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共103頁 第一第一 ... 614151617182666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51 到 160 共計 1021 條
  1. #151
    註冊日期
    2008-06-22
    文章
    55
    Thanks
    29
    Thanked 4 Times in 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今天出席這場玻璃CD鑑賞會的有:andychu、pscyho夫婦、michael99、cecer、38度C蔡小姐與友人、小高...當然還有我啦

    (....以下恕刪)
    在下就是經由38度C蔡小姐所介紹參與盛會之友人, 特此報到!
    首先, 最要感謝twc兄之熱忱款待, 讓愚夫婦倆得以參觀並享受最頂級音響設備所播放之美妙音樂, 真是大開眼界, 令人難忘!! 而在大夥到達之前, twc兄在其SONY LCD TV上"預演"之 101煙火秀 +台北聖誕夜景, 更令人驚豔!! 再次謝謝twc兄大方展示頂級銘器, 愚夫婦倆期待有機會也能再聆聽LP之美聲!

  2. #152
    註冊日期
    2007-05-05
    文章
    648
    Thanks
    15
    Thanked 160 Times in 6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另一個經驗是:XRCD 可靠嗎?

    當天比試的是 大、小歐的莫札特 K.364,比 LP 與 XRCD。弦樂聲當然 LP 會佔便宜,但是『空間感』我比較喜歡數位,可是越聽越奇怪.........

    奇怪的是CD怎麼會『中頻這麼肥?』,好聽是好聽,但是加料會造成不平衡,等一下一定會出問題.....

    這時忘了誰告訴我,這是 XRCD;這下子我猜到了,超低頻很危險了!

    果然,在管弦樂的最高潮,小提琴強烈的切分音伴奏中,先是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一下一上兩聲強奏,再由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一上一下兩聲強奏。後兩聲都有低音大提琴,但xrcd低頻加料,造成『第二聲』明顯低音比『第一聲』肥過多,聽起來好像第一聲沒有低音大提琴、第二聲是低音大提琴加管風琴的低頻滾滾而來令人壓迫感不適.....這當然是錯誤的低頻,莫札特這首音樂才沒有管風琴哩!

    我的個人觀點是:CD本身的訊號就可以全殺所有現代音響器材了,除非不玩數位改玩類比。否則,CD 播放效果不好,通常不會是CD本身格式不好,而是音響有問題或是錄音有問題。
    先拋掉既有思維,會慢慢的解開許多問題.從聽到的聲音往前找答案.這一句才是重點.慢慢找線索往前推就會慢慢知道原貌.
    功成何必在我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之日
    離開之時

  3. #15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78
    Thanks
    3,733
    Thanked 5,920 Times in 1,97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張唱片是我有史以來聽過的最偉大的管弦樂錄音,不但有大型樂團的氣勢,而且也有如同室內樂團的細膩。更糟的是,這些唱片證明了錄音藝術是『科學的』,只要錄音師沒有亂來,那麼越新的錄音就會越偉大。也就是說,再過三年,又會出現多麼可怕的新錄音?只好一再地買買買買買....


    Gabriel Pierne (1863-1937)

    L'An Mil (1898) - Premiere mondiale
    01. Misere mei
    02. Fete des fous et de l’ane
    03. Te Deum

    Les Cathedrales (1915) :
    04. Prelude
    Version originale avec ch?ur - Premiere discographique

    Paysages franciscains (1920)
    05. Au jardin de Sainte Claire (Couvent de Saint Damien)
    06. Les Olivaies de la plaine d’Assise (Crepuscule d’automne)
    07. Sur la route de Poggio Bustone (La Procession)

    Lionel Peintre, baryton
    Ch?ur Nicolas de Grigny, Reims
    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raine
    Direction Jacques Mercier

    這是皮爾奈的管弦樂與人聲之作品集,欣賞的重點在於第5、6、7軌的《聖方濟修會的面貌》【Paysages Franciscains】。

    第5軌(第1曲)使用最細膩的音色變化描寫大自然的神秘悠遠。
    第2曲使用最微動的動態變化來描述另一種心情與情景。
    第3曲最可怕,從前兩曲的氣氛走向最驚天動地的大高潮,動態之強烈,連我把水杯打翻破在地上都不知道....:O

    問題是,我不知道這麼傳真的錄音是『博士級』的還是『入門級』的?我是發現這種音樂的欣賞得需要學習使用『音色』來取代『旋律線條』才能聽得喜歡,但是這麼可怕的超高傳真錄音,會是一種門檻嗎?我就不知道了....
    不應該在 twc 家放這張唱片.....

    一直以為我的中壢音響室系統雖然音質不夠頂級,但『訊號的正確性』己經夠用了;放了這張才知道他x的還差得老遠.....(sweat) (sweat)

    在 twc 家放了第3曲,因為現場人頭還是多了些,高頻弱音時能量不太夠;但是到了樂曲中段,遠遠地法國號、小號、長號開始出現,樂團展現最大的動態,能量感十足的情況下,見識到高級音響的『現場重播』能力。

    首先是音場的深度。這麼頂級的錄音,音場之深直接破牆而出到了對街,法國號手就在對街演奏著美麗的旋律。

    再來是超高難度的要求,這必需是『相位絕對正確』的數位系統才辦得到,LP系統雖然可以輕易辦到但會有另外的混淆因子,這裡先不論。

    一張正確錄音的管弦樂唱片,小號、長號與法國號的『定位』要『完全不一樣』,才是音響系統『相位完全正確』的明證。

    聽過現場就知道,小號有『最佳的穿透力』,雖然位於樂團最後面,但是強奏一吹,聲音的穿透力會瞬間定位到樂團的『前面』甚至直接定位在聆聽者的耳邊。所以小號的定位『隨著聲音強弱而有深度定位的變化』,這才是正確的錄音與正確的音響。當然了,很多人盛贊的DECCA之芝加哥銅管,一片銅管聲很雄壯定位在樂團之後;先不說後製造成音質美化的錯誤現象,單憑無法正確呈現小號的穿透性,就可以知道這是錯誤的聲音了。

