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共101頁 第一第一 ... 1959676869707179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681 到 690 共計 1008 條
  1. #681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哈丁來台三次, 三次我都有參與,

    2006年率馬勒室內樂團, 2007年率倫敦交響樂團, 以及昨天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個人很喜歡哈丁的風格, 推薦大家有機會多看看這位年輕指揮家的成長,

    **************************************************************

    昨天聽見/看見的東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1. 昨天有收音, 我看得見的麥克風至少有八支

    2. 昨天配置的低音大提琴有5把(沒記錯的話), 誰說低頻不是音響效果中最重要的一環呢!

    3. 管弦樂中小提琴獨奏真的是非常"小把"

    4. 第二小提琴會突顯第一小提琴的音量, 而第二小提琴本身不太容易聽見, 反應在錄音上, 我三不五時會發現怎麼音場的右半邊都沒什麼聲音!

    (這個現象可以類推到如果有上健身房運動時, 跑步機上的電視, 若隔壁的人跟你看同一台節目, 你會發現, 自己的電視聲音變大, 而非聽到隔壁台傳來聲音!)

    **************************************************************

    低頻確實營造出一種恢弘的效果, 值得我們在音響重播上作個反思, 質與量需要從現場的效果來體會

    (有質無量不行 (延伸不足!?), 有量無質更不行 (轟!?))

    另外, 如果後製混音不去調整一下獨奏樂器的音量, 那肯定會成為票房毒藥, 後製其實也是非戰之罪, 畢竟是個取所需!

    (或許只有有理想有抱負的製作人與唱片公司才會追求原始效果的重現吧!?)

    **************************************************************

    後記:

    昨天有些突發狀況,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後樂章快結束時, 哈丁的指揮棒被他甩到地上, 這現場如果後來有出版的話, 應該很有意思

    另外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 第一樂章結束小提琴首席的弦斷了, 馬上與後面的樂手換樂器, 由後面那位即時維修

  2.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3. #682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兩個心得最近得到學術上的驗證, 我的心得是:

    1. 第一反射點吸音
    2. 聆聽位置與喇叭之間最好不要有任何東西

    研究指出第一點對於定位最重要的頻率在1K~8KHz, 又以4KHz最為重要,

    要定位好的話, 空間在這段頻率不能有

    1. 頻率響應的變異,
    2. 聲音的繞射,
    3. 小於10ms之內的閃設音

    第二點, 繞射以及非常非常早的反射音(小於1ms)反應聽感上的差異遠大於反應在頻率響應上的差異,

    原因是人耳對於時間領域的變化更為敏感,

    所以可以推估下列幾點:

    1. 反射點吸音降彽反射音的干擾,
    2. 反射點不用擴散是因為不要讓聲音再打回來對人耳造成干擾
    3. 喇叭與聆聽位置間不要有東西避免繞射

    而1K~8KHz其實不需要特別地材質來吸收, 當然代價也不高.........

  4. The Following 1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5. #683
    註冊日期
    2008-04-12
    文章
    3,562
    Thanks
    3,096
    Thanked 6,198 Times in 1,58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兩個心得最近得到學術上的驗證, 我的心得是:

    1. 第一反射點吸音
    2. 聆聽位置與喇叭之間最好不要有任何東西

    研究指出第一點對於定位最重要的頻率在1K~8KHz, 又以4KHz最為重要,

    要定位好的話, 空間在這段頻率不能有

    1. 頻率響應的變異,
    2. 聲音的繞射,
    3. 小於10ms之內的閃設音

    第二點, 繞射以及非常非常早的反射音(小於1ms)反應聽感上的差異遠大於反應在頻率響應上的差異,

    原因是人耳對於時間領域的變化更為敏感,

    所以可以推估下列幾點:

    1. 反射點吸音降彽反射音的干擾,
    2. 反射點不用擴散是因為不要讓聲音再打回來對人耳造成干擾
    3. 喇叭與聆聽位置間不要有東西避免繞射

    而1K~8KHz其實不需要特別地材質來吸收, 當然代價也不高.........
    你又再次驗證了我的"堅持".
    第一反射點堅持只採用吸音!!
    真不懂,為何有人怎麼說就是聽不懂???

    StevenCheng將軍

  6.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將軍 For This Useful Post:


  7. #684
    註冊日期
    2008-10-27
    文章
    503
    Thanks
    2,092
    Thanked 711 Times in 237 Posts

    預設

    順這問題請教一下chsiang兄,關於第二點,指的是有點高度的傢俱嗎?還是也包含了地毯此類的產品?問題有點蠢,請見諒
    唯有質近,方得共鳴

  8. #685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eartsnow 查看文章
    順這問題請教一下chsiang兄,關於第二點,指的是有點高度的傢俱嗎?還是也包含了地毯此類的產品?問題有點蠢,請見諒
    是我說的不清不楚 哈~~

    沒錯, 我是指有點高度的家具, 例如茶几等......

