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1-10-03, 12:11 AM
#1951
對於無響室而言,它並非只是一個單純的將反射波移除的環境而已.
無響室的主要功能是為聲學測試提供一個自由場空間或半自由場空間,在這樣空間傳播有特定的物理定義,包括:(1)對點聲源聲壓隨距離衰減,即是聲能的反平方律; (2)聲壓位準在常溫下等於聲強位準,這是在無響室裡測量聲功率的理論基礎.
經認證合標的無響室於ISO下有一定的規範,其對於環境控制與干擾度等都有一定規範要求,能確保其合於一定規範與誤差內,使環境影響度降到很低.
非無響室在這問題上常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其控制性比無響室來的低很多,變異性比無響室來的高很多.
無響室與非無響室法的假設性是不同的,因此非無響室法的測量局限性大了許多.無響室法是直接測量,非無響室法是間接測量.
此兩大法在下皆經歷過,非無響室法也常用,因此對於有些觀念應予釐清.
若是片面的斷章取義,那會造成導果為因等的誤導與誤解.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10-03, 02:30 AM
#1952
 作者: ashinn
假如要預測超低音 - 電腦的預測很準. 假如實測的跟電腦不一樣, 而且空間因素移除, 兩個因素: 1) 單體規格不一致, 2) 音箱密封, damping, 跟Tuning沒做對.
無響室的低頻結果無法模擬真實的空間, 使用controlled sweep tone來偵測F3, F6, F10比較實用.
超低音看FR圖用處實在不大. 低頻波很長.
THX兄, 我說設計揚聲器不需要無響室. That's it. 所有的言論都在揚聲器設計範圍下, 我沒評估無響室在聲學其他方面的應用. 設計揚聲器資料的相對性比絕對性重要.
-
-
2011-10-03, 02:48 AM
#1953
 作者: ashinn
ashinn兄,
我把討論串看了一下, 底下幾點供你參考:
- Room Gain是低頻很重要的因素. 所有揚聲器測試圖在250以下沒有參考價值是因為房間的Room Gain沒有考慮進去. Room gain 12db / Octave. 這解釋了為什麼封閉式的喇叭(F3=50)可能比反射式的喇叭(F3=42), 明明封閉式的F3高, 在室內產生更多的低頻. 假設喇叭的低頻下降幅度跟Room gain剛好互補 - bingo, that's the best you can hope for.
- 在"小房間"當然可能聽到20Hz. 但小房間可以到達20Hz的"點"會比大房間少. 20Hz波很長, 反射的結果會根據相位的不同產生不同的cancelout. 這跟擺位, 牆壁距離相關. 可以按照聲速, 波長, 頻率跟相對位置計算.
- 不要太在意低頻測試數據, 一般來說, 單體品管好, 箱子做對了, 接下來就只能交給空間, speaker manufacture has very little control over this.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arodieli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10-03, 08:24 AM
#1954
parodielin兄
這有幾點是不同的,一是電聲性能量測(偏於電聲學),另一是電聲產品進入受空間聲學影響的環境,此已處為空間聲學(建築聲學)範疇.
無響室法或非無響室法是對於喇叭的測量是為測量其電聲性能特性.
電聲產品進入了聲空間後,其在聲空間的重播特性將會受到影響,其在無響室(非常若大)或非無響室測得低頻結果,在一般真實空間的重播特性是可模擬的.並非如兄所言不可模擬,這也就是為何從事整體空間聲學之規劃.設計.整建.擺位及調校...等之相關專業人士,其前導作業常有一些的電聲產品特性測量.
所有的揚聲器在250Hz以下的測量(有參考性的測量)都是有價值的,並非是無價值的.此點對於空間聲學有相關專業者便會知曉.若這測量無價值,肯定CEA在最近期不會無趣到去訂定一個規範.
-
-
2011-10-03, 02:42 PM
#1955
 作者: parodielin
THX兄, 我說設計揚聲器不需要無響室. That's it. 所有的言論都在揚聲器設計範圍下, 我沒評估無響室在聲學其他方面的應用. 設計揚聲器資料的相對性比絕對性重要.
parodielin兄,此點的說法會有過於武斷.誤導.誤解等爭議,其端視需求度與目的.
若僅是取現有單體要進行箱體及分頻設計的一般設計,則考量降低成本援以非無響室法進行揚聲器設計尚可也,許多hi-end廠或diyer常如此為之.然若是要進行較深入的研發設計,依然需要無響室.
