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看到感興趣的部份,亂入討論一下,也恭喜
remo進入數位流的世界
(不知是那位高人:P,把
remo拉進數位流的世界,哈哈
!
)
回歸主題內容,其實被動元件的選用,應該也屬於設計的一部分吧
!
以目前的認知
1.各晶片構成的架構
2.因應架構產生的佈線
3.因應架構產生的各種零件選用
(含各主被動元件
)
上述幾點都會互相影響,但應都屬於設計的範圍。所以覺得零件用的不夠好,也可說是對設計不夠滿意吧
? 不過,因為各種不同宣傳的手法,似乎造成某種程度的混淆:O,而變成覺得被動零件不夠好,或強調補料的宣傳方式等類似手法,似乎就是否定設計的重要性,而反之亦然。 其實,廣泛來討論,不是都是在講設計嗎
? :) 哈哈
!
再者,使用更好被動元件是否就會
''明顯的改變
'',以個人只
DIY過
KECES USB DAC的經驗為例,個人真的經歷過不少次,更動一顆或兩顆被動零件,就可以產生
''容易察覺的改變
''。當然,不同東西或許不可相提並論,但這種可能性,個人相信是相當高的。
且有
DIY電腦的人,可能多少都遇過,同樣架構的板子,同樣都能動,但就有零件多或少的差異,進而出現不同的效能。 這多少反映出一個事實,能運作的產品,不代表其所使用的零件足夠8)。有時量產的商品,不見得真能花那麼多時間,去做整體的優化。所以,有
DIY能力的人,可以各自嘗試壓榨其更多的潛力。
至於聲音的部分,用有限的零件,調整出多數人能接受的聲音,或許就是大廠厲害的地方。 但也因為使用有限的零件,才讓
DIY的人,更有發揮的空間。 可是
DIY的能力(或DIY的成果),取決於各人的知識程度,音樂的素養
...等各種條件,在各領域涉獵越深的人,則越能發揮
DIY的好處。
可是DIY調整的過程,真的需花費許多的時間與嘗試,才有不錯的結果(但是否能符合多數人的需求,這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觀察了!)。個人也不傾向大量使用燒料
(丐幫嘛
!:P),能夠取得足夠性價比的方式,或許才更平易近人吧
? 在平易近人的前提下,個人覺得不管價錢如何,都該做些比較,也唯有多比較,才能讓更多人更容易尋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要了解自己想要的聲音,也需要學習與累積經驗),而不需走多冤旺路
! 畢竟每個人的背景不同,同樣的一萬多,對不同人的意義也不同。:|
雖說原廠的設計,會決定多數天生的限制,但最近的感覺,DIY卻可以不受某些限制,甚至達到原廠所不能及的程度(例如:Audio Research DAC8內某些焊接的方式)。 但也取決於各人,對相關知識的涉獵與理解(DIY的程度與結果),個人
DIY的目標,也希望有一天,能自己設計東西來玩
...但還需很多的努力阿
!
最後無聊一下,地球上第一個改這台
DAC的人,應該是此
DAC設計相關的人吧
? 其他改的人,應該都排在其後了,除非
....真的這麼巧合,哈哈哈
!

以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