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女大提琴家Christine Walevska(瓦列芙斯卡)四月首度訪台
女大提琴家Christine Walevska(瓦列芙斯卡)四月首度訪台!
克莉絲汀‧瓦列芙斯卡(Christine Walevska)
「這是我聽過最具感官美的大提琴演奏,瓦列芙斯卡的琴聲令我屏息!」 ─ 魯賓斯坦(Arhur Rubinstein)
和已故女大提琴家─杜普蕾同期,演奏風格更為優雅的波蘭裔美國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Christine Walevska,1944),被譽為是大提琴泰斗「畢亞第高斯基的傳人」,更獲大提琴巨擘鮑羅格尼尼(Ennion Bolognini)親自指定唯一可繼承演奏其作品的音樂家。18歲成名,站上世界大提琴名家之列,瓦列芙斯卡是當今大提琴樂壇的傳奇人物,2013年將首度訪台。
由父親啟蒙,瓦列芙斯卡曾先後接受鮑羅格尼尼(Ennio Bolognini,曾被Casals與Feuermann喻為當今最好的大提琴家) 、匈牙利大提琴家雷吉托(Gabor Rejto)以及畢亞第高斯基(Gregor Piatigorsky)的指導。十八歲時,瓦列芙斯卡首次登上國際舞台,隨後,她獲得獎學金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師事法國大提琴大師馬瑞契拉(Maurice Marechal),兩年後,她成為第一位贏得大提琴和室內樂兩個一等獎的美國人。之後並曾與大提琴巨匠傅尼葉(Pierre Fournier)學習。
瓦列芙斯卡年紀輕輕就以獨奏家的身分頻繁於世界各地巡演,並與歐美各大樂團協奏。21歲開始為PHILIPS錄製唱片,錄製多達17首大提琴協奏曲及多位作曲家的大提琴作品,更被喻為「當今演奏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最好的音樂家」。曾經合作過的大師無數,更有多位作曲家為之譜曲。
● 首度訪台演出
4/28(日)14: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4/30(二)19:30 高雄市音樂館
● 演出曲目
舒曼:慢板與快板
R. SCHUMANN: Adagio & Allegro
布拉姆斯:F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
J. BRAHMS: Sonata No.2 in F, Op.99
鮑羅格尼尼:大提琴的祈禱、帕斯卡節(台灣首演)
ENNIO BOLOGNINI: Cello's Prayer, Fiesta Basca(Taiwan Debut)
法朗克: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改編自小提琴奏鳴曲)
C. FRANCK: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in A major (arr. from "Sonata for violin & piano")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隨著瓦列芙斯卡來台,隨行帶來三張CD錄音,CD已確定由韻順唱片代理,已下是呂岱衛(音樂評論員、古典音樂台主持人)撰寫的唱片介紹
**************************************************************************
The Artistry of Christine Walevska (2010), MITTENWALD, MTWD99044
經典再現,傳奇不滅!
瓦列芙斯卡(Christine Walevska)近年來受到日本樂壇的崇敬,而在早年便與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齊名的她,無論是精湛的演奏技巧或是別出心裁的音樂詮釋,都極具強烈的個人風格,也因此有了大提琴女神的稱號。以這張2010年發行於日本的專輯為例,收錄的大多是瓦列芙斯卡早於1967年的錄音,然而專輯中曲目收羅廣泛,從德布西唯一一首大提琴奏鳴曲到大提琴鬼才鮑羅格尼尼的超技作品,甚至阿根廷探戈之神皮亞佐拉的經典名曲皆收錄其中,而樂迷們也可藉此專輯真正認識瓦列芙斯卡超凡且迷人的女神魅力。
而在這張專輯中,德布西的大提琴奏鳴曲要算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詮釋了。這首於德布西晚年完成的大提琴奏鳴曲,一直是所有大提琴家難解的謎題,因為無論是在樂曲的風格或是技巧呈現上,總與世人所熟知的德布西音樂風格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演奏者在詮釋這首不過十來分鐘的樂曲時,往往面臨著許多矛盾與衝突。從發思古幽情的序奏樂章起、瞬間變化成爵士味道十足的小夜曲,最後則是熱情洋溢的終曲樂章,每一個樂章都是精簡極致、具體而微的大千世界。然而在瓦列芙斯卡的詮釋裡可聽到一種近乎冷冽的美感,在她理性而不濫情的樂句處理中,讓樂迷聽到了全然不同的德布西。而德布西音樂中所要求的音色變化及明暗對比,藉由這瓦列芙斯卡如此獨特的詮釋,反而更顯清晰透明,讓人不免一聽再聽,欲罷不能!