-
-
2011-10-04, 03:26 AM
#1956
 作者: parodielin
假如要預測超低音 - 電腦的預測很準. 假如實測的跟電腦不一樣, 而且空間因素移除, 兩個因素: 1) 單體規格不一致, 2) 音箱密封, damping, 跟Tuning沒做對.
無響室的低頻結果無法模擬真實的空間, 使用controlled sweep tone來偵測F3, F6, F10比較實用.
超低音看FR圖用處實在不大. 低頻波很長.
THX兄, 我說設計揚聲器不需要無響室. That's it. 所有的言論都在揚聲器設計範圍下, 我沒評估無響室在聲學其他方面的應用. 設計揚聲器資料的相對性比絕對性重要.
電腦預測再準, 但難保現實中單體參數、音箱密封、damping、Tuning ...都做對,測量分析的目的不就是這個?
無響室需要與否可以更深入討論,但如您上文所述,將 "空間因素移除" 這點仍然是需要的。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shin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10-04, 04:24 AM
#1957
 作者: parodielin
ashinn兄,
我把討論串看了一下, 底下幾點供你參考:
- Room Gain是低頻很重要的因素. 所有揚聲器測試圖在250以下沒有參考價值是因為房間的Room Gain沒有考慮進去. Room gain 12dB /Octave. 這解釋了為什麼封閉式的喇叭(F3=50)可能比反射式的喇叭(F3=42), 明明封閉式的F3高, 在室內產生更多的低頻. 假設喇叭的低頻下降幅度跟Room gain剛好互補 - bingo, that's the best you can hope for.
- 在"小房間"當然可能聽到20Hz. 但小房間可以到達20Hz的"點"會比大房間少. 20Hz波很長, 反射的結果會根據相位的不同產生不同的cancelout. 這跟擺位, 牆壁距離相關. 可以按照聲速, 波長, 頻率跟相對位置計算.
- 不要太在意低頻測試數據, 一般來說, 單體品管好, 箱子做對了, 接下來就只能交給空間, speaker manufacture has very little control over this.
小弟認為 Room Gain 和密閉音箱互補不比想像的美好,現實中 Room Gain 不會是 12dB /Octave 的理想狀態,低頻增益的起始頻率也很難碰巧是音箱低頻開始衰減的頻率。
Room Gain 已經是加總空間最低簡正頻率以下建設性干涉和破壞性干涉的綜合結果,不會有 "小房間可以到達 20Hz 的點會比大房間少" 這樣的現象。
長久以來音響同好對密閉音箱的低頻比開孔音箱能延伸更低似乎有誤解,以同樣 f3 來比較時因為密閉的衰減斜率較平緩是成立的,但是改成以相同的單體裝在密閉和開孔音箱來比較時就不同了。密閉音箱看頻響能延伸得很低時固然很爽,可是低頻共振頻率並不如從響應上看到、以為的那麼低,若分析共振頻率以上和以下的特性優劣時,應該能發覺現實與想像的差距。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shin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10-04, 06:42 AM
#1958
 作者: ashinn
電腦預測再準, 但難保現實中單體參數、音箱密封、damping、Tuning ...都做對,測量分析的目的不就是這個?
無響室需要與否可以更深入討論,但如您上文所述,將 "空間因素移除" 這點仍然是需要的。
音箱密封不難測, 其於的參數的差意真的很小. Tuning frequency 從41Hz變到43Hz - 人耳是察覺不出來的. 加上Room reflection, 這個因素就更微渺了.
-
-
2011-10-04, 08:24 AM
#1959
Room Gain是在一限定理論與條件下理想值才為12dB/Oct,在實務與經驗中,就會知道難有機會遇到如此的理想態,要想Room Gain將利用的好且與重播態耦合好是不易的.
因此不管是閉箱或開孔箱等,在低頻方面還是得先將它做好才是電聲產品的性能要點.
:)
-
-
2011-10-04, 10:08 AM
#1960
I completely disagree. It's OK to have disagreement.
但如果繼續說下去, I'll be repeating myself. 我沒有誤導任何人的意思 - 我提供了兩本參考書, 兩個免費軟體, 有心者可以自己去驗證. I stand by my words. Everyone should be skeptical. But nothing stops anyone to experiment and have fun on the journey.
 作者: THXman
parodielin兄,此點的說法會有過於武斷.誤導.誤解等爭議,其端視需求度與目的.
若僅是取現有單體要進行箱體及分頻設計的一般設計,則考量降低成本援以非無響室法進行揚聲器設計尚可也,許多hi-end廠或diyer常如此為之.然若是要進行較深入的研發設計,依然需要無響室.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arodieli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