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頁,共753頁 第一第一 ... 253653703743751752753
顯示結果從 7,521 到 7,526 共計 7526 條
  1. #7521
    註冊日期
    2014-10-26
    文章
    6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今天收到邮件,已激活了。

  2. #7522
    註冊日期
    2023-02-24
    文章
    138
    Thanks
    183
    Thanked 384 Times in 122 Posts

    預設 從BPCGT電源接地的陷阱談系統性檢驗的重要性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
    3、『BPCGT接地』有極大的危險性!!!請簽下生死狀再自行負責.... 如果敢玩,它真的太便宜了!不過,它還在研究中,不保證最終答案會是什麼?

    因為要去歐洲講學一個月了,所以這幾天只能用耳機系統玩接地,目前的經驗如下:

    做了一個單邊1450u 700v的BPCGT,電源還是12V升壓成48V這種聲音較差的方式,結果跟 760u 2100V高級大電容與直接48V做的BPCGT相比:1450u BPCGT放在電源接地,760u BPCGT放在器材接地,接上『前級』的耳機孔。

    1、760u BPCGT 接上『後級=耳擴』的耳機孔 <<<< 接上『前級』的耳機孔??奇了!在兩聲道也一樣,760u BPCGT讓M4R升級成M5R,卻對 SOLFEGE完全無效。

    2、兩個1450u BPCGT放在電源接地的改善效果 >>>> 兩個760u BPCGT放在器材接地!!天啊昏倒!!放在DC蜈蚣串絕對是兩個760u 2100V電爛六個1450u 700v,怎麼做成BPCGT後一切都反過來了???

    己知放在M4R 當成器材接地時,760u 2100V BPCGT >> 530u 1100V BPCGT,原先以為是耐壓值,該不會是電容值??這個就要等其他人好好測試了,我沒時間了....
    ...


    (END)
    關於先前psycho文章提到:「做了一個單邊1450u 700v的BPCGT,電源還是12V升壓成48V這種聲音較差的方式,結果跟 760u 2100V高級大電容與直接48V做的BPCGT相比:1450u BPCGT放在電源接地,760u BPCGT放在器材接地,接上『前級』的耳機孔。」[^1]這個BPCGT(下稱CGT)重要現象。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和我犯了一樣的錯誤。

    之前,就曾經以兩顆550uf / 1100Vdc的MKP做成給排差用的電源接地CGT,可惜的是發生了削減細節的音質改善,尤其是會導致超低頻細節被吃掉的過份乾淨[^2]。


    當日前往他家聆聽時,就發現這個系統的表現,離我自己的可是差個10萬8千里,甚至比上次來他家聽的狀況還遭。不過,他的判斷是變好了??


    具體而言,播放之前提過的測試普遍超低頻細節的幾個音檔,會發現普遍超低頻的差異變得很小,小到不確定是腦補還是真的聽到[^3]。所以,馬上意識到可能是他加了CGT在排插上導致的細節衰減,但是他卻沒發現。


    在跟他說明了現象之後,確認了測試曲目,電源排插上的CGT給拔掉在測試一遍。果然,就如同我先前遇到的狀況。對於普遍超低頻的分辨馬上就回來了。psycho一聽也確實發現。


    對於他也會落入這個陷阱,歸納了幾點原因:
    1. 首先,他在上述文章測試時,使用的檔案的訊源是透過SSD播放。透過SSD播放的聲音,在當天的系統上可以明顯聽出細節被縮減、前後音場相對變窄。CGT上去之後,就把前後音場拉開,導致判斷1450uf容值MKP做成的CGT在電源接地上有效。

    可惜的是一旦換成HDD後,這個前後拉開就被發現,其實是刪減了豐富的音樂細節造成的假象。

    這意味著在做測試以及描述聽感現象時,必須要從頭開始嚴謹的描寫,前端總總的條件設備,諸如:DAC、擴大機、耳機、訊源、單CAT或是雙CAT等等都可能影響到最後的判斷,進而影響到延續著這個聲音現象接下去的討論。

    2. 其次,在測試時,僅僅使用KLA的K118這張唱片第一軌的某個樂段,沒有更細緻的分辨不同音樂、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對比(沒錯,這裡講的就是殺音響以及各種測試法)。這意味著就算反覆聆聽古典樂習慣的黃金雙耳,如果沒有很嚴謹的測試,仍然可能會對於CGT在電源接地的現象,產生誤判。

