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音響發燒友玩電腦播放時,第一個要打屁股的就是電腦知識水準太差!....

:P
老實說,當隔壁站有人主張RIP之後010101完全相同但是聽感相差很大的時候,做為一個科學的發燒友,第一件事絕對不是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去質疑;一定是先詢問自己的聽感: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這回事?自己的音響系統當然可能等級不夠,而他們都有人敢開放自家供人驗證了,還要拿錯誤知識爭辯010101相同怎麼可能聽感不同,那就會非常可笑了。
音響最重要的就是聽感,聽感比相對論或牛頓力學都還要偉大,先確定有什麼那種聽感再來爭辯是非比什麼都重要。請注意,隔壁站首先主張RIP差異者是一個主動抹黑我的人格卑劣者,但是科學還是科學,我才不會因為提出科學現象的人道德有問題,就說因為貝多芬道德有問題所以合唱交響曲是垃圾......
010101完全相同,為什麼聽感會相差很多?其實真正懂得硬碟的磁性記錄原理,一點都不會驚訝!.....
請先 GOOGLE一下什麼叫做 Gutmann演算法,從這個觀念開始。
07080722 嚇到了吧?要真正絕對刪除資料,必需使用特殊方法在同一個BIT或BYTE或SECTOR...總之就是記錄010101的碟片之某區域『重覆寫入35次』才可以徹底消除資料,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把硬碟用火燒乾淨才不會私密照片外流......
以下是我理解的通識式解釋,可能不符合業界真相,管他的!能搞懂就好了......
每個 BIT 都是 0 到 1 的連續變化,可以說以 0.5 為界,0當然判讀成0,0.1還是判讀成0,0.3還是判讀成0;同理1當然判讀成1,0.9還是判讀成1,0.7還是判讀成1。
當一個 BIT 原先是 0,一次改寫成 1 時,它絕對不會是1,往往是在 1 與 0.5 之間;因此使用精密儀器,去判讀現在的 1 倒底是 1.000 還是 0.9,就可以推算『被覆蓋掉的是 1 還是 0』。這個效應當然可以往上推,從 Gutmann演算法可以『猜測』有可能能夠上推35次之前的抹寫覆蓋,真是可怕!.......幸好這種儀器一定貴得要命....:P
我們發燒友的重點是在『讀取』:讀取到 0.000 然後判讀成 0,與讀取到 0.1234 然後判讀成 0,當然一定是不同的演算與電氣過程。只要多了幾道判斷,就是會造成資料JITTER,這是我所謂:讀取0101010即使最後資料完全一樣,JITTER還是會相差甚大的原因。
所以在乎RIP差異的發燒友其實很倒楣:只要出現一個Gutmann演算法,把硬碟裡的資料通通重覆抹寫成 0.00000 1.0000 0.00000 1.00000.....那麼不必好好RIP,也可得到一樣的音響效果了嘛!.....當然這是我的猜測.....:o :o
因此為什麼我會狂推 JPLAY?因為以上是磁性記錄的特性,而電腦的記憶體是『電氣記錄』,簡單來說,它就只有『有電』與『沒電』的 010101,不會有0.1與0.9的問題。但是RAM的問題是『排列不整齊』,讀到第一個BYTE可能比讀到第二個BYTE還要慢一點或快一點,所以會出現第二種JITTER:因為資料排列混亂而導致JITTER。
這當然再次讓我狂推 JPLAY,因為 JPLAY 會努力讓記憶體播放時是連續的。
--恕刪
像樣的 HI-FI 數位播放,應該儘可能避免 RIP差異(阻止0.9999=1 與 0.1111=0 的現象),當然消除差異往往是音響加料與性能不佳的危機,所以我才會再加上一個:減小rip差異的同時必需增加錄音性能的分辨力,才不會造成為了減小rip差異結果把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P
不過因為 07080722 誠懇的聽感分享,我還真的擔心了!.....(sweat) 擔心 RIP差異造成的聽感差異可能對我來說是認知可穿透的,我的大腦己經主動排掉RIP差異的聽感,卻特別強化錄音差的聽感;果真如此,那完蛋了!!我是提出一個『學派』而不是一個『真相』,糗大了!.....

所以 07080722 你是我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我之所以沒有找其他發燒友,是因為他們的錄音性能分辨力與我不一樣,所以無法提供最佳解答。而你既然跟我一樣能正確分辨錄音性能,卻又可以正確盲目測試出 RIP差異,OK!請再測試一次:
以下四個音樂檔,分別來自一個高級RIP檔與一個我自己亂搞的爛RIP檔。不過,前者是高級RIP但是錄音(轉錄)水準略差,後者是RIP超爛但是錄音(轉錄)略佳;因此兩者的01010101當然不一樣!轉錄不同嘛!OK,請你再測試一次:--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