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05-08, 11:40 AM
#6601
1.硬體管理員顯示是USB DEVICE 而已,無從判斷是否為USB3.0
2.把5V 電源拆掉試著讓機器透過USB吃其他的5V 但無法運作
拆掉機器看,可能是上面的網兄提到的用工控模組去兜的
3.請容我有空仔細比較再回覆,當初購買只要能讓我在育兒空閒連上AirPlay 快速可以聽一些歌,本身是沒什麼期待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ct0221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17, 01:46 PM
#6602
最近把BIOS其他USB連接埠關閉後,並且在此情況下將Pioneer S13J-X的新firmware刷入光碟機裏,我覺得rip出來的檔案變得更好一些,主要差異在細節、穩重感、動態感、暫態。
我覺得之前教授得出高階主機板不好聲的原因應該是高階主機板太多USB接口,如果沒有關閉額外的USB就會造成衰聲。
以下提供測試的rip檔案供試聽:
SAINT LOUIS_006 track01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ur...w?usp=drivesdk
ALPHA_ALPHA380(貝多芬)
CD6 track6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QHE...w?usp=drivesdk
同理,如果還有其他雜七雜八功能會影響電源純淨度跟暫態的,我覺得就會衰聲。
另外1.025V的CPU電壓表現很不錯,頻率是4000MHz,但如果升壓到1.030V~1.075V就會衰聲,動態變小一些。即使溫度還不高,似乎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希望在Z690主機板這個問題能減少,不過大概是一樣了。我會用外置水冷方案讓電腦主機內的配件盡可能冷,看看對聲音的變化如何。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gangster.tank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18, 12:43 PM
#6603
 作者: psycho
所以第一個重點是:只有最正確的數位播放系統,才能播放出『絕對正確的低頻』,目前只有JPLAY CAT能做到。
※ ※ ※
再來是對『音質』的全新體會。
這個聽感實在太違反多年來新天新地的習慣了!連我自己都覺得心虛....。後來音響系統越來越正確,隨著把新天新地同好請來中壢音響室多次聆聽,目前最服氣的理由是最近一次,Higuma認為我的耳朵有極端可怕的『頻寬偵測能力』,無論音響聲音好壞,優先抓的就是頻寬足不足。這個看法我是服氣的,不過連續三天操了M4 72小時,仔細比較過去 M3R 會嚇死人的正確錄音、正確演奏與歷史錄音,我想我己經破解了音響上所謂的『音質』是什麼了。
『音質』就是『絕對正確的低頻』。也許應該說,『音質』就是『正確性的平衡』;只是一般音響玩家最多只能要求『中頻的正確性』,新天新地級的高手玩家才能摸到『高頻的正確性』,能摸到『低頻的正確性』簡直世上罕見(看看有幾個人聽得出無伴奏小提琴的超低頻?),再能要求『正確性的平衡』真的是世界第一了。因此我可以直接簡化成,『音質』就是『絕對正確的低頻』。
從以上的『音質』體會,可以發現我們終於能把『音色』與『音質』正確區分了。只要頻寬不夠正確,所有談論質感、音質的,都只是『音色』造成的假象。真正的音質,就是『正確性的平衡』;最具體的指標,就是『有沒有絕對正確的低頻』。這個指標是極其昂貴的存在,完全想不到如何讓它入門且超值??
