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共44頁 第一第一 ... 1523242526273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241 到 250 共計 432 條
  1. #24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77
    Thanks
    3,733
    Thanked 5,918 Times in 1,972 Posts

    預設 樂團的問題還是指揮的問題?

    馬舒(Masur)與 ORTF樂團來台演奏,即使有人提供了免費票,我這個超級熱愛ORTF的樂迷卻一點都不想去聽,因為.....因為我買了 naive 的馬舒與ORTF之 CD 後,拜錄音非常正確之賜,發現兩者嚴重不搭調。



    熟悉 ORTF樂團的歷史,就會知道他們在馬替農時期的光輝燦爛後,國營政府(法國重要樂團都是公營的)為了種種非音樂的理由找了柴利比達克來帶領。柴利比達克本身如何暫且不論,但是他的音樂取向與 ORTF 是徹底衝突;沒多久就主導了(逼迫?)樂團大換血,再來...........因為沒有聽過唱片表現,先不討論。(以上歷史當然是林主惟這超級高手教導我的)

    一直到了巴倫波英時代,終於聽到唱片了,才發現ORTF樂團對於與他們不搭調的指揮可以表現地多麼『擺爛』!所有的聲部都一清二楚,但是混合出來的音色慘不忍聽。同樣的小提琴帕爾曼、同樣的曲目拉威爾《吉普賽人》、同樣的樂團,只是指揮不同:一個是馬替農一個是巴倫波英,產生的音色幾乎是黃金與垃圾的差別。

    若說是當時的ORTF變差了?無法證明。但是我推薦的其他法國樂團與指揮之組合:Emmanuel Krivine 與 Lyon National Orchestra、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與 Jean-Claude Casadesus,通通聽得出法國樂團驚人的實力(同樣是NAIVE的錄音!),就可以知道ORTF不可能這麼差,所以,問題極可能是指揮與樂團不協調。

    換句話說,當聽到一個失敗的演奏,我們要如何學會判斷是指揮的問題?還是樂團的問題?我想到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音、樂分立』。

    如果對『詮釋』不滿意,這一定是指揮的問題。再怎麼爛的樂團,給福特萬格勒指揮,就一定可以呈現出獨特的『詮釋』。這是『樂』的層次。

    『音』的層次就比較困難了:首先,要能分辨『獨奏樂器水準是否足夠?』

    如果獨奏夠水準,合奏之音卻不佳,那就可能是指揮問題。實例就是巴倫波英加ORTF,對照組是卡拉揚與ORTF,合奏音色強過巴倫波英十萬八千里!

    如果獨奏不夠水準,合奏之音卻佳;第一種可能是欣賞者自己分辨不出『合奏音色的好壞』,第二種就是指揮太強了。第二種的實例就是戴沃與英國新愛樂樂團,居然可以讓英國樂團表現出法國樂團為之汗顏的音色能力!至於第一種......

    所以重點就在於『獨奏樂器明明音色極佳,為什麼合奏之後雖然各聲部皆清晰、但總體不好聽?』

    以 NAIVE 這張唱片來說,非常明顯是獨奏很強而合奏音色不佳,與巴倫波英的問題非常相似;所以我早以判定馬舒與ORTF嚴重不搭調,就懶得花時間去聽了....:P 之前的艾森巴哈與ORTF更慘,應該是在巴倫波英之下....:P:P 至於國營政府為什麼不找適合ORTF的高手來帶領ORTF?有什麼商業或政治考量就交給別人去猜猜猜.....

    法國廣播局自己的精彩錄音,交給 Timpani 發行,就是我推到爆、讓LP死忠派嫉妒到瘋的那張皮爾奈曲集。他們卻不找ORTF而找其他樂團與指揮,箇中是什麼意思應該很明顯了。

    不過,這些音樂之外的資訊只是八卦,通通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訓練自己聽出『樂團的問題還是指揮的問題?』的能力,這樣子才可以幫助自己擁有『進階級』的古典音樂賞能力....:)

  2. #24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77
    Thanks
    3,733
    Thanked 5,918 Times in 1,97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這個有趣。 我去年向圖書館借了Joan Sutherland的Lakme (EMI或Decca,我忘了)。 初聽之下,覺得還不錯(音樂和演唱)。 但沒坐著聽完就被家人抓去做別的事去了。[恕刪]
    今天在新竹的音響室想到,有一套很久以前買下來要當入門資料庫的福茂(decca)之歌劇選集;都是無ifip且西德版的CD。找了一下找到兩次蘇莎蘭的拉克美:一次是與英國皇家歌劇院樂團的鐘之歌,另一次是與法國蒙地卡羅歌劇院樂團的採蓮二重唱。結論是:

    錯誤的錄音徹底毀滅人聲藝術的欣賞,救命啊!:O :O :O

    信不信,就算是拿出 1929的老錄音,『人聲的正確性』還是明顯贏過這些1960之後的加料錄音?我才剛剛開始對人聲感興趣,現在大概知道40年來會如此討厭聆聽歌劇,就是錯誤錄音之賜了。