仔細推敲瓦列芙斯卡獨特的詮釋風格,可發現她不愧為當今世上許多大提琴巨匠之傳人。在德布西的奏鳴曲中,可聽到傅尼葉獨有的冷靜;鮑羅格尼尼的炫技小品中,可聽到來自鮑羅格尼尼親授的技巧真傳;而在蕭邦的夜曲中,更可聽到她對於家鄉故土的思鄉之情。這樣的一張專輯道盡了瓦列芙斯卡深厚的音樂涵養與內斂的音色技巧,絕對值得樂迷一聽為快!
Christine Walevska: ViolonCello Recital [Live] (2011), NIHON WESTMINSTER, JXCC-1069
琴瑟和鳴,意猶未盡!
這張於上野石橋音樂廳的音樂會實況錄音,可說是瓦列芙斯卡近年來的錄音代表作。在這場音樂會中,瓦列芙斯卡演奏了多首膾炙人口的大提琴名曲,不僅展現了她寶刀未老的實力,更讓這些樂曲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詮釋。
就以專輯中收錄的布拉姆斯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為例,這首樂曲的曲風深沉陰鬱,實在很難想像是作曲家年輕之時的創作。許多大提琴家因受其風格所影響,往往過於強調大提琴中低音域的音響厚度,而使音樂聽來遲滯沈悶。然而瓦列芙斯卡卻在同樣的音響厚度上,調入了了女性大提琴家特有的溫度與呼吸。讓大提琴在鋼琴流暢奔放的支撐下,有了熱情活力的音色,為原本老氣橫秋的布拉姆斯換上了年輕富有朝氣的面孔。
此外,專輯中皮亞佐拉的著名探戈樂曲《再見,父親》,在瓦列芙斯卡動人的詮釋下,著實道盡了原曲中皮亞佐拉為紀念父親意外亡故所留下的哀痛與回憶。而蕭邦的《序奏與華麗波蘭舞曲》則是這張專輯中另一亮點,事實上波蘭舞曲獨特的節拍與韻律,在弦樂器的表現上往往因為句法與技巧的關係,很難如鋼琴般行雲流水。但只見瓦列芙斯卡在這首樂曲中與鋼琴展現了極佳的默契,無論是悠揚的序奏與華麗的舞曲,皆可聽到兩位才華洋溢的演出者相互提攜、互為表裡,讓這首蕭邦少有的室內樂作品可聽性十足!
整張專輯聽下來,全然就是一場精采萬分,滿堂喝采的音樂會實況。瓦列芙斯卡在專輯中展現的活力與高超的技術實不愧「大提琴女神」之封號,也企盼來日能有更多瓦列芙斯卡的專輯面世,使樂迷能一飽耳福。
Walevska Legendary Recordings (2010), DECCA, PROC-1092/6
絕世名盤,越陳越香!
瓦列芙斯卡的錄音在唱片市場上一向屬於夢幻逸品,在黑膠時代即已少見,更遑論現今CD市場了。然而,近年日本唱片公司將瓦列芙斯卡早年所灌錄的一系列大提琴協奏曲錄音重製發行,讓許多當年只聽其名未聞其聲的樂迷,得以一睹這位與杜普蕾齊名的大提琴女神之風采,實屬樂迷之福。
而在這套瓦列芙斯卡所灌錄的五張大提琴協奏曲專輯中,最令我印象深刻要屬聖桑的《大提琴與管弦樂團組曲》了。聖桑在這組作品中展現過人才華,五首小曲樣貌各個不同,都是魅力獨具的珠玉之作。而瓦列芙斯卡以一貫的優雅詮釋這套作品,展現獨特的高貴氣質。不論是與樂團的搭配或獨奏部分,都可聽出蘊含其中的從容不迫、游刃有餘。
而德弗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也是當年瓦列芙斯卡的拿手曲目,這首大提琴協奏曲可謂貫通古今,是所有大提琴家終其一生所要挑戰的世紀名曲。在瓦列芙斯卡之前的經典錄音,就屬與她「同梯」的杜普蕾了。然而杜普蕾在這首樂曲中,給無數樂迷留下了太過強烈的音樂個性,因此若將瓦列芙斯卡的詮釋與杜普蕾相比,乍聽之下或許會稍顯平淡。但就是這樣的素雅恬淡,讓我聽到了德弗札克隱含在慷慨激昂中的無盡鄉愁,更對瓦列芙斯卡棉裡藏針、柔
中帶剛的獨特琴音難以忘懷。
事實上,瓦列芙斯卡這套協奏曲專輯,往往在初聽之時會有種冷靜內斂的距離感,但隨著聆聽的時間越長,越顯得其韻味後勁十足、越陳越香。就連巴洛克時期韋瓦第的大提琴協奏曲,都能感受到演奏者辨識度極高的音樂魅力。當年遍尋難覓的珍稀之寶,如今重現江湖,樂迷們又怎能再次向隅?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