(END)
我的這個問題在想說該放在這個討論串還是另外一個討論串?不過想想還是放在這裡,因為我想就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也就是教授口中所稱的「腦補能力」會是什麼。
從上面教授的文章看完,我當時就冒出一個問題,「那麼我聽到的東西又會是什麼?」畢竟我使用的系統,應該不會有所謂的「正確性的平衡」。然而我有教授所稱的「腦補能力」可以用這種系統聽得出差別。這一定有其原因,只是我們現在不知道。
而我也是最近身體狀態的下降,(主要表現在注意力上面,而因為我有長期的關注自身的注意力,所以我可以察覺到這個的變化。當然我也有客觀的東西可以做對照。)才發現自己的注意力似乎有「相對獨立的面向」。我認為這個是目前難以或無法量測的「參數」,但這「參數」會與「辨別演奏實力」有直接關係。因此我想丟上來當作參考。
第一個是「注意力的精度下降」,這個說實在的在日常生活上並不需要那麼高的精度。(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需要說我的身高是180.1648413公分。但如果你要描述手機的電路板,那應該就要了。)所以很難解釋或讓人理解,只有需要用到高精度的事情的時候才可以察覺。但因為我的這部份下降,所以這段期間我是不想聽古典樂歷史錄音的。因此我推斷,高精度是與「腦補能力」的直接相關。而高精度在現實當中,應該是電競選手會有的東西。其他領域,我猜會是藝術家或藝術領域的人會有的東西。像是彈鋼琴(大師等級)一定是高精度的事。
第二個是「注意力強度的下降」。這個是相對好理解的:睡不飽失神就是其中一種表現。會有一小段時間,注意力無法維持在同樣的強度。
有趣的是以上兩個似乎可以獨立運作。可以低精度但強度還在(可以注意到,卻無法注意到以往的那麼多細節)。或者高精度但失去持續性(有一段時間會失神,但是其餘時間都可以辨識出細節)。
我認為我的「腦補能力」是這兩者的綜合。比方說現在我的狀態依然沒之前的好,聽歷史錄音一兩首就感到腦袋打結(動腦過度的感覺)。所以,音質之後,或許可以找到「腦補能力」的相關參數。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20, 09:19 PM
#6604
這個討論看起來比較符合音樂音響討論串,不過在這裡也無妨。
有趣的是以上兩個似乎可以獨立運作。可以低精度但強度還在(可以注意到,卻無法注意到以往的那麼多細節)。或者高精度但失去持續性(有一段時間會失神,但是其餘時間都可以辨識出細節)。
我認為,上述的『精度』就是高傳真的音響性能或音樂素養,『強度或持續性』就是『累了』。的確!音響的正確性越高,越可以長期保持『精度』而不『累』:以前分辨演奏好壞或錄音好壞可能要多聽幾次,現在幾乎一次就可以分辨清楚了;以前聽全部演奏音符(總譜的內容)會累死,頂多撐兩個小時;現在解析完四個小時的管弦樂譜也不會累。所以,高價且正確的音響之存在價值,的確就是用錢來換取便利性與舒適性沒錯..... 
不過要達到『解析完四個小時的管弦樂譜也不會累』的音響器材,可能要破百萬元,而且破百萬元只能解析貝多芬,一百五十萬才能解析華格納、馬勒,要能解析拉威爾與之後的法派音樂,可能動輒都要兩百萬元以上.......要如何拉低價格門檻?那就要等新一代的正確音響玩家了。
 作者: yuntree
我的這個問題在想說該放在這個討論串還是另外一個討論串?不過想想還是放在這裡,因為我想就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也就是教授口中所稱的「腦補能力」會是什麼。
從上面教授的文章看完,我當時就冒出一個問題,「那麼我聽到的東西又會是什麼?」畢竟我使用的系統,應該不會有所謂的「正確性的平衡」。然而我有教授所稱的「腦補能力」可以用這種系統聽得出差別。這一定有其原因,只是我們現在不知道。
而我也是最近身體狀態的下降,(主要表現在注意力上面,而因為我有長期的關注自身的注意力,所以我可以察覺到這個的變化。當然我也有客觀的東西可以做對照。)才發現自己的注意力似乎有「相對獨立的面向」。我認為這個是目前難以或無法量測的「參數」,但這「參數」會與「辨別演奏實力」有直接關係。因此我想丟上來當作參考。
