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9 共計 9 條
  1. #1
    註冊日期
    2009-01-19
    文章
    54
    Thanks
    0
    Thanked 28 Times in 14 Posts

    預設 多聲道VS兩聲道

    多聲道並不是甚麼新鮮事.記得我還買過4聲軌黑膠片--SQ.但那依然是以兩聲系統進行播放.多出來的兩軌.主要是記錄高頻及殘響.那時候,國外也有四聲道廣播,高頻可達到45K的水準.隨著科技進步,更大容量的儲存方式被開發出來.多聲軌也才有突破性進展.藍光系統最大的優勢是--超高傳輸率.DOLBY TRUE HD 是 CD 的120倍, DTS HD MA 則為160倍. 高傳輸率代表的是能聽到更多訊息.這不正是聽音響所需要的嗎?就如同2K*1K高畫質訊號,可以帶來更高的視覺享受一樣.如果以50或60吋HD欣賞2K*1K訊號,可得到非常細膩的畫質.如果將畫面放大成100吋,就需要4K*2K,方能維持同等級的細緻.所幸,這些都已開發成功,等待商業化而已.音響族如果錯過欣賞高品質的聲音,就好比錯過高畫質一樣,實在是一大損失.說起聲音品質,黑膠唱片依然有它的魅力所在,只不過尋求首刻版,加上經常播放的磨損,也令人頭痛.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唱片,光碟片還是比較實在.其實無論多聲或雙聲,只是編輯方式不同而已,現場節目,經多支麥克風收錄後,歷經剪輯混音,再編成兩聲軌或多聲軌,製成光碟.多聲軌可將人聲擺於正前方,超低獨立,堂音殘響也錄進環繞.每聲道都各自分攤任務,不但較有效率,也更能完整的呈現錄音現場實況.建立多聲道雖然較麻煩,但這也正是玩音響的樂趣所在.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52
    Thanks
    3,525
    Thanked 5,515 Times in 1,8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Fred 查看文章
    其實無論多聲或雙聲,只是編輯方式不同而已,現場節目,經多支麥克風收錄後,歷經剪輯混音,再編成兩聲軌或多聲軌,
    小弟想提出一個多聲道與兩聲道的討論前提:

    個人認為,經過上述手續後的加料錄音,是無法客觀鑑識多聲道與兩聲道的差異的。因為錄音本身就是訊號加料,雙聲道與多聲道各自有不的加料方法,個人對『好聽』又有不同的主觀美感,最後當然是徹底地各說各話。

    先前發過一篇文章『多聲道與雙聲道的音樂音響體驗』,原文在此: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post...&postcount=170

    簡而言之,如果使用『不加料』的五隻麥克風多聲道錄音,的確會發現多聲道無論在音質還是音場全面打敗辛苦調整的兩聲道。問題是一般的多聲道唱片,本身就是不自然的加料錄音在先,後製成多聲道又再一次加料後;這樣的多聲道唱片,使用多聲道或兩聲都一樣聲音扭曲,完全無法判斷到底多聲道好還是兩聲就夠了。

    而且,即使如上述不加料的五隻麥克風多聲道錄音,遇到了錄音技術強之一截的兩聲道錄音,還是被徹底打好玩。

    所以,多聲道與兩聲道孰好孰壞還不是最根本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市面上沒有幾張錄音不加料的多聲道唱片;這種先天困難下,就算多聲道再怎麼好,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以上淺見,請不吝賜教!...

  3. #3
    註冊日期
    2007-11-15
    文章
    40
    Thanks
    0
    Thanked 10 Times in 4 Posts

    預設

    個人覺得:

    1.就目前而言,多聲道系統在HIFI的意義不大,正如Phycho朋友所言,好的、正確取向的多聲道HIFI唱片真的不多也不夠普及。

    2.高端的多聲道系統身價不菲,而且調教、配件一堆算是麻煩多多。當然辛苦之後,用來觀賞HIVI級數的演唱會、MV、影視劇所帶來的享受是超越兩聲道很多的。

  4. #4
    註冊日期
    2009-01-19
    文章
    54
    Thanks
    0
    Thanked 28 Times in 14 Posts

