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裝第七管 G+H Sono-R 調音柱
較短、較均勻的空間殘響, 低頻能量管理獲致清晰的高頻細節
順著近來調整空間中低頻到極低頻的能量分佈的兩大手法:
1. 聆聽位後方加第五與第六管 G+H Sono-R 調音柱
2. 調整喇叭擺位 與 內傾角度 (Toe-in)
讓適聽"位" (Sweet Spot) 擴張到第二排的適聽"區" (Sweet Zone) 獲致很大的鼓舞, 即便耳朵是非常不線性的麥克風,
用 Nordost System Set-up & Turning Disc 只用耳聽都可以知道, 哪幾個頻率是能量的峰值或是凹陷,
再搭配常聽的 CD 去驗證調整的結果是否是正向的改變, 這經驗的累積就越來越有 Feel 知道調整該往哪個方向去做,
DG CD/SACD, Gilbert Kaplan 指揮, 維也納愛樂, 馬勒二號的第一樂章2分6秒大鼓殘響時間長就知, 聆聽區低音還需要再控制,
於是順勢又加了第七管 G+H 調音柱
非常挑戰的安裝工法, 直徑22公分的調音柱要嵌入22.8公分的空間, 整條柱子懸空不可以碰到任何東西, 空調的進、出氣不可有障礙, 以後要好拆裝濾網以便清洗
4點鋼索懸吊, 很有彈性上下左右都要可調, 上方要留進氣空間, 圓孔是空氣熱交換清淨機的出風口, 空調室內機左右兩側各一出風口, 也不可擋到

這第七管的安裝點就在第一排與第二排聆聽區的上方, 真巧! 空調室內機與 G+H調音註一樣長都是120CM

除了耳朵聽, 週六拜訪了小葉沒有多哈啦, 就是要借 Phonic PAA6 趕回家用儀器再驗證兩個聆聽位置的頻譜特性, 用 Nordost System Set-up & Turning Disc
Track 3 粉紅噪音量測, 第一量測點 - 主人位
主人位量測結果
第二排中央第二量測點, 當時頻譜分析儀上呈現的是音樂

第二排中央第二量測點的量測結果

後語:
耶!喧賓奪主喔? 第二排比主人位頻譜看起來要漂亮平順?! 至少30Hz補回來了許多, 那聽感呢?
還是主人位好聽, 因為, 舞台的透視比例與舞台的視角較接近現場的 10~15 排, 殘響也很好,
馬勒二號的第一樂章2分6秒大鼓鼓型小了與殘響明顯的短了!
第二排固然很中性, 也是好聽, 3管G+H在聆聽區, 管制低頻奏效, 沒有以前的低頻會轟的問題,
但是只是好像買到的票是國家音樂廳的20排...
有人可能會問, 這麼難看的頻譜還敢 Show, 為什麼不用 Computer Audio 等化軟體 (ARC) 壓平頻譜不就得了?
對不起, Eton 以前是這樣做過的, 當時也覺得很棒, 但是一切重來, 建了新音響室後, Computer Audio 再怎麼搞,
就是打不敗 Hi-end 訊源, 只能說 Computer Audio 還有很多事是無法在品質上取代"物理性"的空間聲學處理的,
"雲中來的音樂" 還需要更進步的科技創新來挑戰傳統與高價, 我很期待!
-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