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20525529530330430530630731535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041 到 3,050 共計 3768 條
  1. #304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能否得到讓人瘋狂痴迷的正確聲音?

    能否得到讓人瘋狂痴迷的正確聲音?


    真糟糕,音響太頂級,常常享受音樂就爽到沒力,真會懶得寫太多文章!

    以下完全是兩百萬元級音響系統與比例尚可的專屬音響室才能突破的全新體驗,門檻非常非常高!!不過,大方向上與三萬元音響還是有類似之處,如何拿捏就要看讀者自行體會了。

    玩音響是為了聽更好的聲音,當然就是了聽更好的『錄音』;再說一次,這世界上絕對不存在任何『全面高傳真』的『舊錄音』,所以使用舊錄音當成音響調整的觀點基本上就一定是偏差的、甚至是絕對錯誤的,只有最先進最現代的高傳真錄音才是唯一可靠的參考音樂。當然了,現代是一年內還是三年內、五年內?那就要CASE BY CASE了很難說得準;不過,約十年前的錄音,大概就準備淘汰了。

    目前確認最高傳真的錄音是這一張:對不起,HORTUS 710 左手鋼琴協奏曲集 又是前浪死在沙灘上....:P

    Schmitt: Le Petit Elfe Timpani:1C1212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2345
    引用 作者: STSD

    廠牌:TIMPANI / 編號:1C1212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許密特 / 兒童芭蕾、大提琴與管弦樂作品

    如同封面的呈現。
    許密特以安徒生的童話故事〈睡神〉(Ole-Luk-Oie, the Dream-God)寫成的兒童芭蕾音樂。
    夢神的故事,說的是睡神Ole-Luk-Oie,每晚會在小朋友的眼皮上滴上一點點的牛奶,
    然後,他會撐起一把七彩繽紛的傘,說著故事讓好孩子好好睡覺做夢,
    不愛睡覺的壞孩子,則讓死神帶走。
    雖是兒童芭蕾,但音樂張力大,但高明的配器,讓音樂聽來想當有趣。
    最後一首為大提琴與管弦樂的作品,非常浪漫。
    之前誤以為約同時期的 HORTUS 710更佳,是因為 Timpani:1C1212 這張非常殺空間!當時在4坪的臥房且是書架喇叭,無法把 Timpani:1C1212 的空間深度層次徹底拉開,結果就莫名奇妙的在音質上變得不夠清晰且損失音色細節,當下就覺得 HORTUS 710更佳;等到換了現在的專屬音響室,才發現 Timpani:1C1212 的清晰度大勝一截!因而樂器音色的細膩質感與細就都贏了一把,榮登目前最高傳真的錄音。

    其實也有可能是音樂本身的問題。原先因為看不起英國作曲家,所以對於布列頓這首左手鋼琴協奏曲很驚豔,加了很多分。可是,從拉威爾以後還是有作曲技術更精緻的作曲家,一比之下真的覺得布列頓還是太老氣、太保守了。這就是這位舒密特(Florent Schmitt,1870年9月28日-1958年8月17日)的音樂,幾乎可說是皮爾奈的小牧神之『進階版』!作曲技巧與音色的豐富度都是大勝一截,只是『樂』的層次,皮爾奈『與大自然合一』的消遙美感還是遠遠贏過比較重視現實人性的舒密特;或者說,皮爾奈比較接近東方音樂,舒密特比較接近史詩。『樂』的層次不談的話,純粹就『音』的層次,古典音樂的科學傳承下,更新一代的舒密特理所當然贏過皮爾奈,更別說錄音時代相差十多年,小牧神的錄音水準早就是時代的眼淚了,完全比不上這張唱片的一絲一毫,從獨奏到合奏通通都是狂輸。

    但是這麼精緻的音樂,第一個就是殺音響,你看,近一百萬的音響系統放在四坪的臥室就被痛宰了......再來是殺音樂,這麼豐富的音樂,非常挑戰愛樂者自身的音樂素養:你有沒有『平行式處理』的音樂欣賞能力?否則就算看著總譜也只能翻到發瘋完全跟不上。。。。。。

