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方風範的文人油畫
常玉早期存世的作品極少,從早期友人王季岡的記憶裡,常玉在東京時期曾出示一本日本文藝雜誌,刊載有一幅他的橫額書法。可見得他的藝術進展為「先書後畫」,也預見後來以書法性線條勾勒人體的特色。目前已知最早一幅常玉繪畫為1921年繪於巴黎的紙上作品《彩墨牡丹》,此畫原是贈送好友徐悲鴻的,畫背還有徐悲鴻親筆的炭筆素描《馴獅圖》,於是此作成為兩位大師共同創作的雙面畫。常玉早年的彩墨畫表現得是傳統文人的寫意風格,逸筆草草、雅致大方,不僅有良好的書法工夫,也能掌握山水花鳥之趣味。

1921年抵達巴黎之後,常玉不急於嘗試油畫創作,多以鉛筆、炭筆、或毛筆速寫人物,有零星的水彩畫,油畫一直到1920年代後期才出現。1920年代歐洲戰爭剛結束,巴黎瀰漫著頹廢卻又思重生的氛圍,那是所謂「瘋狂年代」的時期,人們奉行及時行樂的生活哲學。巴黎蒙巴納斯區齊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藝術家,掀起建築、人文、繪畫、音樂、戲劇與時尚的一波波浪潮。

咖啡廳,正是這些文藝人士交流的最佳場所,而大茅屋工作室提供人體模特兒素描,卡爾德、傑克梅第藝術大師都曾在此學習。在此,接觸自由的現代素描訓練的常玉,其實比起其他中國藝術家更前衛、更有革命性。知名油畫家龐薰琹(1906-1985)、張弦(1901-1936)受常玉的人體線條的啟迪頗深,對於二十世紀初期上海年輕藝術家而言,遠在巴黎的常玉以誇張大膽的女體,與結合工藝美術的圖畫,可是上海三十年代前衛藝術運動的楷模。



1930年常玉受邀為法文版的《陶潛詩選》繪製三幅插畫而成名。後來,常玉的名字還因此被刊載於1932年巴黎藝術出版社的 《1910-1930當代藝術家生平字典第三冊》,這項榮耀在當時的華人藝術家中應是絕無僅有。

常玉的一生的油畫主題有裸女、靜物、花卉、動物及少數的風景,這些主題從1929年一直延續到1966年為止。1930年代前後,用色以粉紅、白色與黑色為主,構圖精準純淨簡約,用色彩度極低,有時淡得出奇。因有外來資助,多以帆布作畫,風格上有野獸派的抒情、表現主義的遒勁張力甚至帶有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性。常玉以西方人的媒材顏料素材,表達出中國美學的含蓄、氣韻,優雅而帶有東方趣味的畫風,在法國藝壇顯得獨樹一幟,作品屢次入選法國沙龍展覽。1936年曾前往法國學畫的袁樞真(1915-1999)女士曾說,到巴黎留學時,聽到「常玉」的名字,就像後來的人聽到「趙無極」一樣,心存敬仰之心。多位藝評家咸認為:常玉乃是二次大戰之前中國旅法畫家中最有成就者。

1940年代法國因經歷過二次大戰物資缺乏,畫布或顏料都成為奢侈品,此時常玉家鄉的接濟也中斷,買不到顏料的情況下,低成本的石膏、油漆成為他創作雕塑的素材。後來,他的動物雕塑作品還曾入選巴黎獨立沙龍展。1940年代後少有繪於畫布的油畫,多畫於纖維板之上。此時的畫風略有變化,女體線條拉長,構成顯露拙趣,背景或輪廓線色彩略顯深鬱。

1950年代黑色的比重增加,以粗黑的線條,更簡單俐落的構成,傳統中國的元素增加,如瓷瓶、花盆,以及民間工藝用色。由於戰後生活不易,孤傲不願妥協的性格下,常玉偶而僅能靠朋友幫忙賣畫餬口。他曾在一家仿古傢具廠打工,繪製彩漆屏風器物謀生。1950年代後他所畫的裸女、人物、盆花背景的中國式傢具或圖案描摹,也是實際生活經驗的寫照。1955年左右常玉寫信給美國友人羅勃.法蘭克說道:「在經過一生的繪畫經歷以後,我現在終於懂得如何繪畫了。」這是中國人的謙遜之辭,常玉1930年代即在巴黎藝壇大放異彩,多次受沙龍展青睞。可以想見,常玉在生命後期的創作更加自信、奔放。此時的畫題上明顯回歸到中國文人畫的傳統,運用更深沈的顏色,懷鄉孤獨感益加濃厚。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用色更加奔放,裸女姿態大膽前衛,花卉枝葉斑斕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