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共7頁 第一第一 ... 567
顯示結果從 61 到 65 共計 65 條
  1. #61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54
    Thanks
    332
    Thanked 445 Times in 12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地下室很好啊!我也是用地下室,唯一的問題是除濕機不能省。不過,聲音還是會傳到別的樓層去,木造房屋加上冷暖氣的風口。我晚上聽太大聲的音樂還是會被老婆罵。
    哈哈,kevin兄倒是提醒了小弟,
    得把除濕機搬進來音響室!
    不過小弟比較幸運,二三樓臥室區的冷暖氣管線,
    和地下室是分開的,
    目前測試,音響音量全開到耳朵聽不下去的程度,
    樓上小孩房間就算晚上夜深人靜仍然聽不到聲音嘿嘿。

    目前調整到聲音不錯的擺位如下圖

    整個擺位稍微往空間的右方,而不是放正中讓左右對稱,
    主要是那根承重樑對「視覺」的影響太大了。
    閉上眼睛時音像很完整,但張開眼睛看到一根柱子豎立在那,
    腦袋瞬間拉回現實、什麼都腦補不出來了。
    因此妥協一點往右移,讓柱子在視覺上跟左喇叭在一起,
    降低它對腦袋建立音像的影響。

    這次也很明顯感受到大空間的優勢和劣勢。
    大空間讓喇叭和座位能離牆夠遠,也能很好消化低頻能量,
    room mode量了一下在34hz左右,
    就算不額外處理room mode,仍不太影響音樂聆聽。
    因此現在大編制播起來遠遠好於樓上的12坪音響室,
    音量調大毫無壓縮的氣勢定位層次又不會雜亂!

    劣勢就是,大空間天生殘響就比較長,
    且這麼大的面積,要壓低殘響也是個大工程,
    把25個bass trap擺一擺,加上兩塊大地毯,
    好不容易把200hz以上的rt60很一致地壓到500ms,
    不過我的耳朵習慣在350-450ms左右,
    所以小編制聽起來噪感重一點、質感沒之前那麼好。
    這也急不來,只能慢慢把音響室進駐家具然後佈置舒適,
    殘響才比較好適當地降低到我習慣的範圍。

    但壓殘響還是比壓room mode容易多了,
    且聽音樂不用擔心吵到小孩,心理壓力小很多,
    因此總的來說,對新音響室還是非常滿意啦!

  2.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3. #62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54
    Thanks
    332
    Thanked 445 Times in 125 Posts

    預設 100 Hz駐波處理 in 3坪小空間

    一個禮拜以來對空間繼續改善,
    現在在聲音質感的部分也已經回到之前的水準了,
    加上大空間以及能夠毫無顧忌的開大音量,
    真是太過癮太享受啦!

    主要大功臣是買了三片之前提過的acoustic blanket,
    把地下室後2/3的空間隔開,大幅降低了reverb time,
    在13-18ms左右兩三根很強的反射音也壓下去了,
    非常有效價格又實惠!
    (但跟三年前買的比起來,感覺變薄了不少...)
    順便附上上篇和現在的RT60對比





    右喇叭離牆比較近,大約只有1.1米,
    計算起來側牆反射音只比直達音慢了5ms左右,
    SL建議LX521側牆反射音要達到至少6ms delay,
    人腦才能忽略反射音只處理直接音。
    所以就根據網友製作的工具計算出要toein 29-30度,
    來達到6ms delay。
    門後的electrical room剛好拿來放cat和電供




    儘管SL不建議側牆做吸音,
    但比較起來,我還是比較習慣放上244 bass trap的聲音。
    左喇叭往樓梯口的部分也用一個acoustic blanket阻隔起來,
    降低樓梯通道產生的reverberation。




    空間處理完成,現在又能好好享受音樂了!
    剩下就是要處理從外面花圃鑽進electrical room的老鼠XD
    以免它們誤觸電供造成短路著火就糟了囧
    此篇文章於 2024-03-17 09:36 AM 被 k900733 編輯。

