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這篇又讓我想起來訓源的問題,
請問CD機的早期的解碼感覺比較自然,但是聲音定位似乎沒那麼好,
後期的解碼都是偏重於解析,聲音會變薄,
那麼現在先生是偏向哪一邊呢,需要升頻解碼榨出更多的細節,
還是像以前非力普的機子一樣就是有但是不是那麼清晰,這對於我這個愛玩的人,
卻沒有音樂素養的人,想聽聽看先生意見。
wei123wei123 太客氣了....:)

我使用老philips,但是D/A之後的整個類比濾波放大己經『完全改裝』過,若沒有改裝,那真的只有中頻還可以,高頻與低頻都是不夠的。

我個人是傾向猜測,解晰度變高卻造成聲音變薄,應該視為整個音響系統某一環節有問題,因為這表示某一環節只重視中頻而缺乏高低頻,造成整體反應如你所述。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還有看到先生的線條跟音色改變的確跟線材的使用是有相關性的,
好的線材的確會更豐富音樂的感受,也就是更自然了,但是喜好度也是因人而異。
或許是說,我運氣很好,一開始使用的就是『不會改變音色』的線材,之後所有的線材都是,越貴的,訊息量(或說動態)越大。這種線材的確不會讓我音響美學走向『修飾音色』,因而能快速認識新天新地的唱片錄音之美,然後進而促進自己從古典音樂的線條之美進步到音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