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交待一下聲音質感提升到一百多萬元的高價音響系統,對錄音藝術會有什麼不同觀點。
基本上對於加料或修飾過的錄音,有可能不像低價位HI-FI鑑聽音響那麼龜毛。
最明顯的是新天新地有些新錄音反而退步的唱片,如某些 ZZT 或 FUGA LIBRAL。原本是覺得變得很難聽,非常後悔買下來而且從此不買該錄音團隊的任何唱片。提升成破百萬的質感音響系統後,這些唱片沒有那麼難聽了!這時憑他們高明的演奏技術,該唱片就變得可聽了。
有些 CASCAVELLA 的唱片原先覺得錄壞了!現在還是覺得錄壞了,但是勉強能聽。
Archipel Records 與 LIVING STAGE 這種幾無加料的拼命出版之歷史錄音是最最誇張的:原先只覺得HI-FI性能絕佳,現在是連質感都把所謂60、70年代的『黃金時期』(聽唱片公司在放屁啦!)錄音打到地獄去。
最最誇張的是一張 PHILIPS錄音的哈絲姬兒+馬克維奇+拉慕魯樂團,所有演奏者可以說是我永遠的最愛,而我早在三十多年前就買下『應該是』全台灣第一張CD、花了幾仟元的第一版LP、最近出版的SACD。結果一張 LIVING STAGE 的 LS4035178:
http://www.hifido.co.jp/KWSTAGE+6/G1...4921-91189-60/
這種唱片的考證資料有可能出錯,所以只能看看就好;依唱片資料應該是1955年12月12日于巴黎香榭麗舍劇院所錄。指揮為克路易坦,樂團為ORTF。
結果 NO.24 鋼琴協奏曲的樂團一出現,尤其是木管,他XX的拉慕魯樂團這種神的等級怎麼會輸ORTF輸得一蹋糊塗?PHILIPS在錄啥?然後哈絲姬兒的鋼琴一彈.......嗚,聽了近四十年的哈絲垃圾,直到這張三百多元的平裝CD才聽到真正的哈絲姬兒.......
可憐我那些第一版CD、高價LP與SACD通通填海了......這張 LIVING STAGE 大概是十年前買的,當時只是覺得它的鑑聽性比PHILIPS好。沒想到十年後音響提升到一百多萬,不只鑑聽性,幾乎全部的音響要素都是狂電PHILIPS,這是『不正式的錄音』對上大廠錄音甚至還加上新發行的SACD。
還有一家 PIERRE VERANY 唱片也很有趣。這家是老一輩音響玩家都公認的超級發燒錄音,而我使用10萬級鑑聽結果是判定不合格,加料太多。但是當初還是為了法國樂團與法國演奏買了十幾張,就放在唱片櫃發霉.......現在己經罕為人知的唱片,這幾天清洗好RIP進JPLAY 雙CAT 播放系統,咦?還不錯聽耶!雖然是次等錄音,但是己經完全無礙讓我欣賞『當時』的法國演奏水準了。
還有,這樣的高價系統,SACD的播放效果進步多一點;如果說原來的10萬元系統,SACD>CD,那麼現在就是 SACD>>CD。不過,這也只是同一錄音而己。一但錄音本質不同,那麼再怎麼SACD都救不回來,錄音本身決定一切。
整體而言,高價音響系統因為聲音質感爆增,所以對於錯誤錄音的容忍度的確變大;但是它也可能把原先很殺音響的唱片播放地非常成功,所以錯誤錄音固然能聽,但是正確錄音變得『更加』好聽太多,最後還是懶得浪費時間去聽次等錄音了。因此只要對音樂欣賞這件事保持嚴格而不受文化工業的污染,那麼高價音響就不會是錯誤錄音的遮羞布,反而可以成為真正欣賞音樂的正確道路了。只能說,幸好一直都是從便宜音響入門,重視鑑聽性重視HI-FI而不重視質感,所以一直走在正確的音樂欣賞道路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