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頁,共751頁 第一第一 ... 251651701741749750751
顯示結果從 7,501 到 7,504 共計 7504 條
  1. #750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87
    Thanks
    3,741
    Thanked 5,928 Times in 1,978 Posts

    預設

    終於有力氣把中壢音響室的 JPLAY雙CAT 升級成完全體 大電容供電

    前文是DC蜈蚣串,這星期一也把大電容升級成完全體,簡單心得如下: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今天終於有力氣把中壢音響室的 JPLAY雙CAT 升級成完全體 DC蜈蚣串
    一、使用的多半是『小型大電容』:Electronicon 1100V 530uF,Electronicon E50.N18-534NZ0。

    這種『小型大電容』一個雖然夠用,但是至少要使用兩個並聯才能保證『聲音的正確性平衡』。

    二、使用前文的網路ROUTER供電進行測試:
    三.3.1、網路ROUTER專用排插 => 香寶寶 3x3 6號 => COSEL 1500W 24V => 另一台明緯 SD-1000L-12 => 三個大型大電容 => DAYGREEN 500W 12(24)/5 => 大黑箱7號 => 香寶寶 DC線5號 => ROUTER。
    COSEL 1500W 24V => 另一台明緯 SD-1000L-12 中間加上兩個小型大電容,以此聲音為準。

    二.1 使用四個並聯的小型大電容並且輸出為香寶寶DC線,與大黑箱+香寶寶DC 相比,完全慘敗。
    二.2 與三個大型大電容相比,動態略輸,音質大勝!!沒想到短短一截香寶寶DC線可以相差那麼大!!??
    二.3 三個大型大電容+3C線 與 四個小型大電容+香寶寶DC線 相比,24轉12使用三個大電容,12轉5使用四個小型大電容+香寶寶DC,聲音最佳。

    至此發現,大電容仍然遵守『越後端音質越重要』的基本定律。

    二.4 固定大電容位置,把 四個小型大電容+香寶寶DC線 之前再加上兩個、四個....也就是測試四並聯、六並聯、八並聯、十並聯..........最後的結論是:最多只要六個並聯就是到頂了!!八個以上完全沒有意義。

    先前測試過 a5401920 新發現的 1200V 1000UF,一個的確可以扺上兩個小型大電容,但是方便使用上未必贏過,所以我仍然推薦多並一些小型大電容,只是好像淘寶貨被我掃光了!..... 我總共用了18個.....

    而上述四並聯是使用蝦皮販售的『汽車電瓶連接線38平方粗!!』,應該是好聲的另一關鍵,只要最後一段是香寶寶DC線就行了。

    確定了小型大電容最高六並聯後,回頭玩CONTROL PC端的外接硬碟。

    三.2、CONTROL PC專用排插 => 香寶寶 3X3 5號 => 全漢 2000W。
    三.2.1、全漢 2000W 12V => 兩個小型大電容 => 香寶寶 DC線4號 => USB HUB之外接DC孔。
    三.2.1、全漢 2000W 12V => 伽利略 RHU08 之外接DC孔。
    三.2.2、全漢 2000W 12V => DAYGREEN 500W 12(24)/5 => 伽利略 RHU08 之 USB分離DC供電。
    總共含己接上的兩個共剩下六個小型大電容,有三個地方要吃電,要怎麼分配最好?直接講結論:答案是2、2、2。也就是:

    三.2.1、全漢 2000W 12V => 兩個小型大電容 => 香寶寶 DC線4號 => USB HUB之外接DC孔。
    三.2.1、全漢 2000W 12V => 兩個小型大電容 => 香寶寶 DC線5號 => 伽利略 RHU08 之外接DC孔。
    三.2.2、全漢 2000W 12V => DAYGREEN 500W 12(24)/5 => 兩個小型大電容 => 香寶寶 DC線6號 => 伽利略 RHU08 之 USB分離DC供電。

    至此除了電腦外,幾乎能上大電容的通通上了。

    (END)

  2.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3. #7502
    註冊日期
    2013-04-28
    文章
    25
    Thanks
    0
    Thanked 2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為什麼要駁入hub?

