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共47頁 第一第一 ... 2432333435364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31 到 340 共計 469 條
  1. #331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技術規格(technical spec)一般人看的到的是頻寬,動態範圍等等。


    立體感從技術規格看得出來嗎?

    技術規格聽得出來的嗎?

    我的了解有些規格從沒改過,

    有的還標榜用舊機器,真空管器材錄的.


    高低頻似乎都有些不足,但沒有別的勝出的部分嗎?

    其實很多DGG 的錄音棒極了.



    Psycho大的文章很好,但不見得全能當 reference .
    規格沒改過這點在音響的我不敢亂說,但電子元件的規格書格式,那跟20年前差距不大,但其實很多部分的製作程序都改了,注重的特性也改了,但是規格書沒改(指的是我有參與過實際生產的部分,沒摸過的我不敢亂說)

    再者我覺得讓人聽起來有立體感可能不是個規格問題,以錄音來說可能是know how(調整哪些參數可以使人聽起來比較立體),這樣的話規格書不會寫出來的(個人猜測-不一定正確)

    個人意見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en3058 For This Useful Post:


  3. #332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有些人喜歡聽有真空管“染色”的聲音(我就是),有些人不喜歡. 就像有些餐館號稱“古法製作”一樣,喜歡的人喜歡,不喜歡的人還是不喜歡.
    也許某些機器會染色,但是真空管本身沒有染色。我們喜歡真空管,純粹只是因為它是比較優秀的音頻放大元件而已。8)

    劉名振

  4. #333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規格沒改過這點在音響的我不敢亂說,但電子元件的規格書格式,那跟20年前差距不大,但其實很多部分的製作程序都改了,注重的特性也改了,但是規格書沒改(指的是我有參與過實際生產的部分,沒摸過的我不敢亂說)

    再者我覺得讓人聽起來有立體感可能不是個規格問題,以錄音來說可能是know how(調整哪些參數可以使人聽起來比較立體),這樣的話規格書不會寫出來的(個人猜測-不一定正確)

    個人意見

    chen3058兄,

    方便分享一下:

    製作程序及注重的特性的改變嗎?

  5. #334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也許有人會以例子來類比,如攝影...等,小弟簡言一下若以攝影類比.
    當一位攝影人士進行了攝影藝術的一次創作,為了能趨近於創作內容,我們必須有一個相符重播的器材.器件進行較佳的重播,如此才不易有過多的偏差,易較能貼近攝影者欲創作的圖像.如螢屏等之校色.校正便為能有一較趨於低失真的重播.
    若攝影藝術創作者在一次創作後,其將圖像再進行後製,此為二次藝術創作,即使攝影創作者欲發表的為二次藝術創作後的作品,然此二次藝術創作後的作品,吾人欲趨近於藝術創作者的作品,便需有一較低偏差的重播器材.器件進行重播.
    這段舉例很好,我也舉個例子。(天哪我真喜歡舉例)
    市面上畫冊那麼多,為什麼我們要擠破頭去看高更畫作?
    因為看原作才能看到作者使用的筆觸、畫布與顏料帶來的不同質感,那是無論多高解析度、多高科技的翻拍都無法呈現的。
    相反地,使用人力完成的複製畫作,少有高科技牽扯其中,卻最有機會重現原畫的這種質感。
    我覺得,很多時候,想要以各種「所謂的科技」來重現錄音,就像是想要用更高解析度的相機來翻拍畫作。解析度再高、科技再好,也找不回那讓我們感動的質感,因為研究的方向錯了。

    當然我相信也許將來會出現某種科技可以帶來更傳真的重播,只是我目前還不知道這科技在哪。

    劉名振

  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7. #335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對玩音樂重播者,

    音樂重播本身是不是藝術創作?
    聲藝術的重播,即非聲藝術創作,欲對重播再創作,便已非單純重播的宗意,已然進入聲藝術再創作之列.
    hojuiyang111兄 何不拿起您古典樂的LP唱片,學著夜店DJ對其重播再創作,吱吱喀喀的轉著LP盤,忽快忽慢的播放著它,使原始的載媒播放介入不同元素,眾大家會認同這是再進行聲藝術創作.

