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幾天腦袋都是貝多芬奏鳴曲,蕾菲布的、哈絲機兒的、俄羅斯那位的、海得席課的,
聽完之後,法國那時代都有傳承到那份珠圓玉潤的特色,真的有老殘遊記中形容的...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動,當然小弟目前也是兩台CDP,
ROKSA. CDP模擬LP才能把那古典音樂的感動真正的表達出來,真的這牌子也可以算是藝術了。
CE. TL 他的DA沒有文化內涵,聽起來就是少點東西,大概只能當轉盤,
會認識這麼多,也不是因為有各比我還瘋狂的人阿,
我大概會買DG那套的HAAS,還有那個新出的圖阿,
因為圖阿仔細去聽,他的彈法跟一般人又不太一樣,好像是跟菲布雷一樣有教學經驗,
因此有些彈法是為了教學生而彈出來,而且真的有用心在弄,因為不會亂壓制,人都還活著,
尊重會多一點,剩下的大全集,有的其實壓制的還不錯。
那位俄羅斯女性鋼琴家,也是大名鼎鼎,他的那首17號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我聽到的似乎能感覺到那歐洲的氣候,那裡的暴風雨跟我們這裡是不太一樣的,哈絲基兒的則還是有法國女性鋼琴家獨有的高貴跟氣質,他的舒伯特也跟雷菲布有點像耶,只能說女性對音樂的感受跟男性不同,
看完最後那位大師彈鋼琴,才知道蕭邦是這樣彈的,真是令人感動,生命若沒有音樂,
也是不容易昇華的,我又看了那個法國人收藏的音樂,都是名家,只是我們這裡比較沒有歐洲那種西方音樂文化,他們四處都是那種,特別是東歐,在仔細去感覺樂拍。
一般的流行樂往往只有3拍,容易起伏,
JAZZ大約是4拍,
只有古典樂是更多種的形式出現,但是要有一顆單純的心,不然彈出來往往太暴力了。
快變歐洲人拉,都是貝多芬...
-
-
【唱片評鑑】重新定義莫札特《交響協奏曲》的知心演奏
【唱片評鑑】重新定義莫札特《交響協奏曲》的知心演奏

唱片資料:
Mozart KV.364 KV.297b 貝姆指揮。
註:我的原始文章是根據舊版CD唱片,而附圖是現在只能買到的大花版位唱片;這是超級爛到爆的轉錄,很可能會導致讀者的聽感與我的文章嚴重不符。
在莫札特原始純真的心靈裡,我們總能掬取到最多無可救藥的樂觀;這種赤裸裸的純潔樂念在他主要的曲式─協奏曲─裡,有時不見得能以一隻樂器的傾訴來概括,換句話說,有時樂團與獨奏之間的對比應和往往能掌握最多的旨趣。如果這觀點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大多數的版本往往有偏重獨奏家的現象;雖然不見得是缺點,卻讓我們對莫札特的單純外表失去更進一步掌握內容的可能。
在這張以貝姆為號召的CD中,獨奏者不再是主控全曲的樞紐;而指揮在特意經營的架構裡,著實強調樂團在樂曲進行中的地位。以交響協奏曲K.364而言,我們可以認為這樂曲是由「小」樂團──獨奏小提琴和獨奏中提琴──及「大」樂團的相互對比平衡所構成。要達到這種效果,首先是絕對性地要求主奏小提琴不可搶奪中提琴的風釆;再者是樂團的伴奏必需時時突顯自己的性格,而不會屈服在獨奏樂器的強勢。