  4. #7503
    註冊日期
    2023-02-24
    文章
    128
    Thanks
    170
    Thanked 361 Times in 110 Posts

    預設 關於「普遍超低頻」

    自從psycho的音響開始變貴之後,系統表現超低頻的能力,在他的評價系統之中就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就認為超低頻的完整性以及中高低頻正確的平衡二者共同構成旗艦系統的重要指標。為了判斷系統是否能夠正確判斷超低頻,還發展了「管風琴測試法」來分辨現象。

    近期,對於超低頻現象的發現,最重要者莫過於普遍超低頻現象。所謂的普遍超低頻,根據psycho說明是指:「使用單一隻獨奏小提琴來解說最清楚:單一獨奏小提琴,絕對不會有任何超低頻音符或泛音。但是確錄音,使用正確音響播放正就會發現小提琴發聲時,整個音響空間都會有該小提琴共鳴出來的『超低頻』支持小提琴的所有聲音,如果故意把這些25HZ以下的超低頻濾掉,那個這個小提琴的音質就會變得很單薄,高音音色變得更很乾躁,總之就會發生:超低頻音符與超低頻泛音都沒問題,但是音質音色大輸特輸的現象。」

    如果將這個現象,用通用性的聲學概念來說明。所謂的超低音(
    Sub-bass)指的是20 Hz – 60 Hz範圍的聲音,在此範圍內的聲音「多以感受振動為主」,常見於管風琴16′音栓。在高一些則是所謂的低音(Bass)在60 Hz – 250 Hz內,低音鼓的音域就在這個範圍內。至於小提琴呢?

    標準小提琴的最低開放弦(G₃)基音約為196 Hz,屬於「低音」頻段(60 Hz–250 Hz)中較高端的區域,因此無法直接發出更低的「超低音」(Sub-bass,16 Hz–60 Hz)。這也就是psycho所說的「單一獨奏小提琴,絕對不會有任何超低頻音符或泛音。」
    進而我們可以推論,所謂的超低頻約略等於超低音
    (Sub-bass),至於是否包含到20Hz以下的聲音,則有待討論。

    進一步而言,既然小提琴是無法發出超低音的,則如何理解有「超低頻」支撐小提琴這個現象呢?對此,必須先有的核心觀念是人耳與大腦組成的聽覺機制與測量頻率的機器不同。如果以小提琴獨奏會來演奏現場來說,小提琴確實不可能產生足夠低的頻率。不過,人耳存在腦補的現象。具體而言,心理學上指出人耳存在缺失基頻效應,當小提琴發出一串諧波(如392 Hz、588 Hz等)但基頻(約196 Hz或更低)缺失時,聽覺中樞會根據諧波之間的時序自相關訊號,自動「推算」出那不存在於頻譜中的低頻音高,讓人聽到似乎來自196 Hz 以下的音調。此外,組合/差音效應也可能導致人類的腦補,若同時播放兩個純音,內耳的非線性特性會產生頻率等於 f₂−f₁ 的差音(以及和頻 f₁+f₂),聽者可感知到低於原始音調的額外音高;在小提琴多重弦音交疊時,也可能在耳內生成主觀的低頻差音。因此,小提琴獨奏時,在現場容易引起人耳腦補的頻率,被錄音捕捉,同時又能在極低失真的情況下播放出來,就可能產生psycho說的「正確音響播放正就會發現小提琴發聲時,整個音響空間都會有該小提琴共鳴出來的『超低頻』支持小提琴的所有聲音」進而,一旦把這個聲音濾掉,會導致樂器整體音色表現的差異。用比較點單的話來說,就是聽起來不像真實現場會聽到的小提琴聲。

    比較詳細的說明,psycho那個不太精確的普遍超低頻概念後,以下是psyhco製作的音檔,有三首小提琴獨奏錄音,其中有兩者是具備普遍超低頻,一者沒有。先來提供給大家測試、玩看看。至於到底哪一些是、哪一些沒有,之後再來公布答案,以及描述聽覺現象。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usp=drive_link






