net/psycho/long1.jpg
結果,經過這麼多調整,這張MONO唱片的音質、音色與演奏表情都是一清二楚,好好享受了一頓美好時代的黃金音樂。但是出現怪現象:MONO唱片如果不亂後製,會因為保留完美的相位訊息,從而產生完美的舞台深度層次、進而產生明顯的虛擬左右定位感。但是在這套音響,MONO唱片的深度層次是有,但是虛擬左右定位感則不佳。在我自己的調整經驗,這是訊源的能力限制問題。所以先前 Solstics/Fy 通不過與這個 MONO 唱片的特殊問題,不排除是訊源跟不上擴大機的因素。
重新播放 Philips 與 INA 的葛魯米歐,結果兩者的差距還是不夠大,而且 1957 的 INA MONO 錄音出現上述問題而嚴重干擾聽感,也許真的遇到訊源的天限。
為什麼對擴大機充滿信心?我個人的理由是:無論出現了什麼問題,就是不會出現『破聲』這種明顯榨乾擴大機的現象;即使播放 Solstics/Fy 再失敗,就是不會破聲;所以我才敢判斷擴大機應該完全通過了。
然而,且撇開音響特性不談,這樣調整後的播放系統,真的把瑪格麗特隆偉大的琴音忠實地再現出來,她的纖細演奏表情更是訴說完美的音樂故事;是那個誤解法國鋼琴學派的傢伙侈言瑪格麗特隆『代表了』把鋼琴彈得像一串珍珠?一定是沒有聽過瑪格麗特隆的正確轉錄之唱片!更何況搭配的最偉大的帕瑞與柯隆內樂團,任何聲部一出都立刻聽出那是最高水準的樂團,讓鍾大哥感嘆美好時代的高超音樂水準。
(未完待續)
<我忘了姓名的前輩>。
長者姓: 鍾
他是我見過現場聽過最多的人;從年輕聽到現在,世界幾乎所有有名的音樂廳都到過,好聽的音樂廳更是常客。只要有好的演出,他都幾乎會去。
對現場音樂相當熟悉,也對錄音及後製有所了解,像是唱片錄音他可聽出來,麥克風放的大約位置,甚麼樣的演奏(唱),怎麼錄會比較傳神。
除此之外,對音樂聆聽修為也是有相當的程度,他也可以10秒鐘判出演奏(唱)的水準。
是我們玩音響,音樂的指導師、監察人。
附帶說明:對不起,因為我們現在在玩這對喇叭,因為我們覺得它還不錯聽。喇叭後板有十顆鎖的螺絲,只鎖了2顆。
另外現場還擺了大大小小十幾對喇叭,是我們有點的意,想想在這麼環境不良的狀況下,還可以弄出給您聽到的一個小片道具的變化,試想一般聆聽空間,應該更容易做到。未盡之處,再次致歉。
:O :O :D :D :D !!
鍾大哥的音樂素養非凡,希望有機可以多多跟他交流音樂的體驗!...:D 不知道鐘大哥會不會上來看網路文章?我那些『純音樂』的文章很想跟他好好分享,主要都是放在我的中時blog: http://blog.chinatimes.com/psycho/ 。
至於當天的喇叭問題與空間問題,向大哥(yeh) 太客氣了啦!當天主要還要映證『擺位大法』的重要性與客觀性,本來就不能盡善盡美(不如何證明改善的幅度?)...:D
只不過我個人是認為,前述二篇談到的mono唱片問題與 Solstics/Fy 唱片問題;如果向大哥可以用擺位或空間處理來解決,那我真的要趴地上了!...:D :D :D
前述二篇談到的mono唱片問題與 Solstics/Fy 唱片問題;如果向大哥可以用擺位或空間處理來解決。
我想有可能是兩旁喇叭共震所致(我也不敢確定),mono錄音,在我家好像沒有你所說的現象,兩張現在有的賣嗎?小弟來試試。
訊源部份,您的意見很好,我們有esotoric高階機種,並經過國外修改,評價非常的高,我想我會試試,謝謝!