    也因為音響系統到達如此極緻的超高水準,對於之前提過的唱片又有不同的體會。

    新天新地提到: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1671

    廠牌:RICERCAR / 編號:RIC272 / 試聽一 / 試聽二
    到底為什麼要為這些作品錄製一個全新版本呢?
    「蘿莎蒙德」(Rosamunde)和「死神與少女」(Der Tod und das Madchen)兩首作品
    自我們成立合奏團以來一直在重要曲目之列,從原本的夢想,經歷了深入研究,
    到現在我們表演這兩首曲目已累積了相當經驗。
    多年來透過工作和演奏,我們不斷鑽研古樂器及表演方法,
    長期下來也使我們逐漸改變這些曲目的表現方式。
    羊腸弦分明的聲音就像黑白照片的顆粒,為四重奏創造了無與倫比的音質,
    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 Schubert 的音樂色調。
    古琴弓的弧度和重量擦在羊腸弦上時,音符彼此連結混合,
    就像人說話時子音相連的聲音,特別適合用來表現 Schubert 鍾愛的藝術歌曲(Lied)。
    同時我們捨棄了連續顫音等現代技巧,這樣有助於表現這種音樂的清透特性,
    也方便我們觀察人如何察覺音樂中的不和諧。
    我們的詮釋方式常常是讓樂器為自己的伴奏。
    作為一個四重奏樂團,我們希望盡所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表現出樂曲中無限的複雜和美感。
           —— The Quatuor Terpsycordes。

    本錄音中 Quatuor Terpsycordes 使用的四把樂器皆是由 Vuillaume 工作室的製琴師巧手製成,
    特別感謝日內瓦歷史藝術博物館居中促成合作。
    其中兩把小提琴都是 Jean-Baptiste Vuillaume 名琴,
    第一把是 19 世紀中的 Guarnerius del Gesu ,
    第二把則是 1864 年於巴黎製成的 Stradivarius Messiah ;
    中提琴是同為 Jean-Baptiste Vuillaume 的 del Gesu ;
    大提琴是一把貨真價實的 Servais Stradivarius ,
    是 Jean-Baptiste 的弟弟 Nicolas-Francois Vuillaume 1861 年在布魯塞爾完成的作品。
    為了配合本錄音的古樂奏法,這些樂器都換上了羊腸弦,並依 A=430 Hz 調音。
    製弓師 Brun Sporcq 為此四重奏製作的「古典弓」,
    是受到英國製弓師 Dodd 於 18 世紀末的作品?發後的傑作。
    這張唱片被我拿來當成『質感』的最高境界測試片,然而,我也在其中偷偷留下一個試hi-fi水準的把柄:要享受它的質感,十萬元音響就可以好好享受了;但是要非常正確的音響,才會發現它是『超高頻』與『超低頻』都不足,但是仍然質感驚人!所以它的質感不是完全來自高傳真,而是錄音師本身的音樂素養太強、或者完全是矇到,才會出現這種音響性能不足、但是音樂質感驚人的情況。

    所以比這張唱片更高傳真的新天新地之四重奏團錄音非常多,但是『質感』就是偏偏無人比得上這張;這才是音響性能的測試重點:只能聽出它的質感真的沒什麼了不起,能聽出它的音響性能不足,還能聽出其他性能遠比它更強大唱片、偏偏質感還是輸,這才是真正的『質感之音響性能』,聽質感才不會走向聽加料、聽扭曲與聽假聲。這就是我把這張唱片列為最重要的質感測試片之原因,唯有這麼難的標準,才能確保走向質感的音響體驗不會全篇謊言。

    同樣的超高難度測試就是這張殺音響無數的可怕唱片,現在我的兩百萬元音響系統『終於』通過它的挑戰了: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1883
    引用 作者: STSD
    這張SOLSTICE少見的大編制作品錄音,其實也是為了完成葛休侯的遺願-他一直希望能親自演出柯普蘭的這首交響曲。

    廠牌:SOLSTICE / 編號:SOCD198 / 試聽一 / 試聽二
    雍根、柯普蘭 / 管風琴交響曲
    這兩首精采迷人的樂曲罕見演出與錄音,但在這個實況錄音裡,我們將與現場觀眾一同欣賞這場精采的音樂會。
    比利時作曲家雍根的協奏交響曲很巧妙地將管風琴融合到管絃樂團之中,創造出壯麗炫爛的音彩與合聲,而柯普蘭則以靈活的節奏與調性變化,讓管風琴與管絃樂團爭奇鬥艷。龐瑟梅耶所彈奏的卡發葉=柯爾管風琴的音色是如此甜美,而由身兼作曲家的Tosi(父)所帶領的管絃樂團合奏能力高強、整體演奏熱情又豐滿。
    這個實況錄音的音質非常細膩,動態驚人,熱力四射!
    這張錄音最可怕的地方是,『聲音的動態在崩潰的邊緣』,所以只要音響環節有任何一點點特定頻率的扭曲,它就會無限放大,導致音樂變得非常非常『吵死人』!這種特性導致沒有任何耳機系統可以播放這張唱片,全音域喇叭必死無疑,『老器材』更是聽一個死一個,多少千萬元以上的音響系統照樣中箭落馬就不提了。動態能力不足的音響系統播放它當然不會吵,但是馬上變成蒼白無力的爛錄音,甚至變成沒高沒低的『錄壞了』唱片。