    等我好好來寫篇完整文章,從1942的拉克美,到1951的DECCA MONO,到196X 的DECCA STEREO,再到198X的 EMI FRANCE,看看人聲藝術被錯誤錄音謀殺地多慘,讓我完全無法判定蘇莎蘭到底是會唱還是不會唱?只知道這幾張DECCA STEREO 錄音CD的拉克美突然不會講法文了....:P :P

    再加一例:多明哥唱的《霍夫曼故事》中的《侏儒之歌》,跟多明哥在EMI FRANCE的《浮士德》相比,多明哥又是突然不會講法文了.....:O

    錄音藝術對音樂欣賞的危害,實在太大了!....:O :O :O

  3. #243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期待您的解說。我正好有Domingo的Faust(EMI)。
    我家老大去年上高中後(美國高中是四年),我能好好聽音樂的時間減少很多。所以,如果有時間,我大部分都在聽Psycho大推薦的CD (也不知道是碰巧那些CD還沒上架,還是比較好聽)。上個周六聽Chopin的夜曲,拿Ciccolini的新錄音和Tamas Vasary在DGG上的比,Ciccolini“似乎”作出比較多“變化”(不只是大小聲和速度)。不過,最明顯的差別是,DGG的低音少很多。如果周末有空,再和Pollini的比一比。

  4. #24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77
    Thanks
    3,733
    Thanked 5,918 Times in 1,97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恕刪]最明顯的差別是,DGG的低音少很多。如果周末有空,再和Pollini的比一比。
    要專門談多明哥在EMI FRANCE的《浮士德》會等很久很久很久....尤其我的又是LP... 只是拿來電DECCA的錯誤錄音....:P :P

    至於 Ciccolini 跟波里尼,後者完全無法相比啦!不是技術,而是錄音;DG錄的波里尼慘到爆,希望你可以找到『例外』...

  5. #245
    註冊日期
    2007-05-11
    文章
    45
    Thanks
    13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QUOTE=psycho;66845]好奇問一下:不知道 jackH 網友是否嘗試過了?有何心得?請不吝分享,大家相互討論....
    ---------------------------------

    上周終於有空前往新天地買了小牧神及另一張CARMINA BURANA.
    初聽: 哇! 這音樂也太平淡一點也不像一般的發燒片講實話我聽到一半就睡著了.趕緊換另一張布蘭詩歌這才像發燒片真得很好聽!.
    再聽幾次: 除了開頭的序曲的背景人聲一直認為是噪音以外從第四段開始笛子的相互對飆確實不錯聽!(在此之前從沒喜歡過笛子高且亮的噪音).這畢竟是舞台劇所以有高低起伏.我已經可以整張聽完但是要說很喜歡那就是說謊了!
    我想請教PSYCHO :
    1.就錄音方面有哪些重點需注意可以做為學習的參考!
    2.就樂器音色哪幾段可供認識的參考!
    3.哪裡可找到整段樂章中文解說.
    請再介紹兩張供年假消遣!! 謝謝!

  6. #24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77
    Thanks
    3,733
    Thanked 5,918 Times in 1,97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ackH 查看文章
    上周終於有空前往新天地買了小牧神及另一張CARMINA BURANA.
    初聽: 哇! 這音樂也太平淡一點也不像一般的發燒片講實話我聽到一半就睡著了.趕緊換另一張布蘭詩歌這才像發燒片真得很好聽!.
    再聽幾次: 除了開頭的序曲的背景人聲一直認為是噪音以外從第四段開始笛子的相互對飆確實不錯聽!(在此之前從沒喜歡過笛子高且亮的噪音).這畢竟是舞台劇所以有高低起伏.我已經可以整張聽完但是要說很喜歡那就是說謊了!我想請教PSYCHO :
    1.就錄音方面有哪些重點需注意可以做為學習的參考!
    2.就樂器音色哪幾段可供認識的參考!
    3.哪裡可找到整段樂章中文解說.
    請再介紹兩張供年假消遣!! 謝謝!
    jackH 兄真是實話實說的好漢子!大家坦言相告,再來的討論就很有意思了...

    從 jackH兄先前的描述,尤其是認為『另一張布蘭詩歌這才像發燒片真得很好聽!.』,我大概可以隔空診斷如下:

    那張布蘭詩歌是『室內樂版』,也就是說,它是完全沒有『多隻小提琴的合奏音色』,只有『單隻小提琴的音色』。換句話說,這張唱片的聽感,乍聽之下會很像『多軌錄音』的『樂器直接結像在喇叭平面』的感覺,也就是 RCA LIVING STEREO 的感覺。

    而小牧神太平淡,一方面可能是音樂先天與你不合(這點沒有是非對錯),另一可能是:你的音響系統可能缺乏『深度層次』。因為我有經驗:這唱片應該要聽到非常明顯的音場與舞台的深度延申,才能讓每隻樂器的音色鮮明起來。如果深度失敗,音色就會彼此消而變得平淡。相對的那張布蘭詩歌因為是『室內樂』,樂器相對單純很多,所以無論音場再怎麼失敗,都不會干擾音色的活生感。

    所以若 jackH兄不嫌我冒昩,我猜想你的音響系統與空間可能都值得提出來交流討論看看...:)

