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03-21, 10:42 PM
#111
Walter Susskind Conducting
The London Philharmonic
CCS 7006 331/3 rpm stereo
一向有「指揮中的指揮」美譽的華爾特‧蘇斯金( Walter Susskind )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演出。

這張唱片與上一張同樣是移師倫敦原班人馬器材,同一地點,1978年10月19日與23日的錄音。由老牌指揮華爾特‧蘇斯金( Walter Susskind )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演出。
1913年出生於捷克布拉格的蘇斯金一向有「指揮中的指揮」美譽,主要是尊敬它的藝術才華以及對寬廣曲目的技巧詮釋。早年曾再布拉格德國歌劇院擔任大指揮家塞爾( George Szell )的助理,1946年開始他的交響樂指揮生涯。他曾指揮過柏林愛樂、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費城管弦與克里夫蘭交響樂團,也有七年曾任聖路易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也與倫敦愛樂長期合作,僅1978年音樂季,即指揮演出十四場,因此彼此默契十足。
這張LP的第一面收錄了普羅高菲夫的「三個橘子之戀」組曲,這是普氏自其1921年的同名歌劇音樂摘錄組成,成為世界各地音樂會極受歡迎曲目。全曲燦爛生動,在蘇斯金的詮釋下極其壯麗,令人興奮。唱片的第二面則有拉威爾的「圓舞曲」與法雅的「短促的人生」舞曲。「圓舞曲」原名「維也納」,副標題是「維也納華爾滋樂章」,這首拉威爾以諷刺手法處理維也納圓舞曲調,成為音樂會極受歡迎的常客。法雅1905年的歌劇「短促的人生」只有其選曲較為人知,其中「第一號舞曲」最受喜愛,活潑有力。
這張唱片的錄音成效與「古爾德指揮古爾德」可謂姊妹作,也同樣是直刻錄音的經典。
-
-
2010-03-21, 10:43 PM
#112
1685:A Sound Odyssey
CCS-7007 33 1/3 rpm stereo
「1685:A Sound Odyssey」使用當代大鍵琴比十八世紀古樂器理想,透過瓦連替非常熟練樂器發聲的複雜細索性能,以應付直刻錄音整面唱片不可停頓或樂器機械的任何閃失。

這是由當代大鍵琴演奏家斐南多‧瓦連替( Fernando Valenti )演奏1685年代多位巴洛克作曲大師的大鍵琴作品集,於1978年12月2、3日由錄音師帕特‧馬洛尼( Pat Malony )、刻片師拉利‧范‧伐肯柏格( Larry Van Valkenburg )在美國加州柏克萊Crystal Clear Studio所做的直接刻片錄音。
瓦連替是大鍵琴音樂的文藝復興者,他路過史卡拉弟( Scarlatti )550首作品的408首( Westminster單音唱片 ),也錄過巴赫( Soler )的46首作品,選入這張LP的曲目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巴赫、韓德爾與史卡拉弟號稱1685年代大鍵琴作曲三大家。
透過瓦連替的巧手,大鍵琴可以帶您來趟十七世紀的音樂奧德賽( Odyssey,漫遊 ),您可以經驗這一樂器的纖細微聲,也可以震撼它的嘎扎和弦,以及激烈的不諧和音。雖然大鍵琴不具勢不可擋的音量,卻具有豐富的音色與透明的細節,因此演奏不易,再生也不易。作為直刻錄音之用,使用當代大鍵琴比十八世紀古樂器理想,音樂演奏者必須非常熟練該樂器發聲的複雜細索性能,以應付直刻錄音整面唱片不可停頓或樂器機械的任何閃失。
唱片第一面收錄了史卡拉弟的「四首奏鳴曲」、巴赫的「二首小步舞曲」與韓德爾的「薩拉邦德舞曲」。第二面則收錄有索勒的「G大調奏鳴曲」、「彌賽特舞曲與塔波舞曲」、浦賽爾(Purcell)的「G大調組曲」、巴赫的「二首小前奏曲」以及史卡拉弟的「第九號奏鳴曲」。
巴赫的音樂博大精深,卻也有較短簡輕快樂章,如二首「小前奏曲」與「小步舞曲」,仍是珠磯之作。史卡拉弟與巴赫同年,在生命最後的二十年寫下550首大鍵琴曲,他的曲作特徵是善用西班牙民謠與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而發揮燦爛的炫技於無線的想像力。撒克遜人的韓德爾是當時樂壇紅人,影響力勝過巴赫,他擅於反覆使用自己的旋律或挪用他人主題,「薩拉邦德舞曲」取「D小調組曲」具有印象深刻的主題,也為電影「亂世兒女」( Barry Lyndon )採用。浦賽爾天才早逝,他的聲樂語氣樂曲作極豐,這首「組曲」是短小精悍之作。拉摩以歌劇著稱,他從歌劇取材改編的大鍵琴作品普受歡迎,音樂模仿風笛並具精美裝飾的特殊風格,這首「塔波舞曲」即是範例。這張LP採近距離拾音,觸鍵、踏板、敲弦以及機械聲響鉅細靡遺,動態極大,能量十足,頻域寬廣,古色古香,直刻錄音發揮沒有加油添醋,也沒有遺漏絲毫的效果。
-
-
2010-03-21, 10:45 PM
#113
Space Organ
CCS 6003 33 1/3 rpm stereo
「Space Organ」這張LP發揮直刻片錄音驚人的音效,劇院管風琴的非凡能量與超大動態、模仿管弦各部之逼真、上天下地的無限頻域,在在令人聽得目瞪口呆、大開耳界。

