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共101頁 第一第一 ... 357583848586879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841 到 850 共計 1008 條
  1. #841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本來想要利用年假好好調整DA2002, 沒想到直到最後一天才有時間進行....

    在幫DA2002換上全套的Argento線材後, Flow訊號線, 2008京奧紀念電源線,

    恩,

    本來覺得有些"耐優"的地方都OK了, 音樂流動十分順暢, 音場的描繪更加全面,

    DA2002真是越來越厲害了.......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3. #842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好久沒有調整系統了, 其實有一陣子自我滿足中,

    不過隨著Stage III Concepts的進駐, 以及接觸到Lavry Gold Series DAC, 我自己的系統的平衡漸漸起了變化,

    對比加大, 大開大闔, 這確實實我要的聲音, 而對比的增強當然歸功於Stage III Concepts以及購自drunkenlife的隔離變壓器的功勞,

    對比的增強我想來自於兩個地方, 第一, 底噪降低, 所謂的背景變黑,

    第二則是來自更完整的(兩端)頻寬延伸,

    而也就是第二點讓我的系統平衡起了變化, 高頻有幾個地方變得"耐優" 而整體也有些微的偏亮,

    是該調整Toe-in了!

    開始接觸到更多器材, 參訪過更多人家, 不同的空間, 不同的處理方法, 有被動式空間處理(吸音/擴散)有主動式DRC的處理,

    我對高頻與Toe-in的關係開始多了更多想法,

    調整之前, 我的Toe-in頗大, 約在35度左右, 幾乎就要直接對準我耳朵了(在耳後約30cm處交會),

    這樣的做法很直接, 細節很多, 但是因此面對系統的進步而變成過頭了嗎??

    所以我嘗試這麼做



    對, 我大幅縮小Toe-in, 從大約35度, 調整成15度左右,

    貼膠帶的地方是我本來喇叭矲放的位置, 差很多對吧!

    這樣的好處是高頻順了很多, 聲音變得寬鬆不緊張而且原本凝聚的形體似乎也沒有太多的變化, 看來是我擔心太多了!

    但是高頻"耐優"之處依然存在!!

    怎麼會這樣, 這真是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

    但是就在我嘗試調整Lavry DA2002的同時, 我想說玩玩看震動對DAC的影響, 沒想到我拿起HRS的Damping Plate放在DA2002上,

    ㄟ.....實在沒甚麼明顯的差異!

    無聊之餘, 把它放在後級上, 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高頻"耐優"的地方幾乎消失了! 原來後級的震動反而是我疏忽了! 而這卻直接音響到我的系統上高頻的呈現!

    各位可以看到Gryphon的後級上有縫, 而Damping Plate稍嫌大了一些, 所以放上去緊密度不夠, 而且整體重量也被分散!

    所以我放上小高那購買的消磁器(!?), 這個東西夠重, 壓著剛剛好!

    其他調整



    這陣子我大量把閒置線材變賣, 因為許多線材已經不適合我了, 音染太重, 癖性過強,

    但是Neotech是我認為很扎實, 價格又夠平實的線材, 所以我把所得的錢, 又買了一調NEP-3200,

    如此一來兩台隔離變壓器所用的電源線都換成了NEP-3200了 (原本一台是NEP-3001以及NEP-3200)



    而這就是之前提過的把DA2002的線材換為整套Argento!

    不過也讓目前系統的弱點變成接在轉盤上的電源線 Kimber Kable PK-10,

    說是弱點, 其實只是膚淺的用金錢來衡量, 其實這條PK-10是原廠配線, 用來中規中矩, 沒有甚麼可挑剔的缺點! 也因此讓我放心使用!

    現在就等把新的NEP-3200 run個一陣子再來評斷系統瞜! 不過可以說大致上都有照著自己想要的地方前進, 不錯不錯!!
    此篇文章於 2013-02-25 08:43 PM 被 chsiang 編輯。

  4. The Following 1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5. #843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上面寫了很多, 但是沒幾天後我就砍掉重練了, 哈哈哈! 其實大部分是回復原狀, 過段時間我再更新!

    昨天學長來訪, 學長高級器材聽多了, 老實說來訪還真的蠻緊張的, 怕表現差, 丟了My-Hiend.com的臉,

    所幸, 雖然進步空間還很多, 大部分感受都算是正面的,

    定位與分離感還有進步空間, 不過我想以目前的空間大概也是極限了,

    我想我在小空間放了對大喇叭(相對而言), 能夠發出這種聲音, 這等音壓(95dB左右)也顛覆許多人的想法了,

    好好地處理空間, 大喇叭的寬鬆一樣能重現在小空間當中,

    能夠證明如此, 我想那也就夠了

  6.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7. #844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Stage III Concepts Vortex Prime PK Argento Olympic Reference Power Cord 2M, 2008年限量版輸贏會是如何呢?