    至於問題二,我主力討論串的第一頁就很清楚了: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於是,請播放這張《西達莉絲與小牧神》,跳到第十四曲。

      第14曲成為關鍵是因為它是非常可怕的照妖鏡。本唱片是雙麥克風ORTF錄音,以左聲道來說,它不只錄進了『右邊樂器』從『右邊』而來的聲音,還錄進了樂器聲撞到側牆而反射到左麥克風的聲音;對這隻左麥克風來說,這個反射音是從『左』邊而來的。那好了,如果擺位不當,樂器的位置會一下子從左邊來、一下子從右邊來.....。

      更嚴重的是,反射音是『選擇頻率』的,也就是某些頻率反射音強、某些頻率差。所以就第14曲而論,一開始第一隻木管的中高音旋律,任何起碼的系統都會定位在靠近中間的位置;但是一演奏到低音域,左牆的反射音大增,樂器就會突然跑到左邊了。正確的調整下,它應該出現在『中間偏左』的『遠』處,而演奏到低音域時會偏左是很正常的。

      再來的第二隻木管,它的定位是在第一隻木管的『前方』之『近』處。演奏的旋律與第一隻木管一樣,而兩者的前後深度關係從頭到尾都必需一致。

      再來的第三隻木管,是在第一隻與第二隻的『右』邊,而且應該是在中央偏『右』的『近』處。

      最後是雙簧管,當然一定在極右邊,定位在『遠』處。

      上述的左、右、前、後定位關係都準了,可以再用兩首曲子確認:回到第四曲,剛開始應和小號的應該是『長笛』的極高音域,定位在中央偏『左』處。再來變大聲時,極高音是『短笛』,定位在『更左邊』。

      這時立刻轉到第七曲,第七曲一開始的主旋律之高音就是短笛,你會發現其定位與第四曲的短笛應該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短笛主奏時以低音管進行對位旋律的伴奏,再來是長笛主奏而由豎笛以對位旋律來應和;這時你會發現長笛的位置與第四曲一開始的極高音長笛是一樣的,而豎笛在中間左右。於是,快轉到3:00,這時開始了最美麗的豎琴與獨奏大提琴的伴奏,再加上豎笛令人陶醉的主旋律;這時會發現豎笛的定位與剛開始擔任位旋律時是一樣的。
    而問題三,最完美答案在陳奕廷的文章:法國芭蕾音樂的遺珠─皮爾奈的《西達利斯與牧神》
    http://life.fhl.net/Music/cd/rwind/1c1059.htm

    至於推薦兩張......建議『psycho 的私房推薦cd 』討論串裡的鋼琴推薦與短笛推薦:





    理由是這兩張錄音可以滿足你『飆音色』的快感....

  7. #247
    註冊日期
    2007-05-11
    文章
    45
    Thanks
    13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謝謝! 指導與推薦! 讓我好好體會音場方法論的重點內容有了驗證再來請教!!
    真得很佩服一語道破 我的 jbl 4315 在2坪多的空間真的難有所謂的"深度"的感覺.不過這也是我目前努力的目標!

  8. #24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77
    Thanks
    3,733
    Thanked 5,918 Times in 1,97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ackH 查看文章
    謝謝! 指導與推薦! 讓我好好體會音場方法論的重點內容有了驗證再來請教!!
    真得很佩服一語道破 我的 jbl 4315 在2坪多的空間真的難有所謂的"深度"的感覺.不過這也是我目前努力的目標!
    B] jbl 4315 在2坪多的空間[/B]....這實在太難了.....:O

    尤其糟的是,我經驗中 JBL是『中頻突出』的設計理念,好壞且先不論,這跟我的錄音藝術理念算是『中度衝突』的不佳狀況。若是 jackH 兄經濟許可,我會建議你去找 rendzaw 買那對不到一萬元的C511,然後比照我在『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 』第二篇開始的音場擺位法;這樣子雖然『好聽』可能遠比不上你的JBL,但是體會錄音藝術的功能應該強非常非常多....:)

    話說回來,其實以 jackH這種『認真玩音響』的態度,無論走那種取向,應該都很有收獲.....

  9. #249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7,31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10. #250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QUOTE=jackH;69900]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好奇問一下:不知道 jackH 網友是否嘗試過了?有何心得?請不吝分享,大家相互討論....
    ---------------------------------

    上周終於有空前往新天地買了小牧神及另一張CARMINA BURANA.
    初聽: 哇! 這音樂也太平淡一點也不像一般的發燒片講實話我聽到一半就睡著了.趕緊換另一張布蘭詩歌這才像發燒片真得很好聽!.
    如果您喜歡布蘭詩歌,您也許可以試試Stravinski的火鳥 和 Prokofiev的芭蕾音樂(推薦Romeo and Juliet)。這些作品都有,節奏明顯,旋侓好聽的特點。這些都有很多爆棚的發燒片,我想新天新地的老板也許可以給您更多的薦議。

    老實說,小牡神我也還沒耐心完整的一次聽完過. 有些音樂是一種acquired taste (跟臭豆腐一樣 ). 哈!希望Psycho大不會追著我喊打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