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05-24, 03:48 PM
#3301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5-24, 09:32 PM
#3302
 作者: psycho
見鬼了!查了一下google大神,好像真的只有一顆4495?這不是要嘲笑dac晶片的性能過剩了嗎?昏倒!!......
看了一下內部圖,dac的類比輸出是不是經過了一大堆自行堆出來的零件、然後才進行rca或xlr輸出?所以是自行設計類比輸出buffer嗎?我文組的看不懂......
然後真有意思,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 與 Audiomat Maestro 3 的 dac 內部看不出有何不同?只有外接電源相差極大。除非是改了什麼看不到的,否則同樣是環型變壓器,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那兩個洩露型號可能會被尹清楓掉的東東....為什麼比工業交換式電源+大電容還要強那麼多啊!?因為從Audiomat Maestro 3跳到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聽感的差異真的就像是 低階工業交換式電源+1個大電容 跳到 高階工業交換式電源+3個大電容 一樣。而 tempo 2.8 跳到 Maestro 3,我就覺得有音色本質的改變了。
Audiomat Maestro 3 和 reference從AK4495出來之後,經過了LRC低通濾波,接著是離散式buffer到XLR輸出。
離散式buffer另外又接往OPA2134做平衡轉單端訊號,才送到RCA輸出。
Audiomat Maestro 3 和 reference的類比輸出部分的供電,小弟之前好像已經有提過。
一般的DAC或是前級這種低耗電的機器,若是使用傳統供電方式,幾乎都不脫 變壓 -> 整流 -> 濾波 -> 穩壓 這樣的形式。
但是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 只有變壓、整流、濾波,完全不穩壓。
由於不做穩壓,濾波電容陣仗就一定要夠大,才能夠將60Hz/120Hz抑制到夠低的程度。
這也就是為什麼Audiomat Maestro 3的類比部分的電容量約28萬uF,而reference更超過40萬uF。
大型變壓器+大水塘+不穩壓供電,電源阻抗應該可以壓得非常低。
 作者: psycho
再者,如果 bc大魔王 你那麼清楚關鍵點,會不會你把 d50s 的關鍵點加上大電容,它就又突飛猛進了?可是,現在的 高階工業交換式電源+3個大電容+d50s 我己經覺得很可怕了,如果關鍵點加上大電容還可以再進步一截,我就要懷疑對於你這種等級的diy高手,多麼高價的dac都沒什麼了不起了。但是,如果diy高手的dac這麼猛,怎麼會沒有人發表對市場上錄音錯誤唱片的攻擊??
[恕刪]
教授,小弟電路菜鳥,但是關鍵點就那幾個,電容接上之後用儀器測一下就一翻兩瞪眼,很多人都會啦...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5-26, 01:05 AM
#3303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5-26, 12:58 PM
#3304
-
The Following 11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arnoldonomics,Deen,k900733,kevintran,LSP000,pawaslider,psycho,seafood,stchen,tetsuka,yuntree
-
2020-05-26, 03:18 PM
#3305
此篇文章於 2020-05-27 07:06 PM 被 bchsieh 編輯。
-
The Following 10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5-27, 01:31 PM
#3306
bchsieh前輩您好~
小弟對前輩提到的Gm和TIM失真參數很有興趣,想和前輩討論一些問題。
1. Gm metric能算是特別優秀的失真指標嗎? 以High Fidelity的角度來看的話~
"Auditory Perception of Nonlinear Distortion" 這篇論文裡面,Gm應該是用來(加權式?)衡量non-linearity of a transfer function。作者Earl Geddes (此君似乎是科學化喇叭設計大師,已退休) 提出這個失真參數的目的看起來是討論失真與好聽與否(悅耳?)之間的關係。在diyaudio上的討論串 (diyaudio 討論串 ) 裡面Dr. Geddes也有提到這個參數更多是設計給speaker design用的 (雖然理論上DAC、擴大機也是可以用,畢竟是算non-linearity的),因為傳統的THD和IMD無法清楚說明為甚麼有些喇叭受歡迎/好聽,有些則否。
"subjectively nonlinearity (in loudspeakers) didn't matter very much"
"Less so for electronics, but they are, for the most part, completely linear anyways, so again, nonlinearity is not much of an issue."