    3. 誤判的現象並非是要說出是非對錯,更重要的是要怎麼避免誤判的發生。

    一種是面向科學的社群,當一個錯誤的現象出現並且被公開發表後,只要有講清楚、說明白,就極有可能被指出謬誤。例如:這次去聽之後,就發現psycho在電源接地上的謬誤。當然前提是一個科學且願意促成對方更理性,甚至不惜理念碰撞的科學社群的存在。

    另一種可能性是透過系統性的檢核表。這個觀念類似於過去種種psycho提出的測試法,例如:管弦樂測試法或是管風琴測試法等等。如果更進一步來整合這些在不同現象中,發展出來的測試法,確認其中矛盾與一致,成為測試總總器材時的框架。未來只要依循著框架來分析,就可以更多元、廣泛性地確認音響系統增添的細節是否更指向還原現場,而非改變。退一步而言,也更有彼此對話之間的框架,確認聽感的傾向。


    [^1]: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199#post269199



    [^2]: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750#post266750


    [^3]: 關於普遍超低頻請參考: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post267560。 p.s. 都沒人測試一下聽感嗎 55555

  3.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5401920 For This Useful Post:


  4. #7523
    註冊日期
    2023-02-24
    文章
    138
    Thanks
    183
    Thanked 384 Times in 122 Posts

    預設 nano dac 近期改造情況

    對於nano dac後續的改造,根據之前BC大提過的一些建議,來去改造了。

    用之前換上LT3045的穩壓以及NDK時鐘後,覺得效果很好的nano當DAC晶片。
    後面加上KG的單端平衡轉接電路,拉出一組平衡輸出的XLR以及一組RCA單端。
    在晶片的穩壓、時鐘的穩壓,以及平衡轉換電路的供電位置上都併上CDE944這顆MKP。
    其中晶片、時鐘穩壓個併上一顆,平衡轉換電路一邊兩顆。
    此外,還把DAC 5v的供電跟後面離散電路的供電分離了,各自輸入5V跟36V進去。

    IMG_20250731_164332.jpg

    目前剛到手第二天,聽起來整體音響性能比起之前的版本好上很多,調音也大致沒有跑掉。不過,還在run in,聲音表現不太穩定。

    昨天剛到手時,聽起來在大編制,例如:KLA 052的現代錄音表現上,當然是遠遠超越之前的版本。不過,在普遍超低頻的分辨上,卻不如mydac,這意味著當然也會不如之前版的nano。整體的性能上來說,數位性能略好於類比性能,因為聆聽K118與KLA136時,KLA136音質優是沒有特別明顯。

    run in了幾個小時後,今天聆聽時發現,普遍超低頻的分辨力變得很好,但是聆聽KLA 179的時候,卻覺得主奏的中提琴有點太過凸出??這是否意味著中頻凸出??

    於是又去比較了K118 與KLA 136這組對比,卻發現數位性能與類比性能更平衡了,同時變好聽,但是KLA136幅度更大。

    似乎還在run in期間,需要一陣子穩定後,在上來跟大家報告。
    此篇文章於 2025-08-07 12:23 AM 被 a5401920 編輯。

  5.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5401920 For This Useful Post:


  6. #7524
    註冊日期
    2023-02-24
    文章
    138
    Thanks
    183
    Thanked 384 Times in 122 Posts

    預設 初步談nano dac(改) 聽感(一)

    自從昨天又run了約24小時候,今天nano dac(改)的聽感越來越穩定。可以大致來說一下聽感。


    比較的標準,翻出了過去psycho談類比性能的重要指標,分別是[^1]:


    1、『音質與音色』:同一極短時間,聽到的聲音內容,包含超高頻與超低頻的各種內容。


    2、『細節』:音樂行進時,從這個音色轉變成另一個音色的變化過程。


    3、『開放或封閉』:很多細節開始出現時,像正常音樂的流瀉出來?還是很固著地黏在一起?


    4、『從容度』:進行細節變化時,會覺得很生硬地轉折或是很流暢地轉折。<= 這個推估可能要百萬音響系統才能要求!?


