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D與DSD格式 (II)
但是後來發現這種DSD-to-PCM以及PCM-to-DSD的轉換會造成振鈴效應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數位聲」。因此Sony/Philips便提倡把類比的源頭以DSD這種數位格式來儲存,不再進行PCM的轉換 (圖片中虛線走的流程)。這種格式所帶來的好處也讓許多錄音室開始把類比母帶轉換成DSD格式 (目前大多以5.6448MHz的取樣頻率來進行) 來儲存,這是PCM格式所做不到的。DSD可以儲存到高達100KHz的訊號,是類比母帶50KHz的兩倍。而1 bit的這種規格的好處是可以在錄音後製的過程中盡量保持資料的完整性。
以Multi-bits的格式來說,在後製的過程中每過一種處理,數位的資料串會越變越長,為了把變長的資料串塞進下一項處理流程中,便要把原始資料做一連串的運算處理,甚至砍掉一些。反應在我們聽到的音樂上,這些轉換所喪失的就是諸如「殘響」這類的微弱空間訊號。讀者們可能誤以為數位訊號就是單純的「0」與「1」,不管怎麼處理都不會變。如上所提到的,這種假設距離事實非常遙遠。請看下面這張圖,輸入一個方波,透過DSD以及不同格式的PCM所得到的還原結果,PCM基本上要到24-bit 192KHz才能算是個方波:
以「低失真」為前提下,不論在錄音以及重播的過程,數位類比之間的各種轉換都應該要被減到最少。而這正是DSD格式最大的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