我在想一件事
會不會不同的唱片製作
是不是各有適合的調音方式
DG聲音也有辦法調出正常一點的動態,
我買的DG大盒裝的確輸給EMI FRANCE。
但是EMI DDD的也是不好聽。
也許用不同的調整方式,會有更適合某些唱片的聆聽。
並非一定是只能用那些唱片檢視,
而是我們的玩法應該更活一點,
才能適應更多家唱片公司的錄音。
這樣也許會更容易無樂不樂。
這套鐵定有,另一張就不知道了:
http://life.fhl.net/psycho/long1.jpg
替 yeh大哥加油!下次再去聽聽看有多麼可怕的成果!....:D :D
這個問題我到是己經有一個個人的結論,提出來分享....(blush)
第一、不同的唱片,『的確』有不同的調整法。我家訪 michaelwmwang 就知道了,不同廠版的唱片,他都要新調整一次。同樣的,讓DG最好聽的擺位,一定無法讓DACCA、RCA、EMI一樣好聽;反之亦然。
第二、問題在於:錄音本身有問題的話,再怎麼後天調整,還是有天限。去 musk 與 twc 這種頂級天籟的音響系統就知道了:越高級的系統,只會越暴露錯誤錄音與正確錄音是天差地遠的。其實,在我個人聽感,天價音響放錯誤錄音,遠比我以前的三萬五仟元音響放正確錄音,還要『難聽』多了。就好像再怎麼爛的音響放葛魯米歐,永遠比現場聽psycho拉百萬名琴還要好聽幾千萬倍...(blush)
第三、其實這些音響調整高手,雖然大多數沒有注意到『錄音藝術的重要』,往往使用錯誤錄音來調整音響。然而,只要我把正確錄音拿出來一放,通通承認實在差太多.....換句話說,其實錄音藝術與客觀的音響科學是緊密結合的。因此音響高手並不會『適應更多家唱片公司的錄音』,而是『更理解多家唱片公司的錄音天限』才是。
其實這回到我的原始立場了:
『處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資訊,而是有意義的『資訊篩選器』。否則,資訊過荷從來不會導致理性與客觀,只會導致更媚俗、更主觀與更固執,這是心理學研究早就知道的真相。』
所以:
『唱片的錄音(或演奏)有問題的居大多數,錄音(或演奏)沒有問題很少。』。
:D :D
<不同的唱片,『的確』有不同的調整法>
不好意思,小弟有個小小看法,小弟用平衡式擺位(音場),曾經用不同錄音來擺同一套器材(同空間),發現擺好的位置,差距非常非常小,換了器材,差距就比較大了(同空間)。是故是否有可能是器材本身特質的因素。(小弟只擺了幾十對,並未全世界的器材都擺過,所以只僅供參考)。
有網友詢問:究竟有沒有可能:存在一套音響系統,能同時挖掘常見古典音樂唱片的不佳錄音之優點、又能同時兼具我所推薦較佳錄音的優點?(只談錄音,不談容易主觀化的詮釋)
依我目前的音響體驗,我的答案傾向是:不存在....:)
我之所以會使用『錯誤錄音』與『正確錄音』這麼強烈的用詞,就是因為『真的相差太多、太大,而且可以非常客觀地比較』。
我的確體驗過百萬系統播放Solstics/Fy與五大廠都不錯聽的現象,但是後果就是使用我的三萬五仟元系統播放Solstics/Fy比該百萬系統還好聽多了。也就是說,如果要讓這兩種錄音一樣好聽,必定是把『正確錄音』的訊息量用力刪減、刪減到與『錯誤錄音』同一水準。換句話說,不是這套音響系統可以通吃,而是它被後天調整成『錯誤音響』了。
相對的,現代音響當天那對 Spencer 喇叭,未經擺位大法之下,訊息量是不足的,所以播放philips的標準錯誤錄音,就會非常好聽而『傳真』。然而,經過增徹底還原唱片訊息量的擺位大法後,馬上就會暴露philips錄音水準不足的事實了。
LP 的情況也類似:測試會不會調整LP很簡單,播放不同版位的LP,聲音沒有天差地遠,就是錯誤調整,保證連帶分不清 MERCURY、EMI FRANCE 是遠比 PHILIPS、DG 好非常多的錄音。相對的,LP 版位的辨認能力超強的LP系統,一下子就可以學會錄音藝術的辨認能力......:)