以劇院巨型管風琴演奏太空電影音樂比管弦樂團更添增一份神秘氛圍。Crystal Clear Records於1979年4月5、6日在奧立崗州波特蘭的「風琴磨坊」以直接刻片錄製這張「太空風琴」專輯,帶領聆者神遊太虛,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星戰之旅。
「風琴磨坊」是一家披薩餐廳,裝置有世界最大的一部劇院管風琴,這是管風琴製造工程師丹尼斯‧黑德伯格( Denis HedBerg )經歷十六年收集風管組裝而成。管風琴裝在三個房間,特別設計的彎角牆與天花板做為傳聲號角以力將音樂傳佈道餐廳每一角落。這是一部機械加上電磁操作的樂器,主要的動能即來自六十馬力的電子馬達所產生的每分鐘高達6,000立方呎的風量。擔任這張唱片演奏的約拿斯‧諾德沃( Jonas Nordwall )是「風琴磨坊」的首席風琴師,他對這部樂器的性能與操作極為?熟,也極具音樂才氣,因此是這張錄音的不二人選。
唱片第一面是由選自「星際大戰」與「超人」電影配樂組曲,第二面則取材自電影「第三類接觸」與「銀河戰星」配樂。
這張LP發揮直接刻片錄音驚人的音效,劇院管風琴的非凡能量與超大動態、模仿管弦各部之逼真、上天下地的無限頻域,在在令人聽得目瞪口呆、大開耳界。要播放這張唱片也不容易,您的唱頭循軌要好,您的喇叭要夠牢固也要能再生超低音,因為連續極低頻強震可能讓人大呼過癮,也可能另人唉聲嘆氣!
-
-
2010-03-21, 10:46 PM
#114
Richard Morris / Atlanta Brass Ensemble:
Sonic Fireworks Vo1.I & Vo1.II
CCS 7010 & 7011 33 1/3rpm stereo
這兩張總標題命名為「Sonic Fireworks」專題,Fireworks一般中譯為煙火、煙花、焰火,專輯裡每一首由管風琴、銅管組、打擊樂交織出奇幻音響、意外音彩針有如欣賞變化無窮的火花。


