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38 條

查看主題

  1. #34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59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教授,

    您說的大部分小弟都同意,但有一部分小弟有不同的意見。
    用極複雜的演算法的確有比較高的機率可以猜出接近正確的內插點(也就是升頻),但小弟猜測還是比不上LP的聲音。另外,用前後五分鐘的訊號來猜內插點似乎不是標準作法。標準作法還是得有更高取樣率的參考波形來找出演算法之後,再依照演算法去算出內插點。小弟的想法和一般升頻理論的差別,在於一般升頻理論用的參考波形為原始波形,而小弟想用LP的波形來當參考波形。關於演算法,可以用machine learning(例如ANN類神經網路)的方式計算出升頻的關係式。因為正好machine learning以及類神經網路算是小弟吃飯的傢伙之一,所以才會想到可以這樣做。

    等小弟有空的時候,會嘗試利用高醫師上傳的176KHz和LP兩個檔案,找其中一小段樂段送進電腦找演算法,然後利用計算出來的演算法,將176KHz的另外一段樂段“降頻"為96KHz(因為LP.wav為96KHz),然後跟LP.wav的同樂段比較聽感。

    小弟覺得這應該是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但送進電腦算演算法之前的前置作業困難重重,因為必須將176KHz和LP的相同樂段的波形在時間軸上對齊。高醫師的LP系統已經是最頂級的,但小弟猜測,就算是最頂級的系統,轉速還是無法絕對的恆定。而就算是高醫師唱盤的轉速是絕對恆定,當初刻片的時候的轉速,能不能達到絕對恆定也是不得而知。只希望對齊不會太難,要不然實驗就沒辦法進行了。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好學的 bchseih,給你一個升等論文級的學術研究方向,好好去傷腦筋,我還沒去找資料看看我是不是原創....

    無論數位取樣多麼細,點與點之間的資料我們是未知的,你說對了。而你早就知道人耳絕對可以聽到遠比 192k更高的高頻了,再者左右耳聽到同一個192k,但是相位差只要0.1度(還是多少?),馬上就會產生『定位知覺』。所以就算數位取樣到384k,左右耳相位差個0.0000000000000001(數值是唬爛的),就會出現錯誤的知覺。

    但是對於我們的知覺系統,只要隨機雜訊(對,你懂的random jitter)呈現『常態分配』,那麼這個雜訊就會被我們的知覺系統自動過濾;或者說,它將完全不影響我們的知覺結果。

    今天數位播放進行數位升頻就是死在這點,點與點之間的中間值要取多少?一般的音響器材只會取1/2,大錯特錯!比較正確的方法,是根據前後5分鐘的聲音數據,推估常態分配下中間值應該多少,使從前一點到第二點之間的數值符合常態分配。如果第一點是0,第二點是1;根據常態分配,中間值有可能是0.8或0.2,絕對最不可能出現的就是0.5;但是幾乎所有電腦播放程式都是計算成0.5。

    這也是為什麼數位音量控制絕對比類比音控還要爛非常多的原因。數位音控通常是砍一個bit,結果完全不符合常態分配,聲音整個扭曲變爛。反而 d/a 之後接類比音控 遠比數位音控更准確太多了。

    最高價位、最頂級的音響研發可以躲這個問題:只要使用正確的d/d轉換程式,d/d就不會出現我說的問題;但是需要的電腦運算速度,大要用到美國國防級的cray電腦.... 否則以 i7-4790k 的運算速度來說,大概要解個三天三夜才能算完10分鐘的數位轉換.....

    所以你說的『理論上』是正確的,只是實作起來會死人;不如使用類比處理,因為d/a之後的類比低通濾波,剛好是一個常態分配曲線的濾波器,完全符合人耳的先天特性,只是可能有類比本身的其他失真問題。其他不同的d/a晶片我沒去研究過......

    從這個理論來說,不見得要用LP當中介,用類比母帶當中介就可以了,甚至只要D/D轉換器材裡有一段是純類比的就可以了。想像一下它出的CD唱片不是AAD也不是DDD,而是DAD....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