小趣聞,Geddes的公司在Harman的一個大辦公室旁邊XDD
2. TIM應該是算Slew-Induced Distortion? DAC上應該測不了TIM?
TIM相關的研究、辯論大部分應該是在1980's前後。但根據小弟對電路和訊號的知識,TIM應該算是slew rate不夠所造成的失真?
主張TIM很重要、一直都很重要的代表人物John Curl則是建議所有人在設計擴大機時,SR >= 50V/us,JC自己則是 SR >= 100V/us。印象中John Curl說過TIM很重要也是管機的優勢所在。
(但義法半導體認為SR =100 V/us 沒有意義,見documentation)
(雖然小弟覺得以TDA2030A的THD和IMD來看,能不能合理測到TIM要打個問號~)
另外一派(代表人物包括Curl的對頭Cherry)則認為合理設計的擴大機不會有TIM的問題,而且並沒有太多奇妙的設計秘訣,也絕不是無腦丟掉negative feedback。他們認為60's的管機從電路設計來看,TIM就已經被妥善處理了(小弟沒有閱讀過真空管相關的電路,但negative feedback的設計確實在60年代就有了)。90年代美國的Wolcott也提出合理的negative feedback設計上不會造成TIM的問題。
小弟自己的理解是,如果在設計擴大機時考慮Power Bandwidth (PB = SR/(2*pi*V)),那應該就可以對TIM有很好的把握才是。
AES上有TIM的名詞介紹: "...properly designed negative feedback was proved not a problem. Subsequently, this test has fallen into disuse..." 連結
另外在DAC上,小弟想像不出要如何對DAC輸入方波鋸齒波之類的訊號? 最接近的是數位訊號輸入band limited square wave... 但感覺不是很合理@@
小弟在看量測數據時,對瞬態的猜測是看THD vs. Frequency。考慮DAC輸出訊號(16bit 44.1KHz),最大的斜率變化應該是22K full amplitude的正弦波? 如果瞬態有問題的話,高頻正弦波的THD應該會噴掉才是~
Wolcott 官網 (可惜這家公司已經收掉了)
此篇文章於 2020-05-27 01:35 PM 被 arnoldonomics 編輯。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rnoldonomics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5-27, 02:44 PM
#3307
 作者: arnoldonomics
bchsieh前輩您好~
小弟對前輩提到的Gm和TIM失真參數很有興趣,想和前輩討論一些問題。
arnoldonomics兄您好,從您的回文專業度來看,應該是小弟要稱呼您一聲前輩吧..
小弟拋磚引玉,不怕丟人現眼的情況下,終於有越來越多真正的專家出聲了 
(也許是因為看不下去小弟在此胡言亂語.. )
 作者: arnoldonomics
1. Gm metric能算是特別優秀的失真指標嗎? 以High Fidelity的角度來看的話~
"Auditory Perception of Nonlinear Distortion" 這篇論文裡面,Gm應該是用來(加權式?)衡量non-linearity of a transfer function。作者Earl Geddes (此君似乎是科學化喇叭設計大師,已退休) 提出這個失真參數的目的看起來是討論失真與好聽與否(悅耳?)之間的關係。在diyaudio上的討論串 ( diyaudio 討論串 ) 裡面Dr. Geddes也有提到這個參數更多是設計給speaker design用的 (雖然理論上DAC、擴大機也是可以用,畢竟是算non-linearity的),因為傳統的THD和IMD無法清楚說明為甚麼有些喇叭受歡迎/好聽,有些則否。
"subjectively nonlinearity (in loudspeakers) didn't matter very much"
"Less so for electronics, but they are, for the most part, completely linear anyways, so again, nonlinearity is not much of an issue."