    我現在的音響系統終於破解了這張可怕的唱片,而且還反將了它一軍...:) 播放它,非常生動活潑,那幾聲鈸照樣在崩潰邊緣,但是十幾聲鈸每一都不一樣的解析能力己經證明這是到目前為止少能通過摧殘的音響系統了。再來,解析夠了後,就要問會不會吵?當然是不會!這下子到目前為止只有不到三套音響系統可以通過考驗,真正的hi-end頂尖才有辦法面對它的摧殘。最後就是要反將它一軍:在我的音響系統,明確聽出這個好像是2001年(?)的錄音,其器材就是天生性能受限,所以極高頻與極低頻都少了一截。

    用具體的講法,SOCD198這張錄音的高音或空氣感之清晰度比不上 Timpani:1C1212 那張;而低頻呢?真正合格的超低頻『必需』從地板傳過來而不是從耳朵聽到,我會嘲笑《阿姐鼓》根本超低頻嚴重不正確,就是因為聆聽『地板傳導的低頻』就知道它們的超低頻完全不見了;而《1812》的砲聲根本修飾成在地板亂跑一番。Timpani:1C1212 那張的超低頻有多麼正確?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合奏時,清楚感覺到大提琴從空氣傳來、低音大提琴從地板傳過來;定音鼓從空氣傳過來,低音大鼓從地板傳過來。請注意!如果只是地板在振動,那叫做駐波或者是頻段扭曲,我是說『傳動』不是『震動』,兩者可是天差地遠!!

    拿『地板的傳動』一比,這張SOCD198的超低頻就明顯少了一截,說明它真是舊錄音,hi-fi性能就是比不上新錄音。只是因為它錄得太極限,才能讓音響系統有一點缺陷就被無限放大;因此它仍然是最可怕的殺音響唱片,但是它本身卻是hi-fi性能不足了。天啊!從第一次被這張唱片電到,足足十多年,我才真正完全破解了這張唱片的本質......:~~~~~~

    提出這兩個超高難度後,就算總結了花幾百萬整理了這麼一間專屬音響室的意義;至此真的能跟發燒友們分享,真正正確的音響系統是可以讓我們『爽到沒力』這麼誇張的,前人一堆良家婦女聽到帕格尼尼或李斯特的現場演奏就會激動昏倒甚至當場發春,真的不是開玩笑也不只是心理壓抑,而是正確的聲音真的有如此可怕的魔力!只是每個人的能力各自不同,能不能到達如此頂點真的只能看個人的造化了。

    (end)

  2.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3. #3042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真正合格的超低頻『必需』從地板傳過來而不是從耳朵聽到
    我以前不能體會這一點,直到有一次我去聽一場四重奏的室內音樂會,我坐在離大提琴約2公尺的位置,"感受"到沿著地板陣陣傳過來的音浪(不是"聽"到),才真正體會到這一點

    我家裡的系統只有在聽少數幾張新天新地的CD(如教授推薦過的普朗克雙鋼琴協奏曲),才有這種感覺,而且也只是"有"感覺而已,短短的、弱弱的,和現場感受到的差很多,不過至少知道以後系統可以在什麼方面加強
    此篇文章於 2017-09-01 12:11 PM 被 Deen 編輯。

  4.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5. #3043
    註冊日期
    2017-08-29
    文章
    58
    Thanks
    0
    Thanked 31 Times in 2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我以前不能體會這一點,直到有一次我去聽一場四重奏的室內音樂會,我坐在離大提琴約2公尺的位置,"感受"到沿著地板陣陣傳過來的音浪(不是"聽"到),才真正體會到這一點

    我家裡的系統只有在聽少數幾張新天新地的CD(如教授推薦過的普朗克雙鋼琴協奏曲),才有這種感覺,而且也只是"有"感覺而已,短短的、弱弱的,和現場感受到的差很多,不過至少知道以後系統可以在什麼方面加強
    空間 !
    這是最大限制因素 ... 自己家裡的舊音響 ..書架! 沒錯就一個3.5音路的小書架 ~~~.... 唯一聽到這個音浪是買之前在店家的音響室試聽 glidiator ....
    擺到家裡的小房間 ... 再放...什麼fu都沒了

  6. #3044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再來就是這張最極緻的,這是什麼音樂我完全不懂!?只知道帶去中壢的《安可音響》店裡試聽;雖然從三十萬元以上的音響系統要求我會與安可音響的走向有所不同,但是安可音響的空間處理應該是完全命中絕對正確的標準。所以才使用低價位的自製喇叭與約十幾萬的前端(訊源+前後級+線材),就可以出現這麼偉大的神聖空間感受!


