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846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怎麼簡單地享受High End音樂檔案撥放 (三)
    USB、Firewire、AES/EBU、SPDIF、Toslink?


    AES/EBU、SPDIF、Toslink為傳統常見的數位傳輸介面,不過問題出在一般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並沒有配備這樣的數位輸出介面,除非您買了一張比較好的音效卡,不過像筆電或Mac Mini又不是很好裝。

    那麼現在電腦最常見的介面有什麼?當然是USB與Firewire,USB是最普及的,現在的電腦幾乎都一定會有USB,Firewire則見於Apple Mac、SONY、Fujisu等電腦上。

    架構CAS有兩個方向
    一、現在已有一台可以支援24Bit/192kHz的DAC了
    但是沒有USB與Firewire介面與電腦相連
    或是這台DAC有USB或Firewire介面,但沒有支援到24Bit/96kHz或是24Bit/192kHz
    那麼您可以選擇
    (1) 替電腦裝張有AES/EBU、SPDIF高解析數位輸出能力的音效卡, 或
    (2) 買台D/D數位對數位轉換器,將USB或是Firewire數位輸出轉換成AES/EBU、SPDIF格式 (如Stello U2、Weiss INT202)

    二、現在系統沒有可以支援24Bit/192kHz的DAC
    那麼可考慮選購一台擁有支援24Bit/192kHz、USB或Firewire介面輸入的DAC,如
    USB:Ayre QB-9、dCS Debussy
    Firewire:Weiss DAC202

    問題來了,USB與Firewire那個好?
    我可以告訴大家,目前沒有定論,兩個都有支持者,回歸到音響器材的選購原則,耳聽為憑,不過還是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兩者運作上的主要差異

    USB
    採Master/Slave的架構

    從這張圖可看出來,全部都由同一台Master(即電腦)來控制與分配所有的USB設備(Master)
    USB基本上是採同步(isochronous)方式運作的,也就是說Master(電腦)與Slave(DAC)兩邊都知道有多少頻寬可用
    不過對High End音響來說,兩邊都"有話要說",這樣會產生很大的時基誤差(jitter),這也是過去USB DAC聲音不好的主因
    近來High End大廠研發出非同步(asychronous)的方式,透過軟體的改寫,只讓DAC的Clock控制資料,解決了時基誤差(jitter)的問題,並且也讓原本只有支援到16Bit/48kHz的USB DAC,也能支援到24Bit/192kHz (USB 2.0)

    Firewire
    採Peer-to-Peer的架構

    從圖可看出來,跟USB不同,Firewire的每個設備間都是同等的關係
    因此理論上
    Firewire資料的傳輸頻寬在某些情況下會比USB來的穩定
    Firewire對電腦CPU的資源佔用也比USB稍低
    尤其是在使用許多設備或是電腦跑較多程式時最為明顯
    Firewire也不會因為單一Master掛點全部都不能使用

    USB 2.0與Firewire誰速度快?
    可參考這
    http://www.cwol.com/firewire/firewire-vs-usb.htm
    http://www.mml.com.tw/block/forum/index.php?action=forum_topicdetail&page=forum_topicdetail&f=497&t=142188

    .

  2.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