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試聽的CD,因為小葉習慣給自己機會聽不同的音樂,所以大部份都是chinav兄帶來的,果然還是以人聲居多,而且還多了一片機遇第一版,真是厲害...



雖說聲音的描述是相當困難的,而且流於行式,小葉還是不自量力的說一下當天聽到的感覺,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想像的空間,魏先生這套系統給小葉主要幾個最大的震撼是

1. 背景相當的聆靜,可說是絲毫沒有毛邊的,要做到這點,是發燒友最難做到的課題,因為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出現背景的雜訊,這樣的聲音也會讓聽的人心情比較的容易放鬆

2. 再來是人聲的表現,這是小葉第一次感受到唱歌的人聲音是不徐不緩的從喉嚨中唱出,在背景聆靜的助益下,像極了現場的演出,活生感十足,尤其chinav帶來的又都是以人聲居多,蔡琴第一版的實力又展現出來,要花1K、甚至2K買,絕對值得~是什麼原因會有這種表現呢?小葉猜是線材的長度是關鍵的因素,當然RCA管機亦是推手

3. 魏先生放了幾張國外街頭藝人的作品,通常自然與無經修飾的錄音是這些唱片的最大特色,其中有一張電子吉他,結像出奇的好,原本以為電子的東西不會有像一般吉他撥絃的力道與餘韻,想不到也聽到了,在聽這段時,隱約感覺到魏先生為中、高音裝上模擬號角的功效,雖然在中、高音的音場自然度感覺失落了些,但密度與延伸跟一般喇叭比起來,是大大的往上提升

4.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那就是之前提到過的低頻問題,除了因後級不同造成的差異外 (有優點也有缺點),就是空間扼殺了低頻的再生無法發揮與下潛~

chinav:這次的家訪對我而言,是一次很大的收穫,魏先生不論是器材,空間,線材,實驗精神等等...從一進入那三坪空間裡,就能感受到魏先生對於音響幾十年來的執著,和所花費的精神,至於這次聲音表現的部份,小葉已經描述的很詳細了,我就不再多說,唯一我想說的一點,就是大喇叭,大低音單體所發出來的低頻,確實是一般喇叭所表現不出來的,我所謂得不是量感,而是那種彈性Q度十足的感覺,我想就算是在小音量聆聽狀況之下,依然還是可以感受到"動態"

經由這次與魏先生談話當中,得知魏先生應該是電子或是電機工程出身的,在三坪的空間裡,魏先生做了最大的努力跟改善,看完這一篇家訪,也許你會說,12米的訊號線太長.12米的喇叭線太長、電源未拉電源專線,喇叭太靠後牆等等...這些都不符合一位玩音響已經二十幾年的發燒友會做出來的事,但是魏先生還是做了,在種種不合理的狀況之下,我還是聽到了不妥協之下,所發出來的聲音,是令人感動的,完全感受不到壓力,可以很輕鬆的聆聽,這就是魏先生...

chinav兄說的真是句句中肯,臺灣玩音響最大的致命傷就是家庭因素,如何在跟家人妥協下,堅持自己所堅持就是小葉所看到的真正Hi-End精神,也如同chinav說的,以客觀的標準來看魏先生的擺設,稱不上符合標準,但以精神來說,是的,這是一個真正 Hi-End 愛樂者完美結晶的空間,在這裡,小葉聽到了堅持的聲音、看到了聲音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