    預設

    誠如Psycho兄所言,錄音一項,實為聲音好壞之關鍵.如果在錄製交響樂團演奏時,在音樂廳中央軸線上,由遠漸近擺放麥克風,所獲得的效果是--音量逐步加大,聲音也會越來越清析,包圍感也更強烈.然而,即使在指揮位置錄音,亦無法掌握各聲部的最佳清析度.此時,必須動用多支麥克風,分別對各聲部進行錄音.如果將這些原汁原味的錄音,直接製成兩聲道唱片,恐怕會令購買者難以下嚥.誤以為聲音很假,不像現場錄製,這就需動用混音師來做attenuation, equalization, editing 的工作以得到總成.所謂加料聲,指的是,錄完後額外加上去的聲音.諸如回盪聲,流水聲等特殊音效.一般出現在MTV節目.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52
    Thanks
    3,525
    Thanked 5,515 Times in 1,8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Fred 查看文章
    所謂加料聲,指的是,錄完後額外加上去的聲音.諸如回盪聲,流水聲等特殊音效.一般出現在MTV節目.
    Fred 兄這一段是非常正統的學理解釋,不過我說的現象還要更多了一點...:)

    我使用加料錄音一詞,是為了『客氣』一點;如果在我自己的討論串會直接稱為xx錄音....:P

    例如,絕大多數的古典音樂唱片與所謂的發燒錄音,都是削減最高頻(例如18khz以上)與最低頻(例如40hz以下)、再突顯次高頻(例如10khz)或次低頻(例如100hz)來產生發燒或美聲的效果。我正在玩foobar程式,這個現象使用聲譜圖一看,一清二楚!....:O

    再者就是常見的『偷懶式』多麥克風混音,一定會有相位失真問題;把聲譜圖左右聲道放大一比對,還是一清二楚,怪不得多麥克風混音往往難以得到自然的音場與舞台...:)
    (稱之為『偷懶式』,是因為為市面上仍有多麥克風卻非常非常自然的錄音。)

    (所以我前那篇多聲道與兩聲道唱片,其兩聲道版並不是把五隻麥克風混成兩隻,而是直接使用其中兩隻麥克風製作成兩聲道cd。)

    因此從這些客觀證據看來,絕大多數流行的古典音樂唱片通通是加料唱片,而且加料地非常誇張而扭曲。對我來說,這種加料與扭曲,遠比 LP 與 CD、多聲道與雙聲道,甚至是差距數十倍價位的音響.....還要令我感覺相差更多...:)

  6. #6
    註冊日期
    2009-01-19
    文章
    54
    Thanks
    0
    Thanked 28 Times in 14 Posts

    預設

    在psycho兄俱細靡遺的科學鑑識下,發燒客們人手一張的發燒片,都成了冒牌貨與假發燒.我在上文中也提到,為了得到總成,attenuation equalization editing 均是必要的工作.頻譜儀上出現的結果,也是必然.由於沒有實質的addendum,只視為adjustmen.若在音樂廳中央軸線錄製交響樂團演奏,是比較能以聽眾的角度來展示錄音成果.然而在龐大的樂團齊奏時,許多細節會被滾滾洪流給掩蓋,各聲部也無法清析呈現.這樣的錄音,恐怕乏人問津.也只能先以清析為考量,動用多支麥克風收錄,再經過整理後推出產品.如果是室內樂之類的小型演奏,錄音就比較簡單,整理也更簡易.聽音響,不但要求清析度及動態與音色,也要有如臨現場的感受,舉凡舞台的呈現,深度,寬度,樂器定位,甚至型態與比例等等.但在實務上,理想與現實會有落差,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7. #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52
    Thanks
    3,525
    Thanked 5,515 Times in 1,8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Fred 查看文章
    在psycho兄俱細靡遺的科學鑑識下,發燒客們人手一張的發燒片,都成了冒牌貨與假發燒.我在上文中也提到,為了得到總成,attenuation equalization editing 均是必要的工作.頻譜儀上出現的結果,也是必然.由於沒有實質的addendum,只視為adjustmen.若在音樂廳中央軸線錄製交響樂團演奏,是比較能以聽眾的角度來展示錄音成果.然而在龐大的樂團齊奏時,許多細節會被滾滾洪流給掩蓋,各聲部也無法清析呈現.這樣的錄音,恐怕乏人問津.也只能先以清析為考量,動用多支麥克風收錄,再經過整理後推出產品.如果是室內樂之類的小型演奏,錄音就比較簡單,整理也更簡易.聽音響,不但要求清析度及動態與音色,也要有如臨現場的感受,舉凡舞台的呈現,深度,寬度,樂器定位,甚至型態與比例等等.但在實務上,理想與現實會有落差,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多麥克風錄音的確有如上優點,並且很適合『一般級』的錄音工程;也就是說,可以錄個『夠用就好』的情況下,多麥克風的確有如上優點。