或許音響工程或電子學難以測量聲音的『訊息量』,但是從認知心理學要測量這個客觀數據卻是非常簡單的,我有空再來寫一篇『信號發覺論的音樂音響角度』:P 從這個角度,我所推薦的錄音都是『儘力增加達成高訊息量』的錄音,而一般古典音樂唱片都是『儘力減小而達成低訊息量』的錄音,兩者本質是是完全相反的科學向度;要同時兼美,依我個人觀點應該是不可能....:)
當然了,我只談『錄音』,不談詮釋。例如說,越正確的音響,只會越暴露吉利爾斯的DG之DDD唱片是非常爛的錄音之事實,但是,卻也可以從這個爛錄音把吉利爾斯的演奏技巧『儘力回復』。也就是說,聽起來是討厭的爛錄音,但是如果深愛吉利爾斯的詮釋,就會因為『增加了吉利爾斯的演奏訊息量』而認為『音響越正確、吉利爾斯的DDD唱片越好聽』。
大家可以看出這個例子,是標準的『詮釋上的喜愛壓倒了對客觀錄音科學的判斷』。因此會有非常多發燒友宣稱他的正確音響造成錯誤錄音(如卡拉揚、吉利爾斯、米開蘭傑利)變得更好聽,我會傾向這是沒有把『音樂詮釋的感動』與『音響聲音的還原』分開;而犯這種錯誤的發燒友,多得要命.....:P :P :P
因此,喜歡某個音樂家但是都只有錯誤錄音的唱片,音響提升還會有意義嗎?就上述討論,當然還會有!只是,要學會把『音樂詮釋的感動』與『音響聲音的還原』分開,才不會把『減小訊息量』的錯誤調音手段當成發燒手段;調音器材的使用如果犯了這個錯,幾乎都鐵定是減小訊息量的錯誤方法。
相對的,辛苦尋找正確錄音的發燒友,反而比前述發燒友『輕鬆』;他不必去學習把『音樂詮釋的感動』與『音響聲音的還原』分開這種高級音樂素養,就可以快速獲得正確的『提高訊息量』之音響調整手段了。
發現正確錄音之前,我總覺得『拿本書壓器材』聲音會更乾淨;學會上述道理後,我才知道『拿本書壓器材』是標準的『減小訊息量』之調音方法....:D :D
不好意思,您的疑問今天才回答您,本來小弟的答案在上週五已經有了,但為求客觀,我們這群老玩家,特別聚會,再用中型落地喇叭聽(單體,dynaudio T330D,國外專業研究室訂作,周邊用最高等級的器材,如訊源用esoteric X01,經過國外專業DA修改,放大部份用真空管,國外評價比P01 D01還高,好像現在esoteric也改用,擴大機810、直熱三級管、純A類、單端、MONO、真空管整流、無負回授、絕不並聯、使用最少零件,每個零件均用最高級(包含焊錫),並經聽比選用機種)。
大喇叭用比”陳歡”的還大一號的(低音(超低音)它自己的擴大機),空間是36坪設計過的專用音響室。
聚會的人有六個(我們這群有三十幾個,包括系主任,教授,國內外這方面的博士及專才,核心的有八個),全都比我資深,而且都是音樂廳,玩音響經驗超豐富的長者。
結論如下:
1. Lart de唱片,因為是mono,所以在調整時,雙聲道(或以上),擺的越準,硬要把單聲道聲音分成兩個來共鳴,聲音當然越亂,而一般擺位不太準時,好像會好一點。這張唱片應該用一個喇叭聽最好;日本就有這一派,玩LP,專用一個喇叭聽,也難怪有人會說,他的單喇叭比雙聲道好聽。
2. Solstics/Fy唱片,這張是在一個聲音不是很平衡的地方錄的,麥克風擺的向下,比較接近演奏者,所以舞台清楚並突出;若是在空間及擺位好的狀況下,舞台會混成一片。現在很多人玩空間,在被牆面放很多擴散版,但是不是全面,這樣會造成中音(或附近)比較深,好像舞台層次比好,可是反射音回來的不是"全面平均"反射,所以常常音場部位會亂;這張唱片若是在被牆有部分吸音的空間,會感覺上層次比較好,可能如你所說,剛好碰上了。但是這種狀況(被牆處理不全面),放較好的錄音時,音場舞台比例會扭曲。以上僅供參考。
yeh 大哥別客氣!...:D 我知道你打字慢,不比我這種一分鐘破百字的電腦老手;所以你儘管慢慢回、慢工出細活....:D
對於音響硬體我是非常被折服,但是對於『錄音藝術』我可有很多疑問要就教於你了(慢慢回沒關係)...:)
這個看法跟我去頂級音響友家中試聽的經驗有很大的差距......不過老錄音本身就是失真的、難以論斷是非,我個人的主觀論點是:只要能從這些老錄音得到最高訊息量來欣賞好的演奏,就很足夠了....:)
這個看法蠻令我驚訝的?不知 yeh 大哥指的是那一張?是小提琴還是鋼琴?還是那張雍根的殺人放火級管風琴交響協奏曲?