第一個是「注意力的精度下降」,這個說實在的在日常生活上並不需要那麼高的精度。(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需要說我的身高是180.1648413公分。但如果你要描述手機的電路板,那應該就要了。)所以很難解釋或讓人理解,只有需要用到高精度的事情的時候才可以察覺。但因為我的這部份下降,所以這段期間我是不想聽古典樂歷史錄音的。因此我推斷,高精度是與「腦補能力」的直接相關。而高精度在現實當中,應該是電競選手會有的東西。其他領域,我猜會是藝術家或藝術領域的人會有的東西。像是彈鋼琴(大師等級)一定是高精度的事。
第二個是「注意力強度的下降」。這個是相對好理解的:睡不飽失神就是其中一種表現。會有一小段時間,注意力無法維持在同樣的強度。
有趣的是以上兩個似乎可以獨立運作。可以低精度但強度還在(可以注意到,卻無法注意到以往的那麼多細節)。或者高精度但失去持續性(有一段時間會失神,但是其餘時間都可以辨識出細節)。
我認為我的「腦補能力」是這兩者的綜合。比方說現在我的狀態依然沒之前的好,聽歷史錄音一兩首就感到腦袋打結(動腦過度的感覺)。所以,音質之後,或許可以找到「腦補能力」的相關參數。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25, 01:15 PM
#6605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COMPUTEX線上發佈會上,AMD正式公佈5nm Zen 4桌機處理器Ryzen7000的大量細節。在展示中,AMD特別提到了,在算繪軟體Blender中,16核的Ryzen7000旗艦SKU,對比Corei9-12900K,快了31%。
雖然今年的Ryzen7000原生內建RDNA2 GPU,但Blender主要吃CPU和記憶體,看起來Zen 4的性能發揮非常讓人期待。同時,同樣的16核Zen 4在《Ghostwire Tokyo》遊戲中,原生加速到了5.5GHz頻率。
------
如果是『全核』都能這麼快的話,那我真的是AMD Yes了!
但不知道AM5主板有沒有好的供電主板,24相之類的。
還有不曉得有沒有像Intel那樣可超頻North bridge頻率,因為這個對於降低Memory latency很重要,也不知道AMD的記憶體控制器有沒有比Intel更優。
實際還得看主機板設計跟CPU實測,這讓我對Zen4有點期待。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gangster.tank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25, 02:48 PM
#6606
根據這個推特
https://twitter.com/hms1193/status/1528959687697260544
ASRock X670E Taichi Carrara - 24+2 Phase
ASRock X670E Taichi - 24+2 Phase
印象中X670系列供電是更猛的。所以其他家的頂規主機板應該也有同等級的供電。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26, 02:02 PM
#6607
 作者: gangster.tank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COMPUTEX線上發佈會上,AMD正式公佈5nm Zen 4桌機處理器Ryzen7000的大量細節。在展示中,AMD特別提到了,在算繪軟體Blender中,16核的Ryzen7000旗艦SKU,對比Corei9-12900K,快了31%。
雖然今年的Ryzen7000原生內建RDNA2 GPU,但Blender主要吃CPU和記憶體,看起來Zen 4的性能發揮非常讓人期待。同時,同樣的16核Zen 4在《Ghostwire Tokyo》遊戲中,原生加速到了5.5GHz頻率。
------
如果是『全核』都能這麼快的話,那我真的是AMD Yes了!