    5、『現場感』:音響播放的聲音有點『髒』,跟真實現場完全一樣,而不會像罐頭一樣太乾淨;太乾淨就會失去『現場感』。


    其中,音色與音質是類比性能問題,而開放與封閉、從容度,過去認為是Jplay的性能遠超pi player所以遠勝,可以歸類是數位性能上的勝利[^6]。


    在還沒產生翻轉上述結論的情況下,以上述為標準來做搭配nano dac的整套系統下的評價。


    目前整套類比系統為:


    nano dac(改)-香堡拆線製成XLR(+-個二)-myzic(duble版)-香堡拆芯製成平衡耳機線-KP2000。


    關於類比系統性能的評價,之前(今年七月)與psycho討論過,認為關鍵應該並非數位性能。因為數位性能可以透過改善數位端(Jplay CAT的零件、供電、乃至蜈蚣串種種的供電)以低成本的方式提升(數千元上萬就夠了)。關鍵在於音質與音色這個指標能不能夠大幅度的提升,這也是諸多高價DAC共通標準:音質優秀。對於音響系統訴求是走向現場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音色的正確性。具體而言,指的是各種樂器的音色就要像真實音色一樣,不能夠只是有音色,還必須是音色跟現場一致。


    對於nano dac的改裝而言,這兩個重要指標同時構成重要挑戰。一者是改造的過程不能夠讓原本nano與現場方向一致音色跑掉;另一者是要讓音色音質不夠,導致2010年以後錄音會產生缺陷的情況被改善[^3]。


    為此,用兩個方法來做測試。首先,是早期提過的「詳細說明『音質』與『細節』的聽感經驗」[^4]以克哈斯鋼琴曲集第一軌當作測試對象,看看能不能與psycho的描述以及我在他家聽的時候,得到類似的聽感。第二,用K118與KLA136這兩張錄音第一軌的前30秒做對比。因為這兩張都是最新的錄音,而K118是暫態、頻寬、細節等數位性能特優;KLA136則是音色與音質特優,尤其是鋼琴。 如果系統仍然偏向數位性能過剩,那麼會導致K118非常好聽,KLA136則很無聊;相反則會聽不出K118暫態、動態、頻寬、細節特優的優點。如果要說nano 改造成功就應該是兩者處於平衡狀態。因為之前對於便宜的類比系統來說,一直都是K118更吸引人。


    先來談第一項測試,當時提到的測試標準是:
    「一、快速音符有沒有粒粒分明、一個個獨立分開?還是通通糊在一起?
    二、每個快速音符的彈奏指法都不一樣喔!導致每個『音質』都不一樣,聽感上會誤以為是真人演奏,只有現場才有這麼可怕的聽覺體驗。」


    「box則是漂亮地通過第一項,而且是絕對正確史坦威鋼琴之『音質』,可惜,...」


    「而我的中壢音響室剛好見證著『音質』與『細節』的絕對二分。因為我的喇叭太遜了(新品四十多萬元耶....),所以『音質』被殺音響,跟samshu與box的魔戒比起來,我的鋼琴高音鍵之『音質』根本不是史坦威!而是yamaha....其實根本是敲玻璃。

    雖然在中壢音響室是一台玻璃做的yamaha,但是我的jplay cat之『細節』太可怕了,完美無缺地通過第二項,獲得『音響超越現場』的極緻聽感!」


    「你會發現快速音群的主要音型,從0:00開始先慢速呈現,然後0:09開始加速,等一下!!從0:00到0:09,你的音響能不能聽出每個音符的『音色』『音質』都不一樣?聽不出來就放棄。

    0:09開始加速,你的音響能不能聽出每個音符的『音色』『音質』都不一樣?聽不出來就放棄。在這裡,我的三萬元桌上系統宣布完蛋。

    0:28開始全力強奏,快速音群也加速到極至了。這時samshu就整個糊了,而box粒粒分明,可惜!他的『音質』雖然妙絕,0:28之前的音質變化,因為音符很慢還可以聽清楚『細節』,到了0:28之後,快速音群的『細節』就聽不到了。

    而我的玻璃yamaha,當然從0:28開始照樣一清二楚,而且每個音符是用什麼手法敲碎玻璃也是完美呈現,反正就是一台現場演奏的玻璃yamaha嘛.............」


    本身的數位播放系統就已經有蜈蚣串+Jplay 雙CAT,所以通過第二項是理所當然,每個聲音細節、手法、敲擊的力道、鋼琴抖音的技巧都不一樣。關鍵在於第一項,到底是yamaha琴還是史坦威?


