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空手道調音秘笈
在回顧喇叭之後,進入一系列的唱片錄音發展史之前,筆者認為音響迷不論是聽唱片,或是玩音響,整個系統的適當調音,極為重要。因此,在此先行介紹一篇我的「空手道調音秘笈」。
2004年歲末,筆者觀賞了兩場音樂會,一是由流行歌后蔡琴主演的「落跑修女」音樂劇(國父紀念館),一是由日本爵士大師渡邊貞夫領銜的「經典七十年爵士音樂會」(國際會議中心)。兩場都是插電擴音演出,場內巨大喇叭密佈,音壓、動態氣勢磅礡,音樂、內涵劇力萬鈞,但是,聽在音響迷耳中,仍不免感到多所遺憾,因為前者在高音量時高頻尖銳破裂,後者在低音電貝斯狂飆時渾混不清。調音欠佳為整體演出的作品完成度大打折扣,可見音響調音之重要性與困難度,在音樂廳如此,在居家聆聽室亦然。再者,近期Nola/Alon Exotica Grand ReferenceⅡ巨無霸四件式揚聲系統進駐,挑戰筆者高難度的聆聽空間,所幸,筆者早已建立一套「空手道調音秘笈」(參考唱片),卻也花費業餘一個多月時光,反覆擺位斟酌,才得以一窺堂奧(音響論壇劉總編畢竟是能人,洞悉此次擺位之艱辛,詳情請參閱音響論壇196期「器材外燴─終於聽到好聲了!」一文),也興起野人獻曝念頭,介紹這套「調音秘笈」,相信對入門者會有所助益。在風雨如晦、世事詭譎的當下,聽音響、賞音樂仍然是最佳的慰靈劑,在到來的新年度,謹以年畫「金雞報喜‧吉祥如意」敬祝讀者諸君「調音順遂‧聆樂愉快」!
筆者調音的最高指導原則是「順暢平衡、真切自然」(也是「音響二十要」的形而上學),手段是除了先做好音樂器材的避震外,完全以「空手」作喇叭擺位。另外一個前提是筆者不喜歡採用吸音擴散板或叫化屋似的補補貼貼而破壞聆聽空間之自然,因此儘量以傢俱或壁布、地氈、木質地板求取空間吸音與反射之適當比例(以拍掌測試立知)才方便調音。
調音初始當然要決定喇叭的初步定位。由於每個聆聽空間各有千秋,很難有一固定模式,因此,Try and Error是不二法門,當然「音響AV聖經」(劉漢盛著)書中「loudspeaker placement」條項中陳述的「擺位八法」可以作參考。筆者的簡單原則是決定你的聆聽「皇帝位」之後,先讓喇叭離開側牆與後壁,左右喇叭間距依空間大小先由2至3.5公尺擺起,並準備膠帶在地板作記號,尤其在接近臨界點更是毫釐計較。此外,還有一項認知必須瞭解,就是絕大多數的聆聽空間從超高到超低頻域之能量分佈鮮少能夠一致,因此,即使是原具全音域的揚聲系統,往往在低頻至超低頻域仍必須動用分頻,通常是再裝置獨立的超低音喇叭。也因此,多年來筆者一直呼籲採用2.1或2.2揚聲系統以求取完整的音響頻域,也獲得完整的音樂表達。在類比時代超低頻的再生即極其重要,在SACD時代,超高頻同樣深具意義。多年來,筆者不論使用BBC 3/5A小喇叭或任何巨型全音域喇叭,在筆者的聆聽室絕對少不了加上超低音,如此也獲得分頻銜接之訓練機會,但是這些都能獲得十足的音樂回報。一般而言,最好從書架式小喇叭加上一個超低音(2.1)系統開始學習擺位與調音,等到獲有心得,再從事落地式喇叭加上超低音,從一個超低音到兩個超低音,循序漸進,待累積足夠經驗,方有可能操控巨型揚聲系統。依筆者經歷,從早期Rogers 3/5A到Duntech Prince、Watt、Thiel CS-5都加上超低音喇叭練調音,因此The GenesisⅡ四件式大喇叭到來,即輕鬆愉快完成擺位調音,相伴幾近十年,直到Nola/Alon巨無霸駕臨才有「棋逢敵手」之感,無論如何,也是以「空手道」予以降服。以下,筆者將藉助秘笈唱片解說喇叭的擺位與調音,其實如果有心,每個人都可建立自己的一套「調音秘笈」,只要不懷偏見,深切瞭解「音響是客觀」這一概念。當然,如果您的喇叭不具超低頻,或是聆聽空間無法再現超低頻(40Hz以下,筆者以為至少達30Hz基音較理想),在低頻有限的狀況下,同樣可借助這些唱片求取平衡。
-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