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恕刪
		
			
			
				
					  作者: Deen   教授曾經在拉威爾的音色藝術 一文中,有詳細的解說
 
先強調一下我是用普通小筆電+249元便利商店耳機聽的 
所以聽感可能會和真正的錄音和演奏有很大的落差:
 
 哈哈
 你PO這連結
 我剛剛用手機聽了JANSONS的第12樂章
 停不下來
 
 我很欣賞JANSONS
 
 用啥媒體
 都無法阻擋我們聽音樂的熱情
 
	
	
	
		
		
		
		
			 
			
				
					
	恕刪
		
			
			
				
					  作者: Deen   
 至於在第四個版本,也就是第二支youtube影片中
 比較可以聽到"第三種音色"
 但有些地方fagott會稍微明顯地小小跳出來
 這時融合感會變得沒那麼強,這算是樂團的音準沒有準到嗎?
 
 我不愛肚打沒
 所以我沒聽
 
	
	
	
		
		
		
		
			 
			
				
					
	Kevintran不好意思,我岔題一下
		
			
			
				
					  作者: drkao   哈哈你PO這連結
 我剛剛用手機聽了JANSONS的第12樂章
 停不下來
 
 我很欣賞JANSONS
 
 用啥媒體
 都無法阻擋我們聽音樂的熱情
 
 
 看到drkao那麼欣賞JANSONS,剛好前幾天我在聽展覽會之畫,所以也在youtube上找了JANSONS的展覽會之畫來聽。確實就像drkao說的,以線條突出為重點,然後我覺得他的手法是:即使在合奏時,也會刻意突顯某一、二項樂器,幫聽眾標記出重點來,然後被突顯的樂器會一直變來變去,這一小節是大提琴、下一小節馬上換成長笛…,此外,樂句與樂句間經常有明確的斷點,所以聽眾在他的引導下,可以很順暢地在短時間內聽到多條旋律線的交織,猶如被爸媽手把手牽著的小孩,一步一步穩穩地往前走,就算用爛耳機也可以舒服地一直聽下去。
 
 
 不過這種手法似乎某種程度犧牲了樂器融合在一起時的音色美感,也就是樂器與樂器間的區隔明顯,比較沒有融合成除了樂器本身以外的音色。說"似乎"是因為我用爛耳機聽,不太確定是否如此,或許用比較好的音響聽,也可以聽到很融合的美感吧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此篇文章於 2018-01-30 11:37 PM 被 psycho 編輯。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感謝賽口教授和高醫師的指導。晚上回家再仔細聽聽。
 Deen網兄要是對Jansons有興趣,新天新地還有不少他指揮RCO Live的SACD,大特價中呢!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fa266e00b4aeb4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關於分辨音色及樂器
		
			
			
				
					  作者: kevintran   這倒是未必. 我現在的猜想是我的系統(可能是喇叭)在中低頻的某些頻段有些模糊不清,導致音色變化不容易分辨. 
 反而跟低音解析比較無關
 跟中高音比較有關
 當然低音也很重要
 
 音色的組成是泛音結構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泛音結構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kao For This Useful Post:
		
	 
	
	
		
		
		
		
			 
			
				
					
	https://youtu.be/zPUe7O3ODHQ
		
			
			
				
					  作者: kevintran   這倒是未必. 我現在的猜想是我的系統(可能是喇叭)在中低頻的某些頻段有些模糊不清,導致音色變化不容易分辨. 
 這是Lion King的一首歌Be Prepared
 用手機就可以聽到Contrabassoon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kao For This Useful Post:
		
	 
	
	
		
		
		
		
			 
			
				
					
	這點我完全同意,不過低音的解析度似乎可以幫助我分辨樂器形體大小. 這對於我分辨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很有幫助,巴松管的音像似乎也比較「緊密」.
		
			
			
				
					  作者: drkao   關於分辨音色及樂器
 反而跟低音解析比較無關
 跟中高音比較有關
 當然低音也很重要
 
 音色的組成是泛音結構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泛音結構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會讓我困擾的原因,因為在這幾段齊奏的時候,我無法分辨它們在樂團不同位置,音像的不同,以及音色的差異.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剛剛翻了一下CD櫃子,拿夏伊指揮RCO(Decca),很容易就聽到巴松管跟低音巴松管了. 看來是錄音的問題.
 我聽的是單套版,晚一點再試試全集版. 猜想大概不會差太多.
 
 哈!安心了,音響沒被殺.
 
 PS:好久沒聽這個版本,錄音錄得鉅細靡遺的. 葉Sir曾經告訴我這是他最推崇的一套馬勒,錄音果然很讚!
 
				
					此篇文章於 2018-02-04 04:17 AM 被 kevintran 編輯。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您不可以發表回覆您不可以上傳附件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