    廠牌:HORTUS / 編號:116

    第三軌一放,人聲直衝雲霄,超過3.5公尺的天花板應聲而破,早就不知道拔到多麼高的山巔去了。這是聲音舞台的『高度』。

    再來是聲音舞台的『左右寬度與定位』,這要與『前後深度』一起講。當偏左的女聲合唱出現時,她應該往右、往後、往前、往上『環繞著整個音響空間』。當偏右的男聲合唱出現時,她應該往左、往後、往前、往上『環繞著整個音響空間』。

    回到一開頭的男聲獨唱,會發現他來自合唱團之後方遠處,但是仍然往右左、往後、往前、往上『環繞著整個音響空間』。

    再來就是低價位音響的天限,動態完全無壓縮的管風琴爆炸而出;這是 SOLSTICE/FY的水準,不是五十萬級以下的音響輕易可以表現成功的。表現失敗的結果就是『音場』(我沒用錯專有名詞)會感覺與前述的人聲似乎不是同一種空間,相對的,我的中壢音響空間處理不合格,三D音場跟安可音響店裡比起來完全是笑話一場,但是人聲與管風琴明確來自完全相同的3D音場無誤。看起來動態無壓縮的管風琴所造成的失真比想像中還要可怕!

    然而缺乏設計良好的音響室還真的就是那麼可惜,聽過那種3D音場再回家聽都要哭了,只有新竹的百萬音響勉強可以用器材的價位硬是製造出能聽的3D音場,看起來沒有專屬音響室的,音響器材的價位應該要使用『十倍』以上才能追上有專屬且設計正確的音響室....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也要先問問看錄音的水準夠不夠!沒有這種偉大的現代錄音,絕對不可能直接感受到『神聖空間』這種先驗、直覺的音響愉悅;至於它會如何殺音響,那就得看看個人的造化了!依過去經驗,小喇叭在一般家居空間反而更容易出現神聖空間的感動,越聽越爽,聲音還會加大而越爽;但是管風琴一出現大概就會出現喇叭爆炸的慘劇......

    (END)

    這張缺貨2年,前二週新天新地補貨後,我馬上買回來,然後我家的系統音場一直不高,所以我也不期待能聽到這張的神聖空間,一放下去果然不出所料,出現的就只是個大約高1.5公尺、深2公尺、寬4公尺的迷你教堂,就像在看模型一樣XD


    因為聽不到什麼神聖空間,聽過一次後,我就擺著了,然後今天在調整家庭劇院的超低音時,突然想到之前我有買一張Atmos版的加布里耶利藍光片,在多聲道系統上有遠勝於雙聲道的空間感,於是想說那用5.1聲道來播這張看看好了,雖然這張是立體聲錄音,不過環擴可以把它解成Dolby Surrorund,當成假環繞來播放,結果一放下去,哦哦哦!原本像是在看教堂模型,現在則變成置身在教堂裡了,在音場高度上,感覺聲音是向上漸漸散去,突破了天花板,深度的前後層次感也更好,空間感大勝雙聲道,而且加上超低音喇叭的輔助,低頻更向下延伸(雙聲道低頻只到27Hz,超低音則可以到20Hz),大音量管風琴衝出來時,低頻音浪直襲而來,就像有一台碩大的管風琴在前方一樣,而且管風琴的"管味"(管子的氣流感與金屬邊緣感)也更明顯,去除了管風琴容易出現的midi味,20萬元的雙聲道綜擴馬上被3萬元的環擴幹掉XD


    不過一分錢一分貨,3萬元環擴雖然在空間感上大勝20萬元綜擴,但聲音的密度明顯較低,不夠飽滿紮實,質感也較差,聽起來毛毛刺刺的,這大概是所謂的AV味吧(我一直覺得聲音的"質感"一詞很籠統,但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音響性能來描述,只好還是用質感這個詞),不知要多少價位的環擴才能有同等的質感,現在的情形就是「有質感、沒空間」和「有空間、沒質感」,若想兩者兼得,大概得百萬以上才行吧

  7.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8. #304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恕刪]
    不過一分錢一分貨,3萬元環擴雖然在空間感上大勝20萬元綜擴,但聲音的密度明顯較低,不夠飽滿紮實,質感也較差,聽起來毛毛刺刺的,這大概是所謂的AV味吧(我一直覺得聲音的"質感"一詞很籠統,但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音響性能來描述,只好還是用質感這個詞),不知要多少價位的環擴才能有同等的質感,現在的情形就是「有質感、沒空間」和「有空間、沒質感」,若想兩者兼得,大概得百萬以上才行吧
    我認為原因應該是:AV擴大機都有內建空間處理參數,3萬元己經是中等級了,內建的參數與運算應該更佳;所以用來測試唱片錄音的『空間感』會非常佔便宜,但是就不能跟頂級兩聲道擴大機比聲音質感與音色細節了。

    原先玩便宜音響時,也非常喜歡使用AV擴大機,取其功率大與音色不會亂加料;至於音質不佳只好等有錢了再說.....

