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會認為耳機很好推,耳機離耳朵近、振膜單體小、效率又高。事實上單就耳機的效率來看,dB/mW跟喇叭的dB/W就單位來看差了一千倍,所需要的功率一點都不大,那需要特地為耳機做什麼驅動器呢?是的,表面看來,耳機似乎不需要什麼耳機驅動器,但是一般人都忽略了,像隨身聽、音效卡的輸出推耳機的輸出,其實已經是一個簡單的耳機驅動器了(一般來說是採用D類放大結構為多)。所以換言之,其實耳擴早就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我們不自覺而已。
既然隨身聽、音效卡的輸出都算是耳擴的一種,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另外購買專門的耳擴呢?事實上,耳機的複雜在於眾多耳機的阻抗跟效率的範圍很大,一般喇叭平均阻抗多數在4~16歐母,但是耳機從3~600歐母都有,這造成了一般裝置在推動耳機時,輸出功率匹配的困難。因為隨身聽這種電子產品在設計時,通常都會選擇低阻抗、高效率的耳機做為搭配的耳機性能範圍。一方面便攜型的耳機特性如此,另一方面驅動低阻抗的耳機,輸出工作電壓可以降低,效率高,輸出功率只要1~20mW就夠用,此時電流只要足夠應付耳機在一定音量下的消耗就可以了,可以達到節電的效果,延長使用時間。
隨身聽的這種設計趨勢是很正常的,但是付出的代價是面對較高阻抗的耳機時,容易因為輸出電壓的不足,讓高阻抗耳機比較不容易得到足夠的功率,而高阻抗耳機通常更因為效率都比較低,更得不到足夠的音量。而音效卡在這方面也跟隨身聽差不多。雖然說,低阻抗耳機比較容易得到大音量,但是低阻抗耳機如 GRADO/Alessandro/ATH 等高階耳機用隨身聽來推,聲音也不一定有水準以上,因為耳機跟喇叭一樣,隨身聽有較高的輸出功率跟電流,對耳機的控制力會越好,振膜也就不會因為功率不足導致不合理的工作,讓振膜無端消耗生命。不管是低阻抗還是高阻抗,妥善設計對應的耳機驅動器,不僅祇是適當發揮耳機的聲音實力而已,也可以較好的保護好耳機。
此外,當耳機驅動器跟耳機的搭配,通過了驅動能力上的考驗之後,接下來耳擴的第二個功能-音色搭配-便會顯得重要。玩音響的朋友一定知道「推的動」與「推的好」是兩種不同的要求,雖然這通常是講喇叭與擴大機之間的關係,但應用在耳機與耳擴上亦然。
總結來說,耳擴的功能就在於「推的動」與「推的好」兩個功能,前者是驅動力的部分,後者則是聲音搭配(或說是聲音調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