    我的私人立場比較是站在『極致的藝術水準』,好比明明一兩千元就可以發聲的床頭音響,發燒友偏偏要花個幾萬或幾十萬(甚至上千萬)來追求『極致的聲音』;在這樣的角度下,當然要談論的就是『不妥協的聲音水準』。在這種立場下,多麥克風錄音的缺點就得被放大檢視,流行的古典音樂唱片或發燒錄音唱片也得嚴格檢視;否則,花了幾萬元以上玩音響,就變得很不值得了....:)

    當然這只是個人很主觀的藝術價值立場,不見得可以成為普遍法則,只是提出來交流分享....

  8. #8
    註冊日期
    2009-01-19
    文章
    54
    Thanks
    0
    Thanked 28 Times in 14 Posts

    預設

    如何掌握C/P值,是音響族的一大客題.多做功課,多聽,多比較,慢慢決定,才會買到物有所值的產品.不論軟體或硬體,都是如此.唱片在出廠時,已經決定錄音品質,無法加以改變.自己喜好的曲目,最好試聽後才買.更省事的是,在友人處聽到好錄音,才下決定.有些現場錄音,會同時發行DVD與CD.DVD也會有兩聲道.這時候,可拿來做兩聲道的比較.在CD使用專門轉盤與DAC的情況下,互相比較.也可以拿到只有兩聲道的系統,去比較音效.我比較過幾張片子,都是DVD版的兩聲道勝出,有時差距還很大.這是要提醒,別錯過好的版本,即使是同樣的錄音.

  9. #9
    註冊日期
    2008-01-31
    文章
    32
    Thanks
    0
    Thanked 2 Times in 1 Post

    預設 我愛多聲道欣賞音樂.

    個人想應該還有很多的愛樂友或音響發燒友,並沒有仔細好好欣賞(包括古典音樂)經過過多聲道放音的體驗,:o立即馬上就人云亦云的說沒有必要聽,不需要聽多聲道的音樂.這是多麼武斷及相當可惜的事情.

    :O這樣子在我個人簡單猜想下是:1.自身沒有多聲道的音響設備及場所,我的二聲道就很好聽了.不理他多聲道的音樂了:|2.曾經有在友人處或音響店聽過,但對當時播放的聲音沒感動,認為只是為看影片所設立而已,聽音樂二聲道已經足夠了.:P3.音響商因為自身沒有賣多聲道的器材及軟體,故意在有意無意間都是提倡他賣的二聲道機器,完全是不提多聲道的優點.

    個人要說:如果聽過新的DSD錄音,良好的SACD的音樂,再以完美的多聲道來放音,或是普通傳統的CD或是傳統的黑膠LP,也是以經過精心佈置的多聲道音響系統的放音,我相信聽過後的音響發燒友,家中空間許可及口袋有預算,絕對會再省思及考慮多聲道的放音的.:P

    :)套一句日本的音響評論家的話"用高完成度的聲音來聽理想狀態的多聲道音樂,是非常有益的體驗",而在我們的聆聽音房中可以將音樂廳那高大的空間感更良好的表現出來,經過變為多聲道後的聲音將把你帶入音樂的包圍中,當然中置及後置的樂聲只是音樂廳中的餘韻及空間感的優美聲了!:P

    (sweat)很殘酷的事情是很多的發燒友的聽音房,沒有辦法擠進五隻喇叭的空間,或是再加一隻超低音,或是勉強擺得下五隻喇叭,但將使得聽音響的傳統習慣被打破的不安及聆聽的壓迫感太大,又在沒有擺設好及調整設定良好之下,而無法將多聲道的優點表現出來而作罷了!:(

    :o建議有空間又有挑戰音響的發燒友,試看看"三度立體感的聲音會在你房間中塑造出優美的聲音"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