必需承認的是,這首交響協奏曲本身有相當濃厚的情感陰晴,造成極度強調主奏樂器的詮釋手法反而造成最大的人效果;因此,我不強烈主張這版本的手法是「最」正確的。然而,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應該會對偉大的作品有追求永恒價值的意圖;把這首交響協奏曲詮釋成小提琴協奏曲固然怡人,卻遠遠不及貝姆這手法帶來的深遠享受。
第一樂章一開始的兩聲合奏在總譜上標為「突強後立刻轉弱」,然後才是真正的強奏。憑這種單純的音符就可以絆倒一大堆指揮,還有誰能像貝姆拿捏地如此完美?隨後極為平衡的多聲部進行與較平和的速度,讓管絃樂達到一大高潮─這高潮莫札特非常罕見地獨立使用低音大提琴產生絕妙的音色與旋律線的連接,產生的氣氛在第三樂章有更強烈的呼應。在此我們可以同意按照作曲背景,這首樂曲為表達對薩爾茲堡大主教的不滿而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憧憬。樂團漸行漸遠,獨奏樂器開始出現,你可以發覺兩者的音量是如此的平等使我們有「出現一組二重奏室內樂團」的知覺;仔細分析小提琴的表情,可說是一種極端優雅,甚至有點慵懶無力的纖細,這手法在任何協奏曲保證是不及格的;相對之下,中提琴便較為開放生動;這種組合之下,唯有透過貝姆加以多樣的樂團支持,才真正參悟莫札特的精神。我們可發現貝姆讓法國號常常發出一種醒目的突強音色,使法國號聲部有無比的媚力;獨奏小提琴一轉而為小調的憂傷時(3:00 處),樂團多聲部的應和真是無比的完美,我們可以確定唯有這樣的組合才能充分挖掘這首樂曲交響性格的內涵;而中提琴成功地在表情與音量對抗小提琴,更使獨奏時有多聲部的完美結構與多樣情感地完美呈現,在呈示部結尾及發展部我們都能找到這種動人的成就,尤其是再現部趨近結尾的二重奏更是逸品。
第二樂章在小調風格下常容易詮釋成感傷頹廢的風格,貝姆利用略快的速度與強調節奏音(例如強調雙簧管點出的單純節奏)使這樂章擺脫一味的感傷,更像是一種帶著深思的行進;有趣的是,纖細的小提琴使主旋律應和著貝姆的深思風格,較深沉的中提琴卻因為旋律線臨時轉調而表現不出幽暗個性;換句話說,他們一體地擺脫感傷主義,但,他們造就了什麼意境呢?我想每一個管絃樂引出的新旋律都是答案;例如2:26的第二條旋律,4:00的結尾旋律,當別人以略帶淒涼手法面對前者,貝姆卻頗有一絲澄明的灑脫境界;當後者在別人手下呈現憂鬱結束時,貝姆著力保持幽暗中透露著光明的表情;這種不過度的情感奔放與時時呼應純真風味的塑造下,這個樂章散發最迷人的氣氛。
第三樂章比前兩個樂章更有「遠走高飛」的活躍氣息,這時貝姆略慢的速度以及獨奏樂器節奏不強烈都可能是一大隱憂;我們在這樂章顯然不容易因為獨奏樂器而滿足,甚至有些反感;據此而言,這樂章的價值何在?很明顯的,這樂章的法國號被賦與極大的節奏意義;只要有法國號點出節奏,馬上有不同凡響的效果;即使是吹奏旋律的片斷,也必然利用「突強音色」的手法加強活潑的節奏性;此外貝姆在絃樂伴奏時也強調了節奏性,例如獨奏小提琴一出現時,仔細聽其下的絃樂伴奏,便可知道他如何在總譜的圓滑音指示外偷偷加上了節奏性的斷句;這種獨奏樂器優雅平穩而樂團活潑多彩的樂段不勝枚舉,使我們得到一全然不同的感受─難道在莫札特單純的外表下,管絃樂居然有這麼多被我們忽視的細節?
