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08-30, 01:03 AM
#301
20080829
-
-
2008-09-08, 12:46 AM
#302
-
-
2008-09-09, 12:29 AM
#303

來不及喝采,就已經步下舞台的格式
-
-
2008-09-09, 05:04 PM
#304
 作者: john925
來不及喝采,就已經步下舞台的格式
近來很多高規格的CDP都標榜24/192甚至更高的數位規格
雖然,我從來都搞不懂這些數字背後的真正意義
只知道「數大便是美」,數字越高好像就越厲害
Mark Levinson, Gryphon, Cary等諸多player
也都以這些高規格著稱
這些數字,究竟是音響圈中的迷思
抑或只是為了鼓吹數位時代已經來到的響鐘
DVD-AUDIO和SACD之規格戰雖已落幕
然,勝著為王,敗者為寇
DVD陣營只好服輸,拱手將江山讓人
DVD-A之敗,是否因其名為「DVD」
而不受基本教義派的發燒友青睞
在後CD時代,在極需一股強心針的音響圈中
怎可能回頭去擁抱一個和「影像」有關連的規格
拜託....
發燒友追求的是純音響的HI-FI新世界阿...
師出之名不正
大概是DVD-A還沒正式和SACD陣營對壘
即處下風的原因
今各聽了這張DVD-A
意外發現高解析規格對於細節的捕捉
和DG發的卡拉揚SACD版相較
DVD-A的細節,動態皆相當優秀
相較之下,SACD一聽就有如電影用舊膠捲所營造的「菲林(film)感」
不是說SACD一無可聽,只是更驚訝於DVD-A對於弱音細節的捕捉能力
許多總譜上用p演奏之處,DVD-A應是活生生的把這些細節都挖掘出來
(以貝七第一樂章,長笛吹出第二主提前的那一段小提琴弱奏最為明顯)
讓我更容易follow總譜聆聽
多了解析,細節,是否會造成不耐久聽
在某些系統上,這是很有可能的
但至少在弟目前的系統還滿喜歡這樣的解析力
要安撫細節多、火氣衝的系統容易
但要把沒細節的系統調出有細節,則相當困難
套具某E排的slogan
「再優異的數位電路,也找不回讀取時失去的訊號」
所以,以細節、解析著手
後端再來調音
應該是理想系統的原則
DVD-A有著優異的數位規格
只可惜認識的太晚...
*巴倫波音的這套貝多芬,如果也能和CD版、SACD版(有出嗎?)比較,應該可以得到更中肯的結論
-
-
2008-09-09, 05:17 PM
#305
-
-
2008-09-09, 05:25 PM
#306
 作者: 小葉
TACET的那篇文章,弟有看過
只是未曾考究是什麼時候寫的
近來連TACET也投靠SACD了
-
-
2008-09-09, 05:27 PM
#307
-
-
2008-09-11, 09:47 AM
#308
 作者: 小葉
hmmmm...原來原文中就有提到日期了!:P
在格式戰中敗陣下來後寫的,大概只是自我安慰文吧!
目前還有在賣DVD-AUDIO的唱片行嗎?
應該找機來個CD, SACD, DVD-AUDIO大廝殺(rock)
-
-
2008-09-11, 11:45 AM
#309
合友唱片好像還有一排 8)
 作者: john925
hmmmm...原來原文中就有提到日期了!:P
在格式戰中敗陣下來後寫的,大概只是自我安慰文吧!
目前還有在賣DVD-AUDIO的唱片行嗎?
應該找機來個CD, SACD, DVD-AUDIO大廝殺(rock)
-
-
2008-09-11, 02:47 PM
#310
 作者: 小葉
合友唱片好像還有一排 8)
一排...:O
那敗起來可不得了...
合友的露天沒擺上DVD-AUDIO...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