  9.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3046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認為原因應該是:AV擴大機都有內建空間處理參數,3萬元己經是中等級了,內建的參數與運算應該更佳;所以用來測試唱片錄音的『空間感』會非常佔便宜,但是就不能跟頂級兩聲道擴大機比聲音質感與音色細節了。

    原先玩便宜音響時,也非常喜歡使用AV擴大機,取其功率大與音色不會亂加料;至於音質不佳只好等有錢了再說.....
    我以5.1聲道模式聆聽時,左右主聲道的接法是藍光機>環擴preout到綜擴>喇叭,所以不是完全只靠環擴,也可以說是「把綜擴當後級,在環擴(前級)及其他聲道的幫助下,呈現出良好的空間感」,於是我就想,那麼若以「前環擴後綜擴」的接法來聽雙聲道音樂時又會如何呢?

    結果是,毛毛刺刺的聽感降低了,於是我在5.1聲道模式與立體聲模式間來回切換,發現那個毛刺感其實主要是來自中間聲道和後環,因為這些聲道的喇叭等級和左右聲道的差太多,環擴的影響沒那麼大,不過在立體聲模式下,以環擴當前級仍有高頻過亮的感覺,然後我又在綜擴的「綜擴模式」(只用綜擴)與「後級模式」(以環擴為前級、綜擴為後級)來回切換,發現綜擴模式聲音聽起來雖然比較溫潤,但也比較糊,原先我以為綜擴的聲音比較厚實,但這樣快速切換下一比較,所謂「綜擴的聲音比較厚實」,應該是某些頻段被加料後的虛胖,而影響是細節與音色辨識度降低了,相對下,以環擴當前級時,跑出更多細節、音色辨識度更高,聽ZZT358那張法國豎笛曲集時,我老婆會吹豎笛,她一聽便說「這才是真實的黑管聲」;聽普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前面小提琴合奏時,小提琴群的聲音變多彩了,可以聽到教授形容的「萬花筒般」的繽紛感,而且論札實度,其實「後級模式」的聲音更實,只是偏瘦、偏骨感,「綜擴模式」雖厚,但沒那麼實,也就是說,原先我認為的「綜擴質感比較好」,其實是某種加料後的錯覺,至於哪種比較好聽,我只能說我比較"習慣"「綜擴模式」的聲音,但「後級模式」聽久一點,其實也會習慣,而且在細節與音色辨識度更好的情況下,我會選擇「後級模式」。

    接著我又想到,這樣等於是用環擴內建的dac,Nano dac不就沒用了,於是把接法改成藍光機>Nano dac>環擴preout到綜擴>喇叭,結果高音變溫潤了耶,聲音變得比較圓,雖然還是比「綜擴模式」亮很多,但這下我反而可以明確地覺得「後級模式」比「綜擴模式」好聽(也有可能此時我已經比較習慣後級模式的聲音了),這樣就好像是「原先20萬的綜擴加3萬元升級」的感覺XD,總之,我決定採用「後級模式」了。
    此篇文章於 2017-10-02 09:58 AM 被 Deen 編輯。

  11.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12. #304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恕刪]
    接著我又想到,這樣等於是用環擴內建的dac,Nano dac不就沒用了,於是把接法改成藍光機>Nano dac>環擴preout到綜擴>喇叭,結果高音變溫潤了耶,聲音變得比較圓,雖然還是比「綜擴模式」亮很多,但這下我反而可以明確地覺得「後級模式」比「綜擴模式」好聽(也有可能此時我已經比較習慣後級模式的聲音了),這樣就好像是「原先20萬的綜擴加3萬元升級」的感覺XD,總之,我決定採用「後級模式」了。
    這個心得實在太棒了!!.....

    來我的音響室玩吧!看看會不會被嚇死.......