1979年3月,僅僅花了三個夜晚,管風琴家Richard Morris與12為銅管好手( 包括小號炫技名家John Head )、兩位敲擊樂手、指揮Jere Flint與Crystal Clear Records的超級錄音團隊,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王者基督大教堂以直接刻片完成兩張「為管風琴、銅管與打擊樂器的音樂」專輯。擔任現場混音錄音的仍是為前兩張唱片「1685:A Sound Odyssey」與「Space Organ」操刀的Pat Malony。
錄音教堂的這部Fratelli Ruffatti管風琴具有三排鍵盤、59個混合音拴,與「Virgil Fox:The Fox Touch」那部同一廠家,來自義大利的Padua,規模稍小,卻也是令人興奮之作。主奏管風琴的Richard Morris正是亞特蘭大人,十二歲即成為亞特蘭大大眾管弦樂團的獨奏家,曾在維也納音樂學院以獎學金受較Nadia Boulanger與Robert and Jean Casadesus門下,曾登上紐約卡內基廳與林肯中心艾麗斯廳,是當代美國管風琴炫技名家。
這兩張專輯總標題命名為「Sonic Fireworks」,Fireworks一般中譯為煙火、煙花、焰火,在聽過這張專輯,筆者認為譯為「音響火花」最為傳神,因為每一首由管風琴、銅管組、打擊樂交織出奇幻音響、意外音彩真有欣賞變化無窮的火花。
唱片第一集A面從著名的「凡人鼓號曲」( Copland )敲開序幕,從大鼓的捶擂、震動空氣的音浪,銅管的穿透、嘹亮泛金的咆哮,定音鼓的俐落、彈跳鼓皮的明晰,即可明白這是一場平衡卓絕的錄音。道地二首「致敬」( Bliss ),管風琴以君臨天下之姿導入,驚人的超低音令人毛髮悚然。第三首「不再有事讓你悲傷」( Brahms ),管風琴與銅管悲憫合唱,有若布拉姆斯「安魂曲」的迷你迷撒。唱片B面第一首是基高特的「大合唱對話」,原曲是以法國風琴(又稱大合唱)的第四鍵盤與整部管風琴對話,Morris的改編曲再加入銅管合唱,結果在層層高潮的管風琴音浪中增添無比燦爛亮麗音彩。第二首是巴赫著名的「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是測試管風琴下行音階的「肺活量」,當然也測試揚聲系統的極端頻域與能量,也測試演奏者的速度、準度與詮釋,基本上Morris展現圓滑流暢的技藝,但是仍然不及Virgil Fox的沉穩與動態。
唱片第二集A面從「蘇魯之語錄」( Richard Strauss )序奏開始,沿地滾滾而來又沉又厚的管風琴前導,右後側的銅管群與左後側的定音鼓隨後對答,透過直刻類比錄音,我們可以極真實地感受銅管的傳真音爆與音樂,以及非電子風琴所能表達的「風管」傳音。第二曲是「第五交響曲中的觸記曲」( Widor ),銅管群與管風琴融為一體排山倒海般地陣陣襲來,極為震撼,請特別留意再樂曲開頭由管風琴32呎轟擊管( Bombarde )產生的模擬鼓聲。第三首是「英雄詩篇」( Dupre ),管風琴與鼓號樂隊非常傳神地描繪英雄的事跡與精神。B面收錄三首十八、八世紀曲作,古意盎然又鮮去層出,第一首是「古輪旋曲」( Mouret ),為路易十四時代的戲劇音樂,今改編為管風琴與銅管群的表演,活潑愉悅。第二首是「夏康舞曲」( Couperin ),通常猶大鍵盤演奏,在此改編為管風琴簧管與銅管群的對話。第三首「小號歌調與曲調」極為特別,由三段音樂組成,第一段式獨奏即興小號與管風琴的小號管與銅管的競賽奏,與管風琴齊鳴做慶典奏樂,熱鬧莊嚴,極其精彩。
1979年後,數位錄音崛起,與未見Crystal Clear Records陸續發行直刻唱片,無論如何,在錄音歷史上,他們已樹立多項里程碑,即便制SACD時代,這些直刻唱片的錄音成就永遠不會動搖。嚴肅的音響迷若有機會在二手市場發現這現唱片,請不用懷疑,務必搶購。
-
-
2016-01-20, 09:24 AM
#115
我的2016大禮物---mbl 101 X-treme 開箱文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9127375&type=3
【蔡醫師專欄1---美樂】110. 我的2016大禮物---mbl 101 X-treme 開箱文
更新於 11 小時前
應該很少音響迷的太座會主動敗機器,我是幸運者之一,心中自是感動,感謝!
其實肖想過這對喇叭,也公開多次說過這是當代最好的喇叭,只是已退休,NOLA也很好,就從未啟口。這次是緣於「元旦在辜董家聽到了mbl極致美音,深受感動!乘著蔡醫師仍耳聰目明,決定購入聆賞!NOLA 喇叭已經陪了蔡醫師數千個朝夕夜晚,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們仍將珍藏於民生東路的音響室,繼續造福學員。」 內人如是說!
我的開箱文只是個引子,不可能馬上說詳情,在藝聲老闆老蒲、小蒲和兩位同仁的駕輕就熟,「六大箱打開來,mbl 現身了」。共重1700公斤的mbl 101 X-treme,經過細心層疊架構,乾淨俐落,花了兩小時組裝完成,包括所有全新單晶銅接線,其他器材都未更動。開聲測試,左右相位都對了,先擱著,陪同將NOLA移師民生東路教室。
回來後,以降龍18掌初調中間定位,它還有許多可調的設定,就慢慢把玩了。 可以先說的是,的確好聽,傳真、活生、無染、透明,是當代最好的四件式喇叭,沒錯!














蔡克信調音研究社 - 美藝人生會
非營利組織
https://www.facebook.com/tsaiaudio1812/
-
The Following 1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chanc95,chkuo2,dandy,edwardmos,eric_hsu,ethan.yang,eva98712,hidoson,jackiejin,Rendy,Ted Chen,小佐,小曾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