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008 條

查看主題

  1. #10
    註冊日期
    2007-05-24
    文章
    144
    Thanks
    49
    Thanked 34 Times in 20 Posts

    預設

    轉成繁體字,看起來比較習慣

    1. 我們先說說什麼叫做科學,我舉兩個例子。

    首先,我們是否需要超過 20KHz 的重播設備? 故事是這樣的(上次在MIDIFAN月刊寫完講故事說環繞聲的文章後就喜歡講故事…),1977年,Groff Emmerick 和 George Martin 在 ABBEY ROAD 以及後來的 AIR STUIDO 一起錄製甲殼蟲樂隊,Groff 聲稱他能夠分辨出一台新調音台兩條相同通道的不同。在和他一起聽了幾個小時後,Rupert Neve(音頻界泰斗級人物,最初的調音台模型設計者)才能夠聽出一些細微差別。當他們進行測量後發現,在所有的48個通道中,有3個由於焊接失誤,在 54KHz 處有 3dB 提升,由於大多數人的聽力上限低於 20kHz,這個由於工廠的疏忽導致的小小的增益一般不會受到重視。

    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事表明 20kHz 以上的頻率範圍也屬於人類感知的一部分。但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可以傳遞 100kHz 以上信號(同時低失真低雜訊)的新型設備聽起來更溫暖更甜美也更飽滿。

    1987年,在倫敦廣播聲音研究所 Rupert Neve 進行了一個實驗,使用一個可以切換方波和正弦波的信號發生器,將輸入信號從一個普通的功放送入一個普通的監聽音箱。頻率設在3kHz,當切換成方波的時候他們可以聽到三次諧波即 9kHz 的聲音(方波含有明顯的奇次諧波)逐漸提高信號發生頻率,年紀大的聽眾承認自己沒法聽到更高的三次諧波,但大家還能感受到正弦波和方波切換時的區別。當基頻達到 15kHz 的時候,一些人依然能察覺到差別。

    這個實驗後來在很多地方都進行過。結果驚人的一致,35%~45%的人可以察覺到基頻達到15kHz時品質的區別。

    以上這些我們稱之為科學,心理聲學的設想經過了大多數人的盲聽測試,而成為一個經驗結論,那麼這個方向必然是個康莊大道,這個理論讓不論 HIFI 界還是錄音界都提高了使用的採樣頻率與設備所能達到了頻率回應,而唯一的瓶頸是作為最通用流通介質的CD,無獨有偶,在追求聲音的人們感覺打開了一片天空的時候,廣大蘋果 Fans,MP3,AAC,給了這群人響亮的耳光……

    另一個故事。
    是一個反面教材,來自香港的《音響技術》雜誌社的試音室充滿自豪的介紹。原文太長我摘抄一部分。我把點評(紅字)直接寫在原文(藍色)上下以便對照。原文地址(http://bbs.pcpop.com/071202/1203625.html
    “現在到環境了,大草就說換房厲害過換器材。香港寸土尺金,《音響技術》能夠在鬧市區有28平方左右的試音室已經非常不簡單了,這個新試音室落成有一年左右,裏面灌注了大草發燒三十多年來的發燒經驗,試音室大約是4m寬、7m長。”
    Onlycan 觀點:這個因為寸土寸金,不強求,如果再加上看上去只有不到3M的層高這個房間比例的諧振會很平衡,還是集中在中高頻率低頻聲染色明顯,具體的理論依據參照我的文章《認識你的房間》
    “左右牆在磚上面先鋪一層進口(好像是巴西)的隔熱板,這是大草的發現,它有吸音的作用,價錢不貴,再鋪一層表面有粗糙顆粒的牆紙,把反射聲音略打散。”
    Onlycan 觀點:這是典型的沒常識,這個房間到此為止沒有針對房間尺寸造成的低頻聲染色做任何的處理,一般隔熱板使用閉合孔洞的材料,密度都不高,至少會比常用的石膏板密度低,石膏板的密度造成共振頻率在500~1000HZ,那麼這個的犧牲頻率會更高,加上他並沒有做背空處理,那麼共振板的特性無法形成,所以幾乎無作用,同樣,一個圓形擴散體能夠擴散的頻率是與半徑有關的,而所擴散頻率是與波長有關的,粗糙顆粒的牆紙……難道針對10K以上的頻率擴散,忽略不計了吧,具體技術參數參看我的 >>>這篇文章<<<
    “前牆沒有裝隔熱板,只有一層牆紙,聽 hifi 時拉上布簾。”