  13. #3048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個心得實在太棒了!!.....
    我想以環擴為前級會有提升,應該主要是Pioneer環擴內建之MCACC的幫助,因為只要把環擴切換成pure direct模式,不經過MCACC,聲音馬上變難聽,難聽到我以為機器壞了0.0

    可能綜擴本身並不差,但受到空間影響,導致綜擴出來的聲音,沒有經過MCACC處理的聲音好。但MCACC本身算是一種加料,一定有某些副作用,例如動態壓縮之類的,不過我拿多張新天新地的唱片來試,和原先只用綜擴相比,都是正面改善(註),或許MCACC帶來的效益,明顯大於其副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講,也可說是我們家的空間太爛,所以MCACC才有這樣的助益,若在規劃良好的空間,以環壙為前級可能就變成扣分了。

    註:除了有一張變不好聽,就是下面這張,回音變大聲,大聲到會干擾樂器的音色,鋼琴甚至變得矇矇的,同樣的兩位演奏家在zzt的錄音就沒有這種情形

    廠牌:LYRINX / 編號:LYR2195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來我的音響室玩吧!看看會不會被嚇死.......
    教授開口邀請,在下真是受寵若驚,哪天bcshieh大魔王去教授家時,小弟我很樂意當bcshieh大魔王的跟屁蟲順道沾光,這樣你們談論高深的理論時,我還可以在一旁傻笑,我自己一個人的話可不敢去
    此篇文章於 2017-10-05 04:21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加註

  14. #304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從古典音樂的結構美感談音響科學的不同走向

    從古典音樂的結構美感談音響科學的不同走向


      這次開放音響室,很幸運的一開始就找到兩位音響走向完全與我不同的發燒友;又因為大家都直來直往,所以可以很用力地互相狂電。這當然有助於音響科學的進步,不過,其中涉及一個古典音樂的結構美感問題,它真的太過頂級難以分享。結果 Higuma先挑戰了,Deen又加上極高水準的回應,這下子我就敢進行這個非常高難度的古典音樂討論了。要強調的是,這真的不是一般入門者可以具體感受的;如果你剛好就是被預選的幸運兒,麻煩發個聲大家一起慶祝......


    從古典音樂的『結構美感』談起

      如果我們從音響或民俗音樂的角度切入音樂,老實說就是聲音(旋律)本身美不美的簡單問題而己。這個問題同樣經過學術化、科學化的古典音樂專業研究,可以產生『調式』、『和聲』以致『十二音階』到現代古典音樂求反省『為什麼這個聲音不能當成古典音樂?』。然而它帶出的是把古典音樂當成靜態的一幅繪畫:你根據聲音的美感或其他感受,得到很多藝術的享受。這當然也是古典音樂,但只是一部份;後來我發現『有可能』出現一種『音響危機』:我們在識這套音響系統高不高傳真、美不美,往往只是根據一小段聲音、一個樂句而己;就算是擴及到整首音樂是否『耐聽』,那也只是看了很多張不同的繪畫而己。

      我這裡所謂的結構美感是有特定指向的,不是把音樂比擬成繪畫,而是比擬成戲劇或電影(藝術電影啦!)。再怎麼老舊的電影都可因為它的結構技巧而成為永遠的經典,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美國威爾森的《大國民》了。古典音樂也一樣,從樂句(動機)到樂段,再到最重要的曲式學;『奏鳴曲式』的美感意義是什麼?『賦格曲式』的美感意義是什麼?『奏鳴曲』的美感意義是什麼?這些在古典音樂的科學化學術化研究中都己經成為客觀指標,Deen所提出的作曲機器人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是完全可以接受。

      從這個具有時間整體性的古典音樂要素來說,『結構美感』就可能與『聲音美感』trade-off;舉最極端的例子:單端管機與全音域喇叭可說是最容易得到『聲音美感』的音響走向,但是『結構美感』一定零分;因為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對比保證完全聽不出來,想測試看看的同好只要拿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看看能不能區分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有任何『奏鳴曲式』的美感就知道了。相對的,電影配音與調校正確的AV系統是另一個極端:『結構美感』幾乎完全正確,任何曲式都可以輕易聽出來;但是『聲音美感』連我自己都受不了.......


    『結構美感』的訓練與極緻

      如果僅僅把古典音樂的『結構美感』想成說一個故事,那就太小看這個極重要的古典音樂藝術要素了,或者說簡直是拿《鐵達尼號》跟《藍色情挑》相提並論。在此提出一個由淺顯而簡單的入門,再到進階,從而極緻的一個描述:

    一、最入門的,就是『賦格曲式』、『奏鳴曲式』與『變奏曲式』等常見的曲式,賦格曲式挑戰平行式欣賞的能力可能難了些,奏鳴曲式的重點為『呈示─發展─再現(小發展)─終曲』,其中再加上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對比。聽出這些結構的純粹美感,這還只是入門而己!然後是整首交響曲或奏鳴曲的完整聆聽,看看能不能理解為何需要三個到四個樂章,為什麼《英雄》交響曲結構欠佳?什麼合唱交響曲的第四《合唱》樂章反而是最不對勁的?慢慢就能理解為何到了聖桑以後的古典音樂水準,會把最佳樂章留在最後樂章。