  4.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5. #63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54
    Thanks
    332
    Thanked 445 Times in 125 Posts

    預設 100 Hz駐波處理 in 3坪小空間

    趁昨天有空時,把音響室的空間好好處理一下,
    主要就依照SL對LX521給出的適用空間建議來做:

    1. Diffusive front wall,因此前牆就裝上GIK GridFusor來做擴散

    2. Avoid absorption on side walls,但我還是想稍微處理第一反射點,因此再各擺上一片GridFusor。

    3. Open back/ absorptive rear wall。 由於聆聽位離後牆還有四五米,又有用acoustic blanket隔開,而且多的GIK244都丟在後牆,所以不是什麼問題。

    4. 天花板SL沒提到,所以我就用傳統方法,放上四吋GIK244來吸音

    5. 剩下一些牆面就放上之前買的半圓形擴散板。看研究說這種半圓的擴散要隨機放,擴散效果比較好;放太密擴散效果變差而且有frequency-dependent pattern。所以就隨便東貼一片西貼一片












    不管測量看起來怎樣,還是要來實聽啦!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專門的擴散,
    聲音聽起來跟吸音確實很不一樣,
    還在多聽消化中。

    但有個非常神奇的改變一定要分享。
    晚上老婆下來音響室視察,我則坐到右喇叭處,
    但整個聲音舞台完全維持原樣,沒有崩潰集中到右喇叭。
    比如BNL的Pelassy柴可夫斯基小協,
    在上圖一皇帝位時,pelassy大約在柱子處,
    左喇叭到柱子之間延伸出去則是樂團小提琴部。
    坐到右喇叭前,pelassy(紅)以及小提琴部(黃)的位置如下圖



    聲音舞台幾乎沒變,就只是像在現場換到右邊一點的座位後,
    自己跟他們的相對位置變了。
    接著又試了Patricia在Alpha的那張Deux最後一軌,
    我從左喇叭一直走到右喇叭,Patricia始終在白色櫃子那邊;
    接著又試了一些唱片也是如此。
    看來總算有點接近SL論文裡說的optimal stereo reproduction了,
    這真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此篇文章於 2024-05-18 10:21 AM 被 k900733 編輯。

  6.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7. #64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54
    Thanks
    332
    Thanked 445 Times in 125 Posts

    預設

    前兩個禮拜想要來好好整治一下電源,
    在另一串爬文看到bchsieh大大推薦電箱掛磁環,
    回想起來幾年前看到那幾篇大家討論時,
    也買了十顆TDK ZCAT2035-0930A,
    不過當時沒辦法開電箱所以就隨便夾在一些電器上,
    但效果並不顯著,就沒管他了。
    現在自己房子可以開電箱,
    趕快把磁環翻出來但只找到6顆,就先掛上用電量大的迴路。
    沒想到一試成主顧,趕緊再上digikey訂了50顆,
    把主電箱次電箱除了音響系統用的地下室迴路外,
    通通掛上磁環。




    至今將近兩個禮拜,
    蠻確定在我這裡,磁環並不會對音響系統產生副作用,
    而帶來的提升程度之大,僅次於年初換喇叭,
    因此決定來分享一下。

    第一個最明顯的提升是,低頻變非常沉、非常穩,
    就像是系統終於吃飽了的感覺,動態對比也明顯更強了。

    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很多極弱音都浮現出來了。
    似乎這些極弱音以前都被掩蓋在雜訊下,
    現在系統noise floor降低後,就聽得到了。
    而且這些極弱音不只是音響性意義上的細節,
    更重要的是對演奏上的補足,
    讓高頻的高貴感、演奏的流暢性、還有演奏的細膩表情,
    都更完整地呈現。
    一個比喻是湖裡的一座連續的山脈,以前湖水水位比較高,只能看到凸出來高高的山;
    現在湖水水位下降了,就能看到整個綿延的山體了。

    這讓我重新認識了很多錄音,
    所以才會說提升程度僅次於年初時的換喇叭。
    50顆磁環加上運費、稅、和其他雜七雜八後也才$70,
    就能帶來這種提升真是太划算了!