小弟的中壢音響室,完全沒有進行任何空間處理,甚至電源也沒有多少處理(我是音響懶蟲),但是播放Solstics/Fy唱片並無上述現象。可惜了!yeh大哥所提聚會沒有現場體驗一番!如果能夠證實我對『錄音藝術』的判準有問題,是非常好的自我成長,我會樂意接受的.....:D
在我有限音響經驗中,對 Solstics/Fy 錄音有這樣的體驗:
一、因為一分錢一分貨,真正能全頻段20-20K HZ都好聽無失真的音響系統往往數百萬甚至破千萬。
二、因此,一般cp值佳的音響系統,如果追求『好聽』,往往得避開最容易引起失真的最高頻與最低頻。同理,yeh大哥的平衡式擺位法,也可以產生這種『避開效果』。我先前在另一發燒友家見識相同的擺位法,正是採取『徹底避開法』,造成所有唱片錄音聽起來都一樣好的現象。這是追求高cp值下必然的『妥協』。
三、而 Solstics/Fy 的錄音是非常狠的,管你悅不悅耳、音響性能夠不夠,就是給你全頻段毫無壓縮。
四、因此,以 philips、decca、dg 為調整基礎的『妥協』音響系統,播放 Solstics/Fy 錄音,很容易感覺 Solstics/Fy 是『不平衡的、頻寛突出的』,因為 Solstics/Fy 錄音會暴露『這套音響系統還有一小段頻寛尚未到位』。
上述經驗都在很多我心儀的百萬系統、千萬系統上見識過;也據此經驗把自己的音響系統要求成:訊息與千萬音響系統一樣精準、但是悅耳與音質相差十萬八千里.....的鑑聽式不輕鬆系統。也就是徹底放棄悅耳只求精準,反正既精準又悅耳的系統只要去找發燒友家裡享受就夠了...(blush)
也因此小弟心目中錄音藝術第一名正是 Solstics/Fy,Timpani 比之仍稍稍壓縮了一點點,雖然因此更討好音響系統,卻不容易得到徹底高傳真的最高享受。而其他著名廠牌如 DG、DECCA(即使是著名的K與W錄音師操刀的)、PHILIPS、CBS、RCA.....基本上是毫無一張可達這種水準的,除非我運氣那麼好、買了八千多張上述廠牌的唱片卻無一錄音正確。EMI FRANCE 有時會有極致好錄音,但是最多只可達 TIMPANI 的水準。
很多著名的發燒小廠牌,包括 yeh大哥提過的那些廠牌,在我這個錄音藝術的判準中,反而都是明顯後製加料與頻寬不正常凸起的。只要是我熟悉樂譜的曲目,都可以一一指出那個『音』所代表的頻寬是不正確的。若 yeh大哥反而覺得這種發燒小廠牌的錄音比較正確,那我就更驚訝了!...:O :O
看起來這些重大疑問都不是網路打字可以解決的,煩請 yeh 大哥再相邀一次,拿出你或其他前輩認可的正確錄音;請先讓我知道曲目,我儘力找出相同曲目的『我認可以的正確錄音』(也可以包含樂曲總譜);然後先在 yeh大哥認可的音響系統播放,再到我認可的音響系統播放;這樣子上述的錄音藝術問題或許就可以進一步澄清了....(blush) (blush)
上面談了很多相反的觀點,但都不容易紙上談兵,只好等著下次與 yeh 大哥現場聆聽比較,再向 yeh 或其他前輩請教了!....: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