本CD另一樂曲是以管樂器為「第二樂團」的交響協奏曲KV.297b;貝姆一樣如上一首的手法賦與這樂曲全然不同的新生命,限於篇幅,我們不再討論。
當我們仔細在眾多「版本之海」裡撈出絕少的神妙精品時,往往得面對一問題:一個好的版本,是追求演奏本身的永恒?還是追求對樂曲的價值認定?這意思是,很可能有一個非常偉大的演奏,卻讓樂友限制對該樂曲的理解而不喜歡樂曲本身;本問題可能沒有答案,但是每當我們發現如這張CD一般使樂曲獲得真正評價的版本時,總會興起最多的感慨。這篇文章特別細論KV.364正是這種感概:如果一味追求獨奏家的完美,是否我們就失去了許多偉大協奏曲的內容?
附註:
KJohn 網友曾經提出『聽不出來貝姆有何經典?只覺得太沈悶』之嘆;個人認為,問題『可能』不是在貝姆,而是在錄音。如果對照總譜,就可以發現貝姆的多聲部結構與音色營造都是一流的;換句話說,錄音沒有活生感,聆聽貝姆就被迫只能欣賞他的主旋律線條,而聽不到他的多聲部與音色,當然就會覺得沈悶而毫無戲劇性;如果再說這種失敗的『音』是大師,恐怕就是大師情結過多而音樂本身又過少了。
比較貝姆在 1960 年代左右之前的錄音,基本上可以感覺貝姆常見的錄音是被唱片公司以大師訴求而『惡搞』:故意搞得很沈重很深思,於是搞爛掉了一代大師。如果能找到他的現場錄音並且經過正確的轉錄,可能就得以避免唱片大廠的惡搞。
因此如果覺得貝姆沈悶的話,不妨試試 Archipel Records 出版的貝姆,每一張都是充滿了音色與活生感的唱片,也許就會對貝姆完全改觀了。
註:原始文章初發表在《古典音樂雜誌》。
(END)
-
-
-
-
這兩個禮拜,每天開車時都是聽Erato這套雙鋼琴. 我以前對雙鋼琴曲有種誤解(偏見). 我總以為這是唱片公司賣唱片的噱頭. 我從來沒買過,也沒聽過雙鋼琴(除了小朋友音樂會上的). 這套唱片完全改變了我的想法. 原來用四隻手能做出那麼豐富的色彩變化!完全不是兩隻手可以呈現的!不管您的技巧多好,兩隻手能彈的音就那麼多. 在聽這些曲子的時候,好像看到了另一個dimension (另一度空間)的感覺.
自從買Psycho大推薦的唱片(當然也要聽啦!),我常有這種“原來還有這種演奏/詮釋的方式,真是大開眼界” 的感覺!當然有好,就有壞. 壞處是,有些以前買的唱片要不聽不下去了,要不就沒時間聽了. :(:(:(
所以,Psycho大,(sweat)(sweat)(sweat)您還是要多多推薦,越多越好  
-
-
-
-
 作者: wei123wei123
一般的流行樂往往只有3拍,容易起伏,
JAZZ大約是4拍,
只有古典樂是更多種的形式出現,但是要有一顆單純的心,不然彈出來往往太暴力了。
快變歐洲人拉,都是貝多芬...
流行樂往往是4拍
只是強拍在第24拍
古典強拍在第13拍
但像少數像moon river是3拍
爵士也往往是4拍
強拍在第24拍
但也有5拍的,如take five
也有jazz waltz是3拍
還有聽過7/8拍子
在time這張專輯第一首
古典在浪漫以前都是2.3.4拍
以後才有5或7拍出現
如Tchaikovsky symphony No.6悲愴的第三樂章
聽起來很像傳統waltz 3拍
其實是5拍的
音樂嘛
好聽就好
不一定要在乎幾拍
現在不論流行爵士或較晚期古典
極為複雜的拍子都可能出現
像是Stravinsky
現代還有人寫出11/16拍子
難算死了
-
-
-
-
我不是念這個的阿
都是看書
只能說謝謝你的教學
最近買了一台2手B-80(不然手上的擴大機都跟PSYCO老師一樣都很舊拉)唱片也買很兇,也該是買擴大機的時候拉,
此機聲音不夠明亮,只要慢慢調整應該也能像高價機邁進,
電路設計感覺很強,應該只要細微調音,就能夠成大器,
一般低價機都是鋁殼,這一台是鋼板,不買來玩對不起自己.