    這兩條線其實並不屬於同一個等級, 通通以實售價來說Argento是比較高價的, 而且高上不少,

    Argento是銅線, Vortex Prime是銀線, 這又讓價格的關係更加微妙,

    把這兩條線接在訊源EMM Labs CDSA SE上,

    Stage III Concepts Vortex Prime 完勝!

    我真的不明白, 為什麼接上一條銀線,

    聲音居然能夠變得





    怎麼會這樣? 這真是太顛覆性了! 銅線應該是要豐厚, 要更為耐聽的, 而Argento本身的走向就是較為寬鬆的, 怎麼會有這種結果!?

    去討論這兩條線音響性的差異其實不太有意義, 是的, Vortex Prime的背景更黑, 細節更多, 更為凝聚, 景深對比都更好,

    但是這些都是我已經知道的, 沒甚麼了不起的,

    Vortex Prime最難以形容的就是那種音樂流動, 輕鬆寫意的感覺,

    前幾篇提到的, 我覺得高頻"耐優"的地方, 直到今天我換下Argento跟Stage III Concepts PK時才知道, 沒想到這個問題Argento居然也貢獻了一部分!?

    銅線耶! 怎麼會這樣呢? 唉, 我今天已經想了一整天了, 無解! 我承認我找不到可以解釋的理由!

    換上Vortex Prime那股寫意的感覺, 樂器, 人聲的存在感是那麼強烈, 實在是找不到, 也不需要什麼形容詞來形容,

    唉, 有人要接手Argento嗎? 凹嗚~~~~~~

  8.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9. #845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終於學會測量了!! 哈哈 太爽了!!

    其實之前都做對了, 但是不懂得解讀, 以為量壞了!

    下面這張圖1/6 Octave Smoothing的比較

    最上面那條是Stereo的量測, 下面藍色那條是左聲道, 綠色的那條是右聲道,

    在200Hz以後, 左右聲道應該還算平均



    下面是低頻的瀑布圖, 注意這是沒有Smooth的, 看來還OK?!


  10.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846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7,31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預設

    當然不OK

    1. 離喇叭沒有2.5M以上量frequency response沒意義
    2. 瀑布圖顯示你的各頻段能量分佈與延遲是具有很大的差異

  1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847
    註冊日期
    2008-04-12
    文章
    3,562
    Thanks
    3,096
    Thanked 6,198 Times in 1,58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當然不OK

    1. 離喇叭沒有2.5M以上量frequency response沒意義
    2. 瀑布圖顯示你的各頻段能量分佈與延遲是具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是超大落地型,更是需要離喇叭2.5M以上才有意義!!

    StevenCheng將軍

  14. #848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當然不OK

    1. 離喇叭沒有2.5M以上量frequency response沒意義
    2. 瀑布圖顯示你的各頻段能量分佈與延遲是具有很大的差異
    第一點的話,要看喇叭的大小。以候兄的喇叭來說,1公尺左右的距離來量(好像是業界測量的標準距離),最少可以看看200Hz以上的頻響;然後,再量聆聽位置的頻響。兩相比較,可以看出空間對喇叭頻響的影響。在近距離測量,最少可以減少反射音的影響,測到的數值會比較接近廠商設計的結果。

    建議候兄在不同的高度,角度,和距離,多測量幾次。很有趣的。從這些測量的結果,比較容易找到調整的方向。

  1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849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測量喇叭.1M/1W或1M/2.83V測量聲壓與頻率響應是一個標準.
    單隻測.可能是在全或半無響室.總之要將空間效應降到最好是0.

    自家測的話.1M正對SP高音(或與中音之間)距離純測喇叭是ok的.測得相對於空間影響是較小.
    但是我們坐在可能是3-4米外.再加上 toe in再加上空間的反射或吸收.
    就絕對不會是喇叭出廠前測量的數據了.

    馬克的測量點應該是人耳處吧 ?
    記得上次有向外 toe out 過.也就是比較偏離人.理論上高~極高頻是會緩降個3-4dB.
    這個系統1年多以前聽過.
    絲質軟半球凸盆高音吧.?
    性能蠻高的.聽感與測量值蠻符合的.

    看圖.即便是這麼優良的喇叭.受空間所影響程度仍不可小看.
    3~400hz中頻率段受影響算頗大的.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一重要頻段的不足? 唱起來會更棒的..

    瀑布圖也很重要.
    聲音消散來不及所造成的加疊現象.會造成第1波(或很接近的發聲時差.也許幾微秒之內)變高.
    所以聽到結果可能某樂段是凸起(多了).又拉長(尾音).不能不注意喔.

    當然.還有相位.也非常影響著較高頻段的表現.當然低段也有影響.
    相位扭曲(上下振盪)嚴重時.聽起來會有音調改變或是音染的感覺.
    建議.放木管樂器比較多且同時吹奏的中大編制古典片子(音場有些距離的).
    聽看看彼此間的分別程度..最好有兩把相同樂器(比如單簧管)吹接近且不同音調.

    指教啦.

  17.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18. #850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19.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