    Onlycan 觀點:窗簾這裏我終於看到一點能切實的吸收部分頻率的東西了…那麼好我給你上參數(下圖),目測這個褶皺度在完全拉上的時候應該不會達到200%,即一米牆用兩延米的窗簾,這是整個房間唯一能延伸到比較深的頻率回應部分的,這還是在我假設他有足夠的距離牆面的距離。(材料吸音係數表,圖片點擊放大)

    後牆也一樣,但就裝多了一塊二次餘數擴散板(順便關注一下他環繞的建立,我不說不論杜比還是DTS都要求是與前方揚聲器完全一致的音箱,至少這麼看來這音箱的聲輻射角度可是驚豔了)

    “隔熱板,再鋪一層表面有粗糙顆粒的牆紙。左邊牆是一堵唱片牆,大草說擺放CD要一定技巧,使其反射、吸音與右牆達到一個平衡。”

    Onlycan 觀點: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但是這個操作是不現實的…


    “左邊牆是一堵唱片牆,揚聲器發出聲音到我們的耳朵,靠的就是揚聲器和耳朵之間的空氣,所以說這個空氣也是一個發燒“器材”,CSE公司研究證明空氣中的負離子增加後,就會增加空氣的流動能量,對聲音的傳播有幫助。”

    Onlycan 觀點:樓上的這個不做評價,沒嘗試過…我只知道在經典聲學上,空氣分子的變化比如濕度會造成聲阻尼的不同,簡單的說濕度越大的空氣聲阻尼越大,對超高頻乃至高頻的傳播越不利。
    我想對於一個不懂基本的室內聲學的人可能覺得這個聽音室簡直NB大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對於一個目測就至少房間頻率回應 +/-16 dB 的房間裏,他們到底折騰什麼呢…在錄音師裝修的標準裏一般使用 125Hz~4KHz 作為測量範圍(早期的資料甚至只到 250Hz,但是近年基本都會延伸到 125Hz,特殊要求可能會到 63Hz),一般能夠達到 +/-6 dB 就是很不錯的水準,可想而知房間影響有多大,相比音箱的一般是 XX Hz(低頻下潛不同的箱子差別很大)~20 KHz是+/-3 dB或 +/- 2.5dB,影響就不知道大了多少。
    而這僅僅是宏觀上的聲學,微觀上兩個平行無絕對面積吸聲的牆面會發生顫動回聲或者嚴重的駐波,這些聲缺陷在這個房間裏也是一定不在少數的。試問一下,你們花那好幾百萬弄得設備,是不是稍微注意點常識性的聲學問題。對聲音的影響來說,室內聲學的設計和花錢去各種弄電源或者那個坑爹的負離子音場再生器的影響至少大出兩個數量級,常識不明白,數數總會吧。