    長號次之,穿透力沒有小號強,『隨著聲音強弱而有深度定位的變化』的現象沒有小號那麼誇張。法國號的穿透力最差,要比長號更不明顯,通常不會發生『隨著聲音強弱而有深度定位的變化』這種現象。

    而這種『穿透力』,當然必需左右聲道之相位絕對正確才能發揮出來。但是老錄音沒有這麼強的功力,只有現代錄音藝術才做得到。而錄音藝術到此境界,如果能正確播放,其實音響己可以取代現場了...

  4. #154
    註冊日期
    2007-07-06
    文章
    3,191
    Thanks
    346
    Thanked 827 Times in 411 Posts

    預設

    聽完小號再試試法號與骨號:P

  5. #155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31
    Thanks
    7
    Thanked 31 Times in 13 Posts

    預設

    個人感覺........

    FIM的後製習慣性讓中頻突出(應該也是為了討好大部分的系統)

    如此他們家不論是CD、SACD及XRCD都會有乍聽之下很接近LP的感覺......

    其他家XRCD的中頻似乎還沒厚得這麼誇張........8)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另一個經驗是:XRCD 可靠嗎?

    當天比試的是 大、小歐的莫札特 K.364,比 LP 與 XRCD。弦樂聲當然 LP 會佔便宜,但是『空間感』我比較喜歡數位,可是越聽越奇怪.........

    奇怪的是CD怎麼會『中頻這麼肥?』,好聽是好聽,但是加料會造成不平衡,等一下一定會出問題.....

    這時忘了誰告訴我,這是 XRCD;這下子我猜到了,超低頻很危險了!

  6. #156
    註冊日期
    2007-07-06
    文章
    3,191
    Thanks
    346
    Thanked 827 Times in 4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ecer 查看文章
    個人感覺........

    FIM的後製習慣性讓中頻突出(應該也是為了討好大部分的系統)

    如此他們家不論是CD、SACD及XRCD都會有乍聽之下很接近LP的感覺......

    其他家XRCD的中頻似乎還沒厚得這麼誇張........8)
    說到重點了, fim出品的軟體是相當毒的東西,只是此毒非好毒千萬別上癮了!

    不過也並非全是如此,早期出的title有些真的是還不錯

  7. #157
    註冊日期
    2007-05-09
    文章
    455
    Thanks
    3
    Thanked 8 Times in 5 Posts

    預設


    去騎車沒能去取經...........;(

  8. #158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7,31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預設

    貼幾張照片在相簿吧
    這邊有教學ㄜ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703

    引用 作者: tonypony 查看文章

    去騎車沒能去取經...........;(

  9. #15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78
    Thanks
    3,733
    Thanked 5,920 Times in 1,973 Posts

    預設

    當天在 twc 家發現的一個小小問題:高頻吸音多了些。終究音響室東西太多,還是有點吃虧。

    測試高頻吸音過度的過程是:(請參考【鑑聽級且舒服的音質】michaelwmwang 家的音樂音響遊記)

    先來 FY/SOLSTICE 這張 Chemin 之 Fazioli名琴演奏《漢馬克拉維》,快絕版囉!


    再來一張更可怕的普朗克之雙鋼琴:RAES父子

    介紹請參考: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5891043.html

    前一張是錄進稍許空間殘響的錄音,後一張則是極端不錄進空間殘響的錄音;前一張只殺能量感不足(或動態不足)的音響系統,後一張專殺濫用偶次諧波失真(就是加料啦!)的音響系統。因為所有的『加料』都像卡拉ok一樣,加上echo而變得肉感十足。但是echo必需根據既有的空間殘響去增倍,原始錄音本身就沒有空間殘響了,再增倍也沒有用。所以,一放這張可怕的雙鋼琴,通常依賴加料的音響系統就準備完蛋。

    但是在 twc 這裡卻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張唱片所有細節通通一清二楚,演奏家細膩的指法完全清楚浮在面前。但是,音質還是乾了些;尤其是只要有一點背景躁音(都是小葉在後面吱吱扎扎:P ),音樂細節就被吃得很慘。

    在我的經驗中,這很類似:真實鋼琴在吸音室演奏的聽感。所以我推測是高頻吸音多了些。

    於是再放這一張:SPIETH 演奏庫普蘭大鍵琴:


    沒錯!一點都沒有變難聽,高頻完全正確;但是音質就是略乾一點點,真的有高頻吸音的問題。

    於是我們當場一起討論,結論是擺在皇帝位前的矮書桌與下一塞滿滿的雜誌在做怪;當場小葉與麥克99就起哄要搬桌子,我看這兩個熟客敢這麼做當然捲起袖子就要上了.. 沒想到這兩個是奧客(好吧再加我一個大奧客),看到主人twc臉都歪了,只好放棄.....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160
    註冊日期
    2007-05-16
    文章
    413
    Thanks
    135
    Thanked 295 Times in 72 Posts

    預設

    psycho大大你把那天欣賞會現況,形容的如此活靈活現,既使不到現場,也令眾看倌猶如親臨其境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