    多了這些東西不僅改變反射音到達的時間, 同時也增加了聲音的繞射等, 整體而言增加了不少變數,

    加地毯的話對吸音很有幫助, 是件好事 :)

  9.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686
    註冊日期
    2008-10-27
    文章
    503
    Thanks
    2,092
    Thanked 711 Times in 237 Posts

    預設

    感謝chsiang兄解答,此外關於一反的吸音部份,除側牆及地板外,天花板的部份是否也是做吸音處理會較佳呢?:)
    唯有質近,方得共鳴

  11. #687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兩個心得最近得到學術上的驗證, 我的心得是:

    1. 第一反射點吸音
    2. 聆聽位置與喇叭之間最好不要有任何東西

    研究指出第一點對於定位最重要的頻率在1K~8KHz, 又以4KHz最為重要,

    要定位好的話, 空間在這段頻率不能有

    1. 頻率響應的變異,
    2. 聲音的繞射,
    3. 小於10ms之內的閃設音

    第二點, 繞射以及非常非常早的反射音(小於1ms)反應聽感上的差異遠大於反應在頻率響應上的差異,

    原因是人耳對於時間領域的變化更為敏感,

    所以可以推估下列幾點:

    1. 反射點吸音降彽反射音的干擾,
    2. 反射點不用擴散是因為不要讓聲音再打回來對人耳造成干擾
    3. 喇叭與聆聽位置間不要有東西避免繞射

    而1K~8KHz其實不需要特別地材質來吸收, 當然代價也不高.........
    1.得到學術上的驗證與將學術研究出的理論.技術自行操作的自行判證是不一樣的意義,天差地別.

    2.在學術研究上對於人類聽覺的定位的特性,非如此簡單與粗糙.

    3.喇叭與聆聽座位間的繞射問題,並非如此簡易,而許多人在此間的的器物往往並非是1~8K的繞射問題為主項.

    4.反射點是要吸收或擴散由聲學分析而得.

    5.學術?昨日一場算是對學術性研究相關的頒獎

    第二屆美律電聲論文獎 得獎名單:
    金質獎---許肇凌
    銀質獎---梁維彬
    銅質獎---李政德
    優等獎---賴信志
    優等獎---冼 達
    佳作獎---楊柏宇
    佳作獎---江承峻

    活動日期:2012年03月09日(星期五)
    入場時間:10:00~10:30
    活動地點:台中福華飯店3F金龍廳 ( 台中市安和路129號 )
    典禮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備註
    10:00~10:30 報到入場
    10:30~10:50 主席&來賓致詞
    10:50~11:10 表演節目:「美律弦樂四重奏」 國台交成員組成
    11:10~11:50 頒獎典禮進行
    11:50~ 禮成&餐敘

    本屆金質獎論文名稱:
    單聲道音樂之歌聲分離

    中文摘要:
    於單聲道的音樂中分離出歌聲是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當以音高為基礎分離歌聲的方法大有進展的情況下,卻鮮有研究去注意此類方法無法分離歌聲氣音的部分,一方面是由於氣音部分不若母音的部分有諧波結構,另一方面氣音的能量通常較母音的部分微弱,因此容易和背景音樂混雜在一起造成分離上的困難。於此論文中,我們提出了一個方法去從背景音樂中偵測並且分離出歌聲的氣音。我們也提出了新的歌聲音高擷取演算法來改善歌聲母音部分的分離效果。我們提出的方法沿用計算聽覺場景分析(computational auditory scene analysis, CASA)的架構而分成分解階段及重組階段。在分解階段中,所處理的歌曲訊號根據不同的時間及頻率解析度被分解成許多小的感知元素。而屬於歌聲氣音部分的感知元素我們使用高斯混和模型加以識別出來。實驗結果顯示分離出的歌聲在氣音有顯著的改進。另外一方面,由於大部分的歌聲是屬於母音,因此目標音高偵測是CASA系統影響歌聲分離效能的關鍵技術。但不幸的,強健的目標音高偵測非常的困難,尤其是對於像音樂配樂這樣不穩定規律的背景雜訊。本論文也提出了一個tandem演算法,此tandem演算法可同時偵測音高以及分離母音。粗略的音高首先被估量出來,同時考量頻譜上的諧波結構以及時間上的連續性來分離歌聲。而分離出來的歌聲和偵測出的音高則用來互相增進彼此的效能。為了增進tandem演算法對於音樂歌曲的效能,我們提出了一個音高趨勢偵測演算法,此演算法可以一個音框一個音框的估量出最可能的歌聲音高範圍,而此技術大量的減少了由樂器或歌聲的泛音所產生的錯誤音高。系統化的評估顯示出tandem演算法於音高偵測以及歌聲分離明顯的超越之前的演算法。結合氣音分離的演算法,我們提出了一個完整的CASA-based歌聲分離系統。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在目前歌聲分離研究上缺乏一個公開且具規模的語料庫的問題,我們建構了MIR-1K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lab, 1000 song clips)語料庫。在MIR-1K中,所有的錄音歌聲及背景音樂都是分開錄製於不同的聲道中,而且所有的歌曲皆有人工標記的音高資訊,氣音位置及其種類,歌聲出現位置,歌詞,以及歌詞的讀音錄音,使此語料的用途更加廣泛。



  12. #688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所以可以推估下列幾點:

    1. 反射點吸音降彽反射音的干擾,
    2. 反射點不用擴散是因為不要讓聲音再打回來對人耳造成干擾
    3. 喇叭與聆聽位置間不要有東西避免繞射

    而1K~8KHz其實不需要特別地材質來吸收, 當然代價也不高.........
    第一,二點的結論有些危險,

    反射點不用擴散,似乎沒見過此說法.

  13.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689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1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690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何大,您的意思我懂,

    教科書式的處理一般都是吸音為主,所以看到這樣的言論沒什麼奇怪的,

    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特性,如果有人說第一反射點要擴散的好,

    我也不會覺得奇怪,

    只是說吸音的論點剛好在我的空間去是吻合我的需求的,

    這是我的體會,世事無絕對啊~:)

  17.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