    ==================== 下半場分割線 ====================

    下邊說說飛飛推薦我看的這個帖子的內容吧,我大概看了一下回復(太多了)總結幾個設問,等待被噴。
    1、大家都來玩喇叭?
    原帖裏邊玩喇叭我是贊同的,首先要看到重播系統的弊端,其實回歸真實在我們的重播制式上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從雙聲道身歷聲的根源上就是一個並不完美的體系。(參看下文的擴展閱讀)而在制式的限制下,確實更多的喇叭設計給予了很多蒼白參數以外的東西,去品味這些技術帶來的特徵是確實有可玩性的。
    所有的重播方式沒有一種是沒有自身技術特性的,也就無所謂標準,就像理論上來說典型的金屬高頻頭,由於剛性強可以第一時間對信號做出反應而讓整個高頻頭震動,從而造成更強硬,反應更快,更靈敏更有衝擊力的音色,而絲質高頻頭更輕,剛度差,但是正是因為剛度差可以在部分振膜做中高頻震動的時候,振膜的某些部分做超高頻震動,能夠得到更好的頻率延伸,對聲音的表現上就是柔和,反應相對遲緩,聽上去不那麼明亮。
    而以ADAM為代表的使用A.R.T(加速帶狀技術),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它能按照 4:1 的比例對空氣進行壓縮,而不是象傳統高頻揚聲技術那樣僅僅按照 1:1 的比例如同活塞般推動空氣流動。這樣做的結果就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樣,使高頻回應異常開放精細,擴大了音響形象的最佳聽音點範圍,最近正好在評測一對飛飛拿來的ADAM,不得不說使用 A.R.T 技術的高頻頭確實有不一樣的聲音,高頻延伸好,而反應速度很快卻沒有金屬高頻頭的顆粒感,是一種獨特的細膩感。(反應快的中高頻率更刺激,聽上去更亮,如果是個粉紅雜訊你是聽不出來的,但是音樂是聽的出來的,這是為什麼測試資料不會差別太大,大了等化器就能解決,而聽感確實千差萬別的) ,其他的靜電振膜等等沒研究不詳細的說。
    o 擴展閱讀:

    不得不大段引用曾經我寫過的東西,當看完我講 5.1 前方聲道和單聲道的不同你就會發現其實都是不可能徹底還原真實的制式,這其中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單聲道優越性。

    單聲道優先性是身歷聲構成虛擬聲像的一個心理聲學缺陷。虛擬聲像從音質上和聲像感知上是有本質區別的,首先是梳妝濾波問題,在中間聲像,單聲道的聲音到達兩耳是不會有時間差的,即到達兩耳的聲音是同時的,而在身歷聲的虛擬聲像呈像中,是不可能有完全的聲道隔離度(左聲道到左耳,右聲道到右耳),所以總有一個延遲的聲音會串擾入另一隻耳朵,從而造成一定的梳妝濾波效應。而作用于劇場時,單聲道的聲音是真實聲像,不論身處任何位置你都可以判斷聲音方向,而如果採用身歷聲虛擬聲像呈像,會產生心理聲學上的優先效應,及感覺聲音來自與你更近的一隻揚聲器,從而造成聲像混亂。

    在應用上我們會發現處於中間聲道的單聲道信號會有最優秀的音質與聲像穩定性,中置揚聲器與左或右組成的聲道是第二層聲場,這部分由於揚聲器間距更短可以相對有效的回避優先效應,同時聲場感知上比左右聲道呈像顯得更近,最遠的是左右揚聲器組成的身歷聲聲場,需要注意的是儘量不要讓中置與左右揚聲器組成的虛擬聲像同時出現,會有一定的梳妝濾波效應,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2、監聽和HIFI的區別?

    借用原帖表達觀點。藍字為原文,紅字為點評。

    “而所謂專業監聽音箱(其實就是錄音室系統)的表達方式,則只有直白和直白以及直白,聽者還共鳴個p啊。”
    Onlycan 觀點:直白,是不是在 HIFI 詞語裏邊清澈也算一種直白,對於聲音來說,語言著實是蒼白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聲染色不意味著你所謂的容易引起共鳴,而更高的解析度,更平直的頻率回應反而意味著工藝的優秀,如果兩頭翹就能共鳴的話,那麼一個等化器就能讓你滿足了,何必動用那麼多的科技手段?
    “當然,林子大了,也有人就喜歡直白。而且本身專業器材和民用器材的分界本身就並不是很清晰,比如說B&W也有錄音室會用。不過當然個人使用的話,搭配會和聽音室不同。偶然在系統裏用一件專業器材,這種我也不反對。但是前級和喇叭,我覺得是最不能用專業器材的部分。或者說萬一,很不幸的用了,也另一個關鍵環節就不能再用。(其實還是拿菅野老爺子說事最簡單,他一個錄音師出身的,自己家裏都沒有專業喇叭。)

