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xos對復刻亦不遺餘力

筆者在此要介紹是由馬斯東(Ward Marston)重新修復的Naxos卡羅素錄音大全集。1952年出生即眼盲的馬斯東收藏有成千上萬的歌劇唱片,當他還是威廉斯學院學生時,就因修復貝爾電話實驗室在1932年,由史托科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所作的立體聲實驗唱片而出名。1996年馬斯東獲「留聲機雜誌」(Gramophone)年度歷史聲樂錄音獎,Opera News 稱他的工作即具「啟示性」,Fanfare雜誌宣稱他「神乎其技」,芝加哥論壇報認為他的名字等同歷史唱片收藏者的守護神,此外,也是葛萊美得獎雙項得主(Franklin Mint的托斯卡尼尼重刻片與BMG的拉赫曼尼諾夫的重製版),顯見再版師(Re-mastering Engineer)是多麼為人重視。主要原因是早期錄音,原版碟片或圓筒取得不易,加上轉速音高即使在同一張唱片都變化不一,並且要選用各種不同的唱針,才能獲致最清晰最彽失真的「原音」。老實說,我們現在能欣賞到最接近原始錄音的卡羅素,絕對要感謝數位技術的發明與運用,筆者相信經由CD聆賞這些修復重刻片,肯定比以留聲機聽到原壓片有更好的音效。

Naxos版的卡羅素大全集,第一集蒐錄了歷史性的1902年4月11日錄製的「米蘭十曲」,另外還有同年11月、12月及翌年4月均在米蘭錄音的歌劇詠歎調,其中作曲家喬大諾(「費朵拉」:愛情使你為難)與奇列亞(「阿德麗亞納,蕾庫薇兒」:不,高貴的你)還親自擔任鋼琴伴奏。此外,在馬士康尼「鄉間騎士」劇中西西里民謠的「啊‧蘿拉」一曲,卡羅素以降半音演唱,原因為何,至今成謎。這張專輯是卡氏三十歲剛成名之作,聲音較諸後期要顯得輕盈甜美,較具男高音少缺男中音音域,但仍然音色飽滿、氣勢恢弘,在高潮樂段,輕鬆揮灑出令人難忘的黃金之聲,即使嘶聲甚至鋼琴笨拙,仍不減其魅力。

第二集收錄1903-1906卡羅素最後的歐洲錄音,以及為美國Victor公司錄音的第一部分。前三首即是為AICC公司所灌的圓筒錄音,後來百代公司購得版權,改以碟片發行,由於最早之原錄圓筒遺失,因此修復版也只能以碟片複製版進行,雖然音質較AICC複製圓筒清晰,但欠理想。其他曲目均由原壓碟片修復轉製,音效極佳。在這集中,收錄了五首1906年管弦伴奏版,讓卡羅素更重要此一錄音事業,也展現出更高的自信,其中四曲更是一生僅錄,彌足珍貴。

第三集收錄卡羅素1906-1908間為Victor公司錄製的歌劇詠歎調與重唱曲,此期卡氏的重唱錄音也極引人注目,搭檔的包括名男中音史考第(Antonio Scotti)、女高音梅爾芭(Nellie Melba)、法雅爾(Geraldine Farrar)等同代著名聲樂家。基本上,卡羅素的歌唱延續美聲唱法(bel canto)傳統,在持續的圓滑樂句中,讓清澈又飽滿的音質音色從喉頭自然悠揚流洩,即使在如許古老錄音,其氛圍依然濃郁可感。

以HMV留聲機做為封面主題的一張日本老唱片


此外,Pearl唱片公司亦由霍爾(Denis Hall)轉製HMV與Victor在1906至1919年間的卡羅素歌劇詠歎調與拿坡里民歌錄音。依作曲家歸類,包括威爾第、梅爾貝爾、普契尼、雷昂卡伐洛、托斯地與第‧卡布爾共二十二首歌曲。其中拿坡里民歌向為卡羅素的安可曲目,卻鮮出現在早期唱片,在這張專輯很難得的收錄卡羅素晚年演唱的「別離」(托斯地)與「我的太陽」(卡布爾),此時的卡羅素聲音渾厚高亢,頗具英雄蓋世之姿。二十世紀以降,聲樂界沒有人敢稱「歌王」,只因為有卡羅素。

單聲道也饒富聆聽樂趣

在這一篇文章,音響迷或許聽不到立體高傳真,其實不要小看Mono(單聲道)錄音,它用來作為調整左右聲道平衡,甚至高中低頻平衡是絕佳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