    結論上而言,聽起來可以是史坦威了。為了得到這個結論,用了兩個方法。第一,是過去去psycho家聽他的兩聲道跟耳機系統的相同曲目,跟記憶中比較之下,大概可以確認是史坦威了,尤其是跟他的主力DAC比較的記憶。


    當然記憶有高度不可靠性,所以又透過與亞瑪哈琴的錄音做對比,確認是否可以區分鋼琴音色、音質的不同與差異[^5]。兩者在目前系統上來說,音色與音質表現完全不同。縱使在錄音有複調性的情況下,亞馬哈琴的音色更清脆而直接,音色的變化細緻與豐富呈現上,相較於史坦威更少。所以,psycho才會形容亞瑪哈琴像是在敲玻璃一般,清脆直接、相對欠缺音色變化的情況。
    這個基本特質在目前的nano(改)系統上,差異相當明顯,兩者鋼琴音色不同。在史坦威聽得出演奏家每個琴鍵敲擊音色、延音音色變化萬千;亞瑪哈琴則是聽道清脆的敲擊聲,音色變化由複調性的技巧帶來。


    從上述的兩點來看,nano通過音質標準的測試毫無疑問。不過,這是2000年左右的錄音,還要接著2010年後錄音的挑戰。


    第二項測試是K118第一軌與KLA136第一軌的對比。之前的狀況會認為K118更吸引我,這不是音樂或是錄音的優勢,而是系統的暫態優勢大於音質的體現。因為在psycho的系統下,兩者呈現平衡狀態,就算是我去他那邊聽也是覺得兩個是一樣好聽的,只是K118是暫態、頻寬帶來爽感,而KLA136則是音色的優美程度。


    之前,最後一次測試時,是用mydac配上香堡拆現做的DC線。聽起來兩者差不多,但是KLA136還是略輸K118,而且有micromega家調音味道,會讓鋼琴琴聲略顯輕飄飄的(與audiomat或是nano比),大致上就是直接音削減與增加泛音的方式。


    換上nano之後,必須說的是兩者一樣好聽,處於平衡的狀態了!特別要強調的是:DC線並非香堡而是3C級的小黑線(2平方)。這意味著是nano(改)大幅度的改善了類比端的音質與音色的表現力,能夠好好的欣賞KLA136的美感(以及演奏水準略顯尷尬的小提琴手抖音技巧。根據不可靠的記憶,跟之前在psycho家用AM+myzic+KP2000(全套香堡拆線、芯系列的線材)聽起來相差有限。


    最後,聆聽大編制的KLA052 第六軌,柯隆內管弦樂團的管弦樂現代錄音,不論是音質、細節、頻寬、分離度,都沒有發生被殺音響的現象。音質與psycho家比略差一點,猜想應該是香堡用得不夠多的差異。




    [^1]: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861#post242861


    [^2]: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67560%E3%80%82


    [^3]: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744#post265744 關於2010年後錄音的問題請參考這篇。


    [^4]: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360#post242360


    [^5]: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281#post243281 亞瑪哈琴音色,雖然有複調性演奏技巧,但是還是可以區辨與史坦威琴的差異。


    [^6]: 關於這點做了測試,將Jplay的Throttle開與關來做對比。關掉後就覺得細節的流動性變卡卡的,可以用來佐證從容度仍然高度受到數位性能影響。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975#post227975 相關分享請參考。

  7.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5401920 For This Useful Post:


  8. #752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701
    Thanks
    3,761
    Thanked 5,970 Times in 1,994 Posts

    預設

    從巴黎回國,被成熟且最具代表性的法國文化嚇到一個月都在頭昏腦脹,一直在想為什麼平平是人類、偏偏人家的社會文化可以如此全面碾壓級的先進??單單憑『真心』重視藝術、『真心』把政治(權力)居次,我們東方人就大概要好幾百年才可能追得上了,越想越覺得要期待自己所在的土地真的是辛酸............

    先不管這些,在歐洲期間,a5401920得意洋洋認為DAC的改裝終於可以把我認為錢最重要的類比性能發揮出來,於是在我腦袋恢復後把a5401920與 logos(他的楊學長) 搬著 DAC來中壢音響室檢驗。結果,當然又證明了本人的黃金雙耳有多可怕!!然後,AUDIOMAT的類比性能能力真的是世界奇絕,只要有我的黃金雙耳,就可以知道AUDIOMAT到達了怎樣地絕世高度。

    引用 作者: a5401920 查看文章
    自從昨天又run了約24小時候,今天nano dac(改)的聽感越來越穩定。可以大致來說一下聽感。
    [恕刪]
    簡單來說,一開聲,我馬上就發現這台DAC在兩聲道系統表現上的嚴重缺陷:

    與先前只要花5000元的改裝 real cable nano dac比起來,新dac的確頻寬與暫態都改善一大截,但是音樂表現卻退了一大步!!