但不知道AM5主板有沒有好的供電主板,24相之類的。
還有不曉得有沒有像Intel那樣可超頻North bridge頻率,因為這個對於降低Memory latency很重要,也不知道AMD的記憶體控制器有沒有比Intel更優。
實際還得看主機板設計跟CPU實測,這讓我對Zen4有點期待。
1.肯定不會是全核5.5,至少一般環境不太可能,但全核5G應該可以期待
2.高階MB供電能力肯定沒有問題,但有沒有類似APEX那樣的超級旗艦就不好說了
3.北橋應該已經是個歷史名詞,我想你說的是記憶體控制器,這部分Zen架構因為有
獨立的IO Die所以一定有時脈跟電壓選項,反倒是intel記憶體控制器有沒有獨立時脈
我不是很確定。
4.Zen4的IO Die是這次強化的重點之一,預期應該能追上12代的水準,但其實它本身
的時脈才是我關注的重點,希望能達到2.4G甚至3G以上。
5.你要看記憶體延遲最好還是AMD跟AMD自己比,因為架構差異很大,比到12代那邊
絕對數值應該還是有差。但要討論兩邊優劣,拿記憶體延遲還蠻不客觀的。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iguma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27, 05:21 PM
#6608
 作者: Higuma
1.肯定不會是全核5.5,至少一般環境不太可能,但全核5G應該可以期待
2.高階MB供電能力肯定沒有問題,但有沒有類似APEX那樣的超級旗艦就不好說了
3.北橋應該已經是個歷史名詞,我想你說的是記憶體控制器,這部分Zen架構因為有
獨立的IO Die所以一定有時脈跟電壓選項,反倒是intel記憶體控制器有沒有獨立時脈
我不是很確定。
4.Zen4的IO Die是這次強化的重點之一,預期應該能追上12代的水準,但其實它本身
的時脈才是我關注的重點,希望能達到2.4G甚至3G以上。
5.你要看記憶體延遲最好還是AMD跟AMD自己比,因為架構差異很大,比到12代那邊
絕對數值應該還是有差。但要討論兩邊優劣,拿記憶體延遲還蠻不客觀的。
我也傾向於不可能全核這麼高,我會用分體式水冷去壓溫度來超頻。
至於有沒有Apex這種超級旗艦,也是我很關注的點。
North bridge在Intel這裡就是CPU Cache Clock,但不曉得以哪個為準,只知道這個越高記憶體延遲越低,比超CPU主頻還有感。不知道AMD的I/O die能不能對應?還是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對現在的AMD可以說是毫無概念。
因為我只能以Intel CPU的經驗下去對比,我怕買了AMD後聲音不如Intel的理想,所以除了主頻還有一些沒看過的以外,我會更注重記憶體延遲,比較基準是看AIDA64。不曉得有沒有什麼軟體能看出Intel與AMD不同延遲?就是有一個客觀基準的,如果有,還請不吝賜教。
最後,我還是高機率會買12900ks(體質才不會太差)+z690 apex。如果有13900k+z790那更好,目前DDR5海力士普條可以輕鬆超頻到6000了。
主板電源設計也超級重要,我覺得除了超頻以外,如果能避免高電壓下導致的衰聲,那就能放心超頻了。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gangster.tank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27, 09:12 PM
#6609
我會以ipc為參考標準,記憶體延遲zen4是看能逼近intel多少,
不用期待能超越。不客觀指的是一樣參數下,zen架構記憶體延遲
就是會比較高,但他也搭配了更大的CPU cache去因應,所以我
才說架構不同,。
cache clock我猜就是cpu內的控制器時脈,包括cache/ram,跟
zen的io die應該是差不多的,但zen是獨立一顆die而非intel那樣傳統的
SOC架構。詳細你可以google一下網路上的討論,國外ROG社群可能會有
資料。
至於高電壓,我覺得那在本質上就是個tradeoff,跟溫度也不完全是同一件事,
只是通常高電壓帶來高溫,會讓問題更嚴重。水冷到底是不是個好方案,我是
存疑的,也許你之後會有心得可以分享。
此篇文章於 2022-05-27 09:16 PM 被 Higuma 編輯。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iguma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5-30, 03:53 AM
#6610
最近看到對岸有出一個全優化HIFIPC
享聲的AMC D1 跟 AMC D2,好像從主機板開始就跟廠商合作優化
從BIOS到主機板上的時鐘,到電源都幫你優化好,價格也沒到飛天遁地,也就5~11萬台票
之前的耳機祭好像有到台灣出展過,聽說風評不錯,不知道有沒有人想衝一下
http://www.soundaware.net/productinfo/565088.html
http://www.soundaware.net/productinfo/793619.html
此篇文章於 2022-05-30 08:04 PM 被 AnimeCG 編輯。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