改了之後聲音還不錯聽
OP改了(BB 124u+OPA2111KP),螺絲改了,聲音還不錯,角錐位置還在抓,
因為黃老闆說改了TL071中音會不見,果然我換上AD797就不太行,後來只好買有中音特質的這幾顆OP,聲音比較均衡的這幾顆.
支持國貨,
ANNE QUEFFELEC AND IMOGEN COOPER / SCHUBERT: WORKS FOR PIANO FOUR HANDS (2CD)
錄音還可以拉
最近比較著迷的是
ERATO ORGINIAL錄音都不錯喔,特別是德不西那片室內樂超棒,只是一下就聽完拉
還有巴爾托克出的小宇宙也不錯(EMI FRANCE)
最近都在買波蘭作曲家
買到一片值得推薦的是
Szymanowski :
piano works
只能說還不錯聽( cd2 WDR)
-
-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8962
瑪格妲.塔格莉雅費蘿〈鋼琴〉/ 塔格莉雅費蘿的絕世遺音
這張我只能說是讚嘆,從沒聽過這麼天才型的鋼琴家,當我每一次聽都會感動,
甚至比聽到蕾菲布更感動,真的是才華洋溢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33862
德布西:三首奏鳴曲、世俗與宗教舞曲、小組曲、六首古碑帖
(上兩張應該接受度比較高)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6045
齊瑪諾夫斯基:鋼琴與小提琴作品集cd2(文序寫是深受德不西跟拉威爾的感動而寫出的文章)
都是買最近EMI的,因為上班完,會想花錢買東西,都買波蘭的音樂家來聽,
另一位Penderecki也很現代不錯聽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17575
雙鋼琴中我也買過柯拉德跟另一位炫技鋼琴家的德不西雙鋼琴,
但是感覺個性差很多,之後有空再買他們的布拉母斯雙鋼琴來聽聽,
柯拉德比較娟秀的琴音,跟貝洛夫的琴音實在都太有個性拉.
-
-
 作者: drkao
流行樂往往是4拍
只是強拍在第24拍
古典強拍在第13拍
但像少數像moon river是3拍
爵士也往往是4拍
強拍在第24拍
但也有5拍的,如take five
也有jazz waltz是3拍
還有聽過7/8拍子
在time這張專輯第一首
古典在浪漫以前都是2.3.4拍
以後才有5或7拍出現
如Tchaikovsky symphony No.6悲愴的第三樂章
聽起來很像傳統waltz 3拍
其實是5拍的
音樂嘛
好聽就好
不一定要在乎幾拍
現在不論流行爵士或較晚期古典
極為複雜的拍子都可能出現
像是Stravinsky
現代還有人寫出11/16拍子
難算死了
呵!我就最愛流行樂!:P
我可是從流行音樂的體驗經歷,去感受古典樂的雋永!
流行樂的拍子好算,四拍子居多,三拍的好歌也不少!我喜歡算開頭跟結束時的拍子,可能有些歌曲的型式,讓很多人以為這兩個地方都是隨便自由拍的,呵!NO!8)
爵士才真的難算,拍子不同種類的使用也多!真的要會聽,必須能以拍子、小節的循環感覺為底,搭上音樂的行進,來聽出整體音樂它要給的感覺,否則只是覺得它好像亂亂的,又怎麼在同一個段落點,所有樂器再同時開始合奏!8)
前個禮拜才去看國家音樂廳看我老師40周年的音樂會,只有大提琴BASS跟爵士鼓的TAKE FIVE沒聽過吧!開頭還是打爵士鼓椅咧!〈爵士鼓椅是箱形的〉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