    二、開始進階,例如我的舊文章:http://psycholife.pixnet.net/blog/post/69125613

      第3曲精彩的大氣勢,足以與任何重氣勢的音樂家如貝多芬或華格納相提並論。一開始回到第1曲的默觀世界,逐漸經過第2曲的搖曳生姿,開始以多主題賦格出現如歌唱似的完整主旋律(1:36)。這個主旋律經過多次重覆與變形,一再地高潮迗起:突然極低頻的一聲大鼓,再來又是響亮的銅管高吭,木管更是時時進行精彩的音色裝飾;最後,各種樂器最大聲地高唱出主旋律的結尾(4:39),走向回歸第1曲與第2曲的大自然心境。

      這首音樂的理解就需要知道一些『劇情』了;從上述第3曲的標題,我們知道這首音樂嘗試描繪聖方濟得到上帝呼召(還是重生得救?)之莊嚴的一刻,因此全曲只能有一處最高潮與最大氣勢,就是發生在(4:39)這一刻。這種唯一的一個焦點高潮,當然意謂著其他高潮迭起只能比它更弱一些。我能夠不依賴『劇情』文字就感受到這個焦點,完全是因為運氣太好:第一次欣賞這首音樂,是正確的演奏與最正確的錄音,再加上夠水準的音響,而能從高潮迭起的音樂中感受到這個真正的焦點。

    三、另一種進階,如法朗克的小提琴奏鳴曲或聖桑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挑戰什麼叫做『循環曲體』或『主導動機』,四個樂章(或三個樂章)使的動機(主題)幾乎完全一樣,卻可以變化出數個味道完全不同的樂章。

      其實這是從貝多芬OP.133《大賦格》弦樂四重奏而來的作曲技巧,到了華格納發揚光大成主導動機。我常看到華格納的欣賞者求救說太多動機了亂成一團,都會覺得莫名奇妙:對於我這個己經有深厚『結構美感』訓練的古典音樂欣賞者,華格納的《指環》完全不需要看故事劇情、更不必懂歌詞,直接聽音樂就可以猜出劇情啦!而且還簡單地要命.....

      而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是這種結構美感最精彩的示範。

    四、到了極緻的地步,除了我說過的蕾菲布之演奏示範外,可以從《小牧神》開始。挑戰完全不需要劇情與作曲解說,也能直接聽出劇情。這種等級的音樂最早我只能追到皮爾奈的《小牧神》,華格納還沒有這麼極緻的水準。再來的舒密特,我可以告訴你:我完全沒有看任何樂曲解說,更不知道舒密特是誰。單單憑這樣的一張唱片,我就可以直接聽出這首音樂是《進階版的小牧神》了。而最近強力推薦的杜卡之鋼琴奏鳴曲也是最佳示範,說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奏鳴曲正是因為在結構美感向度上全面剁掉了所有前輩。

      這裡也是馬勒音樂水準的極限。他的音樂情緒感染力非常強烈,聲音美感也不錯;但是結構美感大概只有貝多芬或布拉姆斯的水準左右而己。


    『結構美感』對古典音樂欣賞的挑戰

      我從小就是音樂太多而音響太爛,借助正確的『讀譜方法論』(不是只會讀譜!)從而快速掌握『結構美感』後,就變得很會編故事,從而發明3B2T五大後期等等......,再來被林主惟教導,學會了聲音美感的欣賞後,的確一下子瘋狂進步,一直在古典音樂學術最進步的法國古典音樂圈裡找到各種超越3B2T的音樂美感。但是對我來說,『聲音美感』從來都不會強過『結構美感』,頂多是兩者並行。

      先前音響水準太差,然而『結構美感』卻是分辨演奏水準的重要利器!被『結構美感』剔除掉的二流演奏家,沒有一個可以在『聲音美感』復活的。等到『聲音美感』建立完備後,發現只要『聲音美感』不佳(例如錄音不佳或演奏音色太差),就可以直接斷定『結構美感』必定不合格了,至今沒有任何例外。相對來說,分辨『聲音美感』非常簡單而快速,但是分辨『結構美感』就真的難很多、時間還要很久。所以一般音響發燒友往往走向分辨古典音樂唱片的『聲音美感』,雖不中亦不遠矣,到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但是今天如果要談論真正極緻的超高古典音樂素養,那麼得多花很多力氣的『結構美感』就是很大的挑戰了!因為『結構美感』高強的人學習『聲音美感』非常容易,給個好錄音就夠了。『聲音美感』高強的人學習『結構美感』就很困難了,因為要從很輕鬆地聽音樂變成很專注地研究音樂.......