小趣聞,Geddes的公司在Harman的一個大辦公室旁邊XDD
是的,您說的沒錯。
Gm metric這個指標當初設計出來是應用在喇叭設計上。
而就如您所說的,理論上DAC和擴大機也可以用,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有人用來測量DAC和擴大機。
是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小弟也不知道,畢竟目前連一個數據都沒有。
要累積一定的Gm對應聽感的數據量,才能有一些結論。
但是以目前常用的測量指標無法直接連結到聽感好壞的情況下,
任何未被列為常規測試項目的指標,都可以是候選指標之一。
 作者: arnoldonomics
2. TIM應該是算Slew-Induced Distortion? DAC上應該測不了TIM?
TIM相關的研究、辯論大部分應該是在1980's前後。但根據小弟對電路和訊號的知識,TIM應該算是slew rate不夠所造成的失真?
主張TIM很重要、一直都很重要的代表人物John Curl則是建議所有人在設計擴大機時,SR >= 50V/us,JC自己則是 SR >= 100V/us。印象中John Curl說過TIM很重要也是管機的優勢所在。
(但義法半導體認為SR =100 V/us 沒有意義,見 documentation)
(雖然小弟覺得以TDA2030A的THD和IMD來看,能不能合理測到TIM要打個問號~)
另外一派(代表人物包括Curl的對頭Cherry)則認為合理設計的擴大機不會有TIM的問題,而且並沒有太多奇妙的設計秘訣,也絕不是無腦丟掉negative feedback。他們認為60's的管機從電路設計來看,TIM就已經被妥善處理了(小弟沒有閱讀過真空管相關的電路,但negative feedback的設計確實在60年代就有了)。90年代美國的Wolcott也提出合理的negative feedback設計上不會造成TIM的問題。
小弟自己的理解是,如果在設計擴大機時考慮Power Bandwidth (PB = SR/(2*pi*V)),那應該就可以對TIM有很好的把握才是。
AES上有TIM的名詞介紹: "...properly designed negative feedback was proved not a problem. Subsequently, this test has fallen into disuse..." 連結
是的,TIM是slew rate不夠造成的失真,而很多人都說TIM早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但是,就跟THD、IMD一樣,TIM不可能完全為0。
測量TIM的技術遠遠不如THD、IMD那麼成熟和精確,但是目前看來人耳卻是對TIM非常敏感(相對於THD和IMD來說)。
Benchmark AHB2的一些review也有提到這台機器的TIM可能遠低於一般的負回授設計的機器。
所以,現在的問題在於,對人耳來說,TIM要多低才夠好?
以前看過一個計算,20KHz以下的音頻,DAC輸出的jitter只要低於20ps,人耳就無法分辨了。
可是事實證明,jitter就算是壓到1ps以下,人耳都還是可以聽得出進步。
所以,小弟還是覺得TIM在聽感連結上,應該有很大的潛力。
 作者: arnoldonomics
另外在DAC上,小弟想像不出要如何對DAC輸入方波鋸齒波之類的訊號? 最接近的是數位訊號輸入band limited square wave... 但感覺不是很合理@@
小弟在看量測數據時,對瞬態的猜測是看THD vs. Frequency。考慮DAC輸出訊號(16bit 44.1KHz),最大的斜率變化應該是22K full amplitude的正弦波? 如果瞬態有問題的話,高頻正弦波的THD應該會噴掉才是~
Wolcott 官網 (可惜這家公司已經收掉了)
您說的沒錯,方波就是band limited square wave,而鋸齒波也是比照辦理。
其實,應該有很多DAC的22KHz全輸出正弦波,THD都噴掉....
重點是,測量的bandwidth夠不夠寬。
如果量測儀器的bandwidth只設定在音頻範圍,也就是22KHz以下,22KHz正弦波的THD會被嚴重低估。
有不少THD vs. frequency測量圖犯了這個錯誤。
此篇文章於 2020-05-27 02:57 PM 被 bchsieh 編輯。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5-27, 09:15 PM
#3308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5-27, 09:25 PM
#3309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awaslider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5-28, 07:30 AM
#3310
 作者: pawaslider
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而且幾位高手的對話我都按了Thanks,免得人家發現我完全看不懂... 
可以請問前輩們thanks要怎麼按嗎QAQ
我找了好久找不到lol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rnoldonomics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