  8.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9. #65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54
    Thanks
    332
    Thanked 445 Times in 125 Posts

    預設

    自從把音響室搬到地下室,
    不僅空間更大(9.6m x 6.7m),也不擔心吵到家人,
    就很常邀請燒友來家訪,
    無論中外燒友都被LX521自然又真實的音像所震驚
    (對新認識的燒友,我很喜歡偷偷觀察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很有意思XD)
    後來有次跟一位老燒聊,他提到追求兩端延伸的關鍵是建立在良好中頻的基礎上。
    這句話讓我思考很久,因為我一直以來隱隱覺得,
    我的系統還是過於理性、缺少了點「溫暖」,
    但由於我太喜歡我系統的音像,所以也沒急著做什麼變動。
    之後有一個在音響店工作大半輩子的燒友來訪,
    他也提到要是溫潤度warmth能夠再好一點就完美了
    也讓我正視這部分,因此有了這連串的升級

    22MG
    這顆中低音單體是Dr. Frank Brenner (FB) 從SL接棒Linkwitz.store後,
    對LX521推出並經過SL認可的兩大改進之一。
    FB從多個候選單體中,根據失真、擴散特性等,
    選出最適合LX521的22MG作為升級單體
    其賣點是
    - 在工作頻段100-1000hz,二次三次諧波失真都在聽覺閥值以下
    - break up resonance在5khz,遠高於工作頻段
    - 消除舊單體U22在700hz左右的resonance

    由於影響warmth的頻段就在100-1khz這段,
    而且我用DSP作為LX521的分音,只需要額外加上一組eq給22MG即可
    因此就下訂了一對來試試。





    開聲後不得不說,滿滿的失望
    LX521最讓我著迷的開闊感和自然的音像完全消失
    只剩下搶戲的中低頻帶來的不平衡聽感
    用力run幾天仍然不見改善,
    期間多次U22 跟22MG來回切換比較,始終無法愛上22MG
    就把它擱置在一旁了。
    後來我在使用者論壇問其他用家的意見,
    有人提到是分音器設定的問題,
    也因此開啟了下一個升級

    Precision ASPv2
    之前的DIY篇有提到,LX521的主動分音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走數位DSP,另一個是走類比ASP
    而ASPv2是FB對LX521推出的第二個改進,
    改以cascade topology來避免傳統的平行分音造成的問題
    也針對22MG做調整,優化了各音路之間的相位,
    因此決定試試ASPv2並再給22MG一次機會
    DAC就二手找了一台Topping D90 III Sabre擋一下

    DSP跟ASPv2大小對比





    開聲後確實驚艷,聲音非常流暢,平衡性也回來了
    微細節、音色溫潤度、層次感都顯著提升,
    輕微的揉弦或是木管細微吹奏抖音都能聽到了,
    音像依舊是令我著迷地真實自然。
    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開闊感沒以前那麼好,
    後來多次的實驗以及新舊系統來回比對,
    大概確定LX521溫暖跟厚度 vs 開闊感是個取捨,
    舊系統追求開闊感而稍微犧牲中頻表現,聽感略微單薄,
    相比之下,新系統聽起來音樂生命力更為飽滿,
    因此對新系統很滿意。
    (不過舊系統的開闊音像實在太對我胃口,
    因此打算之後再做一組中高音帳板給舊單體,
    就不用再做選擇了XD)

    另外在友站有人問到新舊頻響,
    這其實也是我當時對比的一環,不意外地
    DSP+U22 vs DSP+22MG vs ASPv2+MG22
    儘管三者的聽感非常不同,但in-room response都長一樣,
    不過影響聽感的不只頻響,還有離軸響應和其他的,
    這就不是我在這能量的了
    (而事實上,SL也不建議業餘者自己在室內量測,
    "more often, you will find it misleading")

  10.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