    依我的聽感,好像新dac有正確的30k到20hz的頻寬,nano dac大概是25k到30hz,數字是隨便亂估的不重要。但是新DAC從30k到20hz,有些地方特別正確,細節甚至贏過AUDIOMAT M5R!但是有些地方卻特別難聽,連NANO DAC都不如。更糟的是,不只有一處,而是至少有六處以上出現這種『正確性的不平衡』!這種結果導致播放偉大的PYKA小提琴,一下子拉得比我差,一下子拉得天下第一......導致音樂變得混濁不堪,『難聽死了!!』

    相對之下,改裝 real cable nano dac 雖然頻寬與暫態都少一截,但是『正確性的平衡』堪比 M5R,好聽太多了!!我極少數經驗,可以如此明確證明:雖然HI-FI性能正確提升,但是音響性能嚴重退步,導致『難聽死了!!』

    根據a5401920的聽感,這種音響性能要求己經完全超過KP-2000耳機的能力,他因為沒有對照組,所以只能聽出HI-FI性能正確提升。而我因為天天聽M5R,所以不必對照組,一分鐘就聽出上述問題,對照的改裝 real cable nano dac 是讓他們兩個人心服口服,順便反搫這一篇:

    logos 說 a5401920的耳機系統有資格跟中壢音響室相比??....

    想挑戰中壢音響室是很困難的......

    確定發生嚴重問題後,我們懷疑外接大電容有問題,經過與改裝師傅確認後動手拆掉外接時鐘的大電容,完蛋了!『正確性的不平衡』被改善了一大半!!再拆掉DAC晶片的大電容,『正確性的不平衡』又被改善了1/4!!最後拆掉類比放大端的四個大電容,完了!雖然『正確性的不平衡』終於合格,但是HI-FI性能的改善幾乎歸零。就『好聽』而論,我還寧可聽類比放大端『沒拆大電容』的聲音.....

    這些大電容,完全違反我與a5401920在數位端DC供電的基本原則!!我們原先一致認為:

    一、放在DC供電,大電容u値最小要1000u起跳,耐壓值最小要1000V起跳。
    二、放在BPCGT,大電容u値最小要2000u起跳,耐壓值最小要多少不知道。

    而這次是根據 AUDIOMAT使用的大電容去猜測適用的大電容,可惜我一向認為音響廠商使用的零件一定是特選的,人家的200u說不定是我們買的2000u才夠格,所以直接參考 AUDIOMAT的電容,造成難聽無比的下場,太慘了.........

    只能說,到了最藝術層次的類比性能部份,真的是專精廠商的天下,我們一般DIY或亂搞的,很難與之一較高下。再來就看看 a5401920 能怎麼走出新路了!.....

    雖然失敗,但是無論科學或藝術上,失敗就是成功之母;這次在法國深深體驗到的也是『失敗為藝術美感之母』。

    (END)

  9.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752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701
    Thanks
    3,761
    Thanked 5,970 Times in 1,994 Posts

    預設 就算是世界級的黃金雙耳,測試音響還是得非常小心!

    就算是世界級的黃金雙耳,測試音響還是得非常小心!


    再來就是要談這一篇:

    引用 作者: a5401920 查看文章
    關於先前psycho文章提到:「做了一個單邊1450u 700v的BPCGT,電源還是12V升壓成48V這種聲音較差的方式,結果跟 760u 2100V高級大電容與直接48V做的BPCGT相比:1450u BPCGT放在電源接地,760u BPCGT放在器材接地,接上『前級』的耳機孔。」[^1]這個BPCGT(下稱CGT)重要現象。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和我犯了一樣的錯誤。[恕刪]
    不知道是不是a5401920使用AI寫得像論文,所以親和力差,不容易誘發回應?......

    這是去歐洲前的最後一測,我自己來不及寫。簡單來說,我因為沒有大電容了,心裡也想測試看看是不是BPCGT一定要單邊2000u以上?所以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單邊1450u的 BPCGT,為了方便直接使用單一CAT加SSD的WAV檔再使用耳機系統測試 KLA118單一音檔,然後就出大錯了!!!

    我仗著自己黃金雙耳又對KLA118太熟悉,所以立刻發現 單邊1450u的 BPCGT 聲音改善效果極佳、沒有負面。結果 a5401920過來吐槽,僅僅只是改使用外接HDD的WAV檔,馬上發現 單邊1450u的 BPCGT 聲音改善效果 是有偏差的,普遍超低頻被吃掉了,重重打了我的臉.....