    (p.s.這篇本來應該psyhco來寫的,但是看他都不動,大概是老了,只好由我來代筆,順便把東西給講清楚說明白)
    (p.p.說人老了,是因為在某個普遍超低頻測試裡面,某人說自己聽不出來,可不是我亂說的。)

    參考文獻
    頻率分段


    1. Teach Me Audio. “Audio Spectrum Explained.” Sub-bass: 20 Hz–60 Hz; Bass: 60 Hz–250 Hz; Low Midrange: 250 Hz–500 Hz; Midrange: 500 Hz–2 kHz; Upper Midrange: 2 kHz–4 kHz; Presence: 4 kHz–6 kHz; Brilliance: 6 kHz–20 kHz. (Teach Me Audio)
    2. TSCables.com. “Audio Frequency Range: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Sub-bass down to 20 Hz; Bass: 60 Hz–250 Hz; flat response: 20 Hz–20 kHz. (TURNSTONE CABLES)
    3. A Beginners Guide to the Audio Frequency Spectrum (Stufinder). Sub-bass: 20 Hz–60 Hz; Bass: 60 Hz–250 Hz; … Presence: 4 kHz–6 kHz; Brilliance: 6 kHz–20 kHz. (Stufinder)
    4. VCELINK. “Audio Frequency Range: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Sub-bass ≈ 20 Hz–60 Hz; Bass: 60 Hz–250 Hz. (VCELINK)

    缺失基頻效應 (Missing Fundamental)


    1. Moliner, Rämö & Välimäki. “Phase-matched Harmonic Generation and Variable Slope Exponential Weighting for Virtual Bass System.”
    2. AES Paris 2016 Conference. “Virtual Bass System (VBS) is based on the psychoacoustic phenomenon called ‘missing fundamental.’” (AES)
    3. Oo, N. “Perceptual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assessment for virtual bass system.”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2014)。

    組合/差音 (Combination/Difference Tones)


    1. J. Acoust. Soc. Am. 48 (1A_Supplement):114–121 (1970). “Combination Tones on a Nonlinear Cochlear Model.”
    2. Stoop et al. “Salient nonlinear phenomena of hearing: Combination-tone generation.”
    3. J. Acoust. Soc. Am. 101:3554–3563 (1997). “Fine structure of the 2 f₁–f₂ acoustic distortion product (ADP).” (PubMed)
    4. PubMed (PMID 3745662). “Suppression and (2 f₁–f₂)-difference tones in a nonlinear cochlear model.” (PubMed)
    此篇文章於 2025-05-07 11:41 AM 被 a5401920 編輯。

  5.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5401920 For This Useful Post:


  6. #750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87
    Thanks
    3,741
    Thanked 5,928 Times in 1,9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5401920 查看文章
    [恕刪]
    (p.s.這篇本來應該psyhco來寫的,但是看他都不動,大概是老了,只好由我來代筆,順便把東西給講清楚說明白)
    (p.p.說人老了,是因為在某個普遍超低頻測試裡面,某人說自己聽不出來,可不是我亂說的。)
    參考文獻
    [恕刪]
    缺失基頻效應 (Missing Fundamental)
    1. Moliner, Rämö & Välimäki. “Phase-matched Harmonic Generation and Variable Slope Exponential Weighting for Virtual Bass System.”
    2. AES Paris 2016 Conference. “Virtual Bass System (VBS) is based on the psychoacoustic phenomenon called ‘missing fundamental.’” (AES)
    3. Oo, N. “Perceptual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assessment for virtual bass system.”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2014)。
    你這個徒子徒孫輩的,不負責寫東東,還想要我來寫?......

    不過寫得很正確啦!就不知道是不是用AI寫的.....

    我一向懶得找學術論文,因為覺得我們『玩音響』是『通識教育』,學術論文是『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裡,越多正確知識絕對越厲害;但是在通識教育裡,常常出現『越多正確知識』反而越沒水準的相反現象。所以常常懶得理會專業學術研究.....

    不過上述參考文獻讓我上去看了一下AES網站,才發現很多專業論文跟我猜想的聽覺心理現象完全符合,對我來說這些都是真正的心理聲學研究,不過有這些程度的人到底能不能享受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真是好奇!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