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舒(Masur)與 ORTF樂團來台演奏,即使有人提供了免費票,我這個超級熱愛ORTF的樂迷卻一點都不想去聽,因為.....因為我買了 naive 的馬舒與ORTF之 CD 後,拜錄音非常正確之賜,發現兩者嚴重不搭調。
熟悉 ORTF樂團的歷史,就會知道他們在馬替農時期的光輝燦爛後,國營政府(法國重要樂團都是公營的)為了種種非音樂的理由找了柴利比達克來帶領。柴利比達克本身如何暫且不論,但是他的音樂取向與 ORTF 是徹底衝突;沒多久就主導了(逼迫?)樂團大換血,再來...........因為沒有聽過唱片表現,先不討論。(以上歷史當然是林主惟這超級高手教導我的)
一直到了巴倫波英時代,終於聽到唱片了,才發現ORTF樂團對於與他們不搭調的指揮可以表現地多麼『擺爛』!所有的聲部都一清二楚,但是混合出來的音色慘不忍聽。同樣的小提琴帕爾曼、同樣的曲目拉威爾《吉普賽人》、同樣的樂團,只是指揮不同:一個是馬替農一個是巴倫波英,產生的音色幾乎是黃金與垃圾的差別。
若說是當時的ORTF變差了?無法證明。但是我推薦的其他法國樂團與指揮之組合:Emmanuel Krivine 與 Lyon National Orchestra、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與 Jean-Claude Casadesus,通通聽得出法國樂團驚人的實力(同樣是NAIVE的錄音!),就可以知道ORTF不可能這麼差,所以,問題極可能是指揮與樂團不協調。
換句話說,當聽到一個失敗的演奏,我們要如何學會判斷是指揮的問題?還是樂團的問題?我想到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音、樂分立』。
如果對『詮釋』不滿意,這一定是指揮的問題。再怎麼爛的樂團,給福特萬格勒指揮,就一定可以呈現出獨特的『詮釋』。這是『樂』的層次。
『音』的層次就比較困難了:首先,要能分辨『獨奏樂器水準是否足夠?』
如果獨奏夠水準,合奏之音卻不佳,那就可能是指揮問題。實例就是巴倫波英加ORTF,對照組是卡拉揚與ORTF,合奏音色強過巴倫波英十萬八千里!
如果獨奏不夠水準,合奏之音卻佳;第一種可能是欣賞者自己分辨不出『合奏音色的好壞』,第二種就是指揮太強了。第二種的實例就是戴沃與英國新愛樂樂團,居然可以讓英國樂團表現出法國樂團為之汗顏的音色能力!至於第一種......![]()
所以重點就在於『獨奏樂器明明音色極佳,為什麼合奏之後雖然各聲部皆清晰、但總體不好聽?』。
以 NAIVE 這張唱片來說,非常明顯是獨奏很強而合奏音色不佳,與巴倫波英的問題非常相似;所以我早以判定馬舒與ORTF嚴重不搭調,就懶得花時間去聽了....:P 之前的艾森巴哈與ORTF更慘,應該是在巴倫波英之下....:P:P 至於國營政府為什麼不找適合ORTF的高手來帶領ORTF?有什麼商業或政治考量就交給別人去猜猜猜.....
法國廣播局自己的精彩錄音,交給 Timpani 發行,就是我推到爆、讓LP死忠派嫉妒到瘋的那張皮爾奈曲集。他們卻不找ORTF而找其他樂團與指揮,箇中是什麼意思應該很明顯了。
不過,這些音樂之外的資訊只是八卦,通通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訓練自己聽出『樂團的問題還是指揮的問題?』的能力,這樣子才可以幫助自己擁有『進階級』的古典音樂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