    綜上所述,說白了,不用專業喇叭最直觀的原因就是:”

    o “同價位的監聽音箱缺乏個性,缺乏吸引人的魅力。”
    Onlycan 觀點:沒有一對箱子是沒有性格的,他們選擇的每一種技術都代表一種聲音趨向,並非足夠濃烈才能滿足。
    飛飛插嘴:相對於HIFI,監聽的聲染少,修飾少,因為監聽的理念是忠實反應原聲,我想問:原聲有沒有個性?你去聽一場音樂會、聽朋友彈琴、聽日常生活的聲音、這些全都是“原聲”,如果你覺得原聲“缺乏個性”,建議你平時啥都不聽——閉耳。然後錄下來用“有個性”的HIFI音箱來聽。
    o “同價位的監聽音箱音質也不會更好。”
    Onlycan 觀點:提到同價位我得多說兩句,監聽音箱同價位一般都比非專業監聽要好,主要在幾個方面,首先從成本核算上來說,兩者並沒有技術壁壘,但是 HIFI 為了賣相一般都需要更漂亮的外觀與相對更大的體積,這些在成本上會上升,而真正絕對價格因素在於市場,因為我朋友裏邊有做HIFI音響的經銷的也有做專業音箱的,在國內市場HIFI音響的利潤遠大於專業音響,這個跟用戶群有關係,專業市場的價格很透明,品牌也少,大家互相一問價格都出來了。
    飛飛插嘴:由於搞HIFI比搞專業設備更賺錢,我很多以前做專業設備的JS朋友都搞HIFI去了,HIFI利潤高而且受眾廣——你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有錢就能上,忽悠成功率也高,人傻錢多速來。
    o “絕大部分專業功能一般玩家根本用不到,但是還要為之付出一定價格,CP值低。”
    Onlycan 觀點:絕大部分專業功能就是沒有功能…專業喇叭的功能我解釋一下,平衡信號,平衡信號本身只是一個通過耦合器隔離傳輸雜訊的方式,不過必須輸入輸出都是平衡電路,民用設備用不上,換句話說用民用設備的花好幾千淨化的電源,串擾量遠不如非平衡線在傳輸途中收到的干擾。房間等化器,用來針對不同的房間有一定的調整餘地,這個只能說不用的是不會用,不能說是沒必要,開關……這東西有一個沒人有意見吧)

    真正決定大家不願意玩專業音響的重要一點是專業音響為了產品的統一性一般都是主動類,有源內置功放,所以在可玩性上可能不能跟其他箱子比,不過據我所知,大部分燒友都無法用相同的價格,搭配的比原廠的好,拋開技術問題什麼功率匹配,什麼分頻的問題,光採購成本就是個桎梏。

    飛飛插嘴:神馬叫CP值?...


    20樓的問題:HIFI是根據居家特點優化過的?

    “好的 hifi 箱子聽起來可以均衡而有意思~~那是設計的時候針對家居的特點、搭配的其他播放設備的大致特點、片源的特點優化過的 就像一輛可以在不平的路面上舒適行駛的有輪胎和避震的車。

    監聽箱子放家裏聽,得到的效果經常不是平直均衡的,因為它是針對studio設計的,來匹配有均衡到苟刻的聲學處理的環境,母帶音源。就像火車的輪子,只有在鐵軌上開才平衡,開去買菜~~有點抖~~”

    Onlycan 觀點:又是一篇生動的美文,但是不得不說所謂的對於居家特點優化本身是純扯淡的理論,簡單點說商家不可能知道你的箱子放在桌子上還是放在架子上,是不是傻到音響的高音單元與人耳水準,從而能夠得到地面帶來的準確的梳妝濾波,宏觀上我可以針對小房間進行一定猜測性的優化,但是最致命的微觀上在技術層面是完全無法優化的。這個說法就像是這個MIC因為擺MIC的人是個不會錄音的而做出了特殊的優化一樣可笑。

    40樓說:“老外有把一間房子當成音箱箱體牆上潛入單元的,比專業音箱更極致。”
    真的這樣嗎?