    由此可見,就算是世界級的黃金雙耳,測試音響還是得非常小心!你們看,只是懶得開外接HDD,然後就死了??

    其實就算是世界真正第一的黃金雙耳,還是一定會犯這種錯,所以這個犯錯沒什麼,但是因為去了一躺巴黎,發現這裡有嚴重的社會文化問題。

    任何人類社會,最精緻的藝術與文化一定都是由世界罕見的極緻高手領導出生的;只有這種最頂尖的天才,才有可能發掘人間最美妙的藝術與美感。

    因為平平都是人,只要拼命努力再加上一些天份,到處都可以出現世界罕見的極緻高手!在台灣,至少就有音樂圈的林主惟、音樂與音響雙重頂尖的box、一樣雙重頂尖的psycho、己經大有可為的 a5401920.......隨便數一數都可以站上世界頂尖。再說咖啡,我信任的結構咖啡根本就是米其林三星級的味道,巴黎的美食家推薦的咖啡簡直是垃圾......可以說,談到世界頂尖高手,真的到處都是,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歐洲社會與東方社會對待『高手』的文化現象完全不一樣。

    次級高手或凡人會嫉妒高手,這是人性普遍現象,不足為奇,鬼滅之刃的上弦之一就會表演給大家看了。但是不知為何,西方社會尤其是法國,面對藝術文化的高手,總是會給予真正的尊重!就算在世時不被肯定,死後一但被肯定了那就是舉國崇拜。

    而以華人而論,我們根本不尊重藝術與文化!這導致『嫉妒』的上弦之一根本不必學刀法,社會文化會教他:你只要嫌棄繼國緣一太臭屁了就可以站在道德高點!不但可以嫉妒,還可以打壓,最後還能理所當然以為自己的平凡是很高的水準.......

    正因為完全不尊重藝術與文化,除了濫用道德藉口,再來就導向崇拜『政治權力』。因為精神水準輸了,當然會轉化成利用物質水準壓人。因而最常出現:『大家都覺得那個好聽啊!』這種絕對不尊重藝術文化的象徵口號。

    我去了一躺蒙馬特,雖然小丘廣場己經被觀光客擠滿了,但是只有三面迎合觀光客,第四面硬是出現許多藝術水準高超的畫家,雖然人氣清冷,卻傲氣地面對人潮:賣不出去沒關係,林背就是要這麼畫!在華人社會,早就被勸說餓死事大快快滾蛋了。

    所以從拿破崙三世開始,建設巴黎的目的就是讓巴黎每一個人(包括罪犯與窮人)都能享受巴黎之美。而華人的皇居,當然只有政治權力高貴份子才能享受。結果,巴黎連一個盧森堡花園都可以暗地種植出直追日本最頂尖插花藝術的花圃,紫禁城或故官博物院的藝術品味除了『富麗堂皇』與『朕很偉大(歷史地位)』之外還有啥?這就是我說的崇拜『政治權力』,完全不尊重藝術與美感本身。所以,能留下來的藝術與美感只有被政治權力篩選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畫面難看到讓人噁心,但是它難道不是無情地道出華人的美感只能被限制在這種水準??

    這個世界到處都是被政治打壓或被商業俗化的垃圾,這是天經地義;但是針對偶爾冒出的絕世天才,卻不能轉化嫉妒,反而主動毀滅美好藝術的火種,這種自絕的現象只怕是東西文化差距很根本的問題。

    毀滅是雙向的,長久處在這種嫉妒中,除非有什麼宗教信念或人格異常,否則絕世天才也是人,學會把批評的人當成敵人是很安全的自保手段,從此東方社會再也沒有相互批評相互成長的文化,只剩下相互隱暪相互傷害的現象了。

    回到這個音響例子:

    做為世界級的頂尖黃金雙耳,我當然有資格嫌麻煩而隨便測試一下,然後就犯錯了.....

    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如同科學的開放環境,能有人站出來證明那是錯的,從而相互得到學習成果。可惜的是,往往不是被指正的人見笑轉生氣,不然就怕惹事而不敢指正;這都不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我們的社會文化怎麼會注定只能這樣??

    所以真的很離譜,像我這種真心樂於接受指正的人,放在東方社會簡直像唯一的聖人,放在西方社會只不過是正常情況........

    (END)
    此篇文章於 2025-08-28 04:03 PM 被 psycho 編輯。

  11.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