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8 共計 8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8-06-28
    文章
    25
    Thanks
    4
    Thanked 56 Times in 23 Posts

    預設

    難以根除的謠傳:

    ◎ 誤導之一「小空間不能再生極低頻」

    長久以來,樂器原理的計算公式被用來當作小空間不能再生極低頻的依據,

    但事實上,低於該計算公式所得的頻率,不是低頻可以再生的最低頻率,而是該空間的最低共振頻率*(簡正波、駐波),
    另請注意,低於該計算公式所得的頻率,不但不會生不出來,反而會被加強,這就是所謂的 room gain,來自於反射音的建設性干涉。
    ※ 僅考慮到三維軸向


    ◎ 誤導之二
    「超低音擺前面 "相位調 0 度"、超低音擺後面 "相位調 180 度"」



    容易搞錯的事情:

    「LFE 和 Subwoofer 的異同」

    LFE(低頻效果)聲道有別於其他聲道,不是「1」個完整頻寬的聲道,故以「.1」聲道來區別或表示。
    輸入 Subwoofer 的訊號或環擴的 SW 端子輸出的訊號除了 LFE 聲道的訊號之外,
    通常還包含其他聲道的低頻段訊號(例如 80Hz 以下),所以 LFE 不適合跟 Subwoofer(SW) 直接劃上等號。




    開孔在前、開孔在後的江湖傳言:


    透過觀察密閉音箱、開孔音箱的低頻阻抗曲線,
    可以發現密閉音箱在低音諧振頻率處有最大的振幅(單駝峰的高點);而開孔音箱在低音諧振頻率處有相對很小的振幅(雙駝峰之間的低點),
    從開孔音箱的阻抗特性可以瞭解,當低頻能量主要從開孔幅射出來的時候,低音單體的振動幅度是特別小的(推動較少的空氣、輸出較少的聲能)。


    開孔朝後要遠離電視牆的說法,個人以為是聽聽就好,不然那些開孔向下、離地不及 10 公分的設計豈不很笨?Avalon 的低頻素質會差嗎?

    一般音箱喇叭其低音的幅射是往四面八方而去的,
    駐波跟喇叭對空氣加壓的位置相關(而不是音箱擺放的方向),看施壓位置是接近節點還是腹點(聆聽位置跟駐波的作用也類似)。
    如果是像 Dipolar 喇叭這類,低頻幅射是有方向特性的,駐波影響才跟喇叭擺放方向產生關聯。

    還有一個影響低頻量感平衡的是邊界增益,這也是跟喇叭和牆面的距離相關,方向對低頻的影響可以先放一邊。

    低音單體在後、在左右也是類似...



    被動幅射器設計的音箱「因為沒有洞,所以音響特性和密閉音箱類同」的江湖傳言:

    被動幅射器音箱從設計到成品的特性都是跟開孔音箱相近,甚至可以把被動幅射器音箱當作開孔音箱的另一種型式或替代。
    可以去觀察被動幅射器音箱的頻率響應、低頻衰減特性、群延遲特性、阻抗響應... 等是不是跟開孔音箱類似,當然聽感上跟密閉音箱也不同。




    單體的驅動 ( 擴大機橋接和功率數字的迷思 ):


    關於擴大機橋接這個方式,雖然會提高功率,但安全負載的阻抗會加倍、阻尼因數會減半。
    也就是說橋接之後,要小心使用的喇叭其阻抗是否夠高外,還要留意擴大機對低頻的控制力變差的問題 ( 精壯緊實 → 大港寬鬆 ) 。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擴大機在橋接前還沒摧到底時,喇叭就已經唱得足夠大聲還有剩,那麼將後級橋接讓功率變大的意義在哪裡?

    一般 AV 擴大機內置的後級可能多達 7~1X 聲道,只用到 5 聲道其他都閒置會可惜嗎?
    其實看一下只有兩聲道負載和全數聲道負載下的單一聲道輸出性能,就知道使用的聲道數少能從取之有限的變壓器和電容分配到更多能量。
    但雙線接法或雙擴大機接法仍然有其他優點,所以 Bi-Amp 還是可以嘗試比較看看,
    橋接就要看是否真的有這樣的需求與必要,例如喇叭是效率很低、不橋接沒辦法推得夠大聲,而喇叭阻抗仍在擴大機橋接後安全負載的範圍之內。



    還在用打胸口、震沙發、抖褲管... 來評價超低音、選擇超低音、推薦超低音嗎?

    這樣的標準恐怕明顯偏低了。

    以三萬多元的價位來說,PB12-NSD 已經可以讓人有地板、房子都會搖動的感覺了。
    小弟在 9 坪的半開放空間用「5.1 盒裝套組」配的『 重 』低音喇叭( 8 吋、60 瓦、開孔音箱 )也能打胸口、震沙發、抖褲管。

    從上到下打胸口、震沙發、抖褲管... 這幾個講低頻效果的形容詞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歷史了,
    沒有進步就如同退步,而且上面那些效果也不是越強烈越好,有可能不耐久聽或干擾聽覺的注意力。

    可以試著去聽聽看,超低音本身能力夠優、調整上也沒有明顯器材比人強的狀況時,
    在超低音的低頻加進來後有沒有讓音場規模、包圍感受、聲像的存在感、聲像軌跡的鮮明度... 有加分不少的效果。

    更進一步,在播放災難片、恐怖片時,有沒有給人不怒而威、不寒而慄等感受( 例如 infrasonic 對人類心理層面的影響 )。
    此篇文章於 2015-01-28 04:13 AM 被 ashinn 編輯。
    【說明書是沉默的好老師】【音樂性是用音響性釀的酒】【電影的現場不是電影院,音樂的現場不在音樂廳】

  2.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shin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