    我說說音箱的基本設計原理,首先入牆單元在聲學上叫做無限大障板設計,其實很好理解,喇叭的震動是由功放驅動的,這部分向前輻射的聲音是我們必須得到的,但是喇叭向後位移造成的聲音(後導向孔設計),以及低頻球行波輻射後由後牆帶來的延遲的低頻(與正向低頻有相位差形成梳妝濾波)以及後牆反射衍射過音箱帶來的聲像漂移的問題都是要杜絕的,如果喇叭是直接在剛性牆面上,讓向後的聲音消化在牆面裏,這就是無限大障板的原理,這是個優秀的設計。

    為什麼說房子當成箱體是不對的,就是因為音箱的腔體是絕對不許共鳴的,就像很多發燒友都有實木音箱的情節,覺得會讓聲音更好,但是這也是常識問題,學聲學最基礎的理論老師會告訴你樂器的腔體是共鳴用的,音箱的腔體是絕對不許共鳴的,因為在一個共振的物體上你的喇叭是無法發出精准的頻率的,更別提達到共鳴頻率以下的回應。這也是為什麼音箱參數上要標注共鳴頻率,也是為什麼通常都用密度更大的膠合板,也是為什麼現在開始使用澆鑄的金屬讓箱體不僅僅密度高且均勻還可以散熱,也是為什麼說高密度實木做箱子只是傢俱而與音色無關,也是為什麼最近出了混凝土的箱子…也是為什麼HIFI音箱可以比監聽貴很多,蘋果的MP3都聲音爛成那樣的怎麼還有人說好一個道理。

    不多做闢謠了,最後說說審美,這個東西很抽象,說這個也最容易被抽。
    o 尊重音樂,追根溯源。

    審美基調應該來自於認真的聆聽根源,就像玩R&B的怎麼也得聽聽早起的SOUL一樣,玩HIFI和音樂工作者也應該多聽聽音樂廳的聲音,就像現在分期錄音的很多審美體系都來自於同期錄音,就像美國音樂史上永遠不避諱他們的母親是歐洲藝術音樂一樣,發展是必須的,但是永遠要記得根源性的東西,這保證我們儘量不走彎路。也保證我們足夠耐心的來欣賞音樂。
    o 適度的誇張,過猶不及。

    下邊這話也是摘自之前那帖子的主人:“專業箱子沒有深度,沒陰影,沒色彩。前面再怎麼努力,相同驅動條件下的永遠是樂感更好的箱子更有表現力,更合適聽音樂,可以更舒服得聽音樂。”我特別想知道他是否知道什麼是樂感好,如果作為一個玩設備的人跟屁話無疑,人耳如何分辨聲音的遠近是心理聲學範疇, 我可以給你生動的講一課,但是我需要澄清的就是在音箱系統上都與使用的技術類型有關,而監聽和HIFI並沒有技術壁壘,所以完全是心理因素。或者說你更願意把濃重的聲染色作為一種審美傾向,箱子是不會聽音樂的,箱子只會對電信號作出反應而已。
    o 先說常識,再說技術。先分好賴,再談風格。

    是否有對音樂理解的基本概念,不能聽了一輩子用BEATLES的音樂REMIX的舞曲,就說你對原曲的理解多精當,其實你連原曲都沒聽過,同理,當你對音樂與音色的基本概念沒有建立的時候那麼是沒有資格說風格的,就像樂隊指揮洋溢個人風格的前提是對音樂作者、歷史時期的尊重。混音師的創作是對音樂理解,與製作人乃至所有參與音樂的藝術家的溝通中完成的。HIFI玩家也一樣,你們的個人理念起碼建立在都不說尊重,哪怕瞭解音樂創作者初衷的基礎上吧。無源之水,無根之苗,倒行逆施了你還談什麼你們的風格?這根高考考題問了半天作者中心思想的事,結果作者自己闢謠說做完題才拿了一半得分,跟丫正確答案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這不是一個道理嗎?


    看似只是普通的聲音,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環鏈工程,所謂環鏈工程就是一環都不能斷,從房間聲學,節目源,電源,ADDA等等,一直到喇叭。這本就是個龐雜的體系,對音樂的理解是有必要的,對這一切的瞭解都是有必要的,職業錄音師和HIFI發燒友本是奔著同一個方向努力的人,本應是最好的朋友,尤其是在盡心竭力做了音樂都沒人買沒人聽的今天,他們本是最可敬的一群人,只是可能更容易被商家忽悠或者走入某些不必要的知識性誤區而已。
    本文絕不是抵制HIFI,只是希望大家更理性的去聆聽音樂。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jackieji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