      然而這終究是更進階的挑戰。


    『結構美感』對音響調整的挑戰

      老實說我幾乎沒有遇過任何有能耐從『結構美感』來調整音響系統的發燒友,多半都是追求『聲音美感』中的『超高傳真的聲音』而剛好跟我有交集;交集過後,常常就會覺得還是有取向的差異。但是自己的音響一向不夠頂級,這個疑問就先留著。而這次讓 Higuma來挑戰,說不定真的解開我心中的疑惑了。

      如果有絕對正確的音響,那當然就是『結構美感』全等於『聲音美感』無庸置疑;但是世界是不完美的,那就勢必要有取捨。以我的經驗,走向『結構美感』的音響調整,似乎是『先求有再求好』的過程。因為我要聽整體結構,細節不好聽沒關係,聽不到細節才該死。幸好我同時專注超高頻的細節與超低頻的細節,才不會被凸顥中頻細節高的調音手段走偏了。

      這就是我再三強調:正確的1934 MONO老錄音,播放效果可以狂電現代錄音!因為現代錄音除非是正確錄音,否則它的動態對比被壓縮、表情被淡化、聲音沒有收斂與爆發的對比差異。而1934或1939的老錄音,小聲時溫暖動人,大聲時爆發的力量對比強度簡直像現場一樣,如此『結構美感』當然徹底狂電現代錄音,差太遠了。如果只會從『聲音美感』單單截取一分鐘來比較,那麼1934的缺陷當然會被放大,一定比不上現代錄音的。

      Higuma有正確聽出那套瑪格麗特隆的播放水準,可惜他一直在聽瑪格麗特隆的鋼琴美感與巴黎樂團的音色美感,所以他喜歡的1942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水準與錄音水準全都『遠輸』給同張CD 1939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大概就難以發現了吧?我可是使用ORTOFON 105的三萬元音響系統就能聽出來了喔!這就是走向『結構美感』的音響調整與之不同處。

      最巨大的差異就是,Higuma列舉很多他覺得應該要有美感的音樂片斷,在我的音響系統都『平淡無奇』。問題是,會不會那段音樂如果要與其他樂段充分對比的話,原本就應該要平淡無奇才對?所以如果播放『剛好』要突顯美感的音樂片斷,我的音響系統會變得非常美聲;如果播放在音樂結構上不重要的片斷,我的音響系統會變得非常平淡無奇了。這是我無意間讓音響系統的表情對比變得很誇張的誤打誤撞,但是完全符合我對『結構美感』的要求,所以從來不覺得有問題。等到 Higuma得有問題,我才『咦?~~~』發現彼此的差距。

      所以要能真正理解這套音響系統對古典音樂重播的幫助,要很熟悉那張唱片,知道最需要對比的是那些段落。可惜用這種角度來要求音響的人很少,大家應該都沒見過。我先前家訪N個發燒友曾經對我很喜歡的音響系統玩過這招而告知玩家有缺陷,不過真的忘了是誰了?

      當然我的聽感一定也會犯錯,被抓到鐵架破壞音質就是非常該死的幼稚問題。不過我常常強調:你們在說什麼美感?什麼味道?我都聽不懂啊!!~~~我是真的聽不懂!因為在那種美感之下,我沒有聽到該樂段在該音樂中應扮演的角色,這就是從『結構美感』的角度;反之,我的音響播放地可能不好聽,但是如此把整首音樂播完,我就完全理解演奏家與作曲家的原意啦!


    《結 語》:大家都還要努力.....

      花到兩百萬元來整治這套音響系統,原先就是很想看看能不能讓『結構美感』全等於『聲音美感』,兩者合而為一。沒想到完全做不到,說實話真的是太氣餒了......所以我看 box來聽應該也是差不多,吵架收場....:P 好吧訂購 JMR ADARA好了,10萬歐元!!??幹~~~~~~

      不過還是要再虧一下 Higuma,小小年紀經濟又不算寬裕,就可以達到這麼高超的『聲音美感』鑑識力,的確是厲害!而且一輩子應該也夠怡然自得了。但是如果想要追求真正高水準的古典音樂素養,那還有待加強呢!單憑想要追上我這種不必背景資料就可以盲目辨認作曲家意圖與演奏家能耐的黃金雙耳,就有得讓你追一輩子了.....

    (END)
    此篇文章於 2017-10-15 01:52 AM 被 psycho 編輯。

  15.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3050
    註冊日期
    2010-06-02
    文章
    356
    Thanks
    341
    Thanked 312 Times in 137 Posts

    預設

    每次讀到 Psycho 兄這類文章, 總有 如沐春風 的感覺~~~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