  8. #336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這段舉例很好,我也舉個例子。(天哪我真喜歡舉例)
    市面上畫冊那麼多,為什麼我們要擠破頭去看高更畫作?
    因為看原作才能看到作者使用的筆觸、畫布與顏料帶來的不同質感,那是無論多高解析度、多高科技的翻拍都無法呈現的。
    相反地,使用人力完成的複製畫作,少有高科技牽扯其中,卻最有機會重現原畫的這種質感。
    我覺得,很多時候,想要以各種「所謂的科技」來重現錄音,就像是想要用更高解析度的相機來翻拍畫作。解析度再高、科技再好,也找不回那讓我們感動的質感,因為研究的方向錯了。

    當然我相信也許將來會出現某種科技可以帶來更傳真的重播,只是我目前還不知道這科技在哪。

    劉名振
    科技是人類創作出來的工具,工具便有其擅與不擅,在畫作的創作上,現今的科技尚無法跟上人類,但畫作卻往往可藉由科技這工具,讓人類更容易辨明畫作的真偽.
    再取材類比上,最好能取類得適,當取類失當時,往往只會讓問題更加不顯與混淆.

  9. #337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這段舉例很好,我也舉個例子。(天哪我真喜歡舉例)
    市面上畫冊那麼多,為什麼我們要擠破頭去看高更畫作?
    因為看原作才能看到作者使用的筆觸、畫布與顏料帶來的不同質感,那是無論多高解析度、多高科技的翻拍都無法呈現的。
    相反地,使用人力完成的複製畫作,少有高科技牽扯其中,卻最有機會重現原畫的這種質感。
    我覺得,很多時候,想要以各種「所謂的科技」來重現錄音,就像是想要用更高解析度的相機來翻拍畫作。解析度再高、科技再好,也找不回那讓我們感動的質感,因為研究的方向錯了。

    當然我相信也許將來會出現某種科技可以帶來更傳真的重播,只是我目前還不知道這科技在哪。

    劉名振
    前面那點就是聽現場跟聽重播一樣的狀況吧,現場是真的不可能完全複製的,科學上只能技術進步來更傳神,但不能取代

    後者就真的是技術問題了

  10. #338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聲藝術的重播,即非聲藝術創作,欲對重播再創作,便已非單純重播的宗意,已然進入聲藝術再創作之列.
    hojuiyang111兄 何不拿起您古典樂的LP唱片,學著夜店DJ對其重播再創作,吱吱喀喀的轉著LP盤,忽快忽慢的播放著它,使原始的載媒播放介入不同元素,眾大家會認同這是再進行聲藝術創作.
    藝術的想法部分來自 (不求大家認同):

    如果毎個人放出來的蔡琴均不一樣,

    某人的蔡琴就是唯一,

    某人的蔡琴也可能比蔡琴本人唱得好..

    這聲音是會獲感動及共鳴的.

    是不是聲藝術再創作? 大家可以討論看看.


    拿起您古典樂的LP唱片,學著夜店DJ對其重播再創作?

    的確有人如此作的,


    不過大家均會認同這是再進行聲“藝術”創作嗎?

    這是您個人的看法吧?

  11. #339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這段舉例很好,我也舉個例子。(天哪我真喜歡舉例)
    市面上畫冊那麼多,為什麼我們要擠破頭去看高更畫作?
    因為看原作才能看到作者使用的筆觸、畫布與顏料帶來的不同質感,那是無論多高解析度、多高科技的翻拍都無法呈現的。
    相反地,使用人力完成的複製畫作,少有高科技牽扯其中,卻最有機會重現原畫的這種質感。
    我覺得,很多時候,想要以各種「所謂的科技」來重現錄音,就像是想要用更高解析度的相機來翻拍畫作。解析度再高、科技再好,也找不回那讓我們感動的質感,因為研究的方向錯了。

    當然我相信也許將來會出現某種科技可以帶來更傳真的重播,只是我目前還不知道這科技在哪。

    劉名振
    越看越看不懂......用畫家畫出來的話來比喻的話, 照這樣那要欣賞音樂只能看作曲家的"原譜" (後來被修改過的還不算喔!) 來自行想像音樂了, 因為任何樂團的現場或是錄音不都是"複製畫"嗎?

    那到底錄音是"素材", "半成品", 還是"成品"? (那錄下那個錄音的"現場" 又是什麼?) 如果你認定錄音是成品那就用原音重現的方式來撥, 如果認為是半成品或是素材, 那也可以二次加工, 當作再創作.

    沒有人反對錄音是科技 + 藝術, 但是如果各執一詞在討論, 應該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反正就是想量的去量, 想靠耳朵的靠耳朵, 但是每個人都強調他自己的方法才能達到真善美.......|(|-

    p.s.

    共同認知有問題 或是 意識形態 都對討論沒有幫助.......

  12. #340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前面那點就是聽現場跟聽重播一樣的狀況吧,現場是真的不可能完全複製的,科學上只能技術進步來更傳神,但不能取代

    後者就真的是技術問題了
    不對,高更的畫作本身就是一種記錄了啊,真正的「現場」是大溪地的風光與人情風土。
    在此類比中,
    高更的畫=錄音
    